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18683发布日期:2018-12-19 05:35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运输辅助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

背景技术

在汽车生产线上,对于前厢侧纵梁的拾取是通过机械手自动完成的。汽车前厢侧纵梁体积大,重量重,现有用于存放汽车前厢侧纵梁的料架不能满足机械手自动取放料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目的是便于机械手取放汽车前厢侧纵梁。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包括料架本体、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装置、用于对前厢侧纵梁的第二部位提供定位和支撑且在料架本体上设置成可在支撑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第二支撑装置以及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的压紧装置。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包括第一支撑架、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且可在支撑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上托块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支撑架上且位于上托块下方的下托块,当上托块处于支撑位置且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处于支撑状态时,上托块和第二支撑装置相配合以对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当下托块处于支撑位置时,下托块和所述料架本体相配合以对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上托块和所述下托块转动连接的连杆,上托块和下托块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支撑架相配合以使所述上托块保持在支撑位置的上限位杆和与第一支撑架相配合以使所述下托块保持在支撑位置的下限位杆,上限位杆设置于上托块上,下限位杆设置于下托块上。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架上且用于在所述上托块切换至避让位置时对所述下托块起限位作用的止动件,止动件位于下托块的上方。

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包括托座、可旋转的设置于托座上且可在支撑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杆、设置于支撑杆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进行定位的上定位件、设置于支撑杆上的包角座和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在支撑杆处于支撑位置时对支撑杆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架,支撑杆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支撑杆处于避让位置时,形成让下方的前厢侧纵梁通过的通道。

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包角座为转动连接,支撑杆处于支撑位置时,支撑杆处于水平状态且包角座套设于所述第二支撑架上。

所述第一支撑装置和所述第二支撑装置均设置多个且第一支撑装置和第二支撑装置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支撑装置分别与一个第二支撑装置相配合以对一个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所有第一支撑装置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所有第二支撑装置也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所述压紧装置包括压紧座、可旋转的设置于压紧座上且可在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压紧块、与压紧块连接的连接杆、与连接杆连接的摆臂、与摆臂连接的控制杆和与控制杆连接且用于提供使压紧块旋转的驱动力的夹紧器。

所述压紧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料架本体上的第一压紧支架,所述夹紧器设置于第一压紧支架上,所述压紧座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二压紧支架、与设置于第二压紧支架上的支座和设置于支座上的压块转轴,所述压紧块具有让压块转轴插入的轴孔。

本发明的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便于机械手取放汽车前厢侧纵梁,可以提高取件的效率,提升汽车的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

图1是本发明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第一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第一支撑装置的主视图;

图4是第二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压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后上横梁;2、横底架;3、侧挡架;4、下定位件;5、第一支撑装置;501、第一支撑架;502、上托块;503、下托块;504、上限位杆;505、下限位杆;506、止动件;507、连杆;508、上转轴;509、下转轴;6、第二支撑装置;601、托座;602、支撑杆;603、上定位件;604、包角座;605、第二支撑架;7、压紧装置;701、夹紧器;702、压紧块;703、连接杆;704、摆臂;705、控制杆;706、第一压紧支架;707、第二压紧支架;708、支座;709、压块转轴;710、防护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前厢侧纵梁料架,包括料架本体、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装置5、用于对前厢侧纵梁的第二部位提供定位和支撑且在料架本体上设置成可在支撑状态与避让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第二支撑装置6以及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的压紧装置7。

具体地说,如图1和图6所示,料架本体为框架式结构,料架本体具有容纳前厢侧纵梁、第一支撑装置5、第二支撑装置6和压紧装置7的容置腔,该容置腔为矩形腔体,容置腔在料架本体的顶面和一个侧面上分别形成一个矩形的开口,料架本体为敞开式结构,便于机械手取放时前厢侧纵梁时的操作,机械手可以插入容置腔中拾取位于容置腔中的前厢侧纵梁,有助于提高汽车装配效率。料架本体包括横底架2、竖直设置于横底架2上的两个侧挡架3和位于两个侧挡架3之间且与两个侧挡架3固定连接的后上横梁1,后上横梁1位于横底架2的上方且后上横梁1与横底架2相平行,横底架2为矩形结构,横底架2为水平设置,横底架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横底架2的宽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后上横梁1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两个侧挡架3设置于横底架2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侧挡架3具有一定的长度和高度,侧挡架3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后上横梁1与两个侧挡架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固定连接,两个侧挡架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之间形成让机械手和前厢侧纵梁通过的开口,两个侧挡架3的顶部之间也形成让机械手和前厢侧纵梁通过的开口,容置腔由两个侧挡架3与横底架2和后上横梁1包围形成,机械手和前厢侧纵梁不能从后上横梁1所在位置处进出容置腔。

