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和堆叠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71403发布日期:2019-10-14 19:38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和堆叠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和堆叠系统。



背景技术:

联运集装箱(也公知为iso集装箱或船运集装箱)用于储存许多不同的货物以用于运输。通常,联运集装箱是矩形钢柜,在任一端上具有门以提供对其中储存货物内部的访问。联运集装箱还在每个角部上具有铸件用于与旋锁和/或桥夹接合以将联运集装箱锁定就位或者当堆叠到一起时与其它联运集装箱相互锁定。

在国际贸易中,在出口国与进口国之间常存在贸易不平衡。典型地,联运集装箱在出口国加载货物并且然后运输到进口国。不过,一旦联运集装箱到达进口国且货物卸载,则由于贸易不平衡,联运集装箱以空置状态运输回出口国以重新使用。空置联运集装箱的运输效率很低且产生相当高的费用,特别是与燃料、处理、储存相关的费用。在特定情形下,可能变得更低效的是,简单地在进口国储存和/或丢弃空置的联运集装箱,而非将其运输回来重新使用。

而且,在本国物流活动中,可能发生类似的不平衡并由此产生类似的缺点。例如,在出货之前将空置联运集装箱运输给制造商以加载货物。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大致克服或缓解一个或多个上述缺点,或者至少提供有用的可替代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包括:

静止区部,其包括:

大致直立平坦面部分;和

侧壁紧固装置,其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连接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第一侧壁并且在使用时将所述第一侧壁抵靠所述平坦面部分或相对于所述平坦面部分紧固;和

可动区部,其设置为邻近于所述静止区部,所述可动区部包括:

导轨,其大致垂直于所述平坦面部分延伸;

载架,其与所述导轨接合并能够沿所述导轨移动,所述载架被构造为在使用时附接到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第二侧壁;和

下壁移动装置,其被构造为与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下壁操作性地接合或连接到所述下壁,并且在使用时移动所述下壁而使得所述下壁向上枢转,例如朝向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

其中,在使用时,所述下壁的枢转运动使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一侧壁移动并由此使所述载架朝向所述静止区部移动。以此方式,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能够通过堆叠器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紧固装置包括侧壁牵拉装置或者由侧壁牵拉装置组成,侧壁牵拉装置相对于所述平坦面部分被固定。所述侧壁牵拉装置被构造为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第一侧壁操作性地接合或连接到所述第一侧壁,并在使用时牵拉所述第一侧壁而使得所述第一侧壁邻接于所述平坦面部分。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壁移动装置包括下壁牵拉装置或由下壁牵拉装置组成,下壁牵拉装置被安装到所述载架。所述下壁牵拉装置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所述下壁并在使用时牵拉所述下壁而使得所述下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枢转。

所述载架可包括:

载架框架,其具有一个或多个与所述导轨接合的辊;和

细长锁定构件,其被可动地附接到所述载架框架,所述锁定构件具有带凹部的接合端,所述锁定构件能够相对于所述载架框架移动以将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所述第一侧壁的端部分接收在所述凹部中进行附接。

所述载架可包括两个所述锁定构件,各所述锁定构件彼此大致平行且间隔开而使得第一个所述锁定构件设置在第二个所述锁定构件的上方。

所述下壁牵拉装置可包括:

绞盘卷筒;

马达,其被构造为旋转所述绞盘卷筒;和

缆线,其卷绕到所述绞盘卷筒上,所述缆线具有被构造为在使用时附接到所述第二侧壁的一端。

所述载架还可以包括滑轮系统,所述缆线穿过所述滑轮系统,所述滑轮系统安装到所述载架框架,使得所述滑轮系统在使用时设置在所述缆线与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所述下壁之间的附接点的上方。

所述下壁牵拉装置的所述绞盘卷筒可围绕大致水平轴线旋转。

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可包括两个所述可动区部,其中,所述静止区部设置在所述可动区部之间,使得第一个所述可动区部在使用时邻近于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前端定位且第二个所述可动区部在使用时邻近于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后端定位。

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还可以包括平台,其用于在使用时支撑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所述平台被设置在第一个所述可动区部与第二个所述可动区部之间。

所述平台可包括一对间隔开的梁,其垂直于所述静止区部的所述平坦面部分延伸。

所述侧壁牵拉装置可包括:

绞盘卷筒;

马达,其被构造为旋转所述绞盘卷筒;和

缆线,其卷绕到所述绞盘卷筒上,所述缆线具有被构造以在使用时附接到所述第一侧壁的一端。

所述侧壁牵拉装置的所述绞盘卷筒可围绕大致竖直轴线旋转。

所述静止区部可包括两个所述侧壁牵拉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堆叠系统,包括:

根据本发明前述实施例中任一项所述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

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其包括:

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下壁,其铰接地附接到所述第二侧壁的下端;和

联结构件,其铰接地附接到所述下壁和所述第一侧壁的下端而使得:当所述下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枢转时,所述联结构件使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朝向彼此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下壁,其铰接地附接到所述第二侧壁的下端;和联结构件,其铰接地附接到所述下壁和所述第一侧壁的下端而使得:当所述下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枢转时,所述联结构件使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朝向彼此移动,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包括:

静止结构,其限定大致直立平坦面;

侧壁紧固装置,其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第一侧壁并且在使用时将所述第一侧壁抵靠所述静止结构的所述平坦面或相对于所述平坦面紧固;

载架,其能够沿大致垂直于所述平坦面延伸的路径相对于所述静止结构移动,所述载架被构造为在使用时附接到所述第二侧壁;和

下壁移动装置,其被构造为与所述下壁操作性地接合或连接到所述下壁,并且在使用时移动所述下壁而使得所述下壁向上枢转;

