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组件和自动型地埋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36397发布日期:2018-12-11 22:38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平移组件和自动型地埋垃圾箱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地埋式垃圾箱技术领域,是一种平移组件和自动型地埋垃圾箱。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埋式垃圾箱大都需要用户手动取出垃圾箱本体,当内部放入如船型垃圾箱本体等大容量的垃圾箱本体时,会存在垃圾箱本体移出困难,费时费力的问题,且其往往还存在举升机构结构复杂,且会占用外箱体空间,使得内箱体无法座入外箱体底部,导致内箱体底部与外箱体底部之间有间距,且现有两者间距往往在60cm左右,导致存在基坑需要深度大,挖掘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平移组件和自动型地埋垃圾箱,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地埋式垃圾箱存在的垃圾箱本体需手动移出,费时费力的问题,还能进一步解决内箱体底部与外箱体底部之间有间距,基坑需要深度大,挖掘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一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平移组件,包括固定底板、平移车和平移机构,平移车底部分布有能使其左右滑移的车轮,车轮座于固定底板上,平移车与固定底板之间设有将平移车向右移出并移回原位的平移机构;平移机构包括导向座、平移体和平移油缸,固定底板上固定有导向座,导向座上设有能沿其左右滑移的平移体,平移油缸的左端与固定底板的左端固定,平移油缸内设有能向右侧伸出并收回的平移活塞杆,且平移活塞杆的右端伸出于平移油缸内且与平移体的左侧固定在一起;平移体上设有一组左绕滑轮组和一组右绕滑轮组,左绕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左绕动滑轮,右绕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右绕动滑轮,所述左绕动滑轮和右绕动滑轮均安装于平移体上且均能相对平移体自由转动,左绕动滑轮上绕有左柔性连接体,左柔性连接体呈开口向右的u形,左柔性连接体的一端与固定底板的右端固定,左柔性连接体的另一端与平移车的右端固定,右绕动滑轮上绕有右柔性连接体,右柔性连接体呈开口向左的u形,右柔性连接体的一端与固定底板的左端固定,右柔性连接体的另一端与平移车的左端固定。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一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导向座可包括两根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导向轨道,每根导向轨道内均设有沿左右向分布的导向槽,平移体包括平移杆和平移导轮,平移杆位于导向座上方,对应每根导向轨道位置的平移杆上均安装有能相对其自由转动的平移导轮,所述平移导轮均限位于相应的导向槽内且能沿其左右移动。

上述右绕滑轮组可包括两个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并相对平移体轴线对称的右绕动滑轮,左绕滑轮组包括两个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并相对平移体轴线对称的左绕动滑轮。

上述右绕动滑轮和左绕动滑轮均可为槽轮,左柔性连接体和右柔性连接体均能与槽轮配合使用的钢丝绳。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之二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使用上述平移组件的自动型地埋垃圾箱,包括外箱体、内箱体和举升机构,外箱体的开口向上,外箱体内套装有内箱体,且内箱体的顶面不低于外箱体的顶面,外箱体与内箱体之间设有举升机构,内箱体的右侧设有箱体入口,内箱体内设有平移组件,固定底板为内箱体的底板或固定底板与内箱体的底板固定在一起。

下面是对上述发明技术方案之二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内箱体的后侧可设有位于外箱体内的举升机构,举升机构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包括后单固定门架、后单固定架板、后单提升架、后单油缸、后单活动体、后单动滑轮和后单柔性连接体,后单固定门架固定安装在外箱体的内部后侧,且后单固定门架的顶面伸出于外箱体的上方,后单固定门架的后部上侧固定有后单固定架板,后单固定门架的下部前侧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提升架,后单提升架与内箱体的后部固定安装在一起,后单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后单油缸,后单油缸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后单活塞杆,后单活塞杆的顶端固定有位于后单油缸上方的后单活动体,后单活动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后单动滑轮,每个后单动滑轮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后单柔性连接体,后单柔性连接体的后端与后单固定架板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后单柔性连接体的前端与后单提升架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

上述后单固定门架可包括后单左门架杆、后单下门架杆、后单右门架杆和后单上门架杆,后单左门架杆和后单右门架杆沿左右向间隔分布,后单左门架杆、后单下门架杆、后单右门架杆和后单上门架杆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在一起,后单固定架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后单左门架杆和后单右门架杆上部后侧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后单油缸的底部固定在后单下门架杆中部,后单提升架的左侧设有能与后单左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左导向轮,后单提升架的右侧设有与后单右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右导向轮。

