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19246发布日期:2018-08-21 17:14阅读:12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电梯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梯均需要安装于楼房的井道内,还需要另外配备专用的电梯机房,需要占用大量的空间。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多的有两层及以上的住房条件的居民对于自家用电梯产生需求。因此,市场上出现了无井道电梯。

无井道电梯在穿行于楼层之间,顶部需要确保不会碰到异物,确保安全。同时,因为顶部会把楼层盖板顶起。因此,无井盖电梯每个楼层的盖板都需要经过特殊的设计,使电梯在不使用的时候盖板固定可靠,避免人员、物体从盖板上坠落至下层。在顶起过程的同时还要检测楼层盖板上是否有人员或者物体。

传统的无井道电梯的楼层盖板通常使用电磁锁等锁紧结构固定在楼板上,这种结构的问题在于锁紧结构复杂导致成本高昂,且故障率较高。同时,现有的需要用到无井道电梯的家庭住宅通常以两层楼为主,因此,针对两层楼用的无井道电梯设计一种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的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是市场的迫切需求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用于两层楼层的电梯,所述电梯包括轿厢、导轨、二楼孔洞及控制系统,包括:二楼盖板以及轿底盖板;

所述二楼盖板滑动连接在所述导轨上,所述二楼盖板包括上盖板和下盖板,所述上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二楼孔洞的尺寸,所述下盖板连接所述上盖板的下侧,所述轿底盖板弹性连接在所述轿厢的下方,且所述轿底盖板的尺寸大于所述二楼孔洞的尺寸;

所述轿厢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检测装置,所述轿厢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检测装置,所述顶部检测装置和所述底部检测装置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控制系统。

较佳的,所述上盖板的下侧对应所述二楼孔洞的边缘处设置有导向块。

较佳的,所述下盖板通过连接绳连接在所述上盖板的下侧。

较佳的,所述上盖板的下侧或所述下盖板的上侧设置有多个支撑柱,

较佳的,所述下盖板的下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块,所述轿厢的顶面对应设置有定位凹口。

较佳的,所述顶部检测装置包括平衡检测结构以及垂直压力检测结构,所述平衡检测结构与所述垂直压力检测结构分别设置于安装固定板的上下两侧。

较佳的,所述平衡检测结构包括:

顶部接触板,所述顶部接触板的下侧设置有多个触点;

多个导体,分别对应设置于所述触点的下方,支撑所述顶部接触板;

其中,每一个所述触点和一个所述导体构成一组,每组所述触点和所述导体之间相互串联。

较佳的,所述垂直压力检测结构包括:常闭开关和多个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安装固定板与电梯轿顶,所述常闭开关设置于所述安装固定板与电梯轿顶之间。

较佳的,所述底部检测装置包括常闭开关、弹性件、第二弹性件以及外壳,所述常闭开关设置于所述外壳内,所述第二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轿底盖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壳,所述弹性件一端连接所述轿底盖板,另一端连接所述外壳。

较佳的,所述弹性件具有预定的拉伸长度,所述轿底盖板在所述拉伸长度范围内上下活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能够有效填补无井道电梯的二楼孔洞,防止了人员从楼板孔洞坠落的危险,保护了周围人员的安全,同时,本发明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的同时又兼顾了反应可靠、灵敏的优点,适用于两层楼的无井道电梯结构。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3至图5为本发明二楼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顶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平衡检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垂直压力检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底部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梯层站楼板孔洞填补系统,包括:二楼盖板1以及轿底盖板2。用于两层楼层的电梯,电梯包括轿厢5、导轨7、二楼楼板6上的二楼孔洞及控制系统。二楼盖板1滑动连接在导轨7上,轿底盖板2弹性连接在轿厢5的下方。轿厢5的顶部设置有顶部检测装置3,轿厢5的底部设置有底部检测装置4,顶部检测装置3和底部检测装置4的输出端连接控制系统。

如图3至图5所示,二楼盖板1包括上盖板101和下盖板102,上盖板101的尺寸大于二楼孔洞的尺寸,下盖板102通过连接绳103连接上盖板101的下侧,上盖板101的下侧对应二楼孔洞的边缘处设置有导向块104。轿底盖板2的尺寸大于二楼孔洞的尺寸。