其中,在使用时,所述载架沿所述路径朝向所述静止结构移动。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紧固装置包括侧壁牵拉装置或者由侧壁牵拉装置组成,侧壁牵拉装置安装到所述静止结构上。所述侧壁牵拉装置被构造为与所述集装箱的所述第一侧壁操作性地接合或连接到所述集装箱的所述第一侧壁,并在使用时牵拉所述第一侧壁而使得所述第一侧壁邻接于所述静止结构的所述直立平坦面。

在优选实施例中,所述下壁移动装置包括下壁牵拉装置或者由下壁牵拉装置组成,下壁牵拉装置被安装到所述载架。所述下壁牵拉装置被构造为操作性地连接到所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所述下壁,并在使用时牵拉所述下壁而使得所述下壁朝向所述第二侧壁枢转。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将在下文中仅示例性地参照附图描述,其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竖立构造中的立体图,其中端组件或门组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1a是图1的联运集装箱的角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是图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端组件或门组件处于开启位置;

图3是图2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俯视图;

图4是图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第一横截面图;

图5是图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第二横截面图;

图6是图2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放大前视图;

图7是图2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的立体图;

图8是图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俯视图;

图9是图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放大前视图;

图10是图2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折叠构造中)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0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0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放大前视图;

图13是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竖立构造中的立体图,其中端组件或门组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14是图1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提升系统或束带系统的局部放大图;

图15是图14的提升系统或束带系统的局部放大图,其中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折叠构造中;

图16是图14的提升系统或束带系统的足保持部和支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17是图1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前视图,其中端组件或门组件处于开启位置;

图18是图17的细节a的放大图;

图19是图17的细节b的放大图;

图20是图1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从折叠构造配置到竖立构造的前视图;

图21是图1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折叠构造中的前视图;

图22是根据第三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在竖立构造中的立体图,其中端组件或门组件朝向关闭位置运动但尚未完全处于关闭位置;

图23是图22中所示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标记为“b”的区域中的放大的更详细的立体图;

图24是图22中所示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标记为“c”的区域中的放大的更详细的立体图;

图25是对应于图23中所示视图的立体图,但是其中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端组件或门组件处于关闭位置;

图26是四个图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它们组装以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的实施例,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竖立构造且门组件在关闭位置,而其余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

图27是图2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竖立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而其余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

图28是图2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而其余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

图29是图2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所有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

图30是图2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从开启位置移动到关闭位置,而其余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门组件在开启位置;

图31是通过图2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形成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的立体图;

图32是图3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组件的另一立体图,其中门板被移除;

图33是图32的细节c的放大图。

图34是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的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4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的放大前视图;

图36是图34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一折叠步骤中与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37是图3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38是图3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二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39是图38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三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的载架之一的放大立体图;

图40a是图40的载架的放大局部侧视图;

图41是图3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四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42是图4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43是图4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的载架之一的放大立体图;

图44是图43的载架的锁定构件的放大局部图;

图45是图4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五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46是图45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47是图45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六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48是图4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49是图4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七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50是图4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51是图4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在第八折叠步骤中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52是图5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立体图;

图53是图5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两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且另一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竖立构造;

图54是图5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两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55是图5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两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处于折叠构造,而另一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从竖立构造被配置到折叠构造;

图56是图5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两个处于折叠构造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57是图56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处于折叠构造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立体图;

图58是图5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59是图57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处于折叠构造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并且止动部升高的立体图;

图60是图5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61是图59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处于折叠构造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并且载架邻近于静止结构移动的立体图;

图62是图6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图63是图61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处于折叠构造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和其中一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在关闭构造的门组件相互作用以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的立体图;

图64是图63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并且止动部降低的立体图;

图65是图64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堆叠器与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相互作用的放大前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中的图1至12显示出第一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集装箱10包括右侧壁12和左侧壁14。侧壁12、14彼此相对且大致彼此平行。每个侧壁12、14通过以矩形钢框架包围的矩形波纹钢板而形成。右侧壁12通过上纵向端12a、下纵向端12b、前端12c、后端12d限定。左侧壁14通过上纵向端14a、下纵向端14b、前端14c、后端14d限定。

如图4中所见,右侧壁12具有下凸缘12e,下凸缘12e设置在下纵向端12b处并朝向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延伸。右侧壁12还具有三个止动构件12f,止动构件12f设置在上纵向端12a处并在前端12c与后端12d之间均匀间隔开。每个止动构件12f通过钢通道形成并沿向上方向延伸。右侧壁12还具有八个销状突出部12g。其中四个突出部12g设置在前端12c处并在纵向端12a、12b之间均匀间隔开。另四个突出部12g设置在后端12d处并在纵向端12a、12b之间均匀间隔开。每个突出部12g沿向右(即,向外)方向延伸。最佳地如图9中所见,右侧壁12还包括三个圆钢棒12h,棒12h设置在下纵向端12b处并在前端12c与后端12d之间均匀间隔开。每个棒12h沿向左方向朝向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大致水平延伸。右侧壁12还具有采用四个钢角板12i的形式的四个接合构件。两个角板12i设置在前端12c处并沿向前方向延伸。另两个板12i设置在后端12d处并沿向后方向延伸。

左侧壁14具有上凸缘14e,上凸缘14e设置在上纵向端14a处并朝向右侧壁12的上纵向端12a延伸。左侧壁14还包括三个止动构件14f,其设置在下纵向端14b处并在前端14c与后端14d之间均匀间隔开。每个止动构件14f通过钢通道形成并沿向下方向延伸。左侧壁14还具有三个圆钢棒14h,棒14h设置在上纵向端14a处并略高于上凸缘14e。棒14h在前端14c与后端14d之间均匀间隔开。每个钢棒14h沿向右方向朝向下纵向端12b而大致水平延伸。左侧壁14还具有采用四个钢角板14g的形式的四个接合构件。两个角板14g设置在前端14c处并沿向前方向延伸。另两个板14g设置在后端14d处并沿向后方向延伸。

