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783521发布日期:2018-06-27 21:27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配方颗粒调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



背景技术:

中药文化是我国文化瑰宝之一,它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而且相对于西药,全天然的中药还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不仅可以用来治病,更可以对患者身体进行调理,所以格外受到当今一直追求生活质量的人们的追捧。

传统的中药配药方式是采用人工秤称取的方式,由药师按照处方用量手工称取药品,而往往一副完整的中药处方是由多味中药组成的,所以采用这种秤称的配药方式效率低下、劳动强度大、出错率高,同时病人等候时间也较长,导致病人的满意度大大降低,这些因素都十分不利于中药的发展。所以随着对中药需求量的增大,一种使用中药小包装饮片的新型配药方式出现了,为了使这种配药方式被更多的中医院接受,2008年8月中药管理局正式印发了《小包装中药饮片医疗机构应用指南》。中药小包装饮片包就是将每种中药进行固定规格的小包封装,这样配药时只需直接清数饮片包数,节省下了称量的时间,大大提高了配药效率,同时这也为自动化药房在各大中型中医院的使用提供了契机。虽然中药小包装饮片包的出现,解决了部分中药配药发药难的问题,但是中药饮片是需要使用专门的熬药器皿进行煎熬的,而且必须掌控好熬药时的火候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中药的药效,这种繁琐费事的熬药过程对患者服药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这也是中药目前不能被广大中青年接受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药的服用,除了上述中药饮片的煎熬后服用外,还可以将中药饮片提取浓缩制成颗粒状后用开水冲服,这种浓缩颗粒称为“中药配方颗粒”或“免煎颗粒”。

虽然中药配方颗粒的出现,解决了传统中药饮片存储、携带、服用不方便的难题,但是目前的中药配方颗粒还都停留在单味中药浓缩的阶段,而一副中药方往往都是由多种中药材搭配而成的,所以现在中药配方颗粒的配药方式主要采用的还是袋装规格化配药。这种袋装规格配药方式与中药小包装饮片的配药方式类似,每一袋中药配方颗粒都是固定药量分装的,需要多少量就配多少袋,最后服药时再将不同种类的袋装中药配方颗粒一起拆装混合后冲服,这就需要患者每次服用这种袋装规格的中药配方颗粒时,必须牢记处方中所示的用量,多冲或者少冲一袋都会使药效大打折扣。所以,为了充分发挥中药配方颗粒的优势,进一步减小患者的服药难度,急需一种针对中药配方颗粒的新型配药方式,能将每一味药的颗粒对应处方所示用量按照换算比例比例自动混合在一起之后再完成封装,这样一来患者每次只需取一包服用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先后出现了中药调剂设备,如: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中药配方颗粒发药机。上述设备分别以盒装或袋装形式,根据医生处方完成独立分装一剂服药量的中药配方颗粒,封装为药盒或药袋,方便患者携带、储藏、服药。

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0年9月8日,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201573811U,名称为“新型颗粒物料自动分装与计量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该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与外界隔离良好的,适用于中药现代化的新型颗粒物料自动分装与计量装置。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13年1月16日,公开了一件公开号为CN102269616B,名称为“抓药机称重装置”的发明专利,该发明专利通过机械自动化程序控制,称量精确,使病人用药安全。

在中药配方颗粒的下药计量称重过程中,由于药品重力和惯性的因素会造成下药过多的情况,导致下药量不精确,对病患身体不利,容易造成医患纠纷,而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一般采用多次校准下药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会导致下药效率降低,会延长发药时间,降低发药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本申请通过设置速度差先以一较快的下药速度进行下药,下药达到设定阈值之后采用一较慢的下药速度进行下药,克服了传统发药机下药计量需多次校准下药引起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本申请的速差下药的方式可以确保下药精度,同时可以提高下药效率。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快速下药步骤,在一味药品计量下药时,在上位机中设置下药量阈值和第一下药速度;上位机将称重仪表初始化;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设定的第一下药速度动作,进行下药,下药过程中,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下药量是否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若实际下药量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上位机停止快速下药步骤,进入精细调控步骤;

