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包装袋折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94308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一种包装袋折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包装袋折叠输送装置,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包装袋折装机。



背景技术:

对于包装袋来说,在生产好之后需要将其折叠起来进一步的包装储存,从而便于其大批量的叠放,减小占用的空间。如图4a、4b所示,刚生产出来的包装袋为图4a展开的状态,在生产出来后会加工出一些折线,沿着折线可以将包装袋的侧边和底面进行折叠,令包装袋折叠成偏平的状态。现有对该种包装袋的折叠基本是采用工人手工折叠的方式,其生产效率低下,并且折叠质量参差不齐,不利于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配合进行包装袋折叠、输送,提高自动化加工程度的包装袋折装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包装袋折装机,包括压板机构、拍板机构、侧插机构、底插机构和输送带机构;

压板机构和拍板机构均设置于一机架上,压板机构包括分设于上下方的两块子压板,拍板机构包括设置于上方两侧的上拍板和下方两侧的下拍板,两块子压板以及上拍板、下拍板围成容纳包装袋的容纳空间,侧插机构为两组并位于容纳空间的两外侧中部,侧插机构包括可活动设置的侧插板;

底插机构为两组并位于容纳空间的出口两侧,底插机构包括可活动设置的活动臂,两侧底插机构的活动臂排列呈“八”字形,两侧活动臂相临近的一端伸向容纳空间的出口处;

当包装袋由一端输送入容纳空间时,活动臂阻挡行进至活动臂端部的展开的包装袋,由两侧上拍板和下拍板移向包装袋进行定位,两侧侧插板抵向包装袋侧边,活动臂向外斜向运动过程中抵向包装袋袋底,上下子压板合拢将包装袋折叠压平;

输送带机构为两组并上下对应设置于容纳空间的出口端,输送带机构包括绕成环形的输送带,输送带的输出端铰接于机架上,输送带的输入端通过输出端的旋转靠近或分离,当输入端靠近到位时上下输送带的相对面可夹持容纳空间处的包装袋向输出端输送。

作为一种改进,活动臂包括直臂和设置于直臂一端的延伸臂,延伸臂上设置有转动件,转动件通过轴结构可旋转的设置于延伸臂上,该转动件用于阻挡包装袋和在运动时与包装袋袋底滚动配合并折叠包装袋袋底。

作为一种改进,转动件位于延伸臂的远端部,令滚轮状的外围延伸出延伸臂之外。

作为一种改进,延伸臂的中部具有一拨动凹角,拨动凹角相对转动件更靠近直臂;当活动臂运动折叠包装袋袋底时,拨动凹角处接触包装袋袋底和侧边边缘进行配合动作。

作为一种改进,子压板上设置有穿孔,上拍板和下拍板分别穿过上下方子压板上的穿孔进行设置,穿孔的尺寸设置为当上拍板和下拍板进行移动时,上拍板和下拍板两者与穿孔侧壁互不干扰;穿孔设置为在包装袋输送方向上的多个,上拍板和下拍板设置为沿包装袋输送方向排列的多块,并穿过各自对应的穿孔进行设置。

作为一种改进,上拍板和下拍板各自对外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同步带和至少两个第一传动轮,第一传动轮上设置第一同步带并将第一同步带绕成环形;两侧的上拍板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带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一同步带旋转时两侧上拍板同步靠近或者远离;两侧的下拍板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带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一同步带旋转时两侧下拍板同步靠近或者远离;上拍板和下拍板各自对外连接第一驱动机构时共用一个第一电机,令一个第一电机传动至两组第一传动轮和两组第一同步带处,同步带动上拍板和下拍板进行动作。

作为一种改进,子压板对外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同步带和至少两个第二传动轮,第二电机连接第二传动轮进行传动,第二传动轮上设置第二同步带并将第二同步带绕成环形;两块子压板分别连接于第二同步带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二同步带旋转时两块子压板同步靠近或者远离。

