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9434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环保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在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危险废物处置量逐年递升,对环境造成的威胁日益加剧。目前,在危险废物处理处置方面,主要采用的是焚烧和填埋技术。

以焚烧为主的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前处理系统中,危险废物一般以容器盛装(带盖或不带盖)方式,由单斗提升机提升至一定高度,卸入过渡料仓,然后进破碎机处理,再入回转窑焚烧。这一方式,较适用单一、已知的危险废物,或在破碎过程中不会引发爆炸、火灾等事故的混合危险废物。

但是,在焚烧处置工程中,由于危险废物来源广泛,类型复杂,成分波动,还是存在着火灾和爆炸隐患,以及异味逸出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该转卸装置能实现混合物料的转卸,具有密闭、输送、卸料、防火、防爆等功能,装置布置灵活、安全可靠、自动化程度高。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包括充氮转卸室、密封门、可调式动力辊道;

所述充氮转卸室前端装有进料密封门,充氮转卸室后端装有出料密封门,充氮转卸室内装有可调式动力辊道,可调式动力辊道前端承接位于充氮转卸室前端外的升降机升降平台上的托盘,托盘上装有盛放危险废物容器,将托盘导入充氮转卸室内;

所述可调式动力辊道包括动力辊道机体、防护栏、动力装置、托辊、托辊座、橡胶板、转向座、固定座;

动力辊道机体两侧固定安装有防护栏,动力辊道机体后部装有托辊和托辊座,托辊安装于托辊座上,并且托辊座向上突起;动力辊道机体底部安装有转向座,转向座底部固定于地面上;动力辊道机体被动力装置驱动,动力辊道机体一端能沿转向座转动,动力辊道机体另一端搁置于固定座上,固定座顶部安装有橡胶板;动力装置位于固定座和转向座之间,可调式 动力辊道能水平-倾斜调节且能正反向输送;

当可调式动力辊道由前端向后端向下倾斜时,托盘和盛放危险废物容器沿可调式动力辊道向下滑行至可调式动力辊道后端,托盘被托辊座挡住,盛放危险废物容器沿托辊向下滑行后坠落于过渡料仓,过渡料仓位于充氮转卸室后端外。

所述动力装置为两个,分置于动力辊道机体两侧,动力装置经传力支架联接于动力辊道机体侧部,所述传力支架为Z形,传力支架的Z形上部外侧为一支座,支座与动力装置输出端联接,传力支架的Z形下部连接动力辊道机体侧部,动力装置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固定座、动力装置、转向座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靠近固定座,动力装置向上推举使动力辊道机体沿转向座转动。

所述动力装置为一个,位于动力辊道机体底部中部,动力装置输出端联接动力辊道机体,动力装置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固定座、动力装置、转向座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靠近固定座;固定座和转向座有一定高度,且与动力装置高度相匹配,动力装置向上推举使动力辊道机体沿转向座转动。

所述动力装置为两个,分置于动力辊道机体两侧,动力装置经传力支架联接于动力辊道机体侧部,所述传力支架为Z形,传力支架的Z形上部外侧为一支座,支座与动力装置输出端联接,传力支架的Z形下部连接动力辊道机体侧部,动力装置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转向座、动力装置、固定座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靠近固定座;转向座高度大于固定座高度,动力装置向下下沉使动力辊道机体沿转向座转动。