集装箱10还包括上壁16,其位于右侧壁12与左侧壁14之间。上壁16由矩形波纹钢板制成。上壁16通过右纵向端16a、左纵向端16b、前端16c和后端16d限定。左纵向端16b能够与左侧壁14的上凸缘14e接合以用于可移除的附接(例如通过螺丝和/或螺栓)。上壁16具有八个凸耳16e,其设置在上壁16的上表面上。凸耳16e在前端16c与后端16d之间均匀间隔开,并且每个凸耳16e从上壁16的上表面向上延伸。最佳地如图5和6中所见,上壁16还具有右凸缘16f,其设置在右纵向端16a处。右凸缘16f铰接附接到右侧壁12的上纵向端12a,使得上壁16能够通过该铰接连接而相对于右侧壁12枢转。最佳地如图6、9和12中所示,考虑到当上壁16枢转到大致水平姿态时上壁16的右纵向端16a将邻接于右侧壁12的上纵向端12a,则应认识到,上壁16相对于右侧壁12的枢转运动被限制到约90度。

集装箱10还包括下壁18,其位于右侧壁12与左侧壁14之间。下壁18由钢制造且为大致矩形的形状。下壁18通过右纵向端18a、左纵向端18b、前端18c和后端18d限定。右纵向端18a能够与右侧壁12的下凸缘12e接合以用于可移除的附接(例如通过螺丝和/或螺栓)。下壁18具有八个凸耳18e,其设置在下壁18的下表面上。凸耳18e在前端18c与后端18d之间均匀间隔开,并且每个凸耳18e从下壁18的下表面向下延伸。

最佳地如图4和5中所见,在所示实施例中,左纵向端18b具有左凸缘18f,其铰接附接到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使得下壁18能够通过该铰接连接而相对于左侧壁14枢转。最佳地如图6、9和12中所示,考虑到当下壁18枢转到大致水平姿态时下壁18的左纵向端18b将邻接于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则应认识到,下壁18相对于左侧壁14的枢转运动被限制到约90度。

集装箱10还包括八个上联结构件20和八个下联结构件22。上联结构件和下联结构件20、22均为细长的且由钢制成。每个上联结构件20具有:第一端20a,其铰接附接到上凸缘14e;和第二端20b,其铰接附接到上壁16的相应凸耳16e,使得上联结构件20能够相对于左侧壁14枢转。每个下联结构件22具有:第一端22a,其铰接附接到下凸缘12e;和第二端22b,其铰接附接到下壁18的相应凸耳18e,使得下联结构件22能够相对于右侧壁12枢转。

集装箱10还包括前端组件24和后端组件26,前端组件和后端组件24、26被设计用于关闭竖立构造中的集装箱10的前端和后端和用于控制对集装箱10的内部的访问。在此实施例中,端组件24、26包括:门板,用于访问竖立构造中的集装箱10的内部。这样,前端组件和后端组件24、26在此也被称为前门组件和后门组件24、26。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不具有任何门的端组件将典型地简单地包括:被支撑在周边刚性框架内的端壁。

前门组件24包括矩形周边刚性框架,其由钢制成并限定门道。前门组件24的刚性框架具有:右直立构件24a、左直立构件24b、上横梁构件24c和下横梁构件24d。在前门组件24的刚性框架的每个角部处,设置有角铸件25,用于与旋锁和/或桥夹接合。在所示实施例中,左构件24b铰接地附接到左侧壁14的前端14c,使得前门组件24能够相对于左侧壁14枢转。特别地,前门组件24能够从关闭位置和开启位置枢转,在关闭位置中,前门组件24从左侧壁14大致垂直地延伸(见图1),在开启位置中,前门组件24大致平行于且邻近于左侧壁14延伸(见图2)。前门组件24还包括:右门板24e,其铰接地附接到右构件24a;和左门板24f,其铰接地附接到左构件24b,使得门板24e、24f能够以与法式门类似的方式开启和关闭门道。

参见图1和1a,前门组件24还包括:翻板构件24g,其采用细长的平面钢件的形式。翻板构件24g沿右构件24a的纵向侧之一铰接地附接到右构件24a,使得翻板构件24g能够相对于右构件24a枢转。翻板构件24g具有沿其长度均匀间隔开的四个开口24h,并且每个开口24h适于接收前端12c上的相应的突出部12g,以使前门组件24的右构件24a可移除地附接到右侧壁12的前端12c。前门组件24还包括四个角支架24z,其设置在每个角部处。最佳地如图1a中所见,每个角支架24z限定开口,以用于滑动地接收前端12c、14c上的相应的角板12i、14g,使得相应的角板12i、14g当被接收时与相邻的角铸件25邻接。

在此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前门组件24和后门组件26大致相同,则仅在上文中详细描述前门组件24。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后门组件26以大致相同的方式操作,并包括与前述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然而,应认识到,在后门组件26中,左构件铰接地附接到左侧壁14的后端14d,并且后门组件26的翻板构件的开口适于相应地接收后端12d上的突出部12g,以使后门组件26的右构件可移除地附接到右侧壁12的后端12d。进一步地,在后门组件26中,由角支架限定的开口适于相应地接收后端12d、14d上的角板12i、14g。

