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1595发布日期:2018-12-28 19:17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一种垃圾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垃圾站的垃圾处理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垃圾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生活垃圾在转运前大多是不经过压缩而直接运往垃圾处置场,通常需要在中转站通过压实器对垃圾进行压实后,如专利申请文件 CN200720071104.7所公开的压实器,其主要是由设置在行走小车上的压锤和动力平台等构成,其中,行走小车在动力平台的作用下将压锤带动至所需要压缩的垃圾上方,通过压锤的升降实现对垃圾的压缩,然后将压缩后的垃圾通过运载工具运至其他地方进行处理。

目前,由于城市的土地面积稀缺和高附加值,为了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垃圾转运站占用的土地面积,采用了在地表上方挖掘基坑的方式作为处理垃圾的承载体,如专利申请文件CN203740433U所披露的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建筑地面的面积设计多个用于承载竖直式垃圾存储罐的泊位,以利于提高转运站日均处理垃圾的能力。然而,在使用压实器对多个泊位中的垃圾存储罐进行压缩的过程中,需要采用多个压实器对各泊位中存储罐同时处理,或者将各泊位中的垃圾存储罐运送到压实器的下方,单独进行处理,这样会造成转运站的制造成本过高,降低了垃圾存储罐的处理效率。此外,由于垃圾存储罐中所携带的垃圾释放的气体及溅出物极易造成泊位外部环境的二次污染。

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垃圾处理装置,避免其处理垃圾的过程中造成对泊位外部环境污染的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减轻其处理垃圾的过程中,例如垃圾收集车倾倒垃圾进入垃圾转运罐时,压头压缩垃圾时,造成垃圾飞溅、垃圾粉尘的飘散等对泊位外部环境的二次污染的现象。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包括:

泊位,包括基坑及基坑上部空间;

压实器;

所述基坑和基坑上部空间被围合成一封闭空间且设有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封闭门;