上述内箱体的前侧可设有位于外箱体内的举升机构,举升机构为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包括前双固定门架、前双举升架、前双提升架、前双油缸、前双活动体、前双固定架板、前双动滑轮和前双柔性连接体,前双固定门架固定安装在外箱体的内部前侧,且前双固定门架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的顶面,前双固定门架的前部上侧固定有前双固定架板,前双固定门架上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且上部能上升至前双固定门架上方的前双举升架,前双举升架的下部后侧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提升架,前双提升架与内箱体的前部固定安装在一起,前双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前双油缸,前双油缸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前双活塞杆,前双活塞杆的顶端固定有位于前双油缸上方的前双活动体,前双活动体与前双举升架固定在一起,前双活动体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前双动滑轮,每个前双动滑轮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前双柔性连接体,前双柔性连接体的前端与前双固定架板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前双柔性连接体的后端与前双提升架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

上述前双固定门架可包括前双左门架杆、前双下门架杆和前双右门架杆,前双左门架杆和前双右门架杆沿左右向间隔分布,前双左门架杆和前双右门架杆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前双下门架杆,前双固定架板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双左门架杆和前双右门架杆上部前侧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前双油缸的底部固定在前双下门架杆中部;前双举升架包括前双左举升杆、前双下举升杆和前双右举升杆,前双左举升杆和前双右举升杆沿左右向间隔分布且均位于前双左门架杆和前双右门架杆之间,前双左举升杆和前双右举升杆的下端之间设有前双下举升杆,前双下举升杆的中部设有套装在前双油缸外侧的滑移通孔,前双活动体呈杆状,前双活动体的底面中部与前双活塞杆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前双活动体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双左举升杆和前双右举升杆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对应前双活塞杆左右两侧位置的前双活动体底部均设有安装座,每个安装座上均通过连接轴安装有前双动滑轮;前双左举升杆的左侧设有能与前双左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左举升导向轮,前双右举升杆的右侧设有与前双右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右举升导向轮;前双提升架的左侧设有能与前双左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左导向轮,前双提升架的右侧设有与前双右门架杆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右导向轮。

上述内箱体内可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向上的垃圾箱本体,对应每个垃圾箱本体开口位置的内箱体顶部均设有至少一个投入孔,对应每个投入孔外侧位置的内箱体的上端外侧均设有垃圾投放箱,垃圾投放箱上设有能与相应投入孔连通的垃圾投放窗,垃圾投放窗处设有遮挡盖板。

