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纱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57307发布日期:2018-07-31 20:15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织机的配件领域。



背景技术:

输纱装置织机的重要配件,其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离合器、主轴、输线轮、防尘盖、导线架、前探测杆、进纱瓷圈、夹纱器、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传动带轮和离合器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输线轮上方装有防尘盖,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离合器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纱轮相连,导线架、进纱瓷圈、夹纱器和出纱瓷圈设置在壳体上。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针织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主轴转动到输纱轮,使输纱轮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上的纱线拉出,通过导线架、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缠绕在输纱轮上,同时输纱轮上的纱线经过夹纱器、出纱瓷圈和后探测杆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输纱轮起着储存纱线和输送纱线的功能。

输纱轮的包括以下几种,一种是塑料壳体的,壳体的输纱面上安装金属杆或者陶瓷杆用于输送纱线,不足之处是塑料壳体使用寿命短,后装的金属杆或陶瓷杆不仅结构复杂,尺寸精度低,另外塑料壳体由于注塑加工,加工误差大,造成输纱轮装配后加工误差大;另外一种是目前市场上使用比较广泛的,输纱轮整体为金属壳体,表面硬质氧化或表面喷涂镀硬铬层或喷陶瓷层,表面硬质氧化的好处是表面层与金属壳体的连接强度高、表面尺寸精度高,其不足是表面硬度低;表面喷涂镀硬铬层的好处是表面尺寸精度高,其不足是表面层与金属壳体的连接强度低、表面硬度低;表面喷陶瓷层的好处是表面硬度高,不足是陶瓷层连接强度低、表面尺寸精度低。现有输纱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使用一段时间后纱絮等杂物会积在输纱轮和防尘盖之间,使输纱轮转动不灵活,从而造成驱动其旋转的传动轮上的传动带受力增大,使传动带加剧磨损,严重的甚至传动带不能带动传动轮转动,而与传动轮之间产生打滑现象,使输纱器不能输送纱线。为了不影响输纱轮的正常转动,需要定期清理输纱轮内的纱絮等杂物,目前的清理方式是需要拆开输纱装置,将输纱轮从主轴上取下进行清理,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输纱轮和防尘盖之间的杂物清理方便的输纱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壳体及设置在壳体上的传动带轮、主轴、防尘盖和输线轮,传动带轮设置在壳体的上方,输线轮设置在壳体的下方,主轴上部与传动带轮相连,主轴下部与输纱轮相连,防尘盖处于输线轮的上方,输线轮顶部设有清理孔。

作为优选,清理孔是多个,以主轴为中心规则排列,可以使主轴旋转时输线轮转动平稳。

作为优选,输纱轮是铝制轮体。铝制轮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微弧氧化陶瓷层,相对于现有的表面为硬质氧化层或表面喷涂镀硬铬层或喷陶瓷层的输线轮,本专利的输线轮在表面硬度、连接牢固度和表面尺寸精度方面均优于现有输纱轮产品。

作为优选,还包括壳体上设有导线架、前探测杆、后探测杆、进纱瓷圈和出纱组件,纱线通过导线架、前探测杆和进纱瓷圈缠绕在输纱轮上,纱线通过出纱组件和后探测杆送纱。

进一步的,出纱组件包括安装架及固定在其上的夹纱器和两个出纱瓷圈,安装架截面呈开口朝下方的U形,安装架固定在壳体上,两个出纱瓷圈分别固定在U形安装架的两个自由边上,夹纱器位置处于两个出纱瓷圈之间。

进一步的,夹纱器包括固定杆、陶瓷棒、夹纱板和弹性圈,弹性圈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凸起,固定杆顶部固定在安装架上,陶瓷棒安装在固定杆的底部;陶瓷棒上设置过纱孔位,陶瓷棒底部设有直径大于陶瓷棒主体部分的凸台,弹性圈套在固定杆上,夹纱板在固定杆和陶瓷棒上滑动,通过凸台限制夹纱板在陶瓷棒上的位置,通过弹性圈的凸起限制夹纱板在固定杆上的位置。夹纱器的生产和维护方便。更进一步的,还包括垫圈,垫圈在固定杆和陶瓷棒上滑动,垫圈处于夹纱板上方。更进一步的,陶瓷棒上部设有内凹的安装槽,固定杆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连接部、主体部、弹性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上连接部与安装架固定,下连接部插入陶瓷棒的安装槽内并通过胶水粘接,弹性圈套接在陶瓷棒顶部与主体部之间的弹性连接部上,陶瓷棒主体部分、固定杆主体部和除凸起处之外的弹性圈直径匹配,凸起处的弹性圈直径大于陶瓷棒主体部分和固定杆主体部的直径。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输纱装置,输线轮顶部设有清理孔,清理孔不仅减轻了输纱轮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便于输纱轮内纱絮等杂物的清理,清理时无需拆下输纱轮,向输纱轮内的清理孔喷气,纱絮等杂物就会从输纱轮和防尘盖之间的缝隙排出,操作非常方便。综上所述,该输纱装置的优点是输纱轮和防尘盖之间的杂物清理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输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输纱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纱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2和图3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输纱装置,包括壳体1及设置在壳体1上的传动带轮2、离合器3、主轴5、输线轮4、防尘盖13、导线架6、前探测杆7、进纱瓷圈8、出纱组件和后探测杆10。