小车轨道,布置在所述外部空间并延伸进入所述封闭空间,当需要压缩垃圾时,所述压实器由外部空间通过所述小车轨道进入所述封闭空间。

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压实器可通过小车轨道从外部空间移动至封闭空间中,并通过控制封闭门对封闭空间的密闭,使得压实器可以在封闭空间内对垃圾进行压缩,如实际应用中,当封闭空间内放置有存储罐时,实现存储罐内的垃圾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压缩等处理,或者垃圾在被压缩后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后续处理,以防止封闭空间中的垃圾在被处理的过程中,会对外部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基坑为沿地面向下延伸开设的坑体;所述封闭门布置于所述基坑上部;其中,所述小车轨道布置在所述地面上并延伸至所述基坑的上方。以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压实器需要的空间高度,防止压实器压缩垃圾的过程中对外部空间的环境造成污染,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压实器的运输能耗。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小车轨道包括行走轨道;所述走轨道设置在所述外部空间;所述泊位轨道,与所述行走轨道连接,用于使所述压实器从所述行走轨道进入所述封闭空间。从而使得压实器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运动,且无须采用复杂的变轨结构,利于压实器的稳定运行。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为了节约城市土地资源,并防止其压缩垃圾的过程中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所述泊位至少为两个,且所述泊位轨道的数量与所述泊位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从而通过行走轨道和各泊位轨道的配合,使得压实器可以被输送至不同的泊位,对不同泊位中的垃圾进行封闭处理,并使得不同泊位中的垃圾在被压实器压缩的过程中,彼此不受污染干扰,提高垃圾处理效率。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泊位轨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行走轨道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且均位于对应的泊位中基坑的上方。从而实现了压实器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任意移动,以便于压实器沿小车轨道滑动至任意一泊位中,且节约了轨道长度。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压实器包括:行走下车,滑动设置在所述行走轨道上;行走上车,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上,并设有压锤;其中,所述行走上车在跟随所述行走下车沿所述行走轨道滑动至预设的工位后,滑动至所述泊位轨道上,并沿所述泊位轨道滑动至所述封闭空间内。使得行走上车在将压锤输送至任意泊位的过程中,当泊位的封闭门的入口方向与小车轨道的延伸方向不一致时,借助相应的泊位轨道运动至该泊位中,因而使得整个过程无需进行变轨,简化了轨道结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能耗以及土地使用成本,提高了压实器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压实器的维修和更换。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下车包括:用于承载所述行走上车的承载平台、滑动设置在所述行走轨道上并与所述承载平台转动连接的轨道轮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轨道轮组件的第一驱动装置。以简化行走下车结构,方便对行走下车的控制。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轨道轮组件包括: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相对两侧的主动轮和从动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承载平台相对两侧的驱动电机,且各驱动电机的主轴与对应的主动轮连接。从而可实现在降低行走下车制造成本的情况下,保证行走下车在行走轨道上的稳定运动。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下车设有滑轨,与所述泊位轨道配合,用于滑动连接所述行走上车。以确保行走下车和行走上车能够在行走轨道与各个泊位轨道的衔接处能够平稳的分离,并顺利滑动至泊位轨道上,以及后续能够平稳的沿泊位轨道往返至与行走下车相结合的位置,防止出现错位的现象。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上车包括:可滑动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和所述泊位轨道上的底座、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用于吊挂所述压锤的支架、用于控制所述压锤垂直升降的压锤组件。以简化行走上车的结构,方便对行走上车及压锤的控制。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底座开设有镂空部,且所述镂空部位于所述压锤的下方,用于在所述压锤进行升降运动时,通过所述压锤。以便于行走上车在到达泊位上方时,通过升降压锤,即可实现对基坑内垃圾的压缩。并且通过该结构可使得压锤的重心最大限度地接近底座的几何中心重合,确保支架和底座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变形。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上车还包括: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的行走轮组件、用于驱动所述行走轮组件的第二驱动装置。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轮组件包括:分别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座相对两侧的行走主动轮和行走从动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相对两侧的驱动马达,且各驱动马达的主轴与对应的行走主动轮连接。以降低行走上车的制造成本,保证行走上车在泊位轨道上的稳定运动。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压实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上车和所述行走下车之间的锁紧组件,用于在所述行走下车沿所述行走轨道共同运动时,使所述行走上车和所述行走下车相互锁紧。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锁紧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上的锁紧电机、设置在所述行走上车并开设有锁孔的锁紧座;其中,所述锁紧电机在启动后,其伸缩杆沿垂直于所述行走上车的滑动方向配合插入所述锁孔中。以防止行走上车和行走下车在共同沿行走轨道滑动及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相对滑动的现象。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锁紧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上并设有限位槽孔的挡板,且所述挡板在所述行走上车和行走下车相互锁紧时,位于所述锁紧座和所述锁紧电机之间;其中,所述限位槽孔和所述伸缩杆位于同一轴线上。以通过锁紧电机的伸缩杆与基座和锁紧座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对行走上车和行走下车之间的安全锁紧。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电器控制柜,用于控制所述行走上车和所述行走下车的运动及所述锁紧组件对所述行走上车和所述行走下车之间的相互锁紧。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上的第一感应器和第二感应器;设置在所述行走轨道上的第一感应块;其中,所述第一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一感应块时,使所述行走下车减速运行;所述第二感应器用于在感应所述第一感应块时,使所述行走下车停止运行。以保证行走下车和行走上车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下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上车上的第三感应器、第四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泊位轨道上的第二感应块;其中,当所述行走上车沿所述泊位轨道向泊位滑动时,所述第三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二感应块时,使所述行走上车沿所述行走轨道减速运行,而所述第四感应器用于在感应所述第二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停止运动。以保证行走上车在泊位轨道上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上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行走下车上的第二感应块;设置在所述行走上车上且与所述电器控制柜通讯连接的第五感应器;其中,当所述行走上车沿所述泊位轨道向行走轨道滑动时,所述第五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所述第三感应块时,使所述行走上车作减速运行,而所述第四感应器用于在感应所述第三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停止运动。以保证行走上车在与行走下车重新结合时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上车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行走下车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轨道轮组件连接的限位座,且所述限位座上设置有位于所述行走轨道的轨头和轨底之间的限位轮。防止行走下车在沿行走轨道滑动的过程中出现侧翻的现象。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可转动的设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的溜槽,用于将废料收集车倾倒的垃圾从所述溜槽的开口中进入存储罐中。以使得被废料收集车倾倒的垃圾能够在溜槽的引导下顺利导入放置于封闭空间的存储罐中,从而避免部分垃圾遗漏到存储罐外部而造成污染的现象,且不利于压锤对存储罐内部垃圾的压缩。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基坑上部空间内设有清洁装置,用于对所述封闭空间内的环境进行清洗。从而可达到清洁泊位内部环境的目的,以杜绝遗漏在泊位内部环境的污染物在封闭门打开时造成外部二次污染的现象。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压实器顶部开设有漏液孔,用于配合清洁装置对压实器的清洗。以避免压实器的顶部对清洁装置中喷涂清洁液体的阻挡而造成压实器有部分沾上污染物,而造成泊位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二次污染。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泊位,所述泊位包括基坑及基坑上部空间;压实器;所述各基坑和基坑上部空间共同被围合成一封闭空间且设有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封闭门;小车轨道,布置在所述封闭空间内并位于各基坑的上方,当需要压缩垃圾时,所述压实器通过所述小车轨道移动至各基坑的上方。

