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09785发布日期:2019-02-10 13:29阅读:236来源:国知局
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货物输送的集装箱(container)。



背景技术:

由于货物输送的需要一般在地域间是非对称的,因此在利用集装箱的货物输送中,时常发生集装箱在去程或者回程成为空载的情况。无论有无堆积货物,集装箱均占有相同的容积,因此在大量输送空的集装箱的情况下,空间上的浪费较大,导致输送效率显著降低。针对这种问题,本申请的发明者提出了一种载货集装箱,该载货集装箱通过使干货集装箱(drycontainer)的四角的支柱的上侧一半能够沿着下侧一半折叠,从而能够将干货集装箱沿上下方向压扁,由此能够将其容积降低至大约50%(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2-53432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即使是如专利文献1那样能够将容积降低至大约50%的结构,若集装箱的变形花费时间和劳力,则也会导致作业效率恶化,对输送成本造成影响。另外,如果为了提高作业效率而使机构变得复杂,则集装箱自身的成本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改变容积的简单结构的集装箱。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集装箱的特征在于,具备:集装箱上部,其构成呈横长的长方体形状的集装箱主体的上部;集装箱下部,其构成集装箱主体的下部;四根支柱,配置于集装箱主体的四角;以及旋转保持单元,其将各支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集装箱上部或者集装箱下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四角,集装箱主体能够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变形,第一状态为,相对于集装箱下部以第一高度保持集装箱上部的状态,第二状态为,相对于集装箱下部以比第一高度低的第二高度保持集装箱上部的状态,在第二状态下,各个支柱通过所述旋转保持单元而朝向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内侧旋转。

在集装箱中,集装箱上部或者集装箱下部具备四根辅助支柱,该四根辅助支柱用于在第二状态下通过集装箱下部来支承集装箱上部。集装箱具备辅助支柱锁止机构,该辅助支柱锁止机构为了维持第二状态而将辅助支柱固定于集装箱上部或者集装箱下部。集装箱具备支柱锁止机构,该支柱锁止机构为了维持第一状态而将支柱的运动锁止。在集装箱主体的宽度方向上成对的支柱一体地构成。集装箱具备支柱倾倒辅助机构,该支柱倾倒辅助机构用于辅助支柱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的运动。

旋转保持单元将各个支柱以能够旋转的方式保持于集装箱上部及集装箱下部的四角,各个支柱具备能够向内侧弯曲的弯曲部。集装箱具备联动单元,该联动单元使在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成对的支柱的弯曲部彼此联动。在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上成对的面具备门或者壁面,门或者所述壁面被保持于支柱。在集装箱主体的宽度方向上成对的侧面能够变形。

旋转保持单元将各个支柱的上端部或者下端部中的一个端部保持于集装箱上部的四角,各个支柱的另一个端部能够沿着集装箱下部的长度方向两侧缘部进行移动。集装箱还具备针对集装箱上部的重量的平衡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改变容积的简单结构的集装箱。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立体图。

图2为图1的集装箱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图1的集装箱的水平剖视图。

图4为使图1的集装箱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形的中途的立体图。

图5为支柱的铰链部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6为第二状态下的支柱的铰链部附近的放大侧视图。

图7为表示设置于支柱的下端部附近的锁止机构的构造的图。

图8为表示支柱倾倒辅助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9为表示集装箱上部的外壁下边部与集装箱下部的外壁上边部的卡合状态的图。

图10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集装箱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侧剖视图。

图12为表示图10的集装箱的支柱的构造的放大侧视图。

图13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所使用的联动机构的一例的图。

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集装箱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6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集装箱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图17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集装箱的示意性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能够变形的集装箱的变形前后的立体图。

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例如为用于货物输送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干货集装箱。集装箱10例如可以为基于iso标准的集装箱,但也可以为按其他的标准或者特有的规范制造出的集装箱。集装箱10以大致一半的高度被上下两分割,主要由构成上半部分的集装箱上部10a和构成下半部分的集装箱下部10b构成。集装箱上部10a能够相对于集装箱下部10b进行升降。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当集装箱上部10a下降时,集装箱下部10b收容于集装箱上部10a的内侧。

