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筒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7039发布日期:2018-07-31 20:08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辊筒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下用于输送物品的流水线的线体,在设计时,大多在支架的顶部铺设支撑板,之后再通过输送带与支撑板之间的滑动对物品进行传输,以此方式设计,使得摩擦力较大,且输送带极易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擦力小,传输效率高的辊筒输送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辊筒输送装置,包括支架、依次并排枢接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辊筒、套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辊筒外围的输送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一辊筒同步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支架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缺口,沿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设置有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依次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辊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一辊筒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同步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的同一端均设置有从动齿轮。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架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辊筒下方与所述支架紧固的驱动电机,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的主动齿轮相啮合的链条,所述链条与设置于第一辊筒和第二辊筒同一端的从动齿轮相啮合。

其中,所述支架设置为框体,且所述支架的一端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板,所述底板外侧壁设置有所述弧形缺口。

其中,沿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支撑板,所述多个支撑板与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的一端相枢接。

其中,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均沿所述支架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辊筒和所述第二辊筒所在平面与所述支架的边框上表面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依次并排枢接于所述支架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辊筒、套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辊筒外围的输送带,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一辊筒同步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支架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缺口,沿所述弧形缺口的边缘设置有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所述第二辊筒依次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辊筒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辊筒与所述第一辊筒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同步转动。以此结构设计的辊筒输送装置,由于输送带与多个第一辊筒同步转动,因此使得摩擦力较小,进而有效提升了物品的传输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辊筒输送装置的分解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辊筒输送装置的轴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辊筒输送装置,包括支架1、依次并排枢接于所述支架1相对两侧壁之间的多个第一辊筒2、套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辊筒2外围的输送带3,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多个第一辊筒2同步转动的驱动机构;所述支架1的一端设置有弧形缺口4,沿所述弧形缺口4的边缘设置有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5,所述第二辊筒5依次并排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辊筒2平行设置,所述第二辊筒5与所述第一辊筒2在所述驱动机构的驱动作用下同步转动,本实施例中弧形缺口处设置的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能够使得与弧形缺口相配合的平台上的物品平滑的过渡至输送带,避免该辊筒输送装置在与圆形平台配合时,造成输送死角。

为了有效提升传输效率,所述第一辊筒2和第二辊筒5的同一端均设置有从动齿轮21,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架设于所述多个第一辊筒2下方与所述支架1紧固的驱动电机6,以及与所述驱动电机6的主动齿轮61相啮合的链条,所述链条与设置于第一辊筒2和第二辊筒5同一端的从动齿轮21相啮合。第一辊筒2和第二辊筒5的设置,能够对被传输的物品起到有效支撑的同时,还能够稳定提升传输效率,避免输送带在传输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1设置为框体,且所述支架1的一端的下底面设置有底板41,所述底板41外侧壁设置有所述弧形缺口4,沿所述弧形缺口4的边缘设置有多个支撑板42,所述多个支撑板42与多个不同长度的第二辊筒5的一端相枢接,所述第一辊筒2和所述第二辊筒5均沿所述支架1的长度方向并排设置,且所述第一辊筒2和所述第二辊筒5所在平面与所述支架1的边框上表面平行。以此结构设计,弧形缺口在与圆形平台配合时,避免在连接处造成输送死角。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