由上可知,由于各泊位均是设置在封闭空间内部的,因此使得各泊位的基坑中的垃圾均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压缩处理的,从而可较好的避免基坑的垃圾在被处理时对封闭空间外部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进一步的,作为优选的,所述封闭空间开设有用于废料收集车向所述基坑内倾倒垃圾的进料门;所述封闭门用于垃圾回收车回收所述基坑内的垃圾。以方便各基坑内垃圾的处理。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垃圾处理装置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压实器在行走轨道上运动到预设的工位A 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压实器在泊位轨道上运动到预设的工位B 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压实器在行走轨道上运动到预设的工位C 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垃圾处理装置的横向结构示意图;

图6:图5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压实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垃圾回收车在向泊位内部导入存储罐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压实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垃圾处理装置的工作原理图;

图11: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垃圾处理装置的纵向结构示意图;

图12: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压实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压实器-3;行走轨道-2;存储罐-4;电器控制柜-5;支架-6;压锤-7;滑轨-8;泊位轨道-9;承载平台-11;主动轮-12;从动轮-13;行走主动轮-14;行走从动轮-15;驱动电机-16;驱动马达-17;底座-18;锁紧电机-19;挡板-20;锁紧座-21;伸缩杆-22;限位座-24;限位轮-23;喷头-25;清洗头 -26;开口-27;溜槽-28;泊位-29;泊位-30;行走下车-31;行走上车-32;引导坡-33;废料收集车-34;垃圾回收车-35;支撑框架-36;可密闭的仓库-37;支撑座-61;固定座-62;支撑杆-63;顶板64;连接杆-65;漏液孔-66;第一感应器-75;第二感应器-76;基坑-101;基坑上部空间-102;轨头-201;轨底 -20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主要由泊位、压实器3、封闭门、小车轨道等构成。

其中,泊位主要是由基坑101和基坑上部空间102被围合成一封闭空间等构成,并且,且封闭空间设有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封闭门(图中未标示)。

小车轨道,布置在外部空间并延伸进入封闭空间,当需要压缩垃圾时,压实器3由外部空间通过小车轨道进入封闭空间。

由此可知,由于压实器3可通过小车轨道从外部空间移动至封闭空间中,并通过控制封闭门对封闭空间的密闭,使得压实器3可以在封闭空间内对垃圾进行压缩,如实际应用中,当封闭空间内放置有存储罐4时,实现存储罐 4内的垃圾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压缩等处理,或者垃圾在被压缩后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后续处理,以防止封闭空间中的垃圾在被处理的过程中,会对外部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此外,压实器3可通过小车轨道在外部空间和封闭空间中进行来回移动,方便了工作人员对压实器3的维修和更换。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基坑101为沿地面向下延伸开设的坑体。封闭门布置于基坑上部空间,如设置在基坑上部并对基坑101进行封闭的封闭室等。其中,小车轨道布置在外部空间,如从地面延伸至基坑 101的上方。从而通过在该结构不仅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降低压实器3需要的空间高度,防止压实器3压缩垃圾的过程中对外部空间的环境造成污染,以及利于压实器3通过小车轨道移动至基坑101内垃圾的上方,直接对基坑101内的垃圾进行压缩,简化了结构,降低了压实器3的运输能耗。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基坑101不限于为开设在地面上的坑体,也可以为设置地面上的建筑设施所构成的坑体,并且,相应的,小车轨道也可相应的设置于外部空间的建筑设施上。