如图1和图6所示,料架本体的容置腔中可以同时放置多个前厢侧纵梁,所有前厢侧纵梁可在料架本体的容置腔中按照上下两层进行布置,而且各层布置有同等数量的前厢侧纵梁,位于下层的前厢侧纵梁是由第一支撑装置5与横底架2相配合提供支撑,位于上层的前厢侧纵梁是由第一支撑装置5与第二支撑装置6相配合提供支撑,压紧装置7同时压紧位于上层和位于下层的前厢侧纵梁。第一支撑装置5、第二支撑装置6和压紧装置7设置于横底架2上且位于两个侧挡架3之间,第一支撑装置5和第二支撑装置6均设置多个且第一支撑装置5和第二支撑装置6的数量相同,各个第一支撑装置5分别与一个第二支撑装置6相配合以对一个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所有第一支撑装置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所有第二支撑装置6也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各个第一支撑装置5可同时对位于上层的一个前厢侧纵梁和对位于下层的一个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作用,各个第二支撑装置6用于对位于上层的一个前厢侧纵梁提供定位和支撑作用。前厢侧纵梁呈水平状态放置于料架本体的容置腔中,前厢侧纵梁的长度较长,前厢侧纵梁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为前厢侧纵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压紧装置7设置多个且压紧装置7的数量与第一支撑装置5的数量相同,所有压紧装置7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各个压紧装置7可同时压紧位于上层的一个前厢侧纵梁和对位于下层的一个前厢侧纵梁,以将前厢侧纵梁分别压紧固定在横底架2和第二支撑装置6以及第一支撑装置5上。

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第一支撑装置5包括第一支撑架501、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支撑架501上且可在支撑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上托块502和可旋转的设置于第一支撑架501上且位于上托块502下方的下托块503,当上托块502处于支撑位置且第二支撑装置6处于支撑位置时,上托块502和第二支撑装置6相配合以对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当下托块503处于支撑位置时,下托块503和料架本体相配合以对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第一支撑架501为竖直设置于横底架2上,第一支撑架501朝向横底架2的上方延伸,第一支撑架501的下端与横底架2固定连接,各个第一支撑装置5均具有一个第一支撑架501,所有第一支撑架501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方向为水平方向。第一支撑装置5的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分别设置一个,上托块502是用于对位于上层的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位于支撑位置的上托块502与该上层的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的底面接触,下托块503是用于对位于下层的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位于支撑位置的下托块503与该下层的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的底面接触。上托块502通过上转轴508安装在第一支撑架501上,下托块503通过下转轴509安装在第一支撑架501上,上转轴508和下转轴509的轴线相平行且上转轴508和下转轴509的轴线处于同一竖直面内,上转轴508和下转轴509的轴线并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具有一定的长度,上托块502具有让上转轴508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大致位于上托块5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下托块503具有让下转轴509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大致位于下托块5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

