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床单抻裁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81559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医用床单抻裁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次性医用床单加工设备,尤其涉及医用床单抻裁机。



背景技术:

在医院中,为了防止病人交叉感染,同时也为了住院部的清洁卫生,通常在病人的病床上铺设一次性医用床单,在病人出院之后床单可直接作为医疗废料处理,减少了传统床单换洗时所需的人力资源,一次性医用床单一般由无纺布制成,无纺布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抗菌性,符合相关医疗标准,传统的一次性医用床单均是通过手工裁剪布料,然后将下好的布料手工折叠,工作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床单抻裁机,完成医用床单的下料与折叠。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医用床单抻裁机,包括机架和设置在机架上的送料机构、横向折叠机构、裁剪机构和纵向折叠机构,送料机构位于横向折叠机构正前方,横向折叠机构、裁剪机构和纵向折叠机构由右向左依次设置:

送料机构包括相互平行且左右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的承托轴、第一送料辊、第二送料辊和第三送料辊,承托轴、第一送料辊、第二送料辊和第三送料辊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承托轴左右两端设有第一轴承,承托轴上固定设有与承托轴同轴设置的支撑辊和第一传动齿轮,第一轴承和第一传动齿轮的外径均小于或等于支撑辊的外径,机架上设有分别与承托轴左右两端对应的固定轴承支座,固定轴承支座前端面设有与承托轴适配的卡槽,且卡槽沿左右方向贯穿固定轴承支座,卡槽后端部的内侧面为与承托轴适配的圆弧形,卡槽内侧面上设有与第一轴承对应的限位槽,限位槽后端部的内侧面为与第一轴承适配的圆弧形,限位槽的后端部与卡槽的后端部同轴设置,固定轴承支座上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螺纹孔和与第一螺纹孔适配的第一螺杆,第一螺纹孔上端开口位于固定轴承支座上端面,第一螺纹孔下端开口位于限位槽内;当承托轴由卡槽前端移动至卡槽后端时,承托轴位于卡槽的圆弧形后端部内,第一轴承位于限位槽的圆弧形后端部内,第一螺杆位于第一轴承的正上方;机架上设有第一伺服电机和第二传动齿轮,第二传动齿轮由第一伺服电机驱动,第二传动齿轮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

横向折叠机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弧形收缩杆、弯折机构和定型机构,弧形收缩杆左右两端与机架转动连接,弧形收缩杆为向上凸起的弧形,弧形收缩杆位于弯折机构的前方;弯折机构包括夹持器和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支架,夹持器上下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架连接,夹持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交替设置的前夹持器和后夹持器,且相邻前夹持器和后夹持器下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二者上端之间的距离,前夹持器和后夹持器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夹板和上下对称设置于夹板上下两端的支撑杆,支撑杆一端与夹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滑块,支撑杆与滑块转动连接,前夹持器的滑块位于其前端,后夹持器的滑块位于其后端,滑块上设有轴孔、竖直设置的第二螺纹孔和与第二螺纹孔适配的第二螺杆,第二螺纹孔的上端开口位于滑块上端面,第二螺纹孔的下端与轴孔连通,前夹持器夹板的后端位于后夹持器夹板前端的后方;支架包括左右对称且相互平行的两个支撑板,支撑板后端与机架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板之间设有前后对称设置且相互平行的前滑轨和后滑轨,前滑轨和后滑轨水平设置且前滑轨和后滑轨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固定连接;夹持器位于前滑轨和后滑轨之间,上下两个支架的前滑轨分别贯穿前夹持器上下两端滑块的轴孔,前夹持器和后夹持器的支撑杆均与前滑轨垂直,当松开前夹持器上的第二螺杆时,前夹持器与前滑轨滑动连接,当旋紧前夹持器上的第二螺杆时,前夹持器与前滑轨固定连接,上下两个支架的后滑轨分别贯穿后夹持器上下两端滑块的轴孔,当松开后夹持器上的第二螺杆时,后夹持器与后滑轨滑动连接,当旋紧后夹持器上的第二螺杆时,后夹持器与后滑轨固定连接;定型机构包括支撑框架、主动辊和被动辊,支撑框架固定设置在机架上端,主动辊和被动辊平行且前后两端均与支撑框架转动连接,主动辊和被动辊之间存在间隙,机架上设有与主动辊对应的第二伺服电机,主动辊由第二伺服电机驱动;