集装箱10能够在竖立构造与折叠构造之间配置。

最佳地如图1至6所示,在竖立构造中,上壁16从右侧壁12的上纵向端12a延伸到左侧壁14的上纵向端14a,使得上壁16大致垂直于右侧壁和左侧壁12、14。左纵向端16b邻接和接合左侧壁14的上凸缘14e。上联结构件20位于上壁16的上方。此外,在竖立构造中,下壁18从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延伸到右侧壁12的下纵向端12b,使得下壁18大致垂直于右侧壁和左侧壁12、14。右纵向端18a邻接和接合右侧壁12的下凸缘12e。下联结构件22处于下壁18的下方。

在竖立构造中,上壁16与下壁18间隔开,并且上壁16平行于下壁18延伸,使得上壁16的内表面大致平行于下壁18的内表面。因此,最佳地如图6中所示,右侧壁12和左侧壁14分隔开约221厘米的第一法向距离d1以限定用于储存货物的内部28。第一法向距离d1(即,内部28的宽度)依照国际标准组织(iso)规定的关于标准化联运集装箱的要求。

应认识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法向距离d1可在201厘米至226厘米之间。

特别地参见图1和1a,当集装箱10在竖立构造中时,门组件24、26处于关闭位置,其中,前门组件24的刚性框架邻接前端12c、14c、16c和18c,并且后门组件26的刚性框架邻接后端12d、14d、16d和18d,以封闭内部28。此外,门组件24、26的翻板构件的开口接收相应突出部12g以用于可移除的附接。应认识到,突出部12g一旦被接收,则可通过栓接或者任意其它方式固定到门组件24、26的翻板构件。另外,通过门组件24、26的角支架限定的开口接收角板12i、14g,使得角板12i、14g邻接相应的相邻角铸件25。这使前门组件和后门组件24、26在竖立构造中相对于侧壁12、14定位,并允许壁12、14、16、18通过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支撑,使得壁12、14、16、18的重量被传递到门组件24、26。这还允许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通过限制右侧壁和左侧壁12、14之间的运动而锁定竖立构造的集装箱10并且为竖立构造的集装箱10提供足够的结构强度和刚性。在所示实施例中,竖立构造的集装箱10的结构强度满足由iso规定的关于标准化联运集装箱的要求。应认识到,对于内部28的访问可通过开启和关闭每个门组件24、26的门板进行控制。

为了将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通过将门组件24、26的翻板远离右壁12枢转以使突出部12g从门组件24、26的翻板的开口移出。随着门组件24、26枢转到开启位置(见图2、3和6),角板12i、14g于是从由门组件24、26的支架所限定的开口中滑动地移出。然后,随着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向折叠构造配置(见图7至9),上壁16朝向右侧壁12枢转且下壁18朝向左侧壁14枢转。因此,上联结构件20朝向左侧壁14枢转且下联结构件22朝向右侧壁12枢转。这些旋转允许右侧壁12运动更接近于左侧壁14。在所示实施例中,随着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向折叠构造配置,上壁16仍将保持大致平行于下壁18延伸,最佳地如图9中所示。

最佳地如图10至图12中所示,一旦钢棒14h邻接于止动构件12f且钢棒12h邻接于左侧壁14的止动构件14f,则右侧壁12将被防止朝向左侧壁14进一步运动,并且集装箱10将处于折叠构造。在这种构造中,上壁16从右侧壁12的上纵向端12a向下延伸。上联结构件20从上凸缘14e向下延伸并位于左侧壁14与上壁16之间。此外,在折叠构造中,下壁18从左侧壁14的下纵向端14b向上延伸。下联结构件22从右侧壁12的下凸缘12e向上延伸并位于右侧壁12与下壁18之间。

在折叠构造中,上壁16邻近于或者邻接于下壁18。上壁16大致平行于下壁18延伸,使得上壁16的内表面大致平行于下壁18的内表面。因此,右侧壁12和左侧壁14间隔开约33厘米的第二法向距离d2,该第二法向距离d2小于第一法向距离d1。

应认识到,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法向距离d2可在23厘米至98厘米之间。

在示例性方法中,通过将门组件24、26手动移动到开启位置而使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然后,右壁12相对于静止结构固定,并且左壁14通过致动器(例如液压致动器)朝向右壁12运动,直到钢棒14h邻接于止动构件12f且钢棒12h邻接于左侧壁14的止动构件14f。为反转此过程(即,使集装箱10从折叠构造配置到竖立构造),右壁12仍固定到静止结构,并且左壁14通过致动器从右壁12运动,直到联结构件20、22防止左壁14进一步运动。

根据所示实施例,竖立构造中的集装箱10满足iso要求的规范,特别是iso1496-1:2013–货运集装箱系列1(series1freightcontainers),并且因而可易于用于现有的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地,当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时,集装箱10能够显著减小其宽度。与标准联运集装箱相比,这允许在单次运送中运输更大数量的空置集装箱10。而且,与标准集装箱相比,这允许更大数量的集装箱10储存在限定区域中。另外,集装箱10可易于在竖立构造与折叠构造之间配置,而无需组装和/或移除部件。

附图中的图13至21显示出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中的特征大致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设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大致相同。然而,最佳地如图13中所见,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还包括四个提升系统30a、30b、30c、30d,用于将集装箱10’配置到竖立构造。每个提升系统30a、30b、30c、30d包括细长的柔性束带32,用于在将集装箱10’配置到竖立构造时将上壁16提升就位。为此原因,提升系统30a、30b、30c、30d在此也被称为束带系统30a、30b、30c、30d,并且现在将更详细描述这些束带系统中的一个30a。