所述精细调控步骤,具体是指,在上位机中设定提前停止量作为精细调控步骤的重量调控区间,上位机计算剩余发药量的值位于此区间内之后,则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进行下药,直至下药量达到该味药的标准下药量;所述第二下药速度小于第一下药速度,第二下药速度由上位机根据快速下药步骤的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重量和剩余下药重量计算确定。

所述下药量阈值为该味药总下药量的80%-95%。

所述提前停止量具体是指,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得到剩余下药量小于或等于提前停止量时,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完成剩余下药量的控制阈值。

所述提前停止量为该味药品总下药量的5-20%。

还包括缓冲步骤,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完成快速下药步骤之后,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实际下药重量是否大于或等于总下药量减去提前停止量,若否,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由第一下药速度平缓降低至第二下药速度,若是,则跳过缓冲步骤。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所带来的有益的技术效果表现在:

1、本申请通过设置速度差先以一较快的下药速度进行下药,下药达到设定阈值之后采用一较慢的下药速度进行下药,克服了传统发药机下药计量需多次校准下药引起的效率降低的问题,本申请的速差下药的方式可以确保下药精度,同时可以提高下药效率。

2、本申请先采用第一速度快速逼近下药量阈值,所谓的下药量阈值指的是当下药量达到这个值时就需要转变下药速度了,在本申请中的下药速度一般指药瓶的出药孔打开、关闭一次的出药量,出药孔从打开到关闭之间间隔的时间较长则,相对出药量较大,而打开到关闭的时间间隔越短,则出药量越小,而在本申请中先以一个较快的速度使得出药量达到下药量阈值,达到下药量阈值之后再降为第二速度进行下药,确保下药的精度,这样的设计也不需要进行多次矫正下药,节约了下药的时间,提高了发药效率。

3、本申请中的精细调控步骤,在上位机中设定提前停止量作为精细调控步骤的重量调控区间,上位机计算剩余发药量的值位于此区间内之后,则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进行下药,直至下药量达到该味药的标准下药量;所述第二下药速度小于第一下药速度,第二下药速度由上位机根据快速下药步骤的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重量和剩余下药重量计算确定;第二速度由上位机确定,上位机实时采集称重仪表的重量读数,可以根据快速下药步骤中,第一下药速度和实际下药量判断有多少是属于惯性作用下的下药,判断出这一因素后,再根据剩余的下药量确定第二下药速度,从而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为惯性而导致的下药误差,确保下药的精度。

4、本申请还包括缓冲步骤,所谓的缓冲步骤是指,当快速下药步骤中的实际下药量小于总下药量减去提前停止量,也就是说剩余的下药量并没有达到提前下药量的控制阈值内,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逐渐将下药速度降低,由第一下药速度降低至第二下药速度,这样在下降下药速度的同时,上位机实时采集称重仪表的重量,实时对下药速度进行调控,可以确保下药精度,提高下药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作为本发明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快速下药步骤,在一味药品计量下药时,在上位机中设置下药量阈值和第一下药速度;上位机将称重仪表初始化;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设定的第一下药速度动作,进行下药,下药过程中,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下药量是否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若实际下药量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上位机停止快速下药步骤,进入精细调控步骤;

所述精细调控步骤,具体是指,在上位机中设定提前停止量作为精细调控步骤的重量调控区间,上位机计算剩余发药量的值位于此区间内之后,则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进行下药,直至下药量达到该味药的标准下药量;所述第二下药速度小于第一下药速度,第二下药速度由上位机根据快速下药步骤的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重量和剩余下药重量计算确定。

在本实施例中进行举例说明,假设一味药需要的总下药量为10g,上位机中设置的下药量阈值为9g,第一下药速度为3g,则需要控制下药电机驱动储药瓶的出药孔打开、关闭三次,就可以下药9g,而由于惯性因素及出药孔处药品堆积情况,实际下药量会小于或大于9g,出药孔打开、关闭三次之后测量实际下药量,假设为9.1g,则剩余下药量为0.9g,而提前停止量为1g,则测得是实际剩余下药量小于1g,即小于提前停止量,则上位机根据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量和实际剩余下药量确定第二下药速度,所确定的第二下药速度排除了因惯性或出药孔药品堆积等因素,为实际下药速度,剩余的下药量按照实际下药速度进行下药。从而完成10g的下药任务,最终得到的下药量精度得以保证,而下药效率也相较于现有技术得到有效地提高。