图1的(a)示出了使集装箱上部10a上升至最大高度(第一高度),从而使集装箱容积成为最大的第一状态,图1的(b)示出了使集装箱上部10a下降至最小高度(第二高度),从而使集装箱容积成为最小的第二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状态的集装箱10的高度为第一状态时的大致一半,由此,集装箱容积也成为大致一半。另外,通常情况下,货物装载于处于第一状态的集装箱10,在空载时集装箱10处于第二状态。

对于集装箱10而言,在长度方向的一个面设有例如两开的门12,在长度方向的另一个面设有后壁13(13a、13b)。门12及后壁13被分割为安装于集装箱上部10a的上部门12a、上部后壁13a(参照图2)、安装于集装箱下部10b的下部门12b以及下部后壁13b。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中,各个上部门12a经由铰链等而安装于集装箱上部10a的开口部两侧缘部(外壁)30a。另外,同样地,各个下部门12b经由铰链等而安装于集装箱下部10b的开口部两侧缘部(外壁)30b。另外,上部后壁13a、下部后壁13b(参照图2)例如与侧壁一体地构成。

图2为将集装箱10分解为集装箱上部10a和集装箱下部10b的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集装箱上部10a具备对顶面14的四边进行支承的组成长方形的上部框架16,上部框架16的四角由四根支柱18分别支承。支柱18的上端经由铰链20的旋转机构而安装于上部框架16的四角(参照图5),各支柱18能够以铰链20为中心朝向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内侧转动。另外,在各支柱18的下端设有用于使各支柱18的下端沿着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移动的辊22。

另一方面,集装箱下部10b具备对底面24的四边进行支承的组成长方形的下部框架26。下部框架26的外部尺寸与上部框架16大致相同,垂直竖立的四根支柱18的下端由位于下部框架26的四角上的底面24支承。

四根支柱18中的配置在门12侧的一对支柱18a、18a的下端部彼此及/或上端部彼此例如由杆构件连结,从而两个支柱18a、18a一体地构成。在图2的例子中,下端部彼此由杆构件180连结。另外,集装箱10中配置在与门12相反的一侧的一对支柱18b、18b也是下端部彼此、上端部彼此或中间部彼此当中的任意一种、或者在将它们组合的多个部分处,由杆构件连结而一体地构成。在图2的例子中,中间部彼此由杆构件181连结。即,在以铰链20(图5)为中心使支柱18旋转时,一对支柱18a、18a及一对支柱18b、18b分别一体地旋转。

图3为第二状态下的集装箱10的水平剖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下部10b的外壳在俯视时比集装箱上部10a小一圈,在第二状态下,集装箱下部10b的侧壁及下部门12b以嵌套状收容于集装箱上部10a的侧壁及上部门12a的内侧。另外,在集装箱上部10a的四角具备用于在第二状态下通过集装箱下部10b来支承集装箱上部10a的四根辅助支柱19。辅助支柱19例如从集装箱上部10a的框架16垂直向下一体地安装。图3示出了第一状态下的支柱18的配置,辅助支柱19如图所示配置于比支柱18更靠长度方向外侧。

图4为表示集装箱10从第一状态(图1的(a))向第二状态(图1的(b))转移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集装箱10通过使支柱18a、18a的下端和支柱18b、18b的下端沿着集装箱长度方向进行滑动,从而使集装箱上部10a朝向集装箱下部10b下降,将集装箱下部10b收容于集装箱上部10a的内侧。支柱18在第一状态下,如图5的(a)所示那样,其上端面与框架16的四角的下表面抵接而支承框架16。另一方面,当支柱18a、18a及支柱18b、18b分别被向内侧推压,其下端沿着两侧壁在底面24上移动时,支柱18将如图5的(b)所示那样以铰链20为中心进行旋转,伴随于此,集装箱上部10a如图4所示那样下降,集装箱下部10b收容于集装箱上部10a的内侧。