束带系统30a包括束带32,其一端34附接到上壁16的左纵向端16b(见图18)且其另一端36附接到足保持部38(见图19)。足保持部38采用钢框架的形式,具有肩部分40和孔口42。束带系统30a还包括辊机构44,辊机构44具有:附接到上纵向端14a的主体46;和一对相对的辊48、50,其被可旋转地附接到主体46,使得辊48位于左壁14的外侧上且辊50位于左壁14的内侧上。束带32螺纹式穿过辊机构44的主体46并与辊48、50接合而使得:束带32的端34、36中的一个的向上或向下运动引起在另一端34、36处的相反运动。束带系统30a还包括:支架52,其在下纵向端14b处或其近处附接到左壁14的外侧。支架52具有一对突出构件53。每个突出构件53具有向上延伸的凹部,以接收足保持部38的一部分,从而与其紧固。束带系统30a还包括:一对引导轨道54,其附接到左壁14的外侧。引导轨道54从上纵向端14a延伸到支架52。每个引导轨道54限定接收足保持部38的一部分的通道,使得足保持部38能够沿引导轨道54上下滑动。然而,应认识到,引导轨道54限制足保持部38的侧向运动。

最佳地如图15和图21中所见,集装箱10’被配置到折叠构造。在此构造中,随着上壁16的左纵向端16b朝向左壁14的下纵向端14b定位,束带32使足保持部38位于左壁14的上纵向端14a附近。

为了将集装箱10’配置到竖立构造,足保持部38由用户沿引导轨道54向下滑动运动。这使束带32沿向上方向牵拉左纵向端16b,最佳地如图20中所见。当足保持部38接近支架52时,用户站在足保持部38的肩部分40上以迫使集装箱10’为竖立构造。然后,最佳地如图13、14、16至19所见,足保持部38被操控,使得该对突出构件53延伸穿过足保持部38的孔口42,使得突出构件53的凹部接收足保持部38的部分。这有效地将集装箱10’锁定在竖立构造。

应认识到,为了将集装箱10’从竖立构造解锁,用户将站在足保持部38的肩部分40上,以使足保持部38的部分从突出构件53的凹部移出。然后,用户将操控足保持部38,使得突出构件53从孔口42移出且足保持部38自由沿引导轨道54向上滑动。这将允许集装箱10’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此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每个束带系统30a、30b、30c、30d大致相同,则在上文中仅详细描述束带系统30a。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其它束带系统30b、30c、30d以大致相同方式操作并包括与上文中所述的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

附图中的图22至图25显示出第三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与第一和第二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10’中大致相同或对应的特征设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且将不再进一步描述。

如图22和图23中可见,此第三实施例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不同之处在于关闭机构,其在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被配置到竖立构造时将前门组件和后门组件24、26定位和紧固到关闭位置。在此实施例中,不采用关闭机构包括铰接地附接到前门组件24的右直立构件24a的翻片构件24g(其中开口24h适于接收右侧壁12的前端12c上的相应突出部12g),而是关闭机构包括两个固定到右侧壁12的前端12c的关闭杆24i,间隔开为上关闭杆和下关闭杆24i。每个关闭杆24i具有手柄24j,手柄24j能够操作伸出销锁臂24k以接合卡扣24m,其固定到前门组件24的直立构件24a并对准销锁臂24k。手柄24j进一步能够操作使销锁臂24k在其接合卡扣24m时回缩以将前门组件24牵引到关闭位置。门框架构件24a、24b、24c、24d的内侧可包括柔性密封体或衬垫(例如橡胶圈),以在图25中所示关闭位置抵靠壁12、14、16、18的前端缓冲和密封前门组件24。

从图24中将显见:后门组件26也具有这样的关闭机构,其具有两个固定到侧壁12的后端12d的关闭杆26i,间隔开为上关闭杆和下关闭杆26i。每个关闭杆26i仍具有手柄26j,手柄26j操作伸出销锁臂26k以接合卡扣26m,其固定到后门组件26的直立部26a并对准销锁臂26k。手柄26j能够操作使销锁臂26k在其接合卡扣26m时回缩以将后门组件26牵引到关闭位置。

参见图23和24,此实施例的联运集装箱10”包括:接合构件,其形成为向前和向后延伸角阻挡构件12j,其呈现出渐缩的端面12k,以相应地配合接合于前门组件和后门组件的互补的角元件24n、26n或被该互补的角元件24n、26n接收。以此方式,相应的角阻挡构件12j与角元件24n、26n协作,以当门组件24、26运动到关闭位置时使门组件24、26相对于侧壁12正确定位。另外,角阻挡构件12j邻接于相邻的角铸件25并允许壁12、14、16、18至少部分地通过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支撑。以此方式,壁12、14、16、18的重量被部分地传递到门组件24、26。角阻挡构件12j和角元件24n、26n因而替代第一实施例的角板12i、14g和支架24z、26z。在这种情况下,向前和向后延伸角阻挡构件12j包括钢销12p,钢销12p被捕获在这些阻挡构件12j穿过其中的孔内,但在该孔内可移动。当每个门组件24、26处于关闭位置时,销12p可被驱动(例如通过锤)穿过阻挡部12j以伸入在角铸件25中设置的对应孔25o中。因此,除了关闭杆24i、26i以外,销12p操作以将前门组件和后门组件24、26固定和锁定到其关闭位置。

附图中的图26至33显示出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组装到一起而形成如图31至33中所示的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组件100的实施例。在所示实施例中,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中的每个与上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相同。因此,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的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特征相同的特征被设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在所示实施例中,当所有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初始在竖立构造中且相互分离时,采取下文中提出的顺序步骤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组件100。