上述内箱体的顶面外周可设有位于外箱体上方的外边缘圈板。

本发明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其通过设置平移油缸、左绕动滑轮、右绕动滑轮、左柔性连接体和右柔性连接体可使平移车能随着平移体向右移出并向左回位,从而可将其用于现有公知的地埋式垃圾箱,尤其适用于内置垃圾箱本体为大容量垃圾箱本体,可使得垃圾箱本体取出和送回无需用户手动操作,通过控制平移油缸即可完成平移车的左右移动,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通过使举升机构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或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均可使内箱体的底面能座于外箱体的内底面,且内箱体的顶面可贴近外箱体的顶面,由此可大幅缩减内箱体底部与外箱体底部之间的间距,而内箱体和外箱体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放入的垃圾桶为参照,使得用于本发明的基坑深度与所放入的垃圾桶的高度接近,有效降低挖掘成本。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俯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主视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3在垃圾箱本体移出状态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附图3中举升机构在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的状态下的后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附图3中举升机构在为前双门架提升机构举升状态下的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固定底板,2为平移车,3车轮为,4为平移油缸,5为平移活塞杆,6为左绕动滑轮,7为右绕动滑轮,8为左柔性连接体,9为右柔性连接体,10为导向轨道,11为平移杆,12为平移导轮,13为外箱体,14为内箱体,15为垃圾箱本体,16为后单固定架板,17为后单提升架,18为后单油缸,19为后单活动体,20为后单动滑轮,21为后单柔性连接体,22为后单活塞杆,23为后单左门架杆,24为后单下门架杆,25为后单右门架杆,26为后单上门架杆,27为后单左导向轮,28为后单右导向轮,29为前双提升架,30为前双油缸,31为前双活动体,32为前双固定架板,33为前双动滑轮,34为前双柔性连接体,35为前双活塞杆,36为前双左门架杆,37为前双下门架杆,38为前双右门架杆,39为前双左举升杆,40为前双下举升杆,41为前双右举升杆,42为滑移通孔,43为安装座,44为左举升导向轮,45为外边缘圈板,46为右举升导向轮,47为前双左导向轮,48为前双右导向轮,49为垃圾投放箱,50为滑移轨道。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一:如附图1、2所示,该平移组件,包括固定底板1、平移车2和平移机构,平移车2底部分布有能使其左右滑移的车轮3,车轮3座于固定底板1上,平移车2与固定底板1之间设有将平移车2向右移出并移回原位的平移机构;平移机构包括导向座、平移体和平移油缸4,固定底板1上固定有导向座,导向座上设有能沿其左右滑移的平移体,平移油缸4的左端与固定底板1的左端固定,平移油缸4内设有能向右侧伸出并收回的平移活塞杆5,且平移活塞杆5的右端伸出于平移油缸4内且与平移体的左侧固定在一起;平移体上设有一组左绕滑轮组和一组右绕滑轮组,左绕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左绕动滑轮6,右绕滑轮组包括至少一个右绕动滑轮7,所述左绕动滑轮6和右绕动滑轮7均安装于平移体上且均能相对平移体自由转动,左绕动滑轮6上绕有左柔性连接体8,左柔性连接体8呈开口向右的u形,左柔性连接体8的一端与固定底板1的右端固定,左柔性连接体8的另一端与平移车2的右端固定,右绕动滑轮7上绕有右柔性连接体9,右柔性连接体9呈开口向左的u形,右柔性连接体9的一端与固定底板1的左端固定,右柔性连接体9的另一端与平移车2的左端固定。使用过程中,可将本实施例与现有公知的地埋式垃圾箱15组合,此时可将固定底板1与的内箱体14的底面固定在一起或将固定底板1作为内箱体14的底板,然后可将现有公知的垃圾桶放置在平移车2上,当内箱体14被举升至地面上时,可启动平移油缸4,平移活塞杆5将向右方伸出,从而可推动平移体沿导向座向右移动,此时右柔性连接体9的另一端将带动平移车2向右移动,直至将平移车2完全移出内箱体14,此时平移体可刚好右移至导向座的右端,可对位于平移车2上的垃圾桶进行垃圾处理,同时,平移车2在向右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左柔性连接体8的另一端移动,确保左柔性连接体8呈收紧状态;当将垃圾桶内垃圾处理完成后可再次启动平移油缸4,使平移活塞杆5向左收回,此时,平移活塞杆5将带动平移体沿导向座向左移动,左柔性连接体8的另一端将带动平移车2向左移动,直至将平移车2完全移回内箱体14,此时平移体可刚好左移至导向座的左端,可使内箱体14回落至原位,同时,平移车2在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右柔性连接体9的另一端移动,确保右柔性连接体9呈收紧状态;本实施例结构合理,设计巧妙,通过设置平移油缸4、左绕动滑轮6、右绕动滑轮7、左柔性连接体8和右柔性连接体9可使平移车2能随着平移体向右移出并向左回位,从而可将其用于现有公知的地埋式垃圾箱15,尤其适用于内置垃圾箱本体15为大容量垃圾箱本体15,可使得垃圾箱本体15取出和送回无需用户手动操作,通过控制平移油缸4即可完成平移车2的左右移动,操作简单方便,省时省力。根据需求,右绕动滑轮7和左绕动滑轮6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左柔性连接体8和右柔性连接体9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绳索、链条等;平移油缸4还可用现有公知的能伸缩的动力驱动装置进行等效替换;对应车轮3位置的固定底板1上可设有能限位车轮3滑移轨迹的滑移轨道50,车轮3座于滑移轨道50内。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平移组件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2所示,导向座包括两根沿前后向间隔分布的导向轨道10,每根导向轨道10内均设有沿左右向分布的导向槽,平移体包括平移杆11和平移导轮12,平移杆11位于导向座上方,对应每根导向轨道10位置的平移杆11上均安装有能相对其自由转动的平移导轮12,所述平移导轮12均限位于相应的导向槽内且能沿其左右移动。由此可确保平移体能沿导向座左右滑移。

如附图1、2所示,右绕滑轮组包括两个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并相对平移体轴线对称的右绕动滑轮7,左绕滑轮组包括两个沿前后向间隔分布并相对平移体轴线对称的左绕动滑轮6。由此可使平移体的左右滑移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可使平移车2受到的左柔性连接体8和右柔性连接体9的作用力更加均匀。

