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吸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91372发布日期:2018-10-31 00:01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自动化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吸片装置。



背景技术:

安全气囊生产过程中,一般采用人工缝制和自动缝制,其中人工缝制的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这种生产方式不利于安全气囊的批量生产,而自动缝制则采用了自动缝纫机技术,无论是人工缝制还是自动缝制都涉及到了缝纫加强片,由于加强片很薄,在作业过程中会出现作业人员拿取两片使用而没有发觉的情况,导致安全气囊报废,使公司利润降低,且在拿取加强片的时候作业员往往需要将加强片向上抬高到高于定位销的高度才能取出,增加作业员的疲劳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吸片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作业员多取片的问题,提高自动化水平。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缝纫机用自动吸片装置,包括缝纫机主体和启动踏板,所述的缝纫机主体安装在作业桌桌面上,所述的启动踏板放置于地面,还包括支架、气缸、吸盘、放片盒、传感器和控制组件,所述的缝纫机主体一侧设置支架,所述的支架一端安装于作业桌桌面上,所述的支架另一端上安装有气缸,所述的气缸底部设置可以在垂直方向运动的活塞杆,所述的活塞杆下端连接有吸盘,所述的吸盘下方设置放片盒,所述的放片盒上设置传感器,所述的传感器和启动踏板与控制组件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的放片盒为顶部和前侧开口的长方体盒,由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围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感器设置于右侧板靠近放片盒前侧开口的位置,所述的左侧板内侧相对于传感器的位置设置反光贴。

进一步地,所述的传感器为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控制组件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第一电磁阀、第二电磁阀和真空发生器,所述的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相连,所述的第一电磁阀用于控制气缸,所述的第二电磁阀用于控制真空发生器,所述的真空发生器与吸盘相连。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缝纫机启动踏板,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发送信号,由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输出信号控制电磁阀动作,电磁阀控制气缸和真空发生器动作,进而吸取加强片,通过传感器判断作业员的拿片动作给编程逻辑控制器输出信号控制电磁阀断开真空发生器吸气,减少了作业员的错误率,有效的改善了作业员作业流畅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部件符号说明:

1:缝纫机主体,2:启动踏板,3:作业桌,4:支架,5:气缸,6:吸盘,7:放片盒,8:传感器,9:控制组件,901:可编程逻辑控制器,902:第一电磁阀,903:第二电磁阀,904:真空发生器,10:活塞杆,11:反光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缝纫机用自动吸片装置结构示意图,包括缝纫机主体1和启动踏板2,缝纫机主体1安装在作业桌3桌面上,启动踏板2放置于地面,还包括支架4、气缸5、吸盘6、放片盒7、传感器8和控制组件9,缝纫机主体1一侧设置支架4,支架4一端安装于作业桌3桌面上,支架4另一端上安装有气缸5,气缸5底部设置可以在垂直方向运动的活塞杆10,活塞杆10下端连接有吸盘6,吸盘6下方设置放片盒7,放片盒7上设置传感器8,传感器8和启动踏板2与控制组件9相连。

放片盒7为顶部和前侧开口的长方体盒,由底板、左侧板、右侧板和后侧板围成。传感器8设置于右侧板靠近放片盒7前侧开口的位置,左侧板内侧相对于传感器8的位置设置反光贴11。传感器8为反射型光电传感器。

控制组件9包括可编程逻辑控制器901、第一电磁阀902、第二电磁阀903和真空发生器904,第一电磁阀902和第二电磁阀903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901相连,第一电磁阀902用于控制气缸5,第二电磁阀903用于控制真空发生器904,真空发生器904与吸盘6相连。具体地,第一电磁阀902和第二电磁阀903可以选用二位五通电磁阀,气缸5可以选用TN或TR系列双轴气缸。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吸片装置的使用原理:

如图1所示,缝纫机主体1通电之后踩启动踏板2进行复位,这时启动踏板2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901信号,第一电磁阀902动作,气缸5的活塞杆10伸出,第二电磁阀903控制真空发生器904动作,通过吸盘6吸取加强片。过0.5秒后,气缸,5的活塞杆10缩回,完成加强片的吸取。作业员在取片过程中,传感器8感应到手取片,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901信号,0.2秒后第二电磁阀903控制真空发生器904停止动作,作业员顺势将加强片取出进行缝纫。

本实用新型的自动吸片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作业员多取片的问题,减少了作业员的错误率,有效的改善了作业员作业流畅度,提高了自动化水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