进一步优选地,如图2至图4所示,小车轨道主要是由行走轨道2和泊位轨道9等构成。并且,行走轨道2设置在外部空间。泊位轨道9与行走轨道2连接,用于使压实器3从行走轨道2进入封闭空间。从而使得压实器3 可以在不同的方向上进行运动,克服以往过程中仅能前后移动的缺陷,且无须采用复杂的变轨结构,进而使得压实器3可根据实际设置的需求,在复杂的地形下进行移动,并滑动至泊位轨道9上,以利于压实器3的稳定运行。

如图2至图4所示,作为优选的方式之一,本实施例中泊位仅以两个为例说明,且泊位轨道9的数量与泊位的数量相同且位置一一对应。从而通过行走轨道2和各泊位轨道9的配合,使得压实器33可以被输送至不同的泊位30,对不同泊位30中的垃圾进行封闭处理,并使得不同泊位30中的垃圾在被压实器3压缩的过程中,彼此不受污染干扰,提高垃圾处理效率。显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施例中的泊位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三个、四个、五个等其他任意个数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当本实施例中的基坑为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各基坑可以由开设在地面上的坑体通过隔板分隔而成,也可以由单独开设的坑体所构成。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优选的方式,当本实施例中的封闭门在被打开时,且各存储罐4可以通过引桥机构或升降机构(图中未标示)等其他类型的结构放入基坑101中或从基坑101中被导出。

显然,本实施例各封闭空间可以通过封闭门的打开,直接通过引桥机构或升降机构及垃圾回收车等其他类型的结构,将存储罐4放入基坑101中或从基坑101中被导出,以及基坑101内垃圾的倾倒。作为进一步的优选,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各封闭空间上相对封闭门的另一侧开设有进料门,方便垃圾回收车35向基坑内导入或导出存储罐头,以及废料收集车向基坑内的垃圾倾倒,以提升垃圾的处理效率。

此外,本实施例中的封闭门可以为卷帘门、平移门等,因此,本实施例对于封闭门采用何种结构的门体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进一步较佳地,本实施例中的泊位轨道9的延伸方向与行走轨道2的延伸方向垂直相交,且均位于对应的基坑101上方。从而实现了压实器3在横向和纵向上的任意移动,以便于压实器3沿小车轨道滑动至任意一泊位中,且节约了轨道长度。并且,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各基坑可以均相邻设置,且其排列方向与行走轨道的延伸方向相平行。同时,各泊位轨道的长度均相等,且行走轨道邻近各泊位轨道设置,从而进一步降低行走轨道和泊位轨道的长度。

如图1和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较佳地,压实器3主要是由滑动设置在行走轨道2上的行走下车31、可移动的设置在行走下车31上并设有压锤7的行走上车32等构成。

其中,行走上车32在跟随行走下车31沿行走轨道2滑动至预设的工位后,滑动至泊位轨道9上,并沿泊位轨道9滑动至封闭空间内,对该封闭空间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当该封闭空间内的垃圾被压缩完成后,行走上车32 可带领压锤7沿该泊位轨道9回复至与行走上车32连接的位置。

由此可知,压实器3通过行走下车31和行走上车32的分体式配合,使得行走上车32在将压锤7输送至任意泊位的过程中,当泊位的封闭门的入口方向与小车轨道的延伸方向不一致时,尤其是泊位的个数大于一个时,通过行走上车32与行走下车31,并将行走上车32通过泊位轨道直接输送至对应的泊位中,并在行走上车32的压锤7完成对垃圾的压缩后,通过该泊位轨道返回至与行走下车31上,并沿行走轨道2运动至下一个需要垃圾压缩的泊位对应的位置,以借助相应的泊位轨道运动至该泊位中,因而使得整个过程无需进行变轨,简化了轨道结构,降低了运输成本和能耗以及土地使用成本,提高了压实器3的工作效率。方便了压实器的维修和更换。