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上托块502与下托块503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一支撑装置5还包括与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转动连接的连杆507,连杆507的上端与上托块502转动连接,连杆507的下端与下托块503转动连接,连杆507是用于实现上托块502与下托块503的联动,上托块502与下托块503通过连杆507的拉动能够同步上下旋转。连杆507的上端通过销轴在上托块5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上托块502转动连接,连杆507的上端具有让销轴穿过的通孔且该通孔为长度大于销轴的直径的腰形孔,上托块50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为用于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的支撑端,上托块502的支撑端位于第一支撑架501的外侧,确保能够托住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上转轴508位于上托块502的两端之间。连杆507的下端通过销轴在下托块5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下托块503转动连接,连杆507的下端具有让销轴穿过的通孔且该通孔为与销轴直径相同的圆孔,下托块503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为用于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的支撑端,下托块503的支撑端位于第一支撑架501的外侧,确保能够托住前厢侧纵梁的第一部位,下转轴509位于下托块503的两端之间。当上托块502向上旋转时,上托块502由支撑位置切换至避让位置,能够通过连杆507带动下托块503向上旋转;当下托块503向下旋转时,能够通过连杆507带动上托块502向下旋转,最终下托块503和上托块502均切换至支撑位置。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个第一支撑架501之间形成让前厢侧纵梁通过的第一存取通道,在拾取下层的前厢侧纵梁时,上托块502切换至避让位置,避免对前厢侧纵梁产生阻碍,上托块502处于避让位置时,上托块502的支撑端旋转至第一支撑架501的上方,上托块502的支撑端不位于第一存取通道中。在下层的前厢侧纵梁向上移动过程中,当前厢侧纵梁接触到上方的上托块502后会推动上托块502向上旋转,进而推动上托块502由支撑位置切换至避让位置,这样便于在下一次将前厢侧纵梁摆放至下层位置。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处于支撑位置时,上托块502的支撑端和下托块503的支撑端位于第一存取通道中。在将前厢侧纵梁摆放至下层的过程中,当前厢侧纵梁接触到下方的下托块503后会推动下托块503向下旋转,下托块503通过连杆507推动上托块502向下旋转,最终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均切换至支撑位置,位于支撑位置的上托块502等待上层前厢侧纵梁的摆放。

上述结构的第一支撑装置5,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能够在取放料过程中自行切换位置,无需人工介入对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进行复位,便于下一次的摆放操作,更符合人机工程及自动化产线,便于配合机械手取放料,结构简单,操作效率高。

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第一支撑装置5还包括与第一支撑架501相配合以使上托块502保持在支撑位置的上限位杆504和与第一支撑架501相配合以使下托块503保持在支撑位置的下限位杆505,上限位杆504设置于上托块502上,下限位杆505设置于下托块503上。上限位杆504和下限位杆505具有一定的长度,上限位杆504和下限位杆50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上限位杆504位于下限位杆505的上方。上限位杆504固定设置在在上托块5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杆507与上托块502的连接点位于上限位杆504和上转轴508之间。下限位杆505固定设置在在下托块503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连杆507与下托块503的连接点位于下限位杆505和下转轴509之间。上限位杆504和下限位杆505位于第一支撑架501的外侧,上限位杆504能够与上托块502同步上下旋转,下限位杆505能够与下托块503同步上下旋转。在上托块502向下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上限位杆504向上旋转,当上限位杆504与第一支撑架501的外壁面接触后,第一支撑架501阻止上限位杆504向上旋转,进而使上托块502停止在支撑位置;同样,在下托块503向下旋转至支撑位置的过程中,下限位杆505向上旋转,当下限位杆505与第一支撑架501的外壁面接触后,第一支撑架501阻止下限位杆505向上旋转,进而使下托块503停止在支撑位置。上限位杆504和下限位杆505的设置,有助于确保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位置的准确性,使得在放料时上托块502和下托块503能够准确、快速的达到支撑位置,并有助于提高对前厢侧纵梁支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第一支撑装置5整体结构紧凑,节约空间,方便布置。