作为一种改进,输送带机构还包括有第一定辊、旋转销和第二定辊,输送带绕设于位于输出端的第一定辊和位于输入端的第二定辊上,第一定辊和第二定辊之间设置旋转销,第一定辊和旋转销设置于机架上,旋转销与第二定辊通过一旋转架相连接;旋转架绕旋转销转动实现输送带的输出端铰接于机架上,上下两组旋转架另一侧的第二定辊联动进行靠近或分离。

作为一种改进,旋转架上设置有张紧辊,张紧辊位于输送带的输出端并在外侧与第一定辊、旋转销配合张紧输送带;旋转架上设置有支撑辊,支撑辊位于输送带的输入端并在外侧支撑输送带。

作为一种改进,旋转架上相对第二定辊的一端设置有调节气缸,调节气缸的伸出或收回带动输送带的输入端靠近或分离;两个调节气缸分别铰接于两块子压板上,子压板在上下活动时同步带动调节气缸上下活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通过在包装袋折装机的入口端设置压板机构、拍板机构、侧插机构和底插机构,可以接纳输送过来的展开的包装袋,包装袋位于容纳空间中,上下由压板机构限位,左右由拍板机构限位;在折叠包装袋时,两侧上拍板和下拍板相向活动令包装袋保持在稳定的中部对称位置,供两侧侧插板伸入对包装袋侧面中部进行向内抵入,活动臂向外斜向运动,活动臂与包装袋底面中部进行向内抵入,斜向活动便于包装袋底面折叠到位时活动臂能够从包装袋底面边缘向外移出,上下的子压板合拢配合实现了包装袋侧面底面折叠时将整体压平;铰接的输送带旋转,输入端合拢夹持到位夹持包装袋,通过输送带的运转可以拉动包装袋完全进入输送带并向输出端输送出料。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良好的配合实现了自动化的折叠包装袋,并且良好的进行往复动作;初始张开的输送带,留出了底插机构动作的空间,待折叠完成后输送带合拢进行收料输送,结构巧妙,便于包装袋的快速输送,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折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插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底插机构的俯视示意图。