裁剪机构包括第一带式输送机、第二带式输送机、切刀机构和切割平台,第一带式输送机和第二带式输送机为水平带式输送机,水平带式输送机由两个轴线在同一水平面的驱动辊和绕设在两个驱动辊上的第一传送带组成,且两个驱动辊的直径相同,第一带式输送机和第二带式输送机驱动辊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第一带式输送机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上方,第一带式输送机下端面与第二带式输送机上端面之间有间隙,第一带式输送机右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右端的左侧,第一带式输送机的驱动辊顺时针转动,第二带式输送机的驱动辊逆时针转动;切刀机构和切割平台分别位于第一带式输送机和第二带式输送机的左侧,切刀机构包括第一推进器和刀片,第一推进器包括安装板、挡板、步进电机、转盘、连接板、连接杆和导向杆,安装板后端与机架后端内侧面固定连接,挡板一端与安装板固定连接且挡板与安装板垂直,挡板另一端与步进电机固定连接,转盘与步进电机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连接杆一端与转盘端面的边沿转动连接,连接杆另一端与连接板转动连接,连接杆的中心线与转盘的端面平行,连接杆与步进电机分别与转盘的两个相对的端面连接,导向杆贯穿安装板并与安装板滑动连接,导向杆与安装板垂直,导向杆的连接端与连接板固定连接,导向杆的安装端与刀片固定连接,导向杆与转盘的端面平行,且导向杆与连接杆分别位于连接板相对的两侧,刀片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刀片的切割轨迹与第二带式输送机的输送方向垂直,转盘在转动的过程中,当连接杆与转盘的连接点离连接板距离最近时,导向杆前进至最大极限,此时为第一推进器的推进极限,当连接杆与转盘的连接点离连接板距离最远时,导向杆后退至最大极限,此时为第一推进器的收缩极限;切割平台位于切刀机构正下方,切割平台上端面为光滑的平面,切割平台靠近第二带式输送机左端且切割平台上端面与第二带式输送机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内,切割平台上端面上设有与刀片对应的凹槽,当导向杆前进至最大极限时,刀片的刃部位于凹槽内,当导向杆后退至最大极限时,刀片的刃部位于凹槽外并与切割平台上端面有间距;

纵向折叠机构包括第三带式输送机、第四带式输送机、第五带式输送机、第六带式输送机、第七带式输送机、第八带式输送机、托板、第一弯折器、第二弯折器和第三弯折器,第三带式输送机、第四带式输送机和第五带式输送机由右至左依次设置,第三带式输送机、第四带式输送机和第五带式输送机均为水平带式输送机,第三带式输送机的驱动辊顺时针转动,第四带式输送机驱动辊逆时针转动,第五带式输送机的驱动辊顺时针转动,第三带式输送机、第四带式输送机和第五带式输送机驱动辊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第六带式输送机位于第三带式输送机正下方,

第六带式输送机包括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第三传动辊和第二传送带,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和第三传动辊相互平行且呈三角形分布,且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和第三传动辊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辊和第二传动辊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传动辊位于第二传动辊右侧,第三传动辊位于第二传动辊正下方,第三传动辊的左端与第二传动辊的左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传送带同时绕设在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和第三传动辊上,第一传动辊、第二传动辊和第三传动辊位于第二传送带的内侧,第二传送带逆时针转动,第二传送带位于第一传动辊和第二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一传送部,第一传送部与第三带式输送机下端面对应,且第一传送部与第三带式输送机下端面之间有间隙,第二传送带位于第二传动辊和第三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二传送部,第四带式输送机位于第六带式输送机左侧,且第四带式输送机右端与第六带式输送机左端有间隙,第四带式输送机的上端面与第一传送部上端面在同一平面内;

第七带式输送机位于第四带式输送机下方,第七带式输送机包括第四传动辊、第五传动辊、第六传动辊和第三传送带,第四传动辊、第五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相互平行且呈三角形分布,且第四传动辊、第五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辊和第五传动辊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六传动辊位于第四传动辊下方,第六传动辊的右端与第四传动辊的右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三传送带同时绕设在第四传动辊、第五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上,第三传送带顺时针转动,且第四传动辊、第五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位于第三传送带内侧,第三传送带上位于第四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三传送部,第三传送部与第二传送部对应,且第三传送部与第二传送部之间有间隙,第三传送带上位于第五传动辊和第六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四传送部;