实施例2

作为本申请又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快速下药步骤,在一味药品计量下药时,在上位机中设置下药量阈值和第一下药速度;上位机将称重仪表初始化;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设定的第一下药速度动作,进行下药,下药过程中,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下药量是否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若实际下药量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上位机停止快速下药步骤,进入精细调控步骤;所述精细调控步骤,具体是指,在上位机中设定提前停止量作为精细调控步骤的重量调控区间,上位机计算剩余发药量的值位于此区间内之后,则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进行下药,直至下药量达到该味药的标准下药量;所述第二下药速度小于第一下药速度,第二下药速度由上位机根据快速下药步骤的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重量和剩余下药重量计算确定。

所述下药量阈值为该味药总下药量的80%-95%。所述提前停止量具体是指,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得到剩余下药量小于或等于提前停止量时,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完成剩余下药量的控制阈值。

在本实施例中,假设一味药品的总下药量为20g,上位机中设置的下药量阈值为15g,第一下药速度为5g,提前停止量为5g,则需要控制下药电机驱动储药瓶的出药孔打开、关闭三次,就可以下药15g,而由于惯性因素及出药孔处药品堆积情况,实际下药量会小于或大于15g,出药孔打开、关闭三次之后测量实际下药量为15.3g,则由于惯性的因素,每次打开、关闭出药孔会有0.1g由于惯性的因素流出出药孔,则说明每打开出药孔的则在确定第二速度时,需要排除惯性的因素,则上位机根据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量和实际剩余下药量确定第二下药速度,所确定的第二下药速度排除了因惯性或出药孔药品堆积等因素,为实际下药速度,剩余的下药量按照实际下药速度进行下药。

实施例3

作为本申请又一较佳实施例,参照说明书附图1,本实施例公开了:

一种中药颗粒速差下药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快速下药步骤,在一味药品计量下药时,在上位机中设置下药量阈值和第一下药速度;上位机将称重仪表初始化;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设定的第一下药速度动作,进行下药,下药过程中,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下药量是否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若实际下药量达到设定的下药量阈值,上位机停止快速下药步骤,进入精细调控步骤;在本实施例中,上位机将称重仪表进行初始化设置,可以是将称重仪表的读数清零,也可以是将上一药品下药完成之后的称重仪表作为基数,增加的重量为本次下药的药品的下药量。

缓冲步骤,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完成快速下药步骤之后,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判断实际下药重量是否大于或等于总下药量减去提前停止量,若否,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由第一下药速度平缓降低至第二下药速度,若是,则跳过缓冲步骤;

所述精细调控步骤,具体是指,在上位机中设定提前停止量作为精细调控步骤的重量调控区间,上位机计算剩余发药量的值位于此区间内之后,则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进行下药,直至下药量达到该味药的标准下药量;所述第二下药速度小于第一下药速度,第二下药速度由上位机根据快速下药步骤的第一下药速度、实际下药重量和剩余下药重量计算确定。 所述下药量阈值为该味药总下药量的80%-95%。所述提前停止量具体是指,上位机读取称重仪表数据得到剩余下药量小于或等于提前停止量时,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以第二下药速度完成剩余下药量的控制阈值。所述提前停止量为该味药品总下药量的5-20%。

本申请还包括缓冲步骤,所谓的缓冲步骤是指,当快速下药步骤中的实际下药量小于总下药量减去提前停止量,也就是说剩余的下药量并没有达到提前下药量的控制阈值内,则上位机控制下药电机逐渐将下药速度降低,由第一下药速度降低至第二下药速度,这样在下降下药速度的同时,上位机采集称重仪表的重量,实时对下药速度进行调控,可以确保下药精度,提高下药效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