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及其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32629发布日期:2019-02-11 00:04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及其下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生产输送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及其下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属型材的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型材进行输送和支撑,常见的型材输送和支撑通常采用输送带、输送辊等。在型材生产过程中,一些生产装置需要移动以实现型材的加工,若使用位置固定不动的输送带或输送辊进行传送或支撑,可能会阻碍或影响到相关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

如在铝型材挤出的生产过程中,通常是将铝棒放入到挤出设备上挤出相应的连续长条形产品,这里产品成型需要通过淬火设备进行在线联合淬火工序,以提高铝型材的机械性能,同时还需要整个挤出的长条形铝型材进行牵引,当整个短铝棒挤出成型完后又需要进行切断,由于挤出的铝型材挤出后长度非常的长,在铝型材底端需要设置支撑输送装置,以防止铝型材的变形,影响了整个铝型材挤出的质量。但若使用常规的输送辊,输送辊的设置会影响到牵引机夹头的前进或影响到切割设备的移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及其下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型材的支撑输送机构影响生产用的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包括输送辊、两个轴承座、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轴承座上的转轴、固定在所述转轴上的支块和杠杆块;

所述杠杆块包括阻力臂和动力臂,所述阻力臂与所述动力臂连接,所述杠杆块以与所述转轴的固定连接处为杠杆支点;

所述输送辊设置有中轴,所述阻力臂末端和所述支块分别共同转动支撑所述中轴的两端,所述输送辊与所述转轴平行;

所述杠杆块的阻力臂上安装有下压部,所述下压部设于所述阻力臂末端与所述转轴之间;

所述杠杆块的动力臂远离与所述阻力臂连接处的一端连接有自动复位机构。

进一步的,所述下压部能被下压并将带动所述输送辊以所述转轴的轴线为轴向下摆动。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复位机构包括链条、齿轮、配重块;所述链条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臂远离与所述阻力臂连接处的一端连接,所述链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配重块,所述齿轮承托所述链条并与所述链条啮合。

进一步的,通过设置齿轮轴转动支撑所述齿轮的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齿轮与动力臂之间链条的长度最短时,所述阻力臂支撑所述输送辊转动到所述转轴正上方。

进一步的,所述阻力臂与所述动力臂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转轴;所述阻力臂与所述动力臂之间形成的角α为钝角。

进一步的,以经过所述转轴轴线的竖向平面为分界面,则所述齿轮位于所述角α所对的一侧且在竖向上位于所述转轴的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阻力臂上其背离所述输送辊的一侧设置所述下压部,所述下压部呈圆轮状,所述输送辊与所述下压部的轴心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下压部为深沟球轴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与如上所述的浮动台装配体配合的下压装置,所述下压装置包括水平设置的下底边、分别与下底边两端连接的斜边,两个所述斜边和下底边形成上阔下窄的漏斗型;所述下压装置能沿垂直于所述输送辊的水平方向来回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以移动前进方向为前侧,所述下压装置的前侧的斜边能与所述下压部接触,并将下压部下压到所述下压装置的下底边的下方。。

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浮动台装配体,支块和杠杆块的阻力臂支撑输送辊的中轴,而支块和杠杆块又固定在转动轴上,因此支块和阻力臂支撑输送辊的转动;阻力臂上设置有下压部,对下压部进行下压,能使阻力臂向下转动,从而带动输送辊位置下降;设置有自动复位机构,自动复位机构能拉动动力臂以带动阻力臂向上转动复位。因此通过设置若干装配体互相配合,当有移动加工装置移动到一个装配体附近时,对该装配体的下压部进行下压,使该装配体的输送辊下降以避让所述移动加工装置,而其他装配体则继续起到支撑输送型材的作用,而当移动加工装置远离该装配体时,该装配体的自动复位机构拉动动力臂使阻力臂带动输送辊复位,以继续支撑输送型材。

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与所述浮动台装配体配合的下压装置,下压装置能沿垂直于所述输送辊的水平方向来回移动,就能将圆轮状的所述下压部下压,从而使阻力臂最终向下转动,带动输送辊的位置下降,下压装置可安装在移动加工装置的一侧,因此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加工过程中即能使输送辊实现位置下降以避让,而无需再额外采用其他驱动机构驱动装配体;并且采用自动复位机构通过配重块拉动链条从而拉动所述动力臂以实现输送辊的复位,因此自动复位机构无需其他电力装置进行复位,复位方式简单快捷、省力,环保节能、高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浮动台装配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下压装置与装配体配合过程的示意图。

附图标注说明:

1-输送辊;2-轴承座;3-转轴;4-支块;5-杠杆块;501-阻力臂;502-动力臂;6-中轴;7-链条;8-齿轮;801-齿轮轴;9-配重块;10-下压部;11-下压装置;111-斜边;112-下底边;113-顶边;12-凸板;13-支撑轴。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浮动台装配体,包括输送辊1、两个轴承座2、两端分别安装在两个所述轴承座2上的转轴3、固定在所述转轴3上的支块4和杠杆块5。优选的,所述输送辊1为高温毛毡滚筒。

所述杠杆块5包括阻力臂501和动力臂502,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连接,所述杠杆块5以与所述转轴3的固定连接处为杠杆支点;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在杠杆支点处连接在一起。优选的,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一体成型构成所述杠杆块5。因此根据杠杆原理,能通过对阻力臂501或动力臂502施力以实现整个杠杆块5以所述转轴3为轴转动。

所述输送辊1设置有中轴6,所述阻力臂501末端和所述支块4分别共同转动支撑所述中轴6的两端,即所述中轴6能相对所述阻力臂501和所述支块4转动,所述输送辊1与所述转轴3平行,所述阻力臂501和所述支块4支撑所述输送辊1能以所述转轴3的轴线为轴进行转动。

所述杠杆块5的阻力臂501上安装有下压部10,所述下压部10设于所述阻力臂501末端与所述转轴3之间;对下压部10进行下压,将压得所述转轴3在所述轴承座2内正向转动,能带着阻力臂501向下转动,从而带动输送辊1位置下降,因此当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靠近时能起到避让的作用。

所述杠杆块5的动力臂502远离与所述阻力臂501连接处的一端连接有自动复位机构。所述自动复位机构能拉动动力臂502使得转轴3在轴承座2内反向转动,以带动阻力臂501向上转动复位。这里的反向是相对上面所述“所述转轴3在所述轴承座2内正向转动”中的“正向”而言。

优选的,所述下压部10能被下压并将带动所述输送辊1以所述转轴3的轴线为轴向下摆动。

优选的,所述自动复位机构包括链条7、齿轮8、配重块9;所述链条7的一端与所述动力臂502远离与所述阻力臂501连接处的一端连接,所述链条7的另一端连接所述配重块9,所述齿轮8承托所述链条7并与所述链条7啮合。所述配重块9能拉动所述动力臂502转动,并使所述阻力臂501所支撑的所述输送辊1能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上;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稳定的位置同时高于所述齿轮8和转轴3的位置。具体的,链条7在齿轮8的承托下,且配重块9在其自身重力作用下通过链条7拉动动力臂502向齿轮8靠近,从而带动阻力臂501向上转动,最终配重块9停止拉动链条7时,则使阻力臂501所支撑的输送辊1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上,即阻力臂501和输送辊1固定在一个高度上,所述稳定的位置即为输送辊1支撑输送时的位置。为了实现输送辊1从这个稳定的位置上进行下降是有意义的,需确保输送辊1下降后,所述转轴3和齿轮8不会阻碍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因此,所述稳定的位置需同时高于所述齿轮8和转轴3的位置。

优选的,通过设置齿轮轴801转动支撑所述齿轮8的转动。

优选的,所述齿轮8与动力臂502之间链条7的长度最短时,所述阻力臂501支撑所述输送辊1转动到所述转轴3正上方。此时输送辊1处于所述稳定的位置,此时的所述稳定的位置为输送辊1能转动到的最高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所在的平面均垂直于所述转轴3。因为所述杠杆块5是以与转轴3的连接处为支点,而转轴3的转动又为阻力臂501和动力臂502的转动基础,因此设置阻力臂501与动力臂502均垂直于转轴3,是阻力臂501与动力臂502转动的最省力方式,因此便于配重块9拉动动力臂502转动。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之间形成角α可以为任意角,优选的,所述阻力臂501与所述动力臂502之间形成的角α为钝角,当需要拉动动力臂502转动以使阻力臂501转动到转轴3正上方时,将α设置为钝角为最省力的方式。

优选的,以经过所述转轴3轴线的竖向平面为分界面,则所述齿轮8位于所述角α所对的一侧且在竖向上位于所述转轴3的下方。

优选的,所述阻力臂501上其背离所述输送辊1的一侧设置所述下压部10,所述下压部10呈圆轮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力臂501上位于角α内侧的一侧延伸设置有凸板12,所述凸板12与阻力臂501一体成型,所述凸板12与所述输送辊1的轴向垂直,所述凸板12上背离所述输送辊1的一侧设置有下压部10,所述输送辊1与所述下压部10的轴心平行。优选地,在凸板12上垂直设置有支撑轴13,下压部10转动安装在支撑轴13上,所述输送辊1与所述下压部10的轴心、所述支撑轴13平行,所述下压部10通过固定在阻力臂501的凸板12上的所述支撑轴13转动支撑。