详细地,如图2和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行走下车31主要是由用于承载行走上车32的承载平台11、滑动设置在行走轨道2上并与承载平台11 转动连接的轨道轮组件、用于驱动轨道轮组件的第一驱动装置等构成。以简化行走下车31的结构,方便对行走下车31的控制。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轨道轮组件主要是由分别对称设置在承载平台11 相对两侧的主动轮12和从动轮13等构成。其中,该第一驱动装置主要是由分别设置在承载平台11相对两侧的驱动电机16,且各驱动电机16的主轴与对应的主动轮12连接。从而可实现在降低行走下车31制造成本的情况下,保证行走下车31在行走轨道2上的稳定运动。

行走上车32主要是由可滑动设置在行走下车31上的底座18、设置在底座18上用于吊挂压锤7的支架6、用于控制压锤7垂直升降的压锤组件等构成。以简化行走上车32的结构,方便对行走上车32及压锤的控制。

并且,行走上车32还包括:与底座18转动连接的行走轮组件、用于驱动行走轮组件的第二驱动装置。

同理,行走轮组件包括:分别对称设置在底座18相对两侧的行走主动轮14和行走从动轮15。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底座18相对两侧的驱动马达17,且各驱动马达17的主轴与对应的行走主动轮14连接。以降低行走上车32的制造成本,保证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9上的稳定运动。

并且,底座18开设有镂空部,且镂空部位于压锤7的下方,用于在压锤7进行升降运动时,通过压锤7。以便于行走上车32在到达泊位30上方时,通过升降压锤7,即可实现对基坑101内垃圾的压缩。并且通过该结构,可使得压锤7的重心最大限度地接近底座18的几何中心重合,确保支架6 和底座18受力较为均匀而不易变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2和图5所示,作为优选的方式,该行走下车31设有滑轨8,与泊位轨道9配合,用于滑动连接行走上车32。以确保行走下车31和行走上车32能够在行走轨道2与各个泊位轨道9的衔接处能够平稳的分离,并顺利滑动至泊位轨道上,且在行走上车32对封闭空间进行压缩后,能够平稳的沿泊位轨道9往返至与行走下车31相结合的位置,防止出现错位的现象。

显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行走上车32与行走下车31的滑动连接方式,除了采用与滑轨8配合连接的行走轮组件之外,还可以采用轨道槽与滑块连接等其他的滑动连接方式,实现行走上车32和行走下车31之间滑动连接。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如图3所示,上述行走上车32的底座18可以由多根横梁依次连接构成的主体框架构成,以减轻行走上车32的重量,降低能源损耗。

如图5和图7所示,设置在行走上车32的底座18上的支架6可以由多个对称设置在主体框架的支撑座61、固定座62、支撑杆63、顶板64等构成。本实施例优选为四个支撑座61和固定座62。并且,主体框架通过支撑座61 与支撑杆63连接,支撑杆63通过固定座62与顶板64连接,同时,多根连接杆65分别与相邻的支撑杆63连接,以保证支架6对压锤7的牢靠固定。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支架6的顶板64用于固定由电动机、联轴器、轴向柱塞泵和液压阀门组件、液压管、管接头以及过滤器、加热器、控制器等组成压锤组件以及电器控制柜5,以用于控制压锤7的升降运动,实现对基坑101内的垃圾在垂直方向上的压缩,并在压缩完成后回复至初始高度位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图5和图6所示,行走下车31的相对两侧还设置有与轨道轮组件连接的限位座24,且限位座24上设置有位于行走轨道 2的轨头201和轨底202之间的限位轮23。即通过轨头201对限位轮23的限位作用,防止行走下车31在沿行走轨道2滑动的过程中出现侧翻的现象。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可以与电器控制柜5通讯连接。

其工作原理,即本实施例中的垃圾处理装置的垃圾处理方法,如下所示:包括以下步骤:当需要压缩垃圾时,压实器2在从外部空间进入封闭空间,对封闭空间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当垃圾被压缩后,所述压实器由封闭空间进入外部空间,并关闭所述封闭门。