所述动力装置采用油缸、气缸或电动推杆作为动力驱动。

所述充氮转卸室的室体为隧道式混凝土结构和集装箱式钢结构。

所述充氮转卸室置有充氮、火焰与温感检测器,装有氮气注入口和废气排出口,充氮转卸室顶部装有安全防爆罐。

所述过渡料仓置有充氮、火焰与温感检测器,装有氮气注入口和废气排出口,过渡料仓顶部装有安全防爆罐。

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应用于焚烧处置工程前处理系统中,针对来源广泛、类型复杂、成分波动的危险废物混合物料,采取密闭的一体化桶(袋)装危险废物方式,在消除火灾、爆炸隐患,以及避免异味逸出而造成环境污染的前提下,配置充氮保护的设施环境(即低氧浓度状态),以作为本装置核心部件的水平-倾斜可调式动力辊道为主体,实现混合物料的提升、输送、转卸和托盘的回收等,具有密闭、输送、卸料、防火、防爆等方面功能,整个转卸装置体现了流程简洁、布置灵活、安全可靠、 运行环保、维护简便、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对于国内以焚烧为主的危险废物处置工程前处理系统中,具有明显优势和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工艺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可调式动力辊道为双动力抬升式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可调式动力辊道为单动力抬升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可调式动力辊道为下沉式结构示意图。

图中:1升降机(导轨式升降机),2托盘,3充氮转卸室,4密封门,5可调式动力辊道,6过渡料仓;41进料密封门,42出料密封门;51动力辊道机体,52防护栏,53动力装置,54托辊,55托辊座,56橡胶板,57转向座,58传力支架,59固定座;60第二转向座;7、8氮气注入口,9、10废气排出口,11、12火焰与温感检测器,13、14安全防爆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为桶(袋)装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前处理系统的导轨式升降机至破碎机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专设充氮转卸室,其两端各设一扇具有良好承压和密闭性能的钢制密封门,能有效满足防火防爆以及避免异味逸出的要求。充氮转卸室内安装一台具有双向输送功能的水平-倾斜可调结构动力辊道,从室外升降机的升降平台接收承载着危险废物的容器,输入室内,遇设定位置的托辊座而自行停止;然后动力辊道机体作下沉或抬升动作,渐渐倾斜,由此,托盘及容器呈下滑趋势,其中:托盘在托辊座阻挡下截留于辊道面上,而承载着危险废物的容器从托盘上滑入处于充氮状态的过渡料仓,待破碎机处理。

充氮转卸室室体还设置有检测器、充氮装置等,用于系统运行时的室内含氧量监测和注入氮气等。

一种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包括充氮转卸室3、密封门4、可调式动力辊道5,以及导轨式升降机1、托盘2、过渡料仓6,具有密闭、输送、卸料、防火、防爆等方面功能。参见图2至图6。

所述充氮转卸室3前端装有进料密封门41,充氮转卸室3后端装有出料密封门42, 充氮转卸室内装有可调式动力辊道5,可调式动力辊道5前端承接位于充氮转卸室3前端外的升降机1升降平台上的托盘2,托盘2上装有盛放危险废物容器,将托盘2导入充氮转卸室3内。

当可调式动力辊道5由前端向后端向下倾斜时,托盘2和盛放危险废物容器沿可调式动力辊道5向下滑行至可调式动力辊道5后端,托盘2被托辊座55挡住,盛放危险废物容器沿托辊54向下滑行后坠落于过渡料仓6,过渡料仓6位于充氮转卸室3后端外。

所述可调式动力辊道5包括动力辊道机体51、防护栏52、动力装置53、托辊54、托辊座55、橡胶板56、转向座57、固定座59;

所述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固定安装有防护栏52,动力辊道机体51后部装有托辊54和托辊座55,托辊54安装于托辊座55上,并且托辊座55向上突起;动力辊道机体51底部安装有转向座57,转向座57底部固定于地面上;动力辊道机体51被动力装置53驱动,动力辊道机体51一端能沿转向座57转动,动力辊道机体51另一端搁置于固定座59上,固定座59顶部安装有橡胶板56;动力装置53位于固定座59和转向座57之间,可调式动力辊道5能水平-倾斜调节且能正反向输送。

所述动力装置53采用油缸、气缸或电动推杆作为动力驱动。

所述充氮转卸室3为室体为隧道式混凝土结构和集装箱式钢结构。

所述充氮转卸室3和过渡料仓6置有充氮装置、火焰与温感检测器11、12,装有氮气注入口7、8和废气排出口9、10,充氮转卸室和过渡料仓顶部装有安全防爆罐13、14。

