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印刷机生产用压平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0716发布日期:2018-07-07 17:42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纸片生产用设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印刷机生产用压平机构。



背景技术:

印刷机在生产过程中,需要通过进料结构将纸片其送至其机械内目前的进料结构包括基面板及置于基面板上的两条传动带,纸片随传动带传动方向而移动,在纸片被传动的过程,其容易出现皱褶的情况,故而会在进料的同时会对纸片进行捋平,但是目前的捋平装置结构复杂,而且起到的捋平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起到整平效果强,纸片进料稳的印刷机生产用压平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印刷机生产用压平机构,包括基面板及置于基面板上的两条传动带,纸片随传动带传动方向而移动,基面板的两侧设置有滑杆,所述压平机构和滑杆滑动连接,压平机构包括支架及置于支架上的两个压平件,该两个压平件分别置于两条传动带上且和传动带抵触,所述压平件包括第一下压件及第二下压件,第一下压件及第二下压件均和支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基面板上对应传动带的安装位置上开设有吸附孔组,传动带包括中心段及置于中心段两侧的边料段,中心段上均布有若干通孔,基面板下方设置分布有对吸附孔组进行吸气及吹气的抽气泵及吹气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纸片放置在基面板上,利用在基面板上活动的传动带带动纸片运行,当纸片被运至压平件下方时,会被第一下压件上的主动轮及从动轮压平,第二下压件上的单轮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对纸片进行压平,在传动带运行期间,抽气泵驱动在吸附孔上方运行的纸片会被牢牢吸附在传动带,避免打滑的状况。吹气泵驱动空气会经排气孔对其上方的边料段吹风,使得边料段和基面板之间产生间隙,降低传动带的磨损度,也提高了传动带的运行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下压件包括第一架体及分别置于第一架体两端上的主动轮及从动轮,第一架体上固定有和支架连接的第一固定件,第二下压件包括第二架体及置于第二架体上的单轮,所述主动轮、从动轮及单轮受纸片在传动带上移动而滚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主动轮、从动轮及单轮为轮体,起到引导的作用,滚动摩擦对纸片表面的磨损度影响最低,保证了纸片的成型质量,在基面上设置两条传动带和两个压平件,确保了对纸片的整平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架包括固定架体及活动架体,固定架体包括横挡杆及置于横挡杆两端上的滑挡板,滑挡板和滑杆滑动连接,所述活动架体包括施力摇杆及置于两滑挡板之间的辊轴,施力摇杆和其中一滑挡板转动连接,该施力摇杆和辊轴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施力摇杆使得辊轴相对滑挡板转动,实现对两个压平件的翻起,使得其能够符合不同厚度的纸片的要求,固定架体和活动架体结构极其简单,生产成本低,便于装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架体上固定有和支架连接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杆体及固定钩体,所述固定钩体上具有一开口,固定钩体挂钩于辊轴上,固定钩体上设置有锁紧螺杆,辊轴置于锁紧螺杆的活动路径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固定钩体和辊轴之间的装配关系,可实现第一固定件的位置可调,特别是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间距,固定钩体的结构也十分简单,其和辊轴之间的装配关系为:将其的开口对准辊轴卡入,再拧转锁紧螺杆使得锁紧螺杆的端部和辊轴抵触实现第一固定件或第二固定件的定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吸附孔组包括置于中心段正下方的若干吸附孔、置于两边料段正下方的若干排气孔,所述基面板下方对应吸附孔设置有吸气管道,对应排气孔设置有吹气管道,吸气管道和抽气泵连通,吹气管道和吹气泵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吹气管道和吸气管道的设置降低了实现了双道独立运行,降低两者之间的影响,提高传动带传动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传动带由吸附层、中间层及耐磨层依次叠合构成,所述吸附层的外表面上均布有若干减震颗粒,该减震颗粒包括球体及和吸附层连接的柱体,所述中间层包括上开设有若干导通孔,导通孔内填充有减震体,减震体的周壁上设有减震螺纹,所述耐磨层内设置有机织网布,该机织网布由若干涤纶线及若干丙纶线交织构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附层上的减震颗粒增大了吸附层表面的摩擦系数,进而提高了对纸片的吸附能力,而且减震颗粒的结构设置具有缓冲减震的效果,在其支撑纸片时,降低传动带受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变形效果。

中间层当中的减震体进一步提高了传动带的抗压及减震的能力,特别是在传动带受力时,减震体上的减震螺纹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来抵消外力,当其受外力越大时其产生的内力也就越大。

机织网布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耐磨层的耐磨能力,进而提高传动带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传动带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涤纶线及丙纶线均具有极强的耐磨、物理及化学能性能,故而机织网布采用两种材料机织构成,提高了耐磨层的物理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压平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基面板上单组吸附孔组分别示意图。

