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846发布日期:2019-01-22 21:14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收集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智能垃圾机器人。



背景技术:

传统垃圾桶是指一种可以被放置在固定地点,便于用户投放垃圾的工具。当产生垃圾的时候,使用人员移动到垃圾桶附近,将垃圾投入到垃圾桶内。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传统的垃圾桶越来越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例如,传统的垃圾桶不能够根据使用人员的需要进行自动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垃圾机器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桶不能够按照使用者需求进行移动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垃圾机器人,包括:壳体,壳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垃圾投放口;行走组件,行走组件包括驱动部和行走部,行走部设置在壳体的底部,驱动部设置在壳体内;控制组件,控制组件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导航器和控制器,导航器设置在壳体上并通过控制器控制行走组件。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底座和机身壳体,机身壳体设置在底座上,行走部设置在底座上,导航器设置在底座和/或机身壳体上。

进一步地,导航器包括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设置在底座的侧部。

进一步地,控制器包括开关控制器,开关控制器设置在机身壳体的侧部,开关控制器包括开关按钮和设置在开关按钮的指示灯,开关按钮指示灯用以显示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开、闭。

进一步地,控制组件还包括相互电连接的显示器和存储器,显示器设置在机身壳体的侧部,存储器设置在壳体内。

进一步地,智能垃圾机器人还包括内桶和内桶固定架,内桶和内桶固定架均设置在壳体内,内桶固定架固定在壳体上,内桶固定在内桶固定架上。

进一步地,机身壳体由下至上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且机身壳体的横截面积的中心点的连线为弧线,弧线的方向由后至前。

