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8296发布日期:2019-06-05 23:50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手提升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系是关于手提升降设备,特别是关于升降装置;其主要改良在于,升降装置对应设有辅助力臂,借以降低动力源动能负载,因此减少材料与简化支撑结构,使整体深具创新实用性与成本效益。



背景技术:

升降装置是生活中经常要使用的一种工具,譬如车辆运输上下货物,身障轮椅上下车辆…等大都要用到升降装置。传统现有习用的升降装置,体积大又占空间,而且仅受限于装设车辆使用,无法提供多台车辆共用,并且在无需使用升降装置时,仍需背负笨重设备,再者无论是在具有安装升降装置、其收藏上均显得麻烦与不方便,为其既存尚待克服解决的缺失与问题。

然而,升降装置种类很多种,选择适用的升降装置及掌握正确使用的常识很重要,如此更能达到使用车辆减重节能,所选用的升降装置必须能承载使用者和随身所带的物品总重量负荷,升降装置的长度要适当,操作时使用者应该感到舒适方便。

目前一般生活中升降装置最常见的结构,由于其整体体积大笨重,携带不便,收合后亦会占用较多空间,缺乏收藏及方便移动的弹性。

此外,传统现有习用的升降装置,虽可达到收缩升降装置体积的目的,借此避免升降装置占用体积过大的问题。但该升降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在收折时不方便的进行收折,或是需加装大型出力装置,维护更为复杂,不易在户外使用;除此之外,结构强度足够时,易有重量过重安全上的顾虑。再者市售升降装置,其具有辅助支架的结构来加强稳固性,但结构复杂造成其缺点,结构的复杂不仅造成制造困难度的增加,并且也会提高生产成本,实有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创作背景中,为符合产业上特别的需求,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手提升降设备用以解决上述传统技艺未能达成的标的。

本创作之一目的,为借由推移元件两端伸展时,前立柱固定块与施力柱前端突块互相抵紧,依杠杆原理,借由施力于辅助柱一端,使辅助柱另一端推动后立柱,借此达到降低前立柱所承受的力矩,也因此手提升降设备可以使用较轻薄的管材。

根据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手提升降设备,是包含:升降设备底座,该升降设备底座是两个底座柱、底座第一柱与底座第二柱结合成方形,其中,该底座柱设有底座柱固定座;后延伸底座,该后延伸底座是两个延伸柱、延伸第一柱结合成“ㄇ”形;多功能车架收纳座,该多功能车架收纳座是两个收纳柱与收纳第一柱结合成“ㄇ”形,其中,该收纳柱两端设有收纳底座柱及磁性元件;前双支撑臂,该前双支撑臂是两个前立柱与前立第一柱148枢接结合成“ㄇ”形,其中,该前立柱,其一端设有前立柱固定块,其中,该磁性元件是用以磁吸该前立柱;后双支撑臂,该后双支撑臂是两个后立柱与后立第一柱结合成“ㄇ”形;承载框架,该承载框架是两个平台柱与平台第一柱167结合成“ㄇ”形;升降拉臂,该升降拉臂是两个施力柱与施力第一柱结合成“ㄇ”形,其中,施力柱,其一端设有施力柱前端突块;辅助动力架,该辅助动力架是两个辅助柱、辅助第一柱与辅助第二柱结合成方形,其中,该辅助柱,其中间处设有辅助支点,其中,该辅助支点设有辅助支点轴孔,其中,该辅助柱设有辅助固定座,其中,该辅助固定座设有辅助固定座轴孔,其中,该辅助支点轴孔与该辅助固定座轴孔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固定;与推移元件;其中,该延伸柱穿套该底座柱相互结合;该收纳底座柱穿套该底座柱相互结合;该前立柱与该底座柱枢接;该后立柱与该底座柱枢接;该平台柱与该后立柱枢接;该施力柱与该前立柱枢接;该平台柱与前立柱枢接;该辅助固定座穿套该底座柱固定座;该推移元件一端枢接该施力第一柱,另一端枢接该辅助第一柱;该推移元件两端伸展时,该前立柱固定块与该施力柱前端突块互相抵紧,依杠杆原理,借由施力于该辅助柱一端,使该辅助柱另一端推动该后立柱。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底座柱两端设有底座柱前端轴孔及、底座柱后端轴孔与多个底座柱固定孔,其中,底座柱更包含固定插销。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延伸柱两端设有多个延伸柱第一固定孔及多个延伸柱第二固定孔,其中,延伸柱第二固定孔靠近延伸第一柱。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收纳柱更包含收纳固定柱设置于该收纳柱中间,其中,该收纳底座柱与该收纳固定柱不同侧。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前立柱两端设有前立柱前端轴孔、前立柱后端轴孔,其中,该前立第一柱两端分别设有前立第一柱突块及前立第一柱握把。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后立柱两端设有后立柱前端轴孔及后立柱后端轴孔,其中,两个该后立柱与后立第二柱分别结合。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施力柱一端设有施力柱前端轴孔,其中,该施力第一柱在中间处设有施力固定座。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底座柱固定孔与该延伸柱第一固定孔相互对应,并且借由该固定插销穿套固定。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收纳底座柱穿套该底座柱相互结合,其中,该底座柱前端轴孔与该收纳底座柱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固定。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前立柱与该磁性元件相互磁性结合,并且借由磁性结合使前立柱与后该立柱垂直于该底座柱,该辅助固定座穿套该底座柱固定座,该推移元件一端枢接该施力固定座,另一端枢接该辅助第一柱。