本实用新型的可调式动力辊道5具有正、反双向输送功能,水平-倾斜可调。根据充氮转卸室3布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双动力抬升式和单动力抬升式、下沉式三种形式装置。

一、双动力抬升式。参见图3和图4,所述动力装置53为两个,分置于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动力装置53经传力支架58联接于动力辊道机体51侧部,所述传力支架58为Z形,传力支架58的Z形上部外侧为一支座,支座与动力装置53输出端联接,传力支架58的Z形下部连接动力辊道机体51侧部,动力装置53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60;固定座59、动力装置53、转向座57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53靠近固定座59,动力装置53向上推举使动力辊道机体51沿转向座57转动。

双动力抬升式主要特征为:第一,动力辊道机体51贴近地面布置,充氮转卸室3体积最小化;第二,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各安装一套动力装置53,如油缸;第三,动力辊道机体51初始位置处于水平状态,如图3、图4所示,在动力装置53驱动下,进料一端作抬升动作,动力辊道机体51发生倾斜,其上容器沿斜面滑落。

二、单动力抬升式。参见图5,所述动力装置53为一个,位于动力辊道机体51底部中部,动力装置53输出端联接动力辊道机体51,动力装置53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60;固定座59、动力装置53、转向座57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53靠近固定座59;固定座59和转向座57有一定高度,且与动力装置53高度相匹配,动力装置53向上推举使动力辊道机体51沿转向座57转动。

单动力抬升式主要特征为:其工作原理、装置构件与双动力抬升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动力辊道机体51离地面一定距离布置;第二,动力辊道机体51背面中部安装一套动力装置53,如油缸;第三,固定座、转向座有一定高度,为了与动力装置的高度相匹配。

三、下沉式。参见图6,所述动力装置53为两个,分置于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动力装置53经传力支架58联接于动力辊道机体51侧部,所述传力支架58为Z形,传力支架58的Z形上部外侧为一支座,支座与动力装置53输出端联接,传力支架58的Z形下部连接动力辊道机体51侧部,动力装置53底部联接第二转向座60;转向座57、动力装置53、固定座59由前向后依次排列,并且动力装置53靠近固定座59;转向座57高度大于固定座59高度,动力装置53向下下沉使动力辊道机体51沿转向座57转动。

下沉式主要特征为:其工作原理、装置构件与双动力抬升式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动力辊道机体51初始位置处于倾斜状态,如图6所示,进料时,出料一端作抬升动作,动力辊道机体51呈水平状态;容器连同托盘输入到位后,出料一端作下沉动作,动力辊道机体51呈斜面,托盘被挡住,容器则滑落;出料一端作抬升动作,动力辊道机体51至呈水平状态,托盘返回。第二,动力辊道机体51进料端离地面一定距离布置,作为转向部位。

一种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方法,其步骤是:参见图1和图2,

第一,由导轨式升降机通过其内置动力辊道的升降平台,将承载有盛放危险废物容器的托盘,从地面进料端提升到充氮转卸室楼面;容器包括了桶装或袋装危险废物。

第二,充氮转卸室的进料密封门开启,启动置于升降平台上具有双向输送功能的动力辊道,将承载有盛放危险废物容器的托盘渐渐推送至充氮转卸室内、已在运行的可调式动力辊道上,该辊道可水平-倾斜调节。

第三,可调式动力辊道将载有容器的托盘输入充氮转卸室内,遇设定位置的托辊座而自行停止;同时,关闭进料密封门。

第四,充氮转卸室注入氮气,至氧气浓度设定值后停止,开启平时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料密封门,此时,充氮转卸室与过渡料仓同处低氧浓度环境。

第五,可调式动力辊道在固定于充氮转卸室地面上的动力装置作用下,动力辊道机体作下沉或抬升动作,使动力辊道机体由前端向后端向下倾斜,托盘及容器呈下滑趋势,其中:托盘在托辊座阻挡下截留于辊道面上,盛放危险废物容器随着动力辊道机体的逐渐倾斜,从托盘上滑向动力辊道后部托辊,继而加速向出料密封门外、处于充氮状态的过渡料仓滑落。