第八带式输送机位于第五带式输送机和第七带式输送机的下方,第八带式输送机包括第七传动辊、第八传动辊、第九传动辊、第十传动辊、第十一传动辊和第四传送带,第四传送带同时绕设在第七传动辊、第八传动辊、第九传动辊、第十传动辊和第十一传动辊上,第四传送带逆时针转动,第七传动辊、第八传动辊、第九传动辊、第十传动辊和第十一传动辊相互平行,第七传动辊、第八传动辊、第九传动辊、第十传动辊和第十一传动辊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辊、第八传动辊、第九传动辊、第十传动辊和第十一传动辊位于第四传送带的内侧,第八传动辊位于第七传动辊上方,第八传动辊右端与第七传动辊右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九传动辊位于第八传动辊左上方,第四传送带位于第九传动辊与第八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五传送部,第五传送部与第四传送部对应,第五传送部与第四传送部平行,且第五传送部与第四传送部之间有间隙,第十传动辊位于第九传动辊左侧,且第十传动辊上端与第九传动辊上端在同一水平面内,第四传送带位于第十传动辊与第九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六传送部,第六传送部与第五带式输送机下端对应,第六传送部与第五带式输送机下端平行,且第六传送部与第五带式输送机下端之间有间隙,第十一传动辊位于第十传动辊左下方,第四传送带位于第十一传动辊和第十传动辊之间的部分为第七传送部;

托板水平设置于第八带式输送机左侧,托板与机架固定连接,且托板上端面与第六传送部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内,托板右端与第七传送部之间有间隙;第一弯折器、第二弯折器和第三弯折器的结构相同,均由第二推进器和推板组成,第二推进器的结构与第一推进器的结构相同,推板与第二推进器上导向杆的安装端固定连接,第一弯折器位于第三带式输送机左侧,第一弯折器的推板与第二传送部平行,当第一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一弯折器的推板位于第一传送部上方,当第一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一弯折器的推板竖直向下运动至第三传送部与第二传送部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弯折器位于第六带式输送机下方,第二弯折器的推板与第四传送部平行,当第二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二弯折器的推板位于第二传送部右侧,当第二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二弯折器的推板位于第五传送部与第四传送部之间的间隙内;第三弯折器位于第五带式输送机左侧,第三弯折器的推板与第七传送部平行,当第三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三弯折器的推板位于第六传送部上方,当第三弯折器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三弯折器的推板位于托板与第七传送部之间的间隙内。

所述第一送料辊、第二送料辊和第三送料辊分别通过第二轴承与机架转动连接:所述卡槽沿水平方向向后延伸,卡槽前部的竖向高度与承托轴的直径相同;所述第一螺杆上设有第一调节手柄;所述支撑辊位于承托轴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一送料辊的竖向高度低于承托轴的竖向高度,第二送料辊的竖向高度高于第一送料辊的竖向高度,第三送料辊的竖向高度低于第二送料辊的竖向高度。

所述前夹持器夹板的后端与后夹持器夹板的后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前夹持器夹板的前端与后夹持器夹板的前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所述第二螺杆上端设有第二调节手柄;所述支撑框架上设有与被动辊前后两端对应的调节机构,被动辊前后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与调节机构连接,调节机构包括滑槽、移动轴承支座和第三调节螺杆,移动轴承支座位于滑槽内并在左右方向上与滑槽滑动连接,移动轴承支座左端与滑槽左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第二轴承设置在移动轴承支座上,当移动轴承支座运动至左极限时,主动辊和被动辊相切,第三调节螺杆水平贯穿支撑框架并与支撑框架螺纹连接,第三调节螺杆左端位于滑槽内并与移动轴承支座右端面抵接,第三调节螺杆右端位于移动轴承支座外部,第三调节螺杆右端设有第三调节手柄;所述第二伺服电机通过传动皮带与主动辊连接;所述横向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导向辊,第一导向辊后端与机架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第一导向辊位于支撑框架左下方,第一导向辊与主动辊平行。

所述第一带式输送机上端设有与第一带式输送机对应的第一张紧轮,第一张紧轮后端与机架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带式输送机下端设有与第二带式输送机对应的第二张紧轮,第二张紧轮后端与机架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数量为两个。

所述托板上端面为光滑平面;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上端设有与第三带式输送机对应的第三张紧轮,所述第三带式输送机、第四带式输送机、第五带式输送机、第六带式输送机、第七带式输送机和第八带式输送机的传输速度相同。