根据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样态,其中该手提升降设备更可以包含多个车轮。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手提升降设备可达到相当的技术进步性及实用性,并具有产业上的广泛利用价值,其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手提升降设备是以多个中空管所组成,该升降装置设有辅助力臂,转换前后双动力源设计,能以较低动力源发挥更高推力效能,以助升降装置运作;其主要改良在于,改变外观结构,方便收纳及搬运,且本实用新型仅需使用简易的构造便可安装,其使用便利性效果优于商业化商品的水准,因此可大幅降低安装所需耗能与繁杂程序,使整体深具创新实用性与成本效益。即,本实用新型通过本手提升降设备的升降装置于运作时改变外观结构,方便收纳及搬运。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外观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的手提升降设备折迭外观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升降设备底座外观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后延伸底座外观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多功能车架收纳座外观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前双支撑臂外观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后双支撑臂外观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承载框架外观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升降拉臂外观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辅助动力架外观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辅助动力架分解图。

图2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辅助固定座侧视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底座柱固定座侧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组装过程侧视图。

图2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例手提升降设备侧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手提升降设备:100 升降设备底座:110

底座柱:111 底座柱前端轴孔:112

底座柱固定座:113 底座柱后端轴孔:114

多个底座柱固定孔:115 固定插销:116

底座第一柱:117 底座第二柱:118

后延伸底座:120 延伸柱:121

延伸柱第一固定孔:122 延伸柱第二固定孔:125

延伸第一柱:128 多功能车架收纳座:130

收纳柱:131 收纳底座柱:132

磁性元件:133 收纳固定柱:134

收纳第一柱:137 前双支撑臂:140

前立柱:141 前立柱前端轴孔:142

前立柱后端轴孔:143 前立柱固定块:144

前立第一柱:148 前立第一柱突块:148A

前立第一柱握把:148B 后双支撑臂:150

后立柱:151 后立柱前端轴孔:152

后立柱后端轴孔:153 后立第一柱:157

后立第二柱:158 承载框架:160

平台柱:161 平台柱前端轴孔:162

平台柱后端轴孔:163 平台第一柱:167

升降拉臂:170 施力柱:171

施力柱前端轴孔:172 施力柱前端突块:173

施力第一柱:177 施力固定座:178

辅助动力架:180 辅助柱:181

辅助支点:182 辅助固定座:184A

辅助固定座轴孔:184B 辅助第一柱:187

辅助第二柱:188 推移元件:190