如附图1、2所示,右绕动滑轮7和左绕动滑轮6均为槽轮,左柔性连接体8和右柔性连接体9均能与槽轮配合使用的钢丝绳。由此可进一步提其相互之间传动的稳定性。

实施例二:如图1、2、3、4、5、6所示,一种使用上述平移组件的自动型地埋垃圾箱,包括外箱体13、内箱体14和举升机构,外箱体13的开口向上,外箱体13内套装有内箱体14,且内箱体14的顶面不低于外箱体13的顶面,外箱体13与内箱体14之间设有举升机构,内箱体14的右侧设有箱体入口,内箱体14内设有平移组件,固定底板1为内箱体14的底板或固定底板1与内箱体14的底板固定在一起。在使用时,可将本实施例放入已挖好的基坑内,并在平移车2上放置位于内箱体14的现有公知的垃圾箱本体15,即可完成安装,然后可通过控制举升机构使内箱体14上升到底面位置,然后通过驱动平移组件中的平移油缸4,使平移车2带动垃圾箱本体15移出,此时可进行垃圾箱本体15的垃圾清理或更换,之后驱动平移组件中的平移油缸4可使平移车2带动垃圾箱本体15复位,控制举升机构使内箱体14复位即可。本实施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可实现全程自动化控制,省时省力,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大容量垃圾箱本体15,可有效降低劳动强度,提高清理效率,节约人工成本。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自动型地埋垃圾箱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图1、2、3、4、5所示,内箱体14的后侧设有位于外箱体13内的举升机构,举升机构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包括后单固定门架、后单固定架板16、后单提升架17、后单油缸18、后单活动体19、后单动滑轮20和后单柔性连接体21,后单固定门架固定安装在外箱体13的内部后侧,且后单固定门架的顶面伸出于外箱体13的上方,后单固定门架的后部上侧固定有后单固定架板16,后单固定门架的下部前侧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提升架17,后单提升架17与内箱体14的后部固定安装在一起,后单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后单油缸18,后单油缸18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后单活塞杆22,后单活塞杆22的顶端固定有位于后单油缸18上方的后单活动体19,后单活动体19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后单动滑轮20,每个后单动滑轮20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后单柔性连接体21,后单柔性连接体21的后端与后单固定架板16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后单柔性连接体21的前端与后单提升架17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由此可通过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实现对内箱体14的举升操作。使用时,可通过启动后单油缸18使后单活塞杆22向上方伸出,从而推动后单活动体19上行,并通过后单动滑轮20和后单柔性连接体21带动后单提升架17上行,从而可带动内箱体14上升至地面上,此时可将位于内箱体14内的垃圾箱本体15取出或更换;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单门架提升机构可使后单提升架17的初始位置能位于后单固定门架的底部,且能使内箱体14的底部与后单提升架17的底部平齐,由此,可使的内箱体14的举升能以后单提升架17为基础,通过将后单提升架17举升至其底面超出地面,即可使内箱体14的底面能超出地面,便于将现有公知的垃圾桶放入或取出于内箱体14中;当后单提升架17回落至初始位置时,内箱体14的底面可座于外箱体13的内底面,且内箱体14的顶面可贴近外箱体13的顶面,由此可大幅缩减内箱体14底部与外箱体13底部之间的间距,而内箱体14和外箱体13的高度可以实际需要放入的垃圾桶为参照,使得用于本发明的基坑深度与所放入的垃圾桶的高度接近,有效降低挖掘成本;另外,通过后单活动体19和后单动滑轮20的设置,可使后单提升架17带动内箱体14的上行距离为后单活塞杆22举升高度的两倍,还可进一步提高后单油缸18的举升效率,缩短内箱体14的举升时间。根据需求,后单动滑轮20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后单柔性连接体21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绳索、链条等;举升机构也可位于内箱体14的前侧,此时举升机构可为前单门架提升机构,前单门架提升机构与后单门架提升机构结构相同且两者呈镜像对称分布;内箱体14的前后两侧也可均分布有位于外箱体13内的举升机构,此时位于后侧的举升机构可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位于前侧的举升机构可为前单门架提升机构,所述前单门架提升机构与后单门架提升机构结构相同且两者呈镜像对称分布;后单固定门架的顶面与外箱体13的距离不小于位于顶端后单动滑轮20到内箱体14底面之间的距离,由此可确保后单提升架17上行至顶部时能将内箱体14举升至外箱体13上方;后单油缸18还可用现有公知的能伸缩的动力驱动装置进行等效替换。