如图1、图2、图3和图6所示,第一支撑装置5还包括设置于第一支撑架501上且用于在上托块502切换至避让位置时对下托块503起限位作用的止动件506,止动件506位于下托块503的上方,通过设置止动件506限制下托块503的旋转角度,进而可以限制上托块502的旋转角度,当上托块502切换至避让位置后,下托块503的支撑端仍处于第一存取通道,便于下一次前厢侧纵梁的摆放。止动件506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架501上,止动件506具有一定的长度且止动件506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止动件506横置在下托块503的上方。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第二支撑装置6包括托座601、可旋转的设置于托座601上且可在支撑位置与避让位置之间进行切换的支撑杆602、设置于支撑杆602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进行定位的上定位件603、设置于支撑杆602上的包角座604和设置于料架本体上且用于在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对支撑杆602提供支撑的第二支撑架605,支撑杆602的旋转中心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支撑杆602处于避让位置时,形成让下方的前厢侧纵梁通过的通道。托座601和支撑杆602位于横底架2的上方,支撑杆602具有一定的长度,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托座601转动连接,包角座604设置在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当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支撑杆602用于对位于上层的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支撑杆602与第一支撑架501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支撑杆602与上托块502相配合,对同一个前厢侧纵梁提供支撑作用。第二支撑架605为竖直设置于横底架2上,第二支撑架605朝向横底架2的上方延伸,第二支撑架605的下端与横底架2固定连接,各个第二支撑装置6均具有一个第二支撑架605,所有第二支撑架60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托座601和第二支撑架60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托座601与第二支撑架605相配合,以对支撑杆602提供支撑作用,使支撑杆602保持在支撑位置。支撑杆602通过转轴与托座601转动连接,支撑杆602可以上下旋转。第二支撑架605与托座601之间形成让前厢侧纵梁通过的第二存取通道,在下层的前厢侧纵梁向上移动过程中,当前厢侧纵梁接触到上方的支撑杆602后会推动支撑杆602向上旋转,进而推动支撑杆602由支撑位置切换至避让位置,处于避让位置的支撑杆602不深入第二存取通道中,不会在下次摆放前厢侧纵梁时对前厢侧纵梁产生阻碍,这样便于在下一次将前厢侧纵梁摆放至下层位置。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支撑杆602横置在第二存取通道中。在摆放好下层前厢侧纵梁后,可通过人工方式推动支撑杆602向下旋转至水平状态,支撑杆602切换至支撑位置,位于支撑位置的支撑杆602等待上层前厢侧纵梁的摆放,水平状态的支撑杆602能够对前厢侧纵梁提供稳定支撑。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支撑杆602与包角座604为转动连接,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支撑杆602处于水平状态且包角座604套设于第二支撑架605上,包角座604与第二支撑架605相配合,以在第一方向上对支撑杆602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晃动,确保对前厢侧纵梁支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包角座604为两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管状结构,包角座604的横截面呈u形,包角座604通过转轴与支撑杆602转动连接且该转轴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支撑架605为矩形管状结构,第二支撑架605的尺寸略小于包角座604的内腔体的尺寸,第二支撑架605的上端能够插入包角座604的内腔体中。包角座604相对于支撑杆602可旋转,便于与第二支撑架605进行对接和分离。在支撑杆602切换至支撑位置后,将包角座604套接在第二支撑架605上,第二支撑架605的上端经包角座604的下端开口插入包角座604的内腔体中,包角座604处于竖直状态,包角座604具有两个相对且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内壁面,该两个相对的内壁面分别位于第二支撑架605的一侧,进而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在支撑杆602向下旋转至避让位置时,包角座604与支撑杆602同步上下旋转,包角座604与第二支撑架605分离。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上定位件603为固定设置在支撑杆602上,上定位件603为圆柱形结构,上定位件603的轴线与第一方向相垂直且上定位件603的轴线与支撑杆602的长度方向相垂直,上定位件603是用于插入前厢侧纵梁的第二部位处设置的孔中,确保前厢侧纵梁的位置摆放准确,有助于实现前厢侧纵梁摆放时的快速定位,可以提高操作效率。上定位件603位于托座601和包角座604之间,当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上定位件603处于竖直状态,上定位件603朝向支撑杆602的上方伸出,便于插入自上向下移动进行摆放的前厢侧纵梁的孔中。

如图1、图4和图6所示,作为优选的,支撑杆602为金属管件,支撑杆602上设有用于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的垫块,垫块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如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支撑杆602不直接接触前厢侧纵梁,避免对前厢侧纵梁造成损伤,而是由垫块与前厢侧纵梁的第二部位处的底面接触,确保产品质量。