进一步优选地,压实器在封闭门关闭后,对封闭空间内的垃圾进行压缩;当压缩完成后,封闭门打开;当压实器由外部空间进入封闭空间后,封闭门关闭。

如图2所示,当泊位29中的垃圾需要压缩时,第一驱动装置在电器控制柜5的控制下,使得第一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16驱动主动轮12转动,以使行走下车31沿行走轨道2滑动,然后在行走下车31到达某一泊位轨道9 对应的预设工位A前,使行走下车31作减速滑动,直至滑动至预设工位A 时停止滑动。同时,与电器控制柜5通讯连接的主控设备在行走下车31滑动至预设工位A后,控制相应的启闭装置打开封闭门。

第二驱动装置在电器控制柜5的控制下,使得第二驱动装置中的驱动马达17驱动行走轮转动,以使行走上车32从行走下车31上滑动至泊位轨道9 上后,沿上述滑轨8滑动至泊位轨道9上,并进入对应的封闭空间,然后在行走上车32到达该泊位轨道9上对应的预设工位B前,使行走上车32作减速滑动,直至滑动至预设工位B时停止滑动。

当预设工位B下方的垃圾被行走上车32所携带的压锤7压缩后,第二驱动装置在电器控制柜5的控制下,使得第二驱动装置中的驱动马达17驱动行走轮作反向转动,并沿泊位轨道9原路返回至预设工位A,并与行走下车31 重新结合。

如图3所示,当泊位30中的垃圾需要压缩时,第一驱动装置在电器控制柜5的继续控制下,使得第一驱动装置中的驱动电机16驱动主动轮12转动,以使行走下车31沿行走轨道2滑动,并上述步骤滑动至预设工位C,并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到达泊位轨道9上的预设工位B,然后重复上述操作,使得行走上车达到泊位30中的B位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封闭门可以在行走上车32进入封闭空间后被关闭,并在行走下车31完成对垃圾的压缩后被打开,然后在行走下车31 从封闭空间中滑出后再关闭,或者在走下车完成对垃圾的压缩且从封闭空间滑出后被关闭,因此本实施例对于封闭门的关闭次数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压实器3还包括:设置在行走上车 32和行走下车31之间的锁紧组件,用于在行走下车31沿行走轨道2共同运动时,使行走上车32和行走下车31相互锁紧。以防止行走上车32和行走下车31在共同沿行走轨道2滑动及结合的过程中出现相对滑动的现象。

具体地,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锁紧组件可以由设置在行走下车 31上的锁紧电机19、设置在行走上车32并开设有锁孔的锁紧座21等构成。其中,锁紧电机19在启动后,其伸缩杆22沿垂直于行走上车32的滑动方向配合插入锁孔中。以通过锁紧电机19的伸缩杆22与基座和锁紧座21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对行走上车32和行走下车31之间的安全锁紧。

详细地,上述锁紧组件还包括:设置在行走下车31上并设有限位槽孔的挡板20,且挡板20在行走上车32和行走下车31相互锁紧时,位于锁紧座21和锁紧电机19之间;其中,限位槽孔和伸缩杆22位于同一轴线上。从而通过两个挡板20对锁紧座21的限位作用,使得锁紧组件不仅可通过伸缩杆22在垂直于行走下车31的滑动方向对锁紧座21进行限位,还可以通过两个挡板20对锁紧座21的相对两侧进行限位,从而可在多个方向实现对锁紧座21的锁紧,以防止伸缩杆22的一端受力不均而产生变形,以至于无法重复使用,严重的,可能损伤锁紧电机19,从而增加了维修成本。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的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可转动的设置在封闭空间内的溜槽28,用于将废料收集车倾倒的垃圾从所述溜槽28的开口 27中进入存储罐4中,以使得被废料收集车倾倒的垃圾能够在溜槽28的引导下顺利导入放置于封闭空间的存储罐4中,从而避免部分垃圾遗漏到存储罐4外部而造成污染的现象,且不利于压锤7对存储罐4内部垃圾的压缩。

详细地,本实施例还包括:与基坑101的侧壁转动连接与主控设备通信连接的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溜槽28在垂直方向上的转动,以便于溜槽28在打开时,方便基坑101内的存储罐4在基坑101内的导入或导出。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第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如图9所示,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在行走下车31上沿其滑动方向排列设置的第一感应器75和第二感应器76;设置在行走轨道2上的第一感应块(图中未标示)。其中,第一感应器75用于在感应到第一感应块时,使行走下车31减速运行;第二感应器76用于在感应第一感应块时,使行走下车31停止运行。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通过在行走下车31上设置感应器,并且通过在行走轨道2上设置感应块的方式,使得压实器3在行走轨道2上移动时,能够在到达各泊位轨道9对应的预设工位时,实现精确停留,以确保后续行走上车32从行走下车31上顺利滑动至泊位轨道9上。同时,通过设置第一感应器75与第一感应块相配合的方式,实现压实器3的减速,以及通过第二感应器76与第一感应块相配合,实现压实器3制动的方式,以保证行走下车 31和行走上车32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下车31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