图4a、4b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折装机加工的包装袋展开和折叠状态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拍板、侧插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拍板、侧插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拍板、侧插机构去除上方部分结构后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压板、拍板、侧插机构的正面向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侧插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机构的侧面向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输送带机构局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1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包装袋折装机的一种具体实施例。该实施例包括压板机构A1、拍板机构A2、侧插机构A3、底插机构B1和输送带机构C1;压板机构A1和拍板机构A2均设置于一机架0上,压板机构A1包括分设于上下方的两块子压板A11,拍板机构A2包括设置于上方两侧的上拍板A21和下方两侧的下拍板A22,两块子压板A11以及上拍板A21、下拍板A22围成容纳包装袋的容纳空间A4,侧插机构A3为两组并位于容纳空间A4的两外侧中部,侧插机构A3包括可活动设置的侧插板A31;底插机构B1为两组并位于容纳空间A4的出口两侧,底插机构B1包括可活动设置的活动臂B13,两侧底插机构B1的活动臂B13排列呈“八”字形,两侧活动臂B13相临近的一端伸向容纳空间A4的出口处;当包装袋由一端输送入容纳空间A4时,活动臂B13阻挡行进至活动臂B13端部的展开的包装袋,由两侧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移向包装袋进行定位,两侧侧插板A31抵向包装袋侧边,活动臂B13向外斜向运动过程中抵向包装袋袋底,上下子压板A11合拢将包装袋折叠压平;输送带机构C1为两组并上下对应设置于容纳空间A4的出口端,输送带机构C1包括绕成环形的输送带C11,输送带C11的输出端铰接于机架0上,输送带C11的输入端通过输出端的旋转靠近或分离,当输入端靠近到位时上下输送带C11的相对面可夹持容纳空间A4处的包装袋向输出端输送。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展开的包装袋H从折装机前序的机构输送入容纳空间A4,到达底插机构B1处时由活动臂B13阻挡展开的包装袋H;压板机构A1、拍板机构A2、侧插机构A3和底插机构B1会各自运行对容纳空间A4中的包装袋进行折叠压平,具体是两侧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相向活动令包装袋保持在稳定的中部对称位置,两侧侧插板A31伸入对包装袋侧面H2中部进行向内抵入,活动臂B13向外斜向运动,活动臂B13与包装袋底面H1中部进行向内抵入,斜向活动便于包装袋底面H1折叠到位时活动臂B13能够从包装袋底面H1边缘向外移出,上下的子压板A11合拢实现了包装袋侧面H2和底面H1的折叠时将整体压平。在底插机构B1即活动臂B13移出出口处后,由输送带机构C1中铰接的上下两组输送带C11旋转,输入端合拢夹持包装袋H,通过输送带C11的运转可以拉动包装袋完全进入输送带C11并向输出端输送出料。在完成一个包装袋H的输送后输送带C11旋转打开,前序机构也复位待下一包装袋H进行循环工作。本实用新型良好的配合实现了自动化的折叠包装袋H,并且可以良好的进行往复动作;“八”字形斜行的活动臂B13方式良好的在完成包装袋底面H1折叠的同时快速退出中间区域,便于包装袋H在一完成折叠就能由输送带C11迅速合拢向前输送,结构巧妙,输送的流畅性也较好,实现了前后机构的拼接快速输送,可以尽可能的提高输送效率,保证产品质量。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活动臂B13包括第一直臂B131和设置于第一直臂B131一端的延伸臂B132,延伸臂B132上设置有转动件B133,转动件B133通过轴结构可旋转的设置于延伸臂B132上,该转动件B133用于阻挡包装袋和在运动时与包装袋袋底滚动配合并折叠包装袋袋底。如图2、3所示,第一直臂B131基本位于包装袋H输送位置的外侧,由端部设置的延伸臂B132伸至包装袋H输送位置来阻挡包装袋H,并在上述各机构的运动中,第一直臂B131向外平移,通过转动件B133的设置实现与包装袋H之间的滚动摩擦,便于转动件B133抵向包装袋底面H1令其折叠时,转动件B133同时旋转向包装袋H外侧滚动,减少转动件B133与包装袋H之间的摩擦,令活动臂B13更顺畅的活动斜向移出,也令包装袋H可以更平稳的折叠;分别设置的延伸臂B132和第一直臂B131便于进行调试,可以根据加工折叠的包装袋H不同规格来调试延伸臂B132或者更换延伸臂B132,从而适应更多的包装袋H折叠需要。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转动件B133位于延伸臂B132的远端部,令滚轮状的外围延伸出延伸臂B132之外。转动件B133相对于延伸臂B132在远端以及相对包装袋H一侧伸出在外,包装袋H一侧的转动件B133抵向包装袋底面H1,而远端伸出在外有利于转动件B133在活动臂B13斜向外运动脱离与包装袋表面的接触时,远端伸出的转动件B133在包装袋底面H1和侧面H2的边缘滚动离开,保证接触的顺畅,并且平缓的与边缘相抵,避免对边缘的损坏。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延伸臂B132的中部具有一拨动凹角B134,拨动凹角B134相对转动件B133更靠近第一直臂B131;当活动臂B13运动折叠包装袋袋底时,拨动凹角B134处接触包装袋袋底和侧边边缘进行配合动作。相对在转动件B133内侧的拨动凹角B134在整个折叠过程中,转动件B133在包装袋底面H1向外滚动,拨动凹角B134位于包装袋底面H1和侧面H2的边缘位置,拨动凹角B134的两个侧面可以抵到边缘的底面H1和侧面H2,在延伸臂B132向外斜向运动时对边缘相抵折叠,辅助完成整体上的推动折叠,保证整个面有效的折叠。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底插机构B1还包括支架B11、第三驱动机构B12和活动臂B13,第三驱动机构B12固定设置于支架B11上,活动臂B13可滑移的设置于支架B11上,第三驱动机构B12与活动臂B13联动以驱动活动臂B13做往复运动;第一直臂B131上设置有第四导轨B135,支架B11上设置有与第四导轨B135相配合的第四滑槽B111,第四导轨B135沿第四滑槽B111做水平滑移。