第六,出料密封门关闭,转卸室停止注入氮气,可调式动力辊道复位,动力辊道机体回复初始位置;进料密封门开启,可调式动力辊道反向运行,将截留在动力辊道的托盘输入同一标高待命、已作接收动作的升降平台动力辊道。

第七,导轨式升降机启动,载有托盘的升降平台下降至地面。

上述过程中,转卸装置运行均在自动联锁控制状况下进行,并可在监控室通过视频实时监控,现场无人值守。

需充氮的区域包括充氮转卸室和过渡料仓,均安装火焰及温感检测器、充氮等装置,置有氮气注入口和废气排出口,具有密闭、防火、防爆等方面功能。充氮转卸室和过渡料仓顶部安装安全防爆罐,一旦出现火灾或爆炸现象,能紧急泄压。充氮过程中,充氮转卸室及过渡料仓排出的废气可通过管道送入二燃室焚烧处理。

由于钢制桶等容器回收后清洗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和昂贵成本,以及存在残余物料倾倒、承载容器储存、场地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故综合考虑,将其与危险废物一并卸入过渡料仓,由破碎机处理后入回转窑焚烧。

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的各个部件说明如下:

导轨式升降机1:为本实用新型的转卸装置的外围装置,由置有动力辊道的升降平台、驱动装置、导轨、机架、链条(或钢丝绳)等组成,其技术成熟,运行可靠,可根据需求(如升降平台平面尺寸,承载物重量、体积,物料提升高度等)由专业制造企业定制。该升降机紧贴建筑物外墙面,或置于楼板开有洞口的建筑物内,安装驱动装置、导轨、机架、链条(或钢丝绳)等。

其中:升降平台上,需配置可作正反运行的带动力辊道。其正向运行时,将承载桶(袋)装危险废物的托盘2推送至位于充氮转卸室内的水平-倾斜可调式动力辊道5;其反向运行时,回收从水平-倾斜可调式动力辊道5反向输送而来的空载托盘2。

托盘2:钢制、木质或塑料标准件或定制件,外形尺寸应结合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和承载危险废物的容器状况而确定。其中,若采用木制托盘,其承载容器的表面应覆一层薄钢板,以延长托盘使用寿命和便于容器下滑。

充氮转卸室3:有隧道式混凝土结构和集装箱式钢结构两种形式。

充氮转卸室3室体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两端密封门4为桶(袋)装危险废物输送、转卸通道。在进行桶(袋)装危险废物输送、转卸,以及后续的破碎机破碎操作时,需向充氮转卸室3及其连通的破碎机所在过渡料仓6及时注入惰性气体(纯氮),以降低这两个区域空间内的氧气浓度;两个区域之间通过出料密封门42分隔。

充氮转卸室3室体上设置测氧点和氮气注入口,在容器输入室内、关闭进料密封门41后,即开始充氮,并对内部含氧量实时监测,一般控制含氧量低于4%,以避免发生起火或爆炸意外。充氮转卸室3的含氧量达到设定值后,开启平时处于常闭状态的出料密封门42,此时,充氮转卸室3与过渡料仓6同处低氧浓度环境。一旦含氧量达到警戒值,系统将自动打开氮气管道控制阀而注入氮气;氮气量根据氧气探头监测到的实时氧气浓度决定。

充氮转卸室3室体上设废气排出口,通过法兰联接管道;管道上设有控制阀门。室体应能承受一定内压,过压时通过安全防爆罐泄爆。

密封门4:分别设置于充氮转卸室两端,进料密封门41和出料密封门42各一扇。其形式或为钢制滑升门,或为钢制平移门,采用油缸、气缸或电动推杆等作为动力驱动;优选油缸方式。该密封门应具有防火、防爆的功能,同时采用措施保证其气密性,能有效避免异味逸出而造成环境污染。密封门的门框净尺寸应能保证物料顺畅通行为准。