如图1和图6所示,料架本体还包括设置于横底架2上且用于对前厢侧纵梁进行定位的下定位件4,下定位件4为固定设置在横底架2上,下定位件4为圆柱形结构,上定位件603的结构与下定位件4的结构相同,下定位件4的数量与上定位件603的数量相同,下定位件4设置多个且所有下定位件4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下定位件4为竖直设置于横底架2上,下定位件4朝向横底架2的上方延伸,下定位件4的下端与横底架2固定连接。下定位件4是用于插入位于下层的前厢侧纵梁的第二部位处设置的孔中,确保前厢侧纵梁的位置摆放准确,有助于实现前厢侧纵梁摆放时的快速定位,可以提高操作效率。各个下定位件4分别位于一个第二支撑架605与一个第一压紧支架706之间,当支撑杆602处于支撑位置时,下定位件4位于支撑杆602的下方且下定位件4与上定位件603为同轴,下定位件4朝向横底架2的上方伸出,便于插入自上向下移动进行摆放的前厢侧纵梁的孔中。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压紧装置7包括压紧座、可旋转的设置于压紧座上且可在工作状态与非工作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压紧块702、与压紧块702连接的连接杆703、与连接杆703连接的摆臂704、与摆臂704连接的控制杆705和与控制杆705连接且用于提供使压紧块702旋转的驱动力的夹紧器701。压紧块702设置两个且两个压紧块702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两个压紧块702中,位于上方的压紧块702是用于对位于上层的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位于下方的压紧块702是用于对位于下层的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进而可以同时使上层和下层的前厢侧纵梁压紧固定,有助于确保转运时的稳定性。压紧块702的旋转中心线位于竖直面内,压紧块702可在前厢侧纵梁的上方沿水平方向左右旋转,实现对前厢侧纵梁的压紧与释放。当压紧块702旋转至前厢侧纵梁的上方时,压紧块702可对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压紧块702处于工作状态;当压紧块702从前厢侧纵梁的上方移开时,压紧块702不能对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释放前厢侧纵梁,压紧块702处于非工作状态。压紧座和连接杆703为竖直设置,连接杆703位于压紧座的一侧,连接杆703与两个压紧块702连接,摆臂704为水平设置,摆臂704的一端与连接杆703固定连接且摆臂704位于两个压紧块702之间,摆臂704的另一端与控制杆705的一端连接,控制杆705的另一端与夹紧器701连接,控制杆70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作为优选的,夹紧器701为压紧头作直线运动的推拉式夹紧器,推拉式夹紧器的结构如同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那样,在此不再赘述。控制杆705与夹紧器701的压紧头连接,夹紧器701的压紧头的运动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通过扳动夹紧器701的扳手,夹紧器701的压紧头可沿水平方向进行移动,压紧头同时通过控制杆705带动摆臂704进行摆动,摆臂704带动连接杆703同步摆动,连接杆703带动两个压紧块702进行旋转,进而可以实现对前厢侧纵梁的压紧与释放。

压紧装置7设置成上述结构,能够实现上下层的前厢侧纵梁的同步压紧与释放,采用推拉式的夹紧器,操作方便简单,省力,效率高,压紧可靠性高。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压紧装置7还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一压紧支架706,夹紧器701设置于第一压紧支架706上,压紧座包括设置于料架本体上的第二压紧支架707、与设置于第二压紧支架707上的支座708和设置于支座708上的压块转轴709,压紧块702具有让压块转轴709插入的轴孔。第一压紧支架706和第二压紧支架707为竖直设置于横底架2上,第一压紧支架706和第二压紧支架707朝向横底架2的上方伸出,第一压紧支架706和第二压紧支架707的下端与横底架2固定连接,第一压紧支架706与第二支撑架605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压紧装置7的第一压紧支架706和第二压紧支架707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夹紧器701固定设置在第一压紧支架706的顶端,托座601也与第一压紧支架706固定连接,支撑杆602位于两个第一压紧支架706之间。压块转轴709为竖直设置,压块转轴709与连接杆703相平行,支座708与第二压紧支架707固定连接,支座708设置多个且所有支座708为沿竖直方向依次布置,所有支座708位于两个压紧块702之间,压块转轴709的上端插入位于上方的压紧块702上设置的轴孔中,压块转轴709的下端插入位于下方的压紧块702上设置的轴孔中。压紧块702上的轴孔位于压紧块702的两端之间,连接杆703是在压紧块702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与压紧块702连接,压紧块702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为用于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的压紧端。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第二压紧支架707的位置大致位于横底架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压紧块702是在前厢侧纵梁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处对前厢侧纵梁施加压紧力,在这个位置可以确保前厢侧纵梁压紧更加稳定和可靠,并配合上定位件603和下定位件4,确保转运过程中前厢侧纵梁不会晃动和上下窜动。作为优选的,压紧块702为金属件,压紧块702上设有用于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的防护垫710,防护垫710包裹压紧块702的压紧端,防护垫710采用软质材料制成,如采用聚氨酯材料制成,压紧块702不直接接触前厢侧纵梁,避免对前厢侧纵梁造成损伤,而是由防护垫710与前厢侧纵梁接触,确保产品质量。

如图1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装置5、第二支撑装置6和压紧装置7均设置三个,料架本体中可同时摆放六个前厢侧纵梁。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发明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发明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发明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