此外,本实施例将感应器设置在行走下车31上,感应块设置于行走轨道2上,以利于压实器3的连接电路的走线设计,而无须在行走轨道2对应泊位轨道9的位置进行感应器的连接电路的走线设计,并减少感应器的设计数量。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行走上车32上的第三感应器、第四感应器;设置在泊位轨道9上的第二感应块。其中,当所述行走上车沿所述泊位轨道向泊位滑动时,第三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第二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32沿行走轨道2减速运行,而第四感应器用于在感应第二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32在封闭空间内停止运动。

由上可知,通过在行走上车32上设置感应器,并且通过在泊位轨道9 上设置感应块的方式,使得压实器3在泊位轨道9上移动时,能够在进入封闭空间后到达预设的压缩位置时,实现精确停留,以确保后续压锤7对基坑 101的存储罐4中垃圾的压缩。同时,通过设置第三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块相配合的方式,实现行走上车32的减速,以及通过第四感应器与第二感应块相配合,实现行行走上车32制动的方式,以保证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上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上车32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

本实施例中的垃圾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行走下车31上的第三感应块;设置在行走上车32上的第五感应器。其中,当行走上车32沿泊位轨道 9向行走轨道2滑动时,第五感应器用于在感应到第三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32作减速运行,而第四感应器用于在感应第三感应块时,使行走上车32 在行走下车31上停止运动。

由上可知,通过设置第五感应器与第三感应块相配合的方式,实现行走上车32的减速,以及通过第四感应器与第三感应块相配合,实现行走上车 32制动的方式,以保证行走上车32在与行走下车31重新结合时的精确停留,降低行走上车32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磨损,以提升其使用寿命。并且,通过两种感应器之间的分布及信号传递,可以减少感应器的数量配置,以降低成本。

显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上述感应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在小车轨道上,并将对应的感应块均设置于压实器3上。因此,本实施例对于各感应器和对应感应块的设置位置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过多的阐述。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感应器75、第二感应器76、第三感应器、第四感应器、第五感应器均可以与电器控制柜5电性连接,并且,各感应器均优选为接近开关。

其工作原理如下所示:

当第一感应器75感应到第一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5向驱动电机16 发送减速信号,从而使得驱动电机16带动主动轮12作减速运转,以迫使行走下车31在行走轨道2上作减速运行。

当行走下车31滑动至第二感应器76感应到第一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5向其驱动电机16发送暂停信号,以使得驱动电机16停止转动,以迫使行走下车31停留在预设工位A。

当行走下车31停留在预设工位A后,电器控制柜5向驱动马达17发送启动信号,以使得行走上车32从行走下车31的滑轨8滑动至泊位轨道9上。

当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9上滑动至其第三感应器感应到第二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5向其驱动马达17发送减速信号,从而使得驱动马达17带动行走主动轮14作减速运转,以迫使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9上作减速运行。

当行走下车31继续滑动至第四感应器感应到第二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5向其驱动马达17发送暂停信号,以使得驱动马达17停止转动,以迫使行走上车32停留在在封闭空间内的预设工位B。

当行走上车32停留在在泊位轨道9的预设工位B后,电器控制柜5向压锤组件发送压缩信号,以使得压锤作升降运动,并对基坑内的垃圾进行压缩。

当垃圾压缩完成后,封闭门被打开,电器控制柜5向驱动马达17发送启动信号,以使得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9上向行走轨道2滑动。

当行走下车31沿泊位轨道9从封闭空间滑入外部空间后,封闭门被关闭,并在滑动至第五感应器感应到第三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5向其驱动马达17发送减速信号,从而使得驱动马达17带动行走主动轮14作减速运转,以迫使行走上车32在泊位轨道9上作减速运行。