如图1、2、3、4、5所示,后单固定门架包括后单左门架杆23、后单下门架杆24、后单右门架杆25和后单上门架杆26,后单左门架杆23和后单右门架杆25沿左右向间隔分布,后单左门架杆23、后单下门架杆24、后单右门架杆25和后单上门架杆26首尾依次相接围合在一起,后单固定架板16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后单左门架杆23和后单右门架杆25上部后侧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后单油缸18的底部固定在后单下门架杆24中部,后单提升架17的左侧设有能与后单左门架杆23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左导向轮27,后单提升架17的右侧设有与后单右门架杆25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后单右导向轮28。由此可使后单提升架17能通过后单左导向轮27和后单右导向轮28沿后单固定门架上下移动。根据需求,后单左导向轮27和后单右导向轮28的数量均可为两个,且均可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后单左门架杆23上可设有开口向右的后单左滑移槽,后单右门架杆25上设有开口向左的后单右滑移槽,后单左滑移槽和后单右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双左导向轮47位于后单左滑移槽内,前双右导向轮48位于后单右滑移槽内,由此可便于后单左导向轮27和后单右导向轮28的安装;后单左门架杆23和后单左门架杆23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槽钢等。

如图1、2、3、4、6所示,内箱体14的前侧设有位于外箱体13内的举升机构,举升机构为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包括前双固定门架、前双举升架、前双提升架29、前双油缸30、前双活动体31、前双固定架板32、前双动滑轮33和前双柔性连接体34,前双固定门架固定安装在外箱体13的内部前侧,且前双固定门架的顶面不高于外箱体13的顶面,前双固定门架的前部上侧固定有前双固定架板32,前双固定门架上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且上部能上升至前双固定门架上方的前双举升架,前双举升架的下部后侧安装有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提升架29,前双提升架29与内箱体14的前部固定安装在一起,前双固定门架的底部设有前双油缸30,前双油缸30内设有能向上方伸出的前双活塞杆35,前双活塞杆35的顶端固定有位于前双油缸30上方的前双活动体31,前双活动体31与前双举升架固定在一起,前双活动体31上安装有至少一个前双动滑轮33,每个前双动滑轮33上均安装有与之配合的前双柔性连接体34,前双柔性连接体34的前端与前双固定架板32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前双柔性连接体34的后端与前双提升架29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由此可通过前双门架提升机构实现对内箱体14的举升操作。使用时,在初始状态下,前双提升架29可位于前双举升架的底部,内箱体14的底部与前双提升架29的底部平齐,前双举升架可与前双固定门架的高度一致;之后可通过启动前双油缸30使前双活塞杆35向上方伸出,从而推动前双活动体31上行,此时前双动滑轮33和前双举升架将同步上行,并通过前双柔性连接体34带动前双提升架29上行,从而可带动内箱体14上升,当前双活塞杆35伸出到最大行程时,前双举升架将升至极限位置,此时前双举升架的下部上行至前双固定门架的上部,前双举升架的上部位于前双固定门架的上方,前双提升架29上行至前双举升架的上部,且前双提升架29和内箱体14的底部均上升至外箱体13上方,可便于垃圾箱本体15的取放和更换;本实施例结构合理,构思巧妙,通过设置双门架提升机构可使内箱体14的底面可座于外箱体13的内底面,且内箱体14的顶面可贴近外箱体13的顶面,由此可大幅缩减内箱体14底部与外箱体13底部之间的间距,而内箱体14和外箱体13的高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放入的垃圾桶为参照,使得用于本实施例的基坑深度与所放入的垃圾桶的高度接近,有效降低挖掘成本;同时由于双门架提升机构可完全收入内箱体14和外箱体13之间,由此可避免双门架提升机构伸出至地面上方,从而可便于内箱体14上方的布置;另外,通过前双活动体31和前双动滑轮33的设置,可使前双提升架29带动内箱体14的上行距离为前双活塞杆35举升高度的两倍,还可进一步提高前双油缸30的举升效率,缩短内箱体14的举升时间。根据需求,前双动滑轮33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前双柔性连接体34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绳索、链条等;前双活动体31与前双举升架可一体设置或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一起;前双油缸30还可用现有公知的能伸缩的动力驱动装置进行等效替换;举升机构也可位于内箱体14的后侧,此时举升机构可为后双门架提升机构,后双门架提升机构与前双门架提升机构结构相同且两者呈镜像对称分布;内箱体14的前后两侧也可均分布有位于外箱体13内的举升机构,此时位于后侧的举升机构可为后双门架提升机构,位于前侧的举升机构可为前双门架提升机构,所述前双门架提升机构与后双门架提升机构结构相同且两者呈镜像对称分布;前双动滑轮33可为链轮,前双柔性连接体34可为能与链轮配合使用的链条,由此可进一步提高前双动滑轮33与前双柔性连接体34之间传动的稳定性。