第四滑槽B111进行水平设置,第四导轨B135截面与第四滑槽B111截面相适配,在第三驱动机构B12对第一直臂B131进行驱动时,第四导轨B135可以在第四滑槽B111中良好的滑移,有效进行定位并保持整体位置的准确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第三驱动机构B12为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设置一第一齿轮B121,第一直臂B131上设置有与第一齿轮B121相配合的第一条形齿B136,电机往复工作驱动第一齿轮B121与第一条形齿B136配合传动。电机可以采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等,实现活动臂B13在前后两个工位活动的准确到位;电机与第一直臂B131的传动采用第一齿轮B121和第一条形齿B136的方式,其本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齿轮配合较稳定,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偏差,能够较好的实现两个工位的准确活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转动件B133为滚轮状,且其在径向上的厚度以内向外逐渐减小,上下面于最外侧相交。转动件B133为外侧厚度减小的轮状,最外侧接近没有厚度的尖部,可以良好的抵向包装袋底面H1的折叠线,随着移动进行折叠底面H1,转动件B133与底面H1的折叠线对其便于包装袋H沿着准确的位置被折叠至扁平,保证包装袋的折叠一致性,保证加工出的包装袋质量。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子压板A11上设置有穿孔A12,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分别穿过上下方子压板A11上的穿孔A12进行设置,穿孔A12的尺寸设置为当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进行移动时,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两者与穿孔A12侧壁互不干扰;穿孔A12设置为在包装袋输送方向上的多个,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设置为沿包装袋输送方向排列的多块,并穿过各自对应的穿孔A12进行设置。如图5-7所示,穿孔A12的设置令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可以在其中良好的活动而不与子压板A11相干扰,而相应的可以将子压板A11设计的覆盖两侧大范围的空间,可以在子压板A11和包装袋H接触配合的过程中,子压板A11可以完全覆盖到包装袋H周边的位置,更好的定位、支撑、合拢压平整体包装袋H。多个穿孔A12的设置令其所在的子压板A11位置具有较好的强度,分别设置的多块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能够在各自的条形穿孔A12中平移,多块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能够形成较好的定位平面,良好的限位包装袋H的侧面;多个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的分别安装更能保证其以多个支撑点支撑于包装袋侧面H2,有利于包装袋H定位,有利于侧插板A31对包装袋H的折叠位置准确。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各自对外连接有第一驱动机构A5,第一驱动机构A5包括第一电机A51、第一同步带A53和至少两个第一传动轮A52,第一传动轮A52上设置第一同步带A53并将第一同步带A53绕成环形;两侧的上拍板A21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带A53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一同步带A53旋转时两侧上拍板A21同步靠近或者远离;两侧的下拍板A22分别连接于第一同步带A53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一同步带A53旋转时两侧下拍板A22同步靠近或者远离;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各自对外连接第一驱动机构A5时共用一个第一电机A51,令一个第一电机A51传动至两组第一传动轮A52和两组第一同步带A53处,同步带动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进行动作。如图5所示,将上方两侧的上拍板A21分别连接至第一同步带A53的环形不同侧,那在如图5所示的连接状态下,第一同步带A53进行顺时针转动就会带动两个上拍板A21相分离,逆时针转动就会带动两个上拍板A21相靠近,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良好的同步动作;而下拍板A22也是采用相同的原理进行动作,提高整体动作的一致性和同步性。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由一个第一电机A51带动,由具体的轴结构及传动带结构令上下两组第一传动轮A52进行同步动作,进一步提高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动作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上均设置有第一滑槽A23,机架0上设置有与上拍板A21、下拍板A22上第一滑槽A23相适配的第一滑轨A01,第一滑槽A23在第一滑轨A01上滑移调整上拍板A21和下拍板A22的位置。第一滑槽A23和第一滑轨A01作为上拍板A21、下拍板A22分别在机架0上的活动连接结构,可以在上拍板A21、下拍板A22的运动中良好的导向和限位,与第一同步带A53配合设置可以提高第一同步带A53在运动时向上拍板A21、下拍板A22传动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子压板A11对外连接有第二驱动机构A6,第二驱动机构A6包括第二电机A61、第二同步带A63和至少两个第二传动轮A62,第二电机A61连接第二传动轮A62进行传动,第二传动轮A62上设置第二同步带A63并将第二同步带A63绕成环形;两块子压板A11分别连接于第二同步带A63的环形不同侧,当第二同步带A63旋转时两块子压板A11同步靠近或者远离。