防尘盖13安装在壳体1的底部,防尘盖13处于输线轮4的上方,输纱轮4 是铝制轮体,铝制轮体顶部设有清理孔41,清理孔41是多个,以主轴5为中心规则排列,可以使主轴5旋转时输线轮转动平稳。清理孔41不仅减轻了输纱轮的重量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便于输纱轮内纱絮等杂物的清理。如图1所示,沿箭头A方向向输纱轮内的清理孔41吹压缩空气,纱絮等杂物就会从输纱轮和防尘盖之间的缝隙和其它清理孔41沿箭头B方向排出,而对于不能用气吹掉的长时间堆积的大块纱絮,也可以用钳子方便的从清理孔41中镊出,清理时无需从主轴5上拆下输纱轮4,操作非常方便。

出纱组件包括安装架12及固定在其上的夹纱器9和两个出纱瓷圈11,安装架12截面呈开口朝下方的U形,安装架12固定在壳体1上,两个出纱瓷圈11 分别固定在U形安装架12的两个自由边上,夹纱器9位置处于两个出纱瓷圈 11之间。

夹纱器9包括固定杆91、陶瓷棒92、夹纱板93、垫圈94和弹性圈95,垫圈94处于夹纱板93的上方。弹性圈95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凸起951,固定杆91顶部固定在安装架12上,陶瓷棒92安装在固定杆91的底部。陶瓷棒92 上设置过纱孔位922,陶瓷棒92底部设有直径大于陶瓷棒主体部分的凸台921,弹性圈95套在固定杆91上,夹纱板93和垫圈94在固定杆91和陶瓷棒92上滑动,通过凸台921限制夹纱板93在陶瓷棒92上的位置,通过弹性圈95的凸起951限制夹纱板93或垫圈91在固定杆91上的位置。陶瓷棒92上部设有内凹的安装槽,固定杆91由上至下依次为上连接部911、主体部912、弹性连接部913和下连接部914,上连接部与911安装架12固定,下连接部914插入陶瓷棒的安装槽内并通过胶水粘接固定,弹性圈95套接在陶瓷棒92顶部与主体部912之间的弹性连接部913上,陶瓷棒主92体部分、固定杆主体部912和除凸起处之外的弹性圈95直径匹配,即直径大致一致,凸起951处的弹性圈直径大于陶瓷棒主体部分和固定杆主体部的直径。

当长时间使用后夹纱板93、垫圈94或弹性圈95任意一个损坏时,将固定杆91和陶瓷棒92分离,即可方便的更换夹纱板93或垫圈94或弹性圈95,维护非常的方便。

无需使用夹纱器9时,纱线直接从两个出纱瓷圈11之间出纱。使用夹纱器 9无需使用夹纱板93和垫圈94时,夹纱板93通过凸起951卡在凸起951上,夹纱板93和垫圈94处于凸起951的上方,纱线穿过两个出纱瓷圈11及两者之间的过纱孔位922。需要使用夹纱板93时,向下拨动夹纱板93使夹纱板93向下滑动至凸台921上,纱线穿过夹纱板93、过纱孔位922和两个出纱瓷圈11。当需要垫圈94增加夹纱板93重量时,向下拨动垫圈94使垫圈94向下滑动至夹纱板93上。相对于传统的夹纱器,本专利的固定杆无需打安装孔,无需使用安装精度要求高的螺钉、压簧和钢球等配件,通过弹性圈的凸起限制夹纱板在固定杆上的位置,优点是夹纱器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夹纱器拆卸维修方便,装配工艺要求低。

输线轮4铝制轮体的外表面上设有与其连为一体的微弧氧化陶瓷层42,在表面硬度、连接牢固度和表面尺寸精度方面均优于现有的输纱轮。

下表是本专利的输线轮4与现有输线轮的性能对比试验数据。

输纱装置工作时,针织机上的传动条带带动输纱装置上部的传动带轮2作旋转运动,经离合器3、主轴5转动到输线轮4,使输线轮4产生旋转,从而把纱筒上的纱线拉出,纱线通过导线架6、前探测杆7和进纱瓷圈8后缠绕在输线轮4上,同时输线轮4上的纱线经过出纱组件和后探测杆10供给针织机上的织针进行作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