在第一步骤,集装箱110d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开启位置。然后,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相对于静止结构(未示出)固定,并且集装箱110d的左壁14朝向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移动,直到集装箱110d被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第二步骤,集装箱110c的右壁12紧靠集装箱110d的门组件24、26。集装箱110c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开启位置。由于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相对于静止结构保持固定,则集装箱110c的左壁14朝向集装箱110c的右壁12移动,直到集装箱110c被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第三步骤,集装箱110b的右壁12紧靠集装箱110c的门组件24、26。集装箱110b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开启位置。由于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相对于静止结构保持固定,则集装箱110b的左壁14朝向集装箱110b的右壁12移动,直到集装箱110b被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第四步骤,如图26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的右壁12紧靠于集装箱110b的门组件24、26。如图27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开启位置。由于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相对于静止结构保持固定,则如图28和29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的左壁14朝向集装箱110a的右壁12移动,直到集装箱被配置到折叠构造。如图29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现在为侧向堆叠形式。

在第五步骤,如图30至33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关闭位置而使得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的至少前端12c、14c邻接于集装箱110a的前门组件24的刚性框架且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的后端12d、14d邻接于集装箱110a的后门组件26的刚性框架。应认识到,在关闭位置的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将显著限制集装箱110a、110b、110c、110的向前和向后运动。进一步地,如图32和33中最佳所见,通过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的角支架限定的开口接收集装箱110a的角板14g和集装箱110d的角板12i,使得集装箱110a的角板14g和集装箱110d的角板12i邻接于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的相应的相邻的角铸件25。这使集装箱110a的左壁14相对于集装箱110d的右壁12紧固。另外,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的翻板构件的开口接收集装箱110d的突出部12g以用于可移除的附接,使得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锁定在关闭位置。如图32和33中最佳所见,集装箱110a的角板12i和集装箱110d的角板14g邻接于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的上构件和下构件,使得集装箱110a的右壁12和集装箱110d的左壁14位于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之间并被限制相对竖直运动。而且,集装箱110b、110c的角板12i、14g邻接于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的上构件和下构件,使得集装箱110b、110c位于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之间并被限制相对竖直运动。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的组件100,如图31中最佳所见。应认识到,集装箱110b、110c、110d的所有部件和集装箱110a的壁12、14、16、18大致通过集装箱110a的门组件24、26的刚性框架支撑。在所示实施例中,组件100具有与在竖立构造中的集装箱10相同的周边,并且组件100的结构强度满足由iso规定的关于标准化联运集装箱的要求。而且,应认识到,集装箱110a的左壁14和集装箱110d的右壁12间隔开一定的组装距离,该组装距离与前述的集装箱10的第一法向距离d1相等。

根据所示实施例,组件100满足iso要求的规范(特别地为iso1496-1:2013–货运集装箱系列1),并且因而可易于用于现有的运输基础设施。进一步地,组件100允许多至四个空置集装箱110a、110b、110c、110d以单个集装箱相同的周边运输。

附图中的图34至65显示出可折叠的联运堆叠器200的实施例。堆叠器200包括静止区部,静止区部包括两个钢结构202a、202b。结构202a包括:固定到平面底板的基体204。结构202a还包括直立部206,其从基体204向上延伸。直立部206具有面向左方向的直立平坦表面208。结构202a还包括两个支墩构件210,其从基体204延伸到直立部206,为直立部206提供支撑。基体204、直立部206、支墩构件210中的每个通过一个或多个钢方管形成。

在此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每个结构202a、202b大致相同,则在前文中仅详细描述结构202a。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结构202b以大致相同方式操作且包括与前述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

结构202a、202b相互间隔开,并取向使得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处于相同平面中以限定直立面向左的平坦面。

静止区部还包括两个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侧壁牵拉装置212a采取电动绞盘的形式,该电动绞盘安装到结构202a的一个支墩构件210,使得侧壁牵拉装置212a相对于通过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限定的平坦面固定。侧壁牵拉装置212a包括:绞盘卷筒214,其能够围绕大致竖直的轴线旋转。侧壁牵拉装置212a还包括电动马达216,其操作性地连接到绞盘卷筒214并能够操作以旋转绞盘卷筒214。侧壁牵拉装置212a还包括缆线,缆线卷绕到绞盘卷筒214上,其中端部分分裂为两个自由端217。

在此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每个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大致相同,则在前文中仅详细描述侧壁牵拉装置212a。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侧壁牵拉装置212a以大致相同方式操作且包括与前述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然而,不同于侧壁牵拉装置212a的是,侧壁牵拉装置212b被安装到结构202b的一个支墩构件210。

堆叠器200还包括两个可动区部216a、216b。可动区部216a设置在结构202a前方并与其邻近。最佳地如图40a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包括导轨218,其采取一对附接到平坦基体218c的钢c梁218a、218b的形式。平坦基体218c固定到底板上。c梁218a、218b相互间隔开而且平行,并大致垂直于通过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限定的平坦面而延伸。每个c梁218a、218b具有腹板和从腹板延伸的两个凸缘以限定开口凹部。c梁218a、218b的开口凹部面向彼此。导轨218还包括多个支墩构件218d。每个支墩构件218d附接到底板和相应c梁218a、218b的腹板以向所述c梁218a、218b提供支撑。