本实用新型制造成本低,使用方便,通过送料机构完成布料的输送,利用横向折叠机构对布料进行横向折叠,通过裁剪机构对经过横向折叠机构折叠过的布料进行裁剪,通过纵向折叠机构对布料完成纵向折叠,最终实现布料的下料与折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B-B向剖视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纵向折叠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轴承支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左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前夹持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滑块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切刀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右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切割平台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弯折器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右视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横向折叠机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图14所示,医用床单抻裁机,包括机架1和设置在机架1上的送料机构、横向折叠机构、裁剪机构和纵向折叠机构,送料机构位于横向折叠机构正前方,横向折叠机构、裁剪机构和纵向折叠机构由右向左依次设置,机架1为本领域常用的设备支撑机构,其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图5和图6所示,送料机构包括相互平行且左右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的承托轴2、第一送料辊3、第二送料辊4和第三送料辊5,承托轴2、第一送料辊3、第二送料辊4和第三送料辊5由前至后依次设置,承托轴2左右两端设有第一轴承92,承托轴2上固定设有与承托轴2同轴设置的支撑辊91和第一传动齿轮6,第一轴承92和第一传动齿轮6的外径均小于或等于支撑辊91的外径,机架1上设有分别与承托轴2左右两端对应的固定轴承支座7,固定轴承支座7前端面设有与承托轴2适配的卡槽8,且卡槽8沿左右方向贯穿固定轴承支座7,卡槽8后端部的内侧面为与承托轴2适配的圆弧形,卡槽8内侧面上设有与第一轴承92对应的限位槽9,限位槽9后端部的内侧面为与第一轴承92适配的圆弧形,限位槽9的后端部与卡槽8的后端部同轴设置,固定轴承支座7上设有竖直设置的第一螺纹孔和与第一螺纹孔适配的第一螺杆11,第一螺纹孔上端开口位于固定轴承支座7上端面,第一螺纹孔下端开口位于限位槽9内;当承托轴2由卡槽8前端移动至卡槽8后端时,承托轴2位于卡槽8的圆弧形后端部内,第一轴承92位于限位槽9的圆弧形后端部内,第一螺杆11位于第一轴承92的正上方;机架1上设有第一伺服电机12和第二传动齿轮13,第二传动齿轮13由第一伺服电机12驱动,第二传动齿轮13与第一传动齿轮6啮合。

第一送料辊3、第二送料辊4和第三送料辊5分别通过第二轴承76与机架1转动连接,降低第一送料辊3、第二送料辊4和第三送料辊5转动时的阻力;卡槽8沿水平方向向后延伸,卡槽8前部的竖向高度与承托轴2的直径相同,防止承托轴2上下窜动;第一螺杆11上设有第一调节手柄77,便于第一螺杆11的转动;支撑辊91位于承托轴2的中间位置,使承托轴2两端受力均匀。

一次性医用床单一般由无纺布制成,成卷的布料90其中间设有卷筒,布料90绕设在卷筒上,将卷筒套设在支撑辊91上并与支撑辊91固定连接,第一轴承92和第一传动齿轮6的外径均小于或等于支撑辊91的外径,便于卷筒的安装,然后将承托轴2两端分别由卡槽8的前端开口处移动至卡槽8后部,限位槽9后端部的直径大于卡槽8后端部的直径,第一轴承92位于限位槽9内,可防止承托轴2左右窜动,旋紧第一螺杆11,将第一轴承92固定,第一伺服电机12带动第二传动齿轮13转动,通过第二传动齿轮13与第一传动齿轮6的啮合带动承托轴2转动,实现布料90的输送,布料90从支撑辊91上起始,并依次经过第一送料辊3下端面、第二送料辊4上端面和第三送料辊5下端面,第一送料辊3的竖向高度低于承托轴2的竖向高度,第二送料辊4的竖向高度高于第一送料辊3的竖向高度,第三送料辊5的竖向高度低于第二送料辊4的竖向高度,布料90在经过第一送料辊3、第二送料辊4和第三送料辊5的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使布料90保持平展。