从框架16的四角向下方垂直延伸的各辅助支柱19也与集装箱上部10a一起下降,当到达第二状态的高度时,如图6所示,辅助支柱19的下端与集装箱下部10b的框架26的四角或者其上的底面24抵接。由此,集装箱上部10a的四角被四根辅助支柱19支承。另外,在集装箱下部10b的框架26的四角分别设有与辅助支柱19的下端卡合而将辅助支柱19固定于框架26的辅助支柱锁止构件21。辅助支柱锁止构件21例如从框架26垂直地延伸,与辅助支柱19的下端嵌合,通过例如螺栓等紧固件(未图示)将辅助支柱19与辅助支柱锁止构件21固定。由此,即使在第二状态下集装箱上部10a被吊起,集装箱上部10a也不会与集装箱下部10b分离,而能够一体地进行操作。

在将货物收容于集装箱10的情况下,需要使支柱18竖立并在第一状态下固定支柱18。为此,在支柱18设有用于在竖立位置进行固定的支柱锁止机构。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图7的局部放大剖视图所示,在支柱18的下端部附近设有朝向集装箱10的长度方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片28。例如,当支柱18a直立时,支柱18a与作为集装箱下部10b的外壁的一部分且安装有下部门12b的两侧缘部30b邻接,突起片28插通设于侧缘部30b的开口部32而向外侧突出。在突起片28设有供螺栓34b等卡止构件通过的孔28a。在对支柱进行固定时,螺栓34b插穿于突起片28,与螺母34n螺合。同样地,在支柱18b也分别设有突起片28,并且在与门12相反一侧的壁面设有供支柱18b的突起片28插通的开口部,使用螺栓34b与螺母34n来固定直立的支柱18b的位置。

为了使图1的(a)的第一状态的集装箱10成为图1的(b)的第二状态,解除使用了螺栓34b等的支柱锁止机构对支柱18的固定,从集装箱10的两端朝向集装箱10的长度方向内侧推按支柱18a、18a和支柱18b、18b,从而如图4所示那样使支柱18a、18a和支柱18b、18b以铰链20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倾斜。一旦当支柱18倾斜一定的角度时,支柱18由于集装箱上部10a的重量会自然地倾斜,从而集装箱10因自重而压扁,成为图1的(b)的第二状态。此时,为了调整支柱18倾倒的速度,优选在铰链20安装旋转阻尼器。

另外,也可以设置用于辅助、促进支柱18的倾倒的支柱倾倒辅助机构。图8示出了使用弹簧36等施力构件的支柱倾倒辅助机构的一例。图8的(a)示出了使四根支柱18直立的第一状态时的集装箱10的状况,图8的(b)示出了使支柱18全部倾倒而将集装箱下部10b收容到集装箱上部10a的第二状态的集装箱10的状况。例如,当支柱锁止机构对支柱18的固定解除时,通过支柱倾斜辅助机构,使支柱18的下端部向内侧滑动。

在图8的结构中,在集装箱下部10b的侧壁附近且底面26附近,设置安装有弹簧36的一端的固定构件38,将弹簧36的另一端安装于支柱18的下端部。即,弹簧36以伸长状态安装在支柱18的下端部与固定构件38之间,从而沿着集装箱下部10b的长度方向下边对支柱18向内侧施力。通过该结构,当释放支柱锁止机构时,作业者能够简单地从两侧向内侧压倒支柱18a、18b。

另外,作为支柱倾倒辅助机构,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例如代替弹簧36而使用线或链等牵引件,并在集装箱主体的长度方向大致中央的两侧设置使用了例如曲轴机构等的牵引装置,通过卷绕牵引件等而向内侧进行牵引的结构。