可动区部216a还包括载架220,其与导轨218接合,使得载架220能够沿导轨218移动。载架220包括:由基体222限定的钢载架框架、从基体222向上延伸的直立框架224和从基体222延伸到直立框架224以进行支撑的一对支墩构件223。最佳地如图40a中所见,基体222具有:附接到基体222的前方的两个辊222a和附接到基体222的后方的两个辊。辊222a被接收在c梁218a的开口凹部中,并且辊222b被接收在c梁218b的开口凹部中。考虑到辊222a、222b被接收在c梁218a、218b的凹部中,则载架220能够沿c梁218a、218b的长度移动,而同时被限制向前、向后和向上运动。载架220还包括:一对细长的锁定构件226,其被可滑动地附接到直立框架224,使得锁定构件226沿垂直于导轨218的大致水平轴线移动。一个锁定构件226与另一锁定构件226间隔开且位于其上方。每个锁定构件226具有带凹部230的接合端228和非接合构件232。在此实施例中,每个锁定构件226的非接合构件232通过刚性构件235连接到一起而使得锁定构件226一起相对于直立框架224移动。

可动区部216a还包括采取电动绞盘的形式的下壁牵拉装置234,该电动绞盘安装到载架220的载架框架的基体222。下壁牵拉装置234包括绞盘卷筒236,其能够围绕大致水平且垂直于导轨218的轴线旋转。下壁牵拉装置234还包括电动马达238,其操作性地连接到绞盘卷筒236并能够操作以旋转绞盘卷筒236。下壁牵拉装置234还包括缆线,其通过自由端237卷绕到绞盘卷筒236上。载架220还包括滑轮系统239,其安装到直立框架224的上端。下壁牵拉装置234的缆线穿过滑轮系统239,使得缆线的自由端237低于滑轮系统239定位。

在此所示实施例中,考虑到每个可动区部216a、216b大致相同,则在前文中仅详细描述可动区部216a。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可动区部216b以大致相同方式操作且包括与前述部件大致相同的部件。然而,不同于可动区部216a的是,可动区部216b设置在结构202b后方并且与其相邻,使得结构202a、202b位于可动区部216a、216b之间。

堆叠器200还包括一对钢梁的形式的平台。钢梁240设置在可动区部216a、216b之间并平行于可动区部216a、216b的导轨218延伸。各钢梁240间隔开,且每个钢梁240具有上平坦表面。

堆叠器200还包括一对止动部242,其设置在钢梁240之间。每个止动部242通过固定到底板的基体244和铰接地附接到基体244的细长构件246限定。构件246具有面向右方的平坦表面。每个构件246能够相对于相应的基体244枢转,使得构件246可以是大致水平或竖直的。当构件246水平时,构件246设置为低于钢梁240的上平坦表面。

参见图34至52,现在将描述示例性地使用堆叠器200折叠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与前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相同。因此,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的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特征相同的特征设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然而,不同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10’的是,集装箱300还包括一对辊302,在侧壁12、14的纵向端12b、14b的每个上设置有辊。集装箱300还包括中心板304,其在前角板14g之间设置在左侧壁14的前端14c处,并沿向前方向延伸。集装箱300还包括中心板304,其在后角板14g之间设置在左侧壁14的后端14d处,并沿向后方向延伸。集装箱300还包括一对间隔开的凸耳306,其设置在右侧壁12的前端和后端12c、12d中的每个上。设置在前端12c上的凸耳306沿向前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后端12d上的凸耳306沿向后方向延伸。集装箱300还包括中心凸耳308,其设置在下壁18的前端和后端18c、18d的每个上。设置在前端18c上的凸耳308沿向前方向延伸,并且设置在后端18d上的凸耳308沿向后方向延伸。

初始,最佳地如图34和35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沿相应的导轨218移动,使得载架220处于通过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限定的平坦面的右方。而且,止动部242的构件246枢转至大致水平。

在第一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36和37中所见,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放置在梁240上,使得集装箱300从底板提升。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在竖立构造中,其中门组件24、26在关闭位置。而且,集装箱300通过束带系统30a、30b、30c、30d被锁定在竖立构造。集装箱300的右侧壁12紧靠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使得右侧壁12直立。在此所示实施例中,集装箱300的辊302邻接于梁240的上表面,使得侧壁12、14能够沿梁240移动。

在第二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38中所见,门组件24、26移动到处于关闭位置与开启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在中间位置,门组件24、26在左侧壁14的左方并垂直于左侧壁14延伸,使得门组件24、26大致平行于导轨218。

在第三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39和40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沿相应的导轨218移动以邻近于集装箱300的左侧壁14。

在第四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41至44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的锁定构件226相对直立框架224可滑动地移动,使得接合端228朝向集装箱300的左侧壁14移动。由于这样的运动,可动区部216a的下锁定构件226的接合端228的凹部230接收被设置在左侧壁14的前端14c处的下角板14g。而且,可动区部216a的上锁定构件226的接合端228的凹部230接收被设置在左侧壁14的前端14c处的中心板304。类似地,可动区部216b的锁定构件226相对直立框架224可滑动地移动,使得接合端228朝向集装箱300的左侧壁14移动。由于这样的运动,可动区部216b的下锁定构件226的接合端228的凹部230接收被设置在左侧壁14的后端14d处的下角板14g。而且,可动区部216b的上锁定构件226的接合端228的凹部230接收被设置在左侧壁14的后端14d处的中心板304。相应地,可动区部216a、216b的锁定构件226使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相对于集装箱300的左侧壁14固定,使得左侧壁14的侧向运动引起载架220沿相应导轨218的运动。此外,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与左侧壁14之间的接合使得左侧壁14在任何侧向运动过程中保持直立(即,大致竖直)。

最佳地如图42中所见,侧壁牵拉装置212a的缆线的自由端217相应地附接到被设置在右侧壁12的前端12c上的凸耳306。类似地,侧壁牵拉装置212b的缆线的自由端217相应地附接到被设置在右侧壁12的后端12d上的凸耳306。可动区部216a的下壁牵拉装置234的自由端237附接到被设置在下壁18的前端18c上的凸耳308。类似地,可动区部216b的下壁牵拉装置234的自由端237附接到被设置在下壁18的后端18d上的凸耳308。应认识到,每个自由端217、237可包括夹,例如弹簧扣,以易于附接到相应的凸耳306、308并与相应的凸耳306、308脱离。