如图6所示,将上下两块子压板A11分别连接至第二同步带A63的环形不同侧,那在如图6所示的连接状态下,第一同步带A53进行顺时针转动就会带动两个子压板A11相靠近,逆时针转动就会带动两个子压板A11相分离,从而以简单的结构实现良好的同步动作提高整体动作的一致性和同步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子压板A11上设置有第二滑槽A13,机架0上设置有与子压板A11上第二滑槽A13相适配的第二滑轨A02,第二滑槽A13在第二滑轨A02上滑移调整两块子压板A11的位置。第二滑槽A13和第二滑轨A02作为两块子压板A11在机架0上的活动连接结构,可以在子压板A11的运动中良好的导向和限位,与第二同步带A63配合设置可以提高第二同步带A63在运动时向子压板A11传动的稳定性。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侧插机构A3还包括有第二直臂A32,第二直臂A32的前部设置侧插板A31,第二直臂A32上设置有第三导轨A33,机架0上设置有与第三导轨A33相配合的第三滑槽A03,第三导轨A33沿第三滑槽A03做水平滑移。如图9所示,第三滑槽A03进行水平设置,第三导轨A33截面与第三滑槽A03截面相适配,在第二直臂A32进行活动时,第三导轨A33可以在第三滑槽A03中良好的滑移,有效进行定位并保持整体位置的准确稳定。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侧插机构A3还包括有第三电机A34,第三电机A34的输出轴设置一第二齿轮A35,第二直臂A32上设置有与第二齿轮A35相配合传动的第二条形齿A36。第三电机A34与第二直臂A32的传动采用第二齿轮A35和第二条形齿A36的方式,其本身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第二齿轮A35配合较稳定,长时间使用也不会出现偏差,能够较好的实现两个工位的准确活动。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输送带机构C1还包括有第一定辊C12、旋转销C13和第二定辊C14,输送带C11绕设于位于输出端的第一定辊C12和位于输入端的第二定辊C14上,第一定辊C12和第二定辊C14之间设置旋转销C13,第一定辊C12和旋转销C13设置于机架0上,旋转销C13与第二定辊C14通过一旋转架C15相连接;旋转架C15绕旋转销C13转动实现输送带C11的输出端铰接于机架0上,上下两组旋转架C15另一侧的第二定辊C14联动进行靠近或分离。如图10、11所示,第一定辊C12、旋转销C13和第二定辊C14在输送带C11方向上排列,第一定辊C12和旋转销C13作为相对固定的两个轴,第一定辊C12位于输出端的最外端,上下第一定辊C12和上下旋转销C13可以在出口端形成稳定段上下夹持区域来夹持包装袋输送出去。旋转销C13到第二定辊C14的部分为旋转段,具体由旋转架C15连接定位旋转销C13和第二定辊C14,在旋转架C15绕旋转销C13旋转时带动旋转段靠近或者分离。输入端靠近到位时即上下的旋转段输送带C11接近平行或者为平行,输入端可夹持住包装袋并可在上下输送带C11的运行下向输出端输送。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旋转架C15上设置有张紧辊C16,张紧辊C16位于输送带C11的输出端并在外侧与第一定辊C12、旋转销C13配合张紧输送带C11;旋转架C15上设置有支撑辊C17,支撑辊C17位于输送带C11的输入端并在外侧支撑输送带C11。张紧辊C16的设置令输送带C11在旋转时也能够保证上述稳定段和旋转段分别处在张紧的状态,有利于传动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张紧辊C16可以通过调节杆铰接于旋转架C15上,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张紧辊C16的位置来控制张紧程度,便于适应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包装袋输送,或者在较长时间使用后对输送带机构C1机型调试。支撑辊C17的设置令输入端保持较好的张紧状态,与第二定辊C14配合稳定输入端的输送带C11。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旋转架C15上相对第二定辊C14的一端设置有调节气缸C4,调节气缸C4的伸出或收回带动输送带C11的输入端靠近或分离;两个调节气缸C4分别铰接于两块子压板A11上,子压板A11在上下活动时同步带动调节气缸C4上下活动。两组输送带C11的具体旋转由两组调节气缸C4驱动,在入口端调节气缸C4伸出令输送带C11靠近,调节气缸C4伸出最大的工位限定了输送带C11的到位位置,有效的稳定住输送带C11进行包装袋的输送。调节气缸C4收回到复位工位能快速完成,提高机构间的流畅度,提高输送效率。调节气缸C4具体采用铰接的方式对外连接,可以在输送带C11旋转过程中适应角度变化,令调节气缸C4有效的配合进行动作。将两个调节气缸C4分别铰接于子压板A11上,令其随着子压板A11进行预合拢,然后推出调节气缸C4来合拢输送带C11;在结构上配合活动提高动作效率,也令两组输送带C11的张开大小与压板的上下位置保持一致,具有合理的位置空间。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机架0可旋转安装有上下对应的一对压辊C2,压辊C2位于输送带机构C1的出口端。一对压辊C2的设置在出口端与第一定辊C12配合将包装袋良好的平整输送出去,提高输送带机构C1处输送出来的包装袋的稳定性,便于有序将包装袋输送向下一装置。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上下压辊C2通过齿轮组C3同步带动旋转。上下压辊C2同步被齿轮组C3配合带动,令上下压辊C2均对包装袋具有良好的抓取力,可连贯的将包装袋向外输送不会打滑,提高输送质量。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机架0上设置有可上下滑移的第一调节块01,上方压辊C2可旋转设置于第一调节块01上,第一调节块01上部设置一第一螺杆02,第一螺杆02穿于机架0上并套设相配合的第一手轮03,第一手轮03在旋转时调试第一螺杆02的伸出长度,并同步调试第一调节块01的上下位置;第一螺杆02上套设第一弹簧04,在第一弹簧04受压缩时对第一调节块01施加向下的弹力。如图12所示,机架0上开一安装槽,第一调节块01从上至下安装于其中,第一调节块01的侧边设置凹槽与安装槽的侧壁相安装限定水平位置;安装槽开口处设置一安装架,第一螺杆02穿于安装架上,外侧设置第一手轮03,第一手轮03拧入第一螺杆02的多少确定了第一调节块01伸入安装槽的深度;而第一弹簧04的设置给予第一调节块01向下的弹力,令第一调节块01上的压辊C2抵向下方压辊C2进行稳定的配合。以上结构良好的限定了上方压辊C2,令其可以具有一定弹性的压向下方压辊C2,可以更好的夹持包装袋并在转动运行时输送包装袋;而在需要调试时,可以调节第一手轮03,令第一调节块01带动上方压辊C2升起,便于上下压辊C2的分离进行机器的调试。