在装载货物时的第一状态下,集装箱10需要具有一定的密闭性。但是,由于集装箱10的外壁和门12被上下两分割成集装箱上部10a和集装箱下部10b,因此需要在集装箱上部10a与集装箱下部10b之间的接合部处确保一定的密闭性的构造。为此,尽量缩窄集装箱上部10a的外壁、门12a与集装箱下部10b的外壁、门12b之间的间隙,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的外壁的侧剖视图所示,在第一状态下使集装箱上部10a的外壁、门12a的下边与集装箱下部10b的外壁、门12b的上边卡合,从而提高了该卡合部处的密闭性。即,如图9所示,构成为使集装箱上部10a的外壁、门12a的下边朝向内侧并向上侧弯折,使集装箱下部10b的外壁、门12b的上边朝向外侧并向下侧弯折,在第一状态下,双方的弯折部卡合(嵌合)。另外,也可以沿着外壁或门12a的下边内侧及外壁或门12b的上边外侧设置密封构件等,使它们卡合来提高密闭性,还可以将这些结构进行组合。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能够放倒支柱从而简单地将集装箱下部收容在集装箱上部内。由此,能够在空载时简单地减少集装箱容积,提高集装箱的输送效率。

图10为第一实施方式的干货集装箱的变形例。在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中,下部门12b经由铰链等而安装于集装箱下部10b的开口部两侧缘部30b。在变形例中,下部门12b经由铰链等而安装于支柱18a,下部门12b的相反侧的集装箱下部10b的壁面利用紧固件或焊接等而安装于支柱18b。由此,在变形例中,在推倒支柱18a、18b而从第一状态向第二状态变形时,作业者通过从集装箱10的外侧向内侧推压下部门12b或下部门12b的相反侧的集装箱下部10b的壁面,能够使支柱18a、18b倾斜,作业效率得到提高。另外,变形例中,将包括集装箱上部10a的两侧缘部30a在内的角部的轮廓用作辅助支柱19,而省略第一实施方式的辅助支柱19。此时,作为辅助机构锁止机构,例如在两侧缘部30a及两侧缘部30b的下部设置孔19a、31,在第二状态下,将螺栓等紧固件插通于孔19a、31而将集装箱上部10a与集装箱10b固定。

另外,图示例的集装箱上部除了上述的结构以外,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集装箱10a构成为相同,上部门12a经由铰链等而安装于侧缘部30a,上部门12a的相反侧的集装箱上部10a的壁面与集装箱上部10a的两侧面一体地构成,但上部门12a也可以经由铰链等安装于支柱18a,并可以利用紧固件或焊接等将上部门12a的相反侧的集装箱上部10a的壁面安装于支柱18b。

接下来,参照图11的集装箱侧剖视图、图12的放大侧视图,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干货集装箱的结构进行说明。在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50中,支柱所涉及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柱18不同。另外,虽然门12a、12b及后壁13a、13b分别安装于支柱,但是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以下,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使用同一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图11的(a)示出了集装箱50的第一状态,图11的(b)示出了集装箱50的第二状态。在四角支承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上部10a的四根支柱52的上端经由铰链54而安装于集装箱上部10a的框架16,支柱52的下端经由铰链56而安装于集装箱下部10b的框架26。另外,支柱52在其长度方向大致中央分离为上部支柱52a和下部支柱52b,上部支柱52a的下端与下部支柱52b的上端经由铰链58连结。即,支柱52能够以铰链58为轴朝向集装箱长度方向内侧弯曲,在集装箱上部10a成为第二高度的第二状态下,如图11的(b)所示,支柱52成为弯折的状态。另外,在铰链58设有例如旋转阻尼器。集装箱50具备用于在使支柱52直立的第一状态下防止各支柱52的弯曲的支柱锁止机构。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中,作为支柱倾倒辅助机构,采用例如图13这样的结构。即,构成为:用线62等牵引件连结门12侧的支柱52的铰链(弯曲部)58与后壁13侧的支柱52的铰链(弯曲部)58,当一个弯曲部向长度方向内侧弯曲时,由于该移动,另一个弯曲部被线62向长度方向内侧牵拉,两者联动地弯曲。该结构通过如下方式构成,即,例如将线62的一端安装于一个铰链58,利用滑轮57等将朝向集装箱长度方向外侧张紧的线62沿着侧壁向集装箱长度方向的相反侧进行引导,并将线62的前端安装于另一个铰链58。另外,滑轮57等例如安装于集装箱上部10a或集装箱下部10b等的侧壁或框架等。另外,支柱倾倒辅助机构只要是能够辅助支柱的移动的结构即可,不仅可以为牵引支柱的结构,还可以为相反地向内侧推压支柱的结构。