可调结构动力辊道5:具有正、反双向输送功能,水平-倾斜可调。根据充氮转卸室3布置,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双动力抬升式、单动力抬升式、下沉式三种形式装置。

一、双动力抬升式:可调结构动力辊道5包括:动力辊道机体51、防护栏52、动力装置53、托辊54、托辊座55、橡胶板56、转向座57、传力支架58、固定座59和第二转向座60。其中:

动力辊道机体51委托专业制造企业根据标准型动力辊道台面参数和结构,结合用户确定的桶(袋)装危险废物尺寸、重量进行改制。

防护栏52固定于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以防止容器跑偏和侧翻。

动力装置53置于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采用油缸、气缸或电动推杆等作为动力驱动;推荐使用油缸方式。

托辊54为标准件,若干组,置于动力辊道机体51后部,其功能为:承载着危险废 物的容器,随着动力辊道机体的逐渐倾斜,从托盘上滑向动力辊道后部托辊54,继而加速向出料密封门外、处于充氮状态的过渡料仓滑落。

橡胶板56置于固定座59上,用于动力辊道机体51平缓着落。

传力支架58固定于动力辊道机体51两侧,其上部外侧焊接一支座,用于联结油缸等推杆。

二、单动力抬升式:可调结构动力辊道5包括:动力辊道机体51、防护栏52、动力装置53、托辊54、托辊座55、橡胶板56、转向座57、固定座59、第二转向座60,其中:固定座59和转向座57有一定高度,且与动力装置53高度相匹配。动力辊道机体51离地面一定距离布置;动力辊道机体51背面中部安装一套动力装置。

三、下沉式:可调结构动力辊道5包括:动力辊道机体51、防护栏52、动力装置53、托辊54、托辊座55、橡胶板56、转向座57、传力支架58、固定座59、第二转向座60,其中:转向座57、动力装置53、固定座59由前向后依次排列,转向座57高度大于固定座59高度,动力装置53向下下沉使动力辊道机体51沿转向座57转动。动力辊道机体进料端离地面一定距离布置,作为转向部位。

本实用新型充氮保护环境下的盛放危险废物密闭容器转卸装置处理对象为呈块状、粒状和粉状的固态、半固态危险废物混合物料,采用专用钢制桶、塑料桶、吨袋等容器密闭盛装。盛放着危险废物的容器,置于标准或非标准的钢制、木质或塑料托盘上,进行垂直提升、水平输送以及物料转卸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转卸装置为桶(袋)装危险废物焚烧处置工程前处理系统的导轨式升降机至破碎机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专设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充氮转卸室,其两端各设一扇具有良好承压和密闭性能的钢制密封门,能有效满足防火防爆以及避免异味逸出的要求。

充氮转卸室室内安装一台具有双向输送功能的水平-倾斜可调结构动力辊道,有下沉式、单动力抬升式和双动力抬升式三种形式可供选择。该动力辊道从室外升降机的升降平台接收承载着危险废物的容器,输入室内,遇设定位置的托辊座而自行停止;然后辊道机体作下沉或抬升动作,渐渐倾斜,由此,托盘及容器呈下滑趋势,其中:托盘在托辊座阻挡下截留于辊道面上,而承载着危险废物的容器从托盘上滑入处于充氮状态的过渡料仓,待破碎机处理。

充氮转卸室及过渡料仓置有充氮、火焰与温感检测器等装置,留有氮气注入口和废气排出口,具有密闭、防火、防爆等方面功能。充氮转卸室及过渡料仓顶部,装有安全防爆罐,一旦出现火灾或爆炸现象,能紧急泄压。充氮转卸室及过渡料仓充氮过程中排出的废气 可通过管道输入二燃室焚烧处理。

由于钢制桶等容器回收后清洗所带来的二次污染和昂贵成本,以及存在残余物料倾倒、承载容器储存、场地环境安全等诸多问题,故综合考虑,将其与危险废物一并卸入过渡料仓,由破碎机处理后入回转窑焚烧。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