当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的缆线的自由端217附接到凸耳306之后,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的电动马达216启动,使得绞盘卷筒214旋转。这使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的缆线将侧向拉力施加于集装箱300的右侧壁12,使得右侧壁12保持固定和邻接到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

在第五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45和46中所见,集装箱300以类似于前文关于集装箱10’所述的方式通过释放束带系统30a、30b、30c、30d而解锁。这允许集装箱300能够配置到折叠构造。当释放束带系统30a、30b、30c、30d之后,集装箱300的上壁16的重量将使其朝向右侧壁12略微枢转。应认识到,在此步骤中,门组件24、26特意处于中间位置以允许容易地访问束带系统30a、30b、30c、30d。

在第六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47和48中所见,集装箱300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开启位置。

在第七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49和50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216b的下壁牵拉装置234的电动马达238启动,使绞盘卷筒236旋转。考虑到滑轮系统239位于下壁18的凸耳308的上方,则可动区部216a、216b的下壁牵拉装置234的缆线将向上拉力施加于集装箱300的下壁18,使得下壁18朝向左侧壁14枢转。由于联结构件20,22,如前所述,因而左侧壁14将朝向固定到结构202a、202b的右侧壁12移动。结果,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将随左侧壁14沿相应导轨218移动。因此,集装箱300将开始从竖立构造配置到折叠构造。

在第八折叠步骤,最佳地如图51和52中所见,钢棒14h将邻接于右侧壁12的止动构件12f且钢棒12h将邻接于左侧壁14的止动构件14f。因此,集装箱300将处于折叠构造中。

参见图53至65,现在将描述示例性地使用堆叠器200配置和组装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a、300b、300c、300d以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400。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四个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a、300b、300c、300d中的每个与前述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相同。因此,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a、300b、300c、300d的与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300的特征相同的特征设置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初始,最佳地如图53和54中所见,堆叠器200用于以类似于前文关于集装箱300所述的方式将集装箱300a配置到折叠构造。然后,将集装箱300b放置在梁240上,使得集装箱300b从底板且邻近于集装箱300a提升。集装箱300b的右侧壁12邻接于集装箱300a的左侧壁14。

最佳地如图55和56中所见,类似于前文关于集装箱300所述折叠步骤,堆叠器200用于将集装箱300b配置到折叠构造。然而,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固定到集装箱300b的左侧壁14。进一步地,侧壁牵拉装置212a、212b的缆线的自由端217相应地附接到集装箱300b的凸耳306,使得侧向拉力施加于集装箱300b的右侧壁12。应认识到,此力将使右侧壁12相对于结构202a、202b固定并使塞置于集装箱300b的右侧壁12与结构202a、202b之间的集装箱300a保持在折叠构造中。进一步地,可动区部216a、216b的下壁牵拉装置234的自由端237相应地附接到集装箱300b的凸耳308,使得向上拉力施加于集装箱300b的下壁18。

最佳地如图57和58中所见,与前文关于集装箱300b所述类似的步骤对集装箱300c执行并且然后对集装箱300d执行,使得集装箱300a、300b、300c、300d以侧向堆叠形式组装。然后,最佳地如图59和60中所见,止动部242的构件246枢转而使得构件246大致竖直。因此,止动部242的构件246的面向右方的平坦表面邻接集装箱300d的左侧壁14,使得集装箱300a、300b、300c、300d以侧向堆叠形式保持。

最佳地如图61和62中所见,可动区部216a、216b的载架220沿相应的导轨218移动,使得载架220在结构202a、202b的平坦表面208的右方。

最佳地如图63中所见,集装箱300d的门组件24、26移动到关闭位置,以类似于前文关于组件100所述的方式形成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400。最佳地如图64和65中所见,止动部242的构件246枢转,使得构件246大致水平以允许组件400从堆叠器200移动。

根据所示实施例,堆叠器200允许以容易高效方式将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配置到折叠构造、或可折叠的联运集装箱组件的形式。

虽然本发明已参照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认识到,本发明可按照多种其它形式实施且存在各种可替代的和/或等同的实施方案。应认识到,示例性实施例仅为示例,并且不会以任何方式限制范围、可用性或构造。相反地,前文的概述和详细描述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方便的指导,以实施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应理解,在不背离如所附权利要求书所述的范围及其法律等同方案的情况下,对于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元件的功能和布置可进行各种改变。通常,本申请意在覆盖在此所述具体实施例的任意适应例或变例。

还将认识到,在本文中,术语“包括(comprise)”、“包括(comprising)”、“包含(include)”、“包含(including)”、“含有(contain)”、“含有(containing)”、“具有(have)”、“具有(having)”及其任意变体意在被理解为包容性(即,非排斥性)含义,使得在此所述的任何过程、方法、装置、设备或系统不限于所述的那些特征或部分或元件或步骤,而是可以包括未明确列出的或者对这样的过程、方法、部件或设备而言固有的其它元件、特征、部分或步骤。另外,在此所用的术语“一(a)”和“一(an)”意在被理解为一个或多个的含义,除非另行明确指出。另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等,仅用作标签,而非意在对其对象施加数字要求或建立特定重要等级。此外,应注意,如在此所用的术语,例如“上”、“下”、“水平的”、“水平地”,应对于本发明的正常或使用时的取向进行理解,并应在其应用环境中解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