如以上所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也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效果。

接下来参照图14的集装箱的示意性的侧剖视图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干货集装箱的结构进行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集装箱60对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结构搭载了制衡(counterbalance)功能。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省略其说明。

图14的(a)示出了集装箱60成为最大容积的第一状态下的制衡机构63的状态,图14的(b)示出了集装箱60成为最小容积的第二状态下的制衡机构63的状态。如图14所示,制衡机构63例如利用杠杆构件64而构成,杠杆构件64的中央部附近被轴支承于集装箱下部60b的侧壁。杠杆构件64的一端(卡合端)64a与集装箱上部60a的顶面卡合,杠杆构件64的另一端(重量体端)64b安装有配重66。图14所例示的集装箱60搭载有两组制衡机构63,各制衡机构63安装于集装箱60的长度方向中央的两侧壁。

单侧的一组制衡机构63具备被旋转轴61轴支承的一对杠杆构件64,在本实施方式中,集装箱60具备共计四根杠杆构件64。设于四根杠杆构件64的四个配重66用于经由制衡机构63与集装箱上部60a取得平衡,配重66的重量、杠杆构件64的数量、杠杆比等设定为,在与集装箱上部60a的重量之间取得力的均衡。

即,通过制衡机构63,集装箱上部60a的重量与配重66之间大致取得均衡,因此集装箱上部60a仅通过施加少许的向上的力,便能够相对于集装箱下部60b上升,从而成为图14的(a)的第一状态。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状态中,当集装箱60处于第一状态时,各组的制衡机构63成为x字形,卡合端64a分别与集装箱上部60a的顶面抵接,重量体端64b因配重66的重量而处于集装箱下部60b的底面附近。在第一状态下,主要通过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支柱18、52(参照图2、图11)等来支承集装箱上部60a。

当在图14的(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解除支柱锁止机构并向集装箱上部60a施加向下的力时,在通过左右两组的制衡机构63支承集装箱上部60a的顶面的同时,如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支柱18、52等绕铰链旋转、倾斜,从而集装箱上部60a朝向集装箱下部60b缓慢地下降。之后,当到达图14的(b)的第二状态时,各杠杆构件64接近水平状态,集装箱上部60a如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被四角的辅助支柱19(参照图3)支承。

另外,在集装箱上部60a进行升降时,杠杆构件64的卡合端64a需要边压接集装箱上部60a,边沿着侧壁在集装箱长度方向上移动。因此,为了圆滑地进行卡合端64a的上述移动,优选为在卡合端64a设置辊64r,并且还沿着侧壁在集装箱上部60a的顶面设置供辊64r行进的轨道构件60r。另外,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取代辊64r、轨道构件60r,而使用滑动导轨或线性轴承等,并将卡合端64a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滑动导轨或线性轴承等的可动部。

如以上所述,根据第三实施方式,除了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更加容易地进行集装箱上部的升降。

接下来,图15~图17图示了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5的第一变形例将制衡机构应用于例如比图14的集装箱60长的规格的集装箱70。在第一变形例中,将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四根杠杆构件64在各个侧壁,用单独的轴72、72进行轴支承。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各侧壁的每个侧壁,两个杠杆构件64在集装箱长度方向的偏向集装箱70的端部的位置(例如从端部起约1/4的位置)分别对称地绕旋转轴72、72被轴支承。另外,其他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由此,被制衡机构支承的位置分散,从而能够应对更长的集装箱。另外,虽然在图示的示例中,各卡合端64a侧向外侧倾斜,但是也可以采用相反地向内侧倾斜的结构。