如此,电梯在一楼时,二楼盖板1依靠其自身的重力通过上盖板101覆盖在二楼孔洞上侧,此时上盖板101下侧的导向块104可以防止上盖板101水平移动,而下盖板102通过连接绳103下垂,与二楼孔洞的下侧齐平,避免二楼孔洞外露,视觉效果好。电梯向上移动时,轿厢5顶部的顶部检测装置3将下盖板102向上顶起,从而顶起上盖板101一起向上移动,上盖板101的下侧或下盖板102的上侧设置有多个支撑柱105相互支持,避免上盖板101和下盖板102相互压缩时,中间的连接绳103等部件导致的两者相互倾斜。当电梯到达二楼时,由于轿底盖板2的尺寸大于二楼孔洞的尺寸,轿底盖板2拉伸弹性件并限位在二楼孔洞的下侧,挡柱二楼孔洞,避免二楼孔洞外露,视觉效果好。

下盖板102的下侧设置有多个定位凸块9,轿厢5的顶面对应设置有定位凹口8。电梯在向上接触到下盖板102时,轿厢5的顶面的定位凹口8会与定位凸块9相互对应配合连接,从而可以保证下盖板不会在上升过程中产生偏斜。

如图6至图8所示,顶部检测装置3包括平衡检测结构31以及垂直压力检测结构32,平衡检测结构31与垂直压力检测结构32分别设置于安装固定板33的上下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平衡检测结构31设置于安装固定板33的上侧,包括:

顶部接触板311,顶部接触板311的下侧设置有多个触点312;多个导体313,分别对应设置于触点312的下方,支撑顶部接触板311;其中,每一个触点312和一个导体313构成一组,每组触点312和导体313之间相互串联。在本实施例中以三组触点312和导体313构成三角形排列为例,但本发明并不以此为限。当顶部接触板311上方碰触到异物时会导致顶部接触板311不平衡,因此就会有至少一组触点312和导体313断开连接,此时平衡检测结构31的输出就会改变。从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停止或倒退运行一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导体313采用铜柱或者铝柱以及其他导电柱体。导体313分别设置于三角形的安装固定板33的三个边的上侧。安装固定板33呈三角形,且中间具有镂空,可便于维修。

垂直压力检测结构32设置于安装固定板33的下侧,包括:常闭开关321和弹性件322,弹性件322的两端分别连接在安装固定板33与电梯轿顶,常闭开关321设置于安装固定板33与电梯轿顶之间。当顶部接触板311受力下压时,也会迫使安装固定板33同时下压,使得弹性件322压缩,直至安装固定板33接触并触发常闭开关321,改变常闭开关321的输出。从而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电梯停止或倒退运行一定距离。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322为三个,分别设置于三角形三个角的下侧,三个弹性件322的弹性系数相同,使安装固定板保持水平。为了避免安装固定板在下压过程中偏斜,在弹性件322中设置有导向结构。导向结构包括直线滚珠轴承324以及固定轴323,直线滚珠轴承324活动连接在固定轴323上,实现减少连接处的摩擦损坏和导向作用。本实施例中的弹性件322采用弹簧,但本发明对此不做限制。

如图9所示,底部检测装置4包括常闭开关401、弹性件402、预压缩装置403、第二弹性件404以及外壳405。弹性件402连接外壳405和轿底盖板2,第二弹性件404同样也是连接外壳405和轿底盖板2。具体的,常闭开关401设置于外壳405,第二弹性件404一端与轿底盖板2连接,另一端与外壳405连接,弹性件401一端连接轿底盖板2,另一端连接外壳405。轿底盖板2在下降过程中接触物体或地面时,轿底盖板2受力向上提升,从而触发常闭开关401。预压缩装置403与弹性件402连接,对弹性件402预压缩。外壳405与轿底盖板2为两个可相对活动的部件,弹性件402预紧的目的是在轿底盖板2未负重的状态下拉近轿底盖板2,使常闭开关401能够被灵活触发,弹性件402具有预定的拉伸长度(一般为楼板的厚度),轿底盖板2在此拉伸长度范围内上下活动,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使轿底盖板2能够向下拉伸一定距离,若轿底盖板2不能向下拉伸,那么当电梯向上穿过天花板时,轿底盖板2与二楼孔洞的上侧齐平,此时下层的天花板上的孔洞会留下凹口,影响美观。因此本发明弹性件402的设计可以让电梯在到达上层时,轿底盖板2能够做到在限位在二楼孔洞的下侧而不随电梯继续上升,完全覆盖住二楼孔洞,美观实用。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