如图1、图3、图7和图8所示,横向折叠机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弧形收缩杆14、弯折机构和定型机构,弧形收缩杆14左右两端与机架1转动连接,弧形收缩杆14为向上凸起的弧形,弧形收缩杆14位于弯折机构的前方;弯折机构包括夹持器和两个上下对称设置的支架,夹持器上下两端分别与上下两个支架连接,夹持器包括在左右方向上交替设置的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且相邻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下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二者上端之间的距离,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的结构相同,均包括夹板17和上下对称设置于夹板17上下两端的支撑杆18,支撑杆18一端与夹板17固定连接,另一端设置有滑块19,支撑杆18与滑块19转动连接,前夹持器15的滑块19位于其前端,后夹持器16的滑块19位于其后端,滑块19上设有轴孔20、竖直设置的第二螺纹孔和与第二螺纹孔适配的第二螺杆21,第二螺纹孔的上端开口位于滑块19上端面,第二螺纹孔的下端与轴孔20连通,前夹持器15的夹板17的后端位于后夹持器16的夹板17前端的后方;支架包括左右对称且相互平行的两个支撑板22,支撑板22后端与机架1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板22之间设有前后对称设置且相互平行的前滑轨23和后滑轨24,前滑轨23和后滑轨24水平设置且前滑轨23和后滑轨24的左右两端分别与两个支撑板22固定连接;夹持器位于前滑轨23和后滑轨24之间,上下两个支架的前滑轨23分别贯穿前夹持器15上下两端滑块19的轴孔20,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的支撑杆18均与前滑轨23垂直,当松开前夹持器15上的第二螺杆21时,前夹持器15与前滑轨23滑动连接,当旋紧前夹持器15上的第二螺杆21时,前夹持器15与前滑轨23固定连接,上下两个支架的后滑轨24分别贯穿后夹持器16上下两端滑块19的轴孔20,当松开后夹持器16上的第二螺杆21时,后夹持器16与后滑轨24滑动连接,当旋紧后夹持器16上的第二螺杆21时,后夹持器16与后滑轨24固定连接,通过滑动滑块19可调节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之间的距离;定型机构包括支撑框架25、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支撑框架25固定设置在机架1上端,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平行且前后两端均与支撑框架25转动连接,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存在间隙,机架1上设有与主动辊26对应的第二伺服电机,主动辊26由第二伺服电机28驱动。

前夹持器15夹板17的后端与后夹持器16夹板17的后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前夹持器15夹板17的前端与后夹持器16夹板17的前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使布料90绕设在前夹持器15与后夹持器16之间时产生的折边与夹板17的宽度相同;第二螺杆21上端设有第二调节手柄78,便于第二螺杆21的转动;支撑框架25上设有与被动辊27前后两端对应的调节机构79,被动辊27前后两端分别通过第二轴承76与调节机构79连接,调节机构79包括滑槽80、移动轴承支座81和第三调节螺杆82,移动轴承支座81位于滑槽80内并在左右方向上与滑槽80滑动连接,移动轴承支座81左端与滑槽80左端之间设有复位弹簧83,第二轴承76设置在移动轴承支座81上,当移动轴承支座81运动至左极限时,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相切,第三调节螺杆82水平贯穿支撑框架25并与支撑框架25螺纹连接,第三调节螺杆82左端位于滑槽80内并与移动轴承支座81右端面抵接,第三调节螺杆82右端位于移动轴承支座81外部,第三调节螺杆82右端设有第三调节手柄84,便于第三调节螺杆82的转动,当旋转第三调节螺杆82向左运动时,第三调节螺杆82带动移动轴承支座81向左运动,缩短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的距离,当转动第三调节螺杆82向右运动时,移动轴承支座81在复位弹簧83的作用下向右运动,扩大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的距离,使布料90在经过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时受到较强的压紧力;第二伺服电机28通过传动皮带85与主动辊26连接,第二伺服电机28启动时可带动主动辊26转动,在主动辊26与被动辊27的夹持下可带动布料90前进,为布料90提供牵引力;横向折叠机构还包括第一导向辊86,第一导向辊86后端与机架1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第一导向辊86位于支撑框架25左下方,第一导向辊86与主动辊26平行,第一导向辊86主要对布料90起导向作用,防止布料90与支架发生摩擦造成布料90的破损。

布料90绕过第三送料辊5之后经过弧形收缩杆14下端,弧形收缩杆14为向上凸起的弧形,弧形收缩杆14的竖向高度低于第三送料辊5的竖向高度,布料90经过弧形收缩杆14时在左右方向上向弧形收缩杆14中间位置收缩,布料90经过弧形收缩杆14之后向上运动,并依次绕过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如图14所示,前夹持器15的数量为三个,后夹持器16的数量为四个,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的数量,布料90依次绕过后夹持器16的前端和前夹持器15的后端,布料90在左右方向上的横向产生多个均匀的折边,由于相邻前夹持器15和后夹持器16下端之间的距离大于二者上端之间的距离,夹持器由下向上逐渐向中间收缩,使布料90在横向方向上的折边逐渐收缩,布料90在经过弯折机构之后进入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之间,在主动辊26和被动辊27的作用下,布料90在横向方向的折边被挤压定型,完成布料90在横向方向上的折叠。

