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方形下料口的下料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98464阅读:820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挤出造粒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具有方形下料口的下料斗。



背景技术:

目前下料斗在挤出造粒下料过程中,经常会发生在下料口处堵料的现象。通常只能停机清理后才能继续生产。

改性挤出造粒配方中,多会含有粉料助剂。喂料时,物料内含有的水分经过高温作用转化为水蒸气,容易在下料口处与粉料结合粘附在下料口内壁上。长时间不清理粘附的粉料会堵住下料口,导致生产中断。

申请号为“200720300358.1”、授权公告号为“CN 201128578 Y”、名称为“一种粘性粉状物料给料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给料装置,自上而下设置有电机、减速机、料仓、转动轴和下料口调节装置,所述的转动轴从料仓的顶部中心向下伸至下料口上方,在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搅拌杆,顶部中心向下伸至下料口上方,在转动轴的长度方向上至少设置有一个搅拌杆。当粘性粉状物料由其它工艺转到料仓时,电机启动,通过减速机,带动转动轴和搅拌杆转动,使得料仓内部的粘性粉状物料得到搅拌而松动,从而使物料向下移动而给出。该装置虽能解决生产工艺过程中,粘性粉状物料产生结拱、粘接,给料难的问题,但针对的是位于料仓体部中心位置处的物料,无法解决位于下料口处的物料发生的粘接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线不停机清理方案,改造下料口结构,操作人员在不停机的情况下,只需要简单操作即可清理、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的具有方形下料口的下料斗。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方形下料口的下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及下料口,所述料斗本体呈四棱锥状,所述下料口为长方体管状结构,所述的下料口在其至少一个侧壁上安装清料机构,所述清料机构包括:

贯穿开设在所述下料口侧壁上的开孔及设在所述下料口侧壁内表面上的条形凹槽;

“L”型拨料杆,所述“L”型拨料杆的水平段由上述开孔伸出所述下料口的外侧,该“L”型拨料杆的垂直段端契合于上述条形凹槽内;

依次安装于上述拨料杆伸出端端部的螺母及转动手柄;

安装在上述转动手柄与该侧下料口外壁之间的固定夹,所述固定夹的宽度=所述条形凹槽的厚度。

优选地,所述的条形凹槽垂直布设在所述下料口的侧壁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的转动手柄上开设“D”型开孔;

所述“L”型拨料杆上形成与上述转动手柄的“D”型开孔相适配的“D”型截面。采用“D”型开孔而非圆形开孔,使得在旋转转动手柄的过程中不会轻易发生在“L”型拨料杆上打滑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对现有下料斗的方形下料口进行变更设计。正常生产时,只需要将固定夹取下,推进“L”型拨料杆,旋转转动手柄即可将粘附在下料口下部的粉料刮入挤出机中,该“L”型拨料杆可进行360°旋转,不需要停机清理。清理结束后,将“L”型拨料杆拉回原位,用固定夹夹紧即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螺母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转动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下料口 11-开孔 12-条形凹槽

2-“L”型拨料杆 21-水平段 22-垂直段

3-螺母 4-转动手柄 41-“D”型开孔

5-固定夹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的一种具有方形下料口的下料斗,包括料斗本体及下料口1,所述料斗本体呈四棱锥状,所述下料口1为长方体管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料口1在其至少一个侧壁上安装清料机构,所述清料机构包括:

贯穿开设在所述下料口1侧壁上的开孔11及设在所述下料口1侧壁内表面上的条形凹槽12;

“L”型拨料杆2,所述“L”型拨料杆2的水平段21由上述开孔11伸出所述下料口1的外侧,该“L”型拨料杆2的垂直段22端契合于上述条形凹槽12内;

依次安装于上述拨料杆2伸出端端部的螺母3及转动手柄4;

安装在上述转动手柄4与该侧下料口1外壁之间的固定夹5,所述固定夹5的宽度=所述条形凹槽12的厚度。

所述的条形凹槽12垂直布设在所述下料口1的侧壁内表面。

所述的转动手柄4上开设“D”型开孔41;

所述“L”型拨料杆2上形成与上述转动手柄4的“D”型开孔41相适配的“D”型截面。

以上已对本实用新型创造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的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