图16为第二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侧视图。第二变形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制衡机构63使用左右各两组共计四个制衡机构63,即,使用共计8根杠杆构件64,与第一变形例相同地,制衡机构63分别配置在集装箱长度方向上的偏向集装箱74的端部的位置(例如从端部起约1/5的位置)。在第二变形例中,也可获得与第一变形例相同的效果。

图17为第三变形例的示意性的侧视图。第三变形例将制衡机构应用于例如40英尺的集装箱等尺寸相当长的集装箱76,并且在两侧面配置有3组(共计6个)制衡机构63(设为杠杆构件64的数量而配置有12根杠杆构件64)。但是,在第三变形例中,与第一变形例不同,在图17的(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各组的一对杠杆构件64、64分别直立。即,各组的一对杠杆构件64、64的卡合端64a、64a在大致相同的位置与集装箱上部76a的顶面卡合,因此12根杠杆构件64在六个位置与集装箱上部76a的顶面卡合。

另外,在第三变形例中,在图17的(c)所示的第二状态下,各组的一对杠杆构件64、64成为大致水平状态。另外,图17的(b)示出了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的中间的状态。如以上所述,在第三变形例中也可获得与第一、第二变形例相同的效果,并且由于在第一状态下集装箱上部76a的顶面与集装箱下部76b的底面之间被在集装箱宽度方向上重叠的两根杠杆构件64、64支承,因此相对于来自集装箱76的横向的载荷的强度进一步提高。另外,第三变形例的其他的结构与第一、第二变形例相同。

本实施方式中,虽然将辅助支柱安装于集装箱上部,但辅助支柱也可以安装于集装箱下部。另外,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于支柱的下端部设有辊,但只要为使下端部的移动变得容易的构件,也可以使用轴承,还可以沿着侧壁配置与辊卡合的轨道。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螺栓和螺母以作为支柱锁止机构,但只要能固定支柱,则可以为任何结构,例如穿过侧壁将棒状构件与支柱进行卡合的结构等。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了旋转阻尼器,但也可使用用于衰减支柱端部的直线运动的线性阻尼器。另外,集装箱除了支柱倾倒辅助机构之外,还可以具备使支柱竖立以将集装箱从第二状态变形为第一状态的机构。

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集装箱上下两分割,但也可以上下分割为3个以上的部分,在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减少空载时的集装箱容积。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下大致二等分,但上下的分割方式也可以不均等。而且,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集装箱下部压缩至大致全部收容于集装箱上部,但集装箱上部相对于集装箱下部的第二高度与第一高度之比可以为任意,例如2/3或1/3。在该情况下,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用含有纤维素纳米纤维的挠性构件构成侧壁,或者采用能够折叠的结构。

虽然本实施方式的干货集装箱仅在一侧具备门,但也可以为在集装箱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具备门的结构。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干货集装箱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冷冻集装箱等其他形式的集装箱。另外,通过用纤维素纳米纤维或塑料素材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集装箱的框架、壁面、锁止机构等构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而能够减轻重量并且提高强度。另外,就各构成部的素材而言,只要为满足强度、重量、耐久性等各种设计条件的素材,则可以使用公知的任何素材。另外,以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等为例在此所说明的各结构只要没有构造上的矛盾,则能够进行各种组合。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配重的位置或形状是示意性的,只需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与集装箱上部的重量的均衡即可,不限定于特定的位置、形状。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直接将配重安装于杠杆构件的结构,但例如也可以使线等连接构件介于杠杆构件与配重之间。另外,也可代替重量体而采用使用了平衡弹簧的平衡机构,只要如上述那样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与集装箱上部的重量的均衡,则可以使用任何方式的平衡机构。另外,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或在此所举的例子只要在其结构上不产生不便,则能够进行各种组合。

符号说明

10、50、60、70、74、76集装箱

10a、60a、70a、74a、76a集装箱上部

10b、60b、70b、74b、76b集装箱下部

12门

16、26框架

18、52支柱

19辅助支柱

20、54、56、58铰链

60r轨道构件

61旋转轴

63制衡机构

64杠杆构件

64r辊

66配重。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