图4为传动带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传动带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5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本实施例具体结构:包括基面板1及置于基面板1上的两条传动带2,纸片随传动带2传动方向而移动,基面板1的两侧设置有滑杆 10,所述压平机构和滑杆10滑动连接。

压平机构包括支架3及置于支架3上的两个压平件4,该两个压平件4分别置于两条传动带2上且和传动带2抵触,压平件4包括第一下压件41及第二下压件42,第一下压件41及第二下压件42均和支架3可拆卸连接。基面板1上对应传动带2的安装位置上开设有吸附孔组,传动带2包括中心段21及置于中心段21两侧的边料段22,中心段21上均布有若干通孔20,基面板1下方设置分布有对吸附孔组进行吸气及吹气的抽气泵及吹气泵。

将纸片放置在基面板1上,利用在基面板1上活动的传动带2带动纸片运行,当纸片被运至压平件4下方时,会被第一下压件41上的主动轮411及从动轮412压平,第二下压件42上的单轮420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对纸片进行压平,在传动带2运行期间,抽气泵驱动在吸附孔上方运行的纸片会被牢牢吸附在传动带2,避免打滑的状况。吹气泵驱动空气会经排气孔对其上方的边料段22吹风,使得边料段 22和基面板1之间产生间隙,降低传动带2的磨损度,也提高了传动带2的运行效率。

第一下压件41包括第一架体及分别置于第一架体两端上的主动轮411及从动轮412,第一架体上固定有和支架3连接的第一固定件 413,第二下压件42包括第二架体及置于第二架体上的单轮420。主动轮411、从动轮412及单轮420受纸片在传动带2上移动而滚动。

由于主动轮411、从动轮412及单轮420为轮体,起到引导的作用,滚动摩擦对纸片表面的磨损度影响最低,保证了纸片的成型质量,在基面上设置两条传动带2和两个压平件4,确保了对纸片的整平效果。

支架3包括固定架31体及活动架体,固定架31体包括横挡杆 311及置于横挡杆311两端上的滑挡板312,滑挡板312和滑杆10滑动连接。活动架体包括施力摇杆33及置于两滑挡板312之间的辊轴 32,施力摇杆33和其中一滑挡板312转动连接,该施力摇杆33和辊轴32连接。

驱动施力摇杆33使得辊轴32相对滑挡板转动,实现对两个压平件4的翻起,使得其能够符合不同厚度的纸片的要求,固定架31体和活动架体结构极其简单,生产成本低,便于装配。

横挡杆311和辊轴32之间设置有具有一开孔的加强板34,辊轴贯穿加强板34。

第二架体上固定有和支架3连接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 413和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相同。其中,第一固定件413包括相互连接的杆体及固定钩体41a,所述固定钩体41a上具有一开口,固定钩体 41a挂钩于辊轴32上,固定钩体41a上设置有锁紧螺杆41b,辊轴 32置于锁紧螺杆41b的活动路径上。

利用固定钩体41a和辊轴32之间的装配关系,可实现第一固定件413的位置可调,特别是第一固定件413和第二固定件之间的间距,固定钩体的结构也十分简单,其和辊轴32之间的装配关系为:将其的开口对准辊轴32卡入,再拧转锁紧螺杆41b使得锁紧螺杆41b的端部和辊轴32抵触实现第一固定件413或第二固定件的定位。

吸附孔组包括置于中心段21正下方的若干吸附孔101、置于两边料段22正下方的若干排气孔102。基面板1下方对应吸附孔设置有吸气管道,对应排气孔设置有吹气管道,吸气管道和抽气泵连通,吹气管道和吹气泵连通。

吹气管道和吸气管道的设置降低了实现了双道独立运行,降低两者之间的影响,提高传动带2传动的稳定性。

传动带2由吸附层201、中间层202及耐磨层203依次叠合构成。吸附层201的外表面上均布有若干减震颗粒,该减震颗粒包括球体及和吸附层201连接的柱体。吸附层201上的减震颗粒增大了吸附层 201表面的摩擦系数,进而提高了对纸片的吸附能力,而且减震颗粒的结构设置具有缓冲减震的效果,在其支撑纸片时,降低传动带2受重力影响而产生的变形效果。

中间层202包括上开设有若干导通孔,导通孔内填充有减震体 2a,减震体2a的周壁上设有减震螺纹200。中间层202当中的减震体2a进一步提高了传动带2的抗压及减震的能力,特别是在传动带2受力时,减震体2a上的减震螺纹200会产生极强的内力来抵消外力,当其受外力越大时其产生的内力也就越大。

耐磨层203内设置有机织网布204,该机织网布204由若干涤纶线及若干丙纶线交织构成。机织网布204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耐磨层 203的耐磨能力,进而提高传动带2的使用寿命,也提高了传动带2 的结构强度及结构稳定性。涤纶线及丙纶线均具有极强的耐磨、物理及化学能性能,故而机织网布204采用两种材料机织构成,提高了耐磨层203的物理性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