作为一种改进的具体实施方式,机架0上设置有可上下滑移的第二调节块05,上方第一定辊C12可旋转设置于第二调节块05上,第二调节块05上部设置一第二螺杆06,第二螺杆06穿于机架0上并套设相配合的第二手轮07,第二手轮07在旋转时调试第二螺杆06的伸出长度,并同步调试第二调节块05的上下位置;第二螺杆06上套设第二弹簧08,在第二弹簧08受压缩时对第二调节块05施加向下的弹力。如图12所示,机架0上开一安装槽,第二调节块05从上至下安装于其中,第二调节块05的侧边设置凹槽与安装槽的侧壁相安装限定水平位置;安装槽开口处设置一安装架,第二螺杆06穿于安装架上,外侧设置第二手轮07,第二手轮07拧入第二螺杆06的多少确定了第二调节块05伸入安装槽的深度;而第二弹簧08的设置给予第二调节块05向下的弹力,令第二调节块05上的第一定辊C12抵向下方第一定辊C12进行稳定的配合。以上结构良好的限定了上方第一定辊C12,令其可以具有一定弹性的压向下方第一定辊C12,可以更好的夹持包装袋并在转动运行时输送包装袋;而在需要调试时,可以调节第二手轮07,令第二调节块05带动上方第一定辊C12升起,便于上下第一定辊C12的分离进行机器的调试。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