当行走下车31滑动至第四感应器感应到第三感应块时,触发电器控制柜 5向其驱动马达17发送暂停信号,以使得驱动马达17停止转动,以迫使行走上车32停留在预设工位A,即与行走下车31重新连接的位置。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感应块可以由与小车轨道材质不同的金属块,如铜块等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本实施例的垃圾处理装置主要是由至少两个由基坑101及基坑上部空间102所构成的泊位、压实器、布置在封闭空间内并位于各基坑101的上方的小车轨道等构成。并且,各基坑和基坑上部空间共同被围合成一封闭空间且设有与外部空间可连通的封闭门。当需要压缩垃圾时,压实器3通过小车轨道移动至各基坑101 的上方。

通过上述内容可知,由于各泊位均是设置在封闭空间内部的,因此使得各泊位的基坑101中的垃圾均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压缩处理的,从而可较好的避免基坑101的垃圾在被处理时对封闭空间外部的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具体地说,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中构成泊位的基坑101及基坑上部空间102可以为地面上的房屋建筑,如密闭的仓库,也可以是开设在地面上的坑体等。而如图10所示,仅以设置地面上的房屋建筑所构成的坑体为例作说明,并且各基坑可以由设置在密闭的仓库内的隔板分隔而成,且各基坑上部空间在密闭的仓库内相互连通。

并且,本实施例中的小车轨道10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各基坑的排列方向。同时,悬挂在小车轨道上的压实器可在小车轨道103上的往复移动,在封闭空间内到达各基坑的上方,对各基坑内的垃圾进行压缩。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上述封闭空间开设有用于废料收集车34向基坑101 内倾倒垃圾的进料门。而封闭门用于垃圾回收车35回收基坑101内的垃圾。

由此可知,采用该结构,使得各泊位30无须采用其他的辅助设备对基坑 101中垃圾进行升降导入或导出处理,如通过垃圾回收车直接导入存储罐4 即可,并在打开进料门通过废料收集车34向基坑101内的存储罐4倾倒垃圾后,通过压锤7对存储罐4内的垃圾进行处理后,即可通过垃圾回收车35将压实器3压缩完成后的存储罐4从基坑101中运出,因此极大的简化了垃圾处理装置的结构,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各基坑上部空间均开设有进料门,而各基坑均开设有封闭门,以方便各基坑内垃圾的处理。

同时,为了便于废料收集车34向基坑101内部的卸料,本实施例还包括:设置用于将废料收集车向进料门一侧引导的引导坡。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任意一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其改进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 所示,上述基坑上部空间102内设有清洁装置,用于对封闭空间内的环境进行清洗。从而可达到清洁泊位内部环境的目的,以杜绝遗漏在泊位内部环境的污染物在封闭门打开时造成外部二次污染的现象。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的清洁装置可以包括设置在基坑上部空间102顶端与外部清洗液供应端相连的喷头25,用于向封闭空间内部喷涂清洁液体等。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清洁装置还可以包括与外部供水端相连的清洗头 26,用于向封闭空间内部喷自来水等,以实现封闭空间内部的清洗,从而达到除尘的目的。

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压实器顶部开设有漏液孔66,用于配合清洁装置对压实器3的清洗,以使得清洁装置中喷涂清洁液体可以从压实器的顶端从上之下对压实器进行清洗,以避免压实器的顶部对清洁装置中喷涂清洁液体的阻挡而造成压实器3有部分沾上污染物,而造成泊位内部环境以及外部环境的二次污染。

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的漏液孔66均匀密实的开设在压实器3的顶部,如图12中所示的支架6的顶板64上,以保证清洁装置对压实器3的清洗效果,并仅以此为例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垃圾处理装置,本实施例是对上述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大致相同,其不同之处在于,各泊位轨道9的延伸方向和行走轨道2的延伸方向相交但不垂直,以便于泊位能够根据实际地形进行设计,以满足不同区域的使用需求,尤其是山地高原等环境。

具体地,各泊位轨道9的延伸方向和行走轨道2的延伸方向相交角度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成如30度、45度、60度等其他角度的,并且,各泊位轨道9的延伸方向和行走轨道2的延伸方向的相交角度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而本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的限定和说明。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定,仅仅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