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顶盖,机身壳体的顶部具有开口,顶盖盖设在开口处,垃圾投放口设置在顶盖上,顶盖的底面设置有与机身壳体的顶部相配合的滑道,顶盖具有放置在机身壳体的第一位置以及顶盖与机身壳体相锁合的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机身壳体上设置有锁合结构,锁合结构包括相互连接的锁合按钮和锁钩,顶盖上设置有锁合部,锁钩与锁合部相配合,以使顶盖和机身壳体锁合,摁压锁合按钮时,锁合按钮带动锁钩移动,锁钩与锁合部脱离以使顶盖和机身壳体处于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控制组件还包括红外传感器,红外传感器设置在顶盖上,顶盖包括顶盖主体和与顶盖主体可枢转连接的开关门,开关门设置在垃圾投放口处并与控制组件电连接,红外传感器感知投放垃圾时,控制开关门向下枢转以打开垃圾投放口。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器打开智能垃圾机器人,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导航器对智能垃圾机器人进行导航,智能垃圾机器人根据导航器的导航在行走组件的带动下行走,这样当智能垃圾机器人移动到使用者附近的时候可以将垃圾通过垃圾投放口投放至壳体内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桶不能够按照使用者需求进行移动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实施例的正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智能垃圾机器人背面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智能垃圾机器人的行走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了图1的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开关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壳体;11、底座;12、机身壳体;13、顶盖;131、开关门;20、行走组件;30、控制组件;31、导航器;32、控制器;33、显示器;34、红外传感器;40、锁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包括:壳体10、行走组件20和控制组件30。壳体10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垃圾投放口。行走组件20包括驱动部和行走部,行走部设置在壳体10的底部,驱动部设置在壳体10内。控制组件30包括相互电连接的导航器31和控制器32,导航器31设置在壳体10上并通过控制器32控制行走组件20。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控制器打开智能垃圾机器人,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根据需要通过导航器31对智能垃圾机器人进行导航,智能垃圾机器人根据导航器31的导航在行走组件20的带动下行走,这样当智能垃圾机器人移动到使用者附近的时候可以将垃圾通过垃圾投放口投放至壳体10的内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垃圾桶不能够按照使用者需求进行移动的问题。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0包括底座11和机身壳体12,机身壳体12设置在底座11上,行走部设置在底座11上,导航器31设置在底座11和/或机身壳体12上。底座11和机身壳体12分开的结构,使得底座11和机身壳体12的加工容易,检维修的时候方便。具体地,行走部包括车轮和驱动电机,在本实施例中车轮共有三个,三个车轮呈三角形设置,其中一个为可以360°旋转的车轮,该车轮掌握着智能垃圾机器人的行走方向。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前进也可以后退,前进和后退可以根据驱动电机的旋转方向进行控制。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导航器31包括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设置在底座11的侧部。通过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使得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导航效果较好,导航比较准确,防外界干扰能力比较强。具体地,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成对出现,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有多对,多对雷达发射器和雷达接收器均匀地布置在底座11的周向外侧。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控制器32包括开关控制器,开关控制器设置在机身壳体12的侧部,开关控制器包括开关按钮和设置在开关按钮的指示灯,开关按钮指示灯用以显示智能垃圾机器人的开、闭。开关控制器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通过开关控制,开关按钮指示灯的设置使得使用者能够明确智能垃圾机器人是否处于开关状态,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开关按钮为圆形嵌设在壳体10内,开关按钮的外表面和壳体10的表面高度一致,开关按钮的中间为透明材料制成,这样开关按钮指示灯的亮度能够通过透明材料展示给使用者。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电池的方式为智能垃圾机器人提供能量(当然也可以直接设置连线连接外接电源的方式),这样智能垃圾机器人的移动不受外接的电线所限制。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电池的充电方式可以为有线充电的方式,也可以为无线充电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将智能垃圾机器人放在大厅的时候,可以进行24小时的无线充电。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机身壳体12的背部还设置有后盖,电池放置在后盖内,这样电池容易取出。机身壳体12上还设置有装饰灯,装饰灯设置在机身壳体12的背部,如同“智能垃圾机器人的脊柱”。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控制组件30还包括相互电连接的显示器33和存储器,显示器33设置在机身壳体12的侧部,存储器设置在壳体10内。显示器33的设置使得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做一些环保宣传工作。例如,显示器可以根据存储器的内容,连续播放环保的宣传工作。再例如,本实施例的控制组件还可以包括摄像头,摄像头安装在壳体10的内部,摄像头照射的图像可以通过显示器显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控制组件还包括无线信号发射器和无线信号接收器,这样本实施例的智能垃圾机器人可以将自身的定位、自身的状态(例如垃圾桶是否已经盛满垃圾)通过无线信号发射器发出,无线信号接收器可以接受信号,例如天气预报、新闻等信息,天气预报、新闻等信息通过显示器显示,语音部分通过设置在智能垃圾机器人上的喇叭播放,当然也可以只显示图像而不发出声音。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智能垃圾机器人还设置有投影仪,存储器的内容或者通过无线信号接收器接收的内容均可以通过投影仪显示,投影仪的角度旋转,旋转的角度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例如投影仪可以将图像投影在地面上,可以投影在墙壁上,还可以投影的房顶上,即投影仪的投影角度可以360°的旋转。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智能垃圾机器人还包括内桶和内桶固定架,内桶和内桶固定架均设置在壳体10内,内桶固定架固定在壳体10上,内桶固定在内桶固定架上。内桶的设置方便了垃圾的存放和倾倒,这样不会使得智能垃圾机器人受到污染。内桶固定架的设置使得内桶的固定比较稳固。具体地,内桶固定架为与内桶的形状相适配的金属框架。内桶位于壳体10的内部时,内桶的高度和垃圾投放口的距离较小,这样垃圾不容易由于投偏而投到内桶的外部,开关门为向内打开,当开关门打开时,开关门的自由端和内桶的上边缘具有相重叠的部分,这样投放垃圾的时候即使投偏也会被开关门挡回至内桶。开关门可以为多个,打开时如“花瓣”一样张开。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机身壳体12由下至上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且机身壳体12的横截面积的中心点的连线为弧线,弧线的方向由后至前。机身壳体12由下至上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少,这样当底部遇到障碍物时,上部不会碰到障碍物,有利于保护智能垃圾机器人。弧线的下部至上部的方向由后逐渐向前的方向延伸,使得使用者方便投放垃圾。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壳体10还包括顶盖,机身壳体12的顶部具有开口,顶盖盖设在开口处,垃圾投放口设置在顶盖上,顶盖的底面设置有与机身壳体12的顶部相配合的滑道,顶盖具有放置在机身壳体12的第一位置以及顶盖与机身壳体12相锁合的第二位置。顶盖安装的时候,先将顶盖放在第一位置处,使得顶盖和机身壳体12具有初始配合,然后向机身后侧用力推顶盖,顶盖滑动至第二位置使得顶盖和机身壳体12锁合。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机身壳体12上设置有锁合结构40,锁合结构40包括相互连接的锁合按钮和锁钩,顶盖上设置有锁合部,锁钩与锁合部相配合,以使顶盖和机身壳体12锁合,摁压锁合按钮时,锁合按钮带动锁钩移动,锁钩与锁合部脱离以使顶盖和机身壳体12处于解锁状态。上述结构操作方便,加工成本较低,锁合结构还设置有扭簧,扭簧对锁钩施加与顶盖配合的弹力。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控制组件30还包括红外传感器34,红外传感器34设置在顶盖13上,顶盖13包括顶盖主体和与顶盖主体可枢转连接的开关门131,开关门131设置在垃圾投放口处并与控制组件30电连接,红外传感器34感知投放垃圾时,控制开关门131向下枢转以打开垃圾投放口。上述结构相互配合的设置使得使用人员不需要用手推开开关门131,这样提升了智能垃圾机器人的自动化程度,也使得使用者的使用比较卫生,不需要直接接触智能垃圾机器人。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开关门131为相对设置的两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