裁剪机构包括第一带式输送机29、第二带式输送机30、切刀机构和切割平台31,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为水平带式输送机,水平带式输送机为本领域常用的输送设备,水平带式输送机由两个轴线在同一水平面的驱动辊32和绕设在两个驱动辊32上的第一传送带33组成,且两个驱动辊32的直径相同,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驱动辊32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第一带式输送机29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上方,第一带式输送机29下端面与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上端面之间有间隙,第一带式输送机29右端位于第二带式输送机30右端的左侧,便于对布料90的接收,第一带式输送机29的驱动辊32顺时针转动,第二带式输送机30的驱动辊32逆时针转动;切刀机构和切割平台31分别位于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的左侧,切刀机构包括第一推进器34和刀片35,第一推进器34包括安装板36、挡板37、步进电机38、转盘39、连接板40、连接杆41和导向杆42,安装板36后端与机架1后端内侧面固定连接,挡板37一端与安装板36固定连接且挡板37与安装板36垂直,挡板37另一端与步进电机38固定连接,转盘39与步进电机38的转轴同轴固定连接,连接杆41一端与转盘39端面的边沿转动连接,连接杆41另一端与连接板40转动连接,连接杆41与转盘39的端面平行,连接杆41与步进电机38分别与转盘39的两个相对的端面连接,连接杆41与步进电机38分别位于转盘39两侧,导向杆42贯穿安装板36并与安装板36滑动连接,导向杆42与安装板36垂直,导向杆42的连接端与连接板40固定连接,导向杆42的安装端与刀片35固定连接,导向杆42与转盘39的端面平行,且导向杆42与连接杆41分别位于连接板40相对的两侧,刀片35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且刀片35的切割轨迹与第二带式输送机30的输送方向垂直,转盘39在转动的过程中带动导向杆42沿导向杆42的轴向往复运动,当连接杆41与转盘39的连接点离连接板40距离最近时,导向杆42前进至最大极限,此时为第一推进器34的推进极限,当连接杆41与转盘39的连接点离连接板40距离最远时,导向杆42后退至最大极限,此时为第一推进器34的收缩极限;切割平台31位于切刀机构正下方,切割平台31上端面为光滑的平面,减小布料90经过切割平台31上端面时的摩擦力,便于布料90通过,切割平台31靠近第二带式输送机30左端且切割平台31上端面与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内,便于布料90由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上端面运动至切割平台31上端面,切割平台31上端面上设有与刀片35对应的凹槽43,当导向杆42前进至最大极限时,刀片35的刃部位于凹槽43内,通过刀片35与凹槽43的配合将经过刀片35与切割平台31上端面之间的布料90裁断,当导向杆42后退至最大极限时,刀片35的刃部位于凹槽43外并与切割平台31上端面有间距,在布料90不需要切割时可顺利通过刀片35与切割平台31之间,通常情况下第一推进器34处于收缩极限,导向杆42的数量为两个,防止刀片35的切割方向发生偏移。

第一带式输送机29上端设有与第一带式输送机29对应的第一张紧轮87,第一张紧轮87后端与机架1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第一张紧轮87对第一带式输送机29的第一传送带33施加一个向下的力,使第一带式输送机29的第一传送带33处于张紧状态,本申请中所述的张紧轮为本领域中常用的张紧轮,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在本申请中不再赘述;第二带式输送机30下端设有与第二带式输送机30对应的第二张紧轮88,第二张紧轮88后端与机架1后端内侧面转动连接,第二张紧轮88使第二带式输送机30的第一传送带33处于张紧状态,当布料90经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之间时受到较强的压紧力。