优选的,所述下压部10为滚动轴承。具体地可采用深沟球轴承,深沟球轴承具有摩擦阻力小,转速高等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与如上所述的浮动台装配体配合的下压装置11,所述下压装置11包括水平设置的下底边112、分别与下底边112两端连接的斜边111,两个所述斜边111和下底边112形成上阔下窄的漏斗型;所述下压装置11能沿垂直于所述输送辊1的水平方向来回移动,在移动过程中以移动前进方向为前侧,所述下压装置11的前侧的斜边111能与圆轮状的所述下压部10接触,并将下压部10下压到所述下压装置11的下底边112的下方。优选的,所述下压装置11还包括水平设置的顶边11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顶边11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斜边111的上端连接。顶边113、下底边112、斜边111之间的连接可以是焊接,也可以是整个下压装置11一体成型,所述下压装置11构成中空的框架结构。

如图2所示,通过设置下压装置11可方便的实现对下压部10的下压,从而推动阻力臂501向下转动,从而带动所述输送辊1位置下降。具体的,多个所述装配体平行排列设置,如图2所示,以四个装配体为例,其中从左到右的共四个下压部10,第一个和第四个仅显示了下压部10,并未显示下压部10与杠杆块5等的连接示意,但左边第二个下压部10还显示了与齿轮8、链条7、部分阻力臂501的连接示意,其中实线为当前的状态,而虚线显示了下压部10围绕转轴3转动后的示意图。

在移动过程中以移动前进方向为前侧,可见当下压装置11向前移动时(图2所示此时向左移动为前进方向),下压装置11前侧的斜边111推动下压部10以转轴3为轴而转动。如图2中,虚线表示了下压装置11继续向前移动,则最终会将左边第二个下压部10下压部10压到下压装置11的下底边112的下方,即左边第二个下压部10在竖直方向会下降到如左边第三个下压部10的位置,此时输送辊1在竖向的位置低于所述下压装置11的顶边113。当所述输送辊1处于最高的位置时,所述下压装置11在水平来回移动时,其前进方向前侧的斜边111均能下压所述下压部10,将所述下压部10下压到下压装置11的下底边111的下方。当所述下压装置11远离所述装配体之后,所述配重块9在重力的作用下拉动所述动力臂502带动阻力臂501以及输送辊1复位以继续支撑输送型材。

所述下压装置11可以安装在生产用的移动加工装置上,所述移动加工装置设有加工平台,所述加工平台在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过程中对型材进行支撑加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工平台上表面的位置与所述输送辊1到达稳定位置时的顶端的高度齐平。通过设置多个所述装配体配合实现型材的输送,型材放置在多个所述装配体的输送辊1上,并经过加工平台上方。在本实施例中,每个装配体通过两个轴承座2被安装在机架上,且输送辊1垂直于机架的长度方向,若干个所述装配体沿所述机架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若干个装配体处于稳定状态时,其输送辊1的顶端处于同一平面上,优选的,若干个装配体的输送辊1的顶端水平齐平以水平支撑型材。所述移动加工装置可以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移动加工装置亦可以为独立于所述机架且能实现在所述机架上方水平移动的装置。在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过程中,所述移动加工装置靠近装配体时,使对应的装配体的输送辊1的位置下降至低于所述加工平台实现避让使移动加工装置顺利通过,并可对该位置附近的型材进行相应的生产加工操作,而其他装配体则保持对型材的支撑输送状态,当所述对应的装配体远离时,输送辊1复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浮动台装配体及其下压装置11结构设计合理,能实现型材输送支撑的同时起到避让相关需要移动的移动加工装置。下压装置11能沿垂直于所述输送辊1的水平方向来回移动,就能将圆轮状的所述下压部10下压,从而使阻力臂501最终向下转动,带动输送辊1的位置下降,下压装置11可安装在移动加工装置的一侧,因此移动加工装置的移动加工过程中即能使输送辊1实现位置下降以避让,而无需再额外采用其他驱动机构驱动装配体;并且采用自动复位机构通过配重块9拉动链条7从而拉动所述动力臂502以实现输送辊1的复位,因此自动复位机构无需其他电力装置进行复位,而且复位方式简单快捷、省力,环保节能、高效。

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