车轮:200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手提升降设备其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手提升降设备100,手提升降设备100包含:升降设备底座110、后延伸底座120、多功能车架收纳座130、前双支撑臂140、后双支撑臂150、承载框架160、升降拉臂170、辅助动力架180及推移元件190。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4所示,该升降设备底座110是两个底座柱111、底座第一柱117与底座第二柱118结合成方形,其中,底座柱111,其两端设有底座柱前端轴孔112及底座柱固定座113、底座柱后端轴孔114与多个底座柱固定孔115,其中,底座柱111更包含固定插销116。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5所示,该后延伸底座120是两个延伸柱121、延伸第一柱128结合成“ㄇ”形,其中,延伸柱121,其两端设有多个延伸柱第一固定孔122及多个延伸柱第二固定孔125,其中,延伸柱第二固定孔125靠近延伸第一柱128。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6所示,该多功能车架收纳座130是两个收纳柱131与收纳第一柱137结合成“ㄇ”形,其中,收纳柱131,其两端设有收纳底座柱132及磁性元件133,其中,收纳固定柱134设置于收纳柱131中间,其中,收纳底座柱132与收纳固定柱134不同侧。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7与图20所示,该前双支撑臂140是两个前立柱141与前立第一柱148枢接结合成“ㄇ”形,其中,前立柱141,其两端设有前立柱前端轴孔142及前立柱固定块144、前立柱后端轴孔143,其中,前立第一柱148,其两端分别设有前立第一柱突块148A及前立第一柱握把148B。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8所示,该后双支撑臂150是两个后立柱151与后立第一柱157结合成“ㄇ”形,其中,后立柱151,其两端设有后立柱前端轴孔152及后立柱后端轴孔153,其中,两个后立柱151与后立第二柱158分别结合。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8所示,该承载框架160是两个平台柱161与平台第一柱167结合成“ㄇ”形,其中,平台柱161,其两端设有平台柱前端轴孔162及平台柱后端轴孔163。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0所示,该升降拉臂170是两个施力柱171与施力第一柱177结合成“ㄇ”形,其中,施力柱171,其一端设有施力柱前端轴孔172与施力柱前端突块173,其中,施力第一柱177在中间处设有施力固定座178。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1与图21所示,该辅助动力架180是两个辅助柱181、辅助第一柱187与辅助第二柱188结合成方形,其中,辅助柱181,其中间处设有辅助支点182,其中,辅助支点182设有辅助支点轴孔182

,其中,辅助柱181设有辅助固定座184A,其中,辅助固定座184A设有辅助固定座轴孔184B。其中,辅助支点轴孔182与辅助固定座轴孔184B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8所示,该延伸柱121穿套底座柱111相互结合,其中,底座柱固定孔115与延伸柱第一固定孔122相互对应,并且借由固定插销116穿套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9所示,该收纳底座柱132穿套底座柱111相互结合,其中,底座柱前端轴孔112与收纳底座柱132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2所示,该前立柱后端轴孔143与底座柱前端轴孔112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枢接,其中,该后立柱后端轴孔153与底座柱后端轴孔114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枢接,其中,该平台柱后端轴孔163与后立柱前端轴孔152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枢接,其中,该施力柱前端轴孔172与前立柱前端轴孔142相互对应,并且借由枢接插销穿套枢接,其中,该平台柱前端轴孔162与前立第一柱148相互枢接,并且借由前立第一柱突块148A穿套固定。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16所示,该前立柱141与磁性元件133相互磁性结合,并且借由磁性结合使前立柱141与后立柱151垂直于底座柱111。请参阅图24所示,辅助固定座184A穿套底座柱固定座113。请参阅图14与图26所示,推移元件190一端枢接施力固定座178,另一端枢接辅助第一柱187。

根据本实施例,该推移元件190两端伸展时,请参阅图25所示,前立柱固定块144与施力柱前端突块173互相抵紧,依杠杆原理,请参阅图14至图16所示,借由施力于辅助柱181一端,使辅助柱181另一端推动后立柱151,借此达到降低前立柱141所承受的力矩,也因此手提升降设备100可以使用较轻薄的管材。

根据本实施例,请参阅图27所示,该手提升降设备100更可以包含多个车轮200。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