纵向折叠机构包括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第五带式输送机46、第六带式输送机、第七带式输送机、第八带式输送机、托板47、第一弯折器48、第二弯折器49和第三弯折器50,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和第五带式输送机46由右至左依次设置,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和第五带式输送机46均为水平带式输送机,第三带式输送机44顺时针转动,第四带式输送机45逆时针转动,第五带式输送机46顺时针转动,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和第五带式输送机46的驱动辊32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第六带式输送机位于第三带式输送机44正下方,第六带式输送机包括第一传动辊51、第二传动辊52、第三传动辊53和第二传送带54,第一传动辊51、第二传动辊52和第三传动辊53相互平行且呈三角形分布,且第一传动辊51、第二传动辊52和第三传动辊53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第一传动辊51和第二传动辊52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一传动辊51位于第二传动辊52右侧,第三传动辊53位于第二传动辊52正下方,第三传动辊53的左端与第二传动辊52的左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二传送带54同时绕设在第一传动辊51、第二传动辊52和第三传动辊53上,第一传动辊51、第二传动辊52和第三传动辊53位于第二传送带54的内侧,第二传送带54逆时针转动,第二传送带54位于第一传动辊51和第二传动辊52之间的部分为第一传送部55,第一传送部55与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下端面对应,且第一传送部55与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下端面之间有间隙,第二传送带54位于第二传动辊52和第三传动辊53之间的部分为第二传送部56,第四带式输送机45位于第六带式输送机左侧,且第四带式输送机45右端与第六带式输送机左端有间隙,第四带式输送机45的上端面与第一传送部55上端面在同一平面内;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上端设有与第三带式输送机44对应的第三张紧轮89,第三张紧轮89使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上的传送带处于张紧状态。

通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的转动带动布料90向左运动;当经过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之间的布料90达到一定长度之后,启动步进电机38,步进电机38转动一周刀片35完成一个完整的裁切动作,将布料90裁断,然后复位,通常情况下,由于步进电机38转动一周的速度较快,布料90向左运动的速度相对较慢,同时布料90位于刀片35左侧的部分在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与第一传送部55的夹紧力下向左运动,布料90在被刀片35切割的时候处于张紧状态,因此在布料90不停止向左运动的情况下刀片35仍然能够正常工作将布料90切断,被切断之后位于刀片35左侧的布料90称作第一折叠部。第一折叠部经过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与第一传送部55之间,并在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与第一传送部55的夹紧力下继续向左运动。经过横向折叠之后的布料90为多层结构,不容易自然弯折,因此当布料90经过第一传动辊51与切割平台31之间的间隙时,布料90会保持水平状态,从切割平台31上端面运动至第一传送部55上端面。

第一弯折器48、第二弯折器49和第三弯折器50的结构相同,均由第二推进器和推板组成,第二推进器的结构与第一推进器34的结构相同,其具体结构和工作原理再次不再重复叙述,推板与第二推进器上的导向杆42的安装端固定连接,第一弯折器48位于第三带式输送机44左侧,第一弯折器48的推板73与第二传送部56平行,当第一弯折器48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一弯折器48的推板73位于第一传送部55上方,当第一弯折器48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一弯折器48的推板73竖直向下运动至第三传送部61与第二传送部56之间的间隙内;第二弯折器49位于第六带式输送机下方,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与第四传送部62平行,当第二弯折器49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位于第二传送部56右侧,当第二弯折器49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位于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之间的间隙内;第三弯折器50位于第五带式输送机46左侧,第三弯折器50的推板75与第七传送部71平行,当第三弯折器50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收缩极限时,第三弯折器50的推板75位于第六传送部70上方,当第三弯折器50的第二推进器处于推进极限时,第三弯折器50的推板75位于托板47与第七传送部71之间的间隙内,第一弯折器48、第二弯折器49和第三弯折器50在不工作时均处于收缩极限。

第七带式输送机位于第四带式输送机45下方,第七带式输送机包括第四传动辊57、第五传动辊58、第六传动辊59和第三传送带60,第四传动辊57、第五传动辊58和第六传动辊59相互平行且呈三角形分布,且第四传动辊57、第五传动辊58和第六传动辊59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第四传动辊57和第五传动辊58上端位于同一水平面内,第六传动辊59位于第四传动辊57下方,第六传动辊59的右端与第四传动辊57的右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三传送带60同时绕设在第四传动辊57、第五传动辊58和第六传动辊59上,第三传送带60顺时针转动,且第四传动辊57、第五传动辊58和第六传动辊59位于第三传送带60内侧,第三传送带60上位于第四传动辊57和第六传动辊59之间的部分为第三传送部61,第三传送部61与第二传送部56对应,且第三传送部61与第二传送部56之间有间隙,第三传送带60上位于第五传动辊58和第六传动辊59之间的部分为第四传送部62。