如图1、2、3、4、6所示,前双固定门架包括前双左门架杆36、前双下门架杆37和前双右门架杆38,前双左门架杆36和前双右门架杆38沿左右向间隔分布,前双左门架杆36和前双右门架杆38的底部之间连接有前双下门架杆37,前双固定架板32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双左门架杆36和前双右门架杆38上部前侧的对应位置固定在一起,前双油缸30的底部固定在前双下门架杆37中部;前双举升架包括前双左举升杆39、前双下举升杆40和前双右举升杆41,前双左举升杆39和前双右举升杆41沿左右向间隔分布且均位于前双左门架杆36和前双右门架杆38之间,前双左举升杆39和前双右举升杆41的下端之间设有前双下举升杆40,前双下举升杆40的中部设有套装在前双油缸30外侧的滑移通孔42,前双活动体31呈杆状,前双活动体31的底面中部与前双活塞杆35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前双活动体31的左右两端分别与前双左举升杆39和前双右举升杆41的顶端固定在一起,对应前双活塞杆35左右两侧位置的前双活动体31底部均设有安装座43,每个安装座43上均通过连接轴安装有前双动滑轮33;前双左举升杆39的左侧设有能与前双左门架杆36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左举升导向轮44,前双右举升杆41的右侧设有与前双右门架杆38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右举升导向轮46;前双提升架29的左侧设有能与前双左门架杆36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左导向轮47,前双提升架29的右侧设有与前双右门架杆38限位且能沿其上下滑移的前双右导向轮48。由此可使前双提升架29能通过前双左导向轮47和前双右导向轮48沿前双举升架上下移动,前双举升架能通过左举升导向轮44和右举升导向轮46沿前双固定门架上下移动,通过设置分别位于前双活塞杆35左右两侧的前双动滑轮33可使前双提升架29举升的受力更加平衡,使其移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根据需求,前双左门架杆36上设有开口向右的左门架滑移槽,前双右门架杆38上设有开口向左的右门架滑移槽,左门架滑移槽和后门架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左举升导向轮44位于左门架滑移槽内,右举升导向轮46位于后门架滑移槽内;前双左举升杆39上设有开口向右的左滑移槽,前双右举升杆41上设有开口向左的右滑移槽,前滑移槽和后滑移槽均沿竖直方向分布,前双左导向轮47位于前滑移槽内,前双右导向轮48位于后滑移槽内。由此可便于左举升导向轮44、右举升导向轮46、前双左导向轮47和前双右导向轮48的安装;前双左门架杆36、前双右门架杆38、前双左举升杆39和前双右举升杆41均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如槽钢等;左举升导向轮44、右举升导向轮46、前双左导向轮47和前双右导向轮48的数量均可为两个,且均可沿竖直方向间隔分布。

如图3、4所示,内箱体14内设有至少一个开口向上的垃圾箱本体15,对应每个垃圾箱本体15开口位置的内箱体14顶部均设有至少一个投入孔,对应每个投入孔外侧位置的内箱体14的上端外侧均设有垃圾投放箱49,垃圾投放箱49上设有能与相应投入孔连通的垃圾投放窗,垃圾投放窗处设有遮挡盖板。由此可通过垃圾投放箱49遮挡投入孔,还可便于用户通过开启遮挡盖板从垃圾投放窗将垃圾投入垃圾箱本体15内。根据需求,垃圾箱本体15和垃圾投放箱49可采用现有公知技术。

如图3、4所示,内箱体14的顶面外周设有位于外箱体13上方的外边缘圈板45。在使用时,当挖建基坑并将外箱体13放入基坑内后,可通过外边缘圈板45将基坑与外箱体13之间的间隙遮挡,防止异物落入,有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根据需求,当举升机构为后单门架提升机构,对应后单固定门架位置的外边缘圈板45上侧可设有开口向下的提升罩体,所述提升罩体套装在单门架提升机构的上部外侧,提升罩体的设置可对单门架提升机构进行遮挡,防止灰尘和异物落入,对其形成保护,有助于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