第一折叠部在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与第一传送部55的夹紧力下向左运动,第一折叠部左端经过,第三带式输送机44与第一传送部55之间后运动至第四带式输送机45上端面,并在第四带式输送机45的作用下继续向左运动,当第一折叠部的中间位置运动至第四带式输送机45右端与第六带式输送机左端的间隙时,启动第一弯折器48,第一弯折器48的推板73先向下运动带动第一折叠部向下运动至第三传送部61与第二传送部56之间,同时,第一折叠部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其左右两部分沿第一折叠部的中间位置对折,形成第二折叠部,第二折叠部在第三传送部61与第二传送部56的夹紧力下继续向下运动,此时,第一弯折器48的推板73向上运动并复位,与第二折叠部脱离,步进电机38在每次启动时转动转动一周。

第八带式输送机位于第五带式输送机46和第七带式输送机的下方,第八带式输送机包括第七传动辊63、第八传动辊64、第九传动辊65、第十传动辊66、第十一传动辊67和第四传送带68,第四传送带68同时绕设在第七传动辊63、第八传动辊64、第九传动辊65、第十传动辊66和第十一传动辊67上,第四传送带68逆时针转动,第七传动辊63、第八传动辊64、第九传动辊65、第十传动辊66和第十一传动辊67相互平行,第七传动辊63、第八传动辊64、第九传动辊65、第十传动辊66和第十一传动辊67的前后两端均与机架1转动连接,第七传动辊63、第八传动辊64、第九传动辊65、第十传动辊66和第十一传动辊67位于第四传送带68的内侧,第八传动辊64位于第七传动辊63上方,第八传动辊64右端与第七传动辊63右端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第九传动辊65位于第八传动辊64左上方,第四传送带68位于第九传动辊65与第八传动辊64之间的部分为第五传送部69,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对应,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平行,且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之间有间隙,第十传动辊66位于第九传动辊65左侧,且第十传动辊66上端与第九传动辊65上端在同一水平面内,第四传送带68位于第十传动辊66与第九传动辊65之间的部分为第六传送部70,第六传送部70与第五带式输送机46下端对应,第六传送部70与第五带式输送机46下端平行,且第六传送部70与第五带式输送机46下端之间有间隙,第十一传动辊67位于第十传动辊66左下方,第四传送带68位于第十一传动辊67和第十传动辊66之间的部分为第七传送部71。

当第二折叠部的中间位置运动至第六传动辊59下端时,启动第二弯折器49,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沿平行于第五传送部69的方向向左上方运动,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带动第二折叠部运动至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之间,在此过程中第二折叠部上下两部分沿第二折叠部中间位置对折,对折之后的第二折叠部形成第三折叠部,第三折叠部在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的夹紧作用下继续向左上方运动,然后第二弯折器49的推板74向右下方运动并复位。

第三折叠部从第五传送部69与第四传送部62之间运动出来之后到达第六传送部70上端面,并在第六传送部70与第五带式输送机46下端面的夹紧力下向左运动, 托板47水平设置于第八带式输送机左侧,托板47与机架1固定连接,且托板47上端面与第六传送部70上端面在同一水平面内,托板47右端与第七传送部71之间有间隙;当第三折叠部的中间位置运动至托板47右端与第七传送部71之间的间隙时,启动第三弯折器50,第三弯折器50的推板75沿与第七传送部71平行的方向向左下方运动,第三折叠部左右两部分在第三弯折器50的推板75的作用下沿其中间位置对折,对折之后的第三折叠部形成第四折叠部,第四折叠部穿过托板47右端与第七传送部71之间的间隙并在第七传送部71向左下方运动,第四折叠部为一次性医用床单的最终状态,可以在第七传送部71下方设置接料盘或其他储存设备用于接料,

托板47上端面为光滑平面,减小与布料90之间的摩擦;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第五带式输送机46、第六带式输送机、第七带式输送机和第八带式输送机的传输速度相同,防止布料90在其间运动时两侧的转速不同而产生褶皱,本申请中的第一带式输送机29和第二带式输送机30、第三带式输送机44、第四带式输送机45、第五带式输送机46、第六带式输送机、第七带式输送机和第八带式输送机均分别对应有相对应的驱动电机,其驱动结构和工作原理均为本领域常用技术手段,因此在本申请中未作出详细描述,但并不影响本领域人员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理解。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而非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尽管参照上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任何修改或局部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