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蚕茧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27286发布日期:2019-04-05 21:52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蚕茧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蚕茧生产加工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蚕茧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缫丝就是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

自动缫丝机是通过将储茧箱中未经加工的干茧送入煮茧系统煮茧,并按照设定的煮茧时间与温度自动将煮好的茧送入索理绪系统,经索理绪后自动进入有绪茧输送器,通过有绪茧输送机构自动将有绪茧送入缫丝槽进行缫丝。

现有技术不足在于,一般需通过人工搬运将干茧输送至煮茧系统的索绪锅内进行煮茧,此种操作方式,需要人工一直守在机器旁边,当煮茧完成后,迅速将新的干茧搬运至索绪锅内进行煮茧,使其造成较大人力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蚕茧输送装置,其解决了现有手动向索绪锅内加茧,造成人力资源浪费的问题,具有无需手动加茧,节约人力资源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蚕茧输送装置,包括两侧分别与储茧箱和索绪锅连通的机体、开设于机体内用于供蚕茧通过的通道、输送水流至通道内的输水装置,所述通道位于索绪锅一侧设置有挡板,挡板朝向通道一侧设置用于将蚕茧与水分离且将蚕茧输送至索绪锅内的分离装置。

采用上述结构,蚕茧放置于储茧箱内,通过输水装置输送水流至通道内,在水流的冲击力下,将储茧箱内的蚕茧从储茧箱中输送至分离装置处,再经分离装置将蚕茧与水分离,并将蚕茧输送至索绪锅内进行水煮,完成其煮茧工作,无需人工对蚕茧进行搬运,达到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同时通过水流对蚕茧进行输送,一方面能够在煮茧之前对干茧进行湿润,便于后续煮茧工作,另一方面能够减少输送过程中对蚕茧的破坏。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分离装置包括设置于挡板朝通道一侧的捞笼、开设于通道下方用于容纳捞笼的缓存腔以及驱动捞笼上下位移的驱动机构,所述挡板、捞笼上端分别呈朝储茧箱一侧高于另一侧的倾斜设置,所述捞笼上端在不高于通道底壁以及不低于挡板上端之间往复运动,所述缓存腔下端连通有排水孔。

采用上述结构,输水装置输送水流至通道内,排水孔进行排水,当捞笼处于缓存腔时,上端不高于通道底壁,使其蚕茧在水流冲击作用下汇集于捞笼上方,再经驱动机构驱动捞笼上下位移,将蚕茧提升至与挡板上端齐平,进而在捞笼上端以及挡板上端呈倾斜设置的作用下,蚕茧在重力作用下,从捞笼以及挡板上端自动滚入索绪锅内进行水煮工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捞笼固定的驱动杆、电机、与电机固连的转轮一、转动连接于机体上的转轮二、一端与驱动杆固定另一端与转轮一固定的传动带,所述转轮二位于传动带与驱动杆连接处之上,所述机体上开设有供驱动杆仅能沿机架高度方向上下位移的导向槽。

采用上述结构,在导向槽给予驱动杆仅能上下位移工作,进而通过电机带动转轮一正转,使其传动带一侧绕卷于转轮一上,再经传动带绕过转轮二,以转轮二为支点,带动驱动杆以及捞笼朝上位移,实现其驱动捞笼朝上位移工作;进而电机带动转轮一反转,使其绕卷于转轮一上的传动带伸展开,在捞笼的作用下,捞笼自动下降,沉入缓存腔内。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与捞笼固定的驱动杆、电机、与电机固连的转轮三、相对驱动杆一端与机体转动连接的连杆一、两端分别与连杆一和驱动杆转动连接的连杆二,所述转轮三上偏心转动连接有限位块,所述连杆一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供限位块前后滑移的滑槽,所述机体上开设有供驱动杆仅能沿机架高度方向上下位移的导向槽。

采用上述结构,在导向槽给予驱动杆仅能上下位移工作,进而通过电机驱动转轮三转动,带动限位块偏心转动,使其限位块在滑槽内前后位移,驱使连杆一以与机体转动连接点做往复圆弧运动,再在与连杆二的连动作用下以及连杆二相对驱动杆转动连接作用下,使其连杆二带动驱动杆实现上下位移工作,使其带动捞笼上下位移,完成其蚕茧输送工作;使其电机只需同向转动即可实现捞笼的上下位移工作,便于减少电机的负荷,有效延长电机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限位块通过螺栓限位于转轮三上,所述转轮三上沿其径向方向开设有若干与螺栓螺纹配合的螺纹孔。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螺栓限制限位块相对转轮三的可拆卸安装;由于机械加工过程中总会有些许误差,通过在转轮三上设置的多个螺纹孔,使其可调节限位块相对转轮三的偏心距离,可改变连杆一的圆弧摆动范围,从而改变驱动捞笼的上下位移距离,从而保证捞笼可在上端不高于通道底壁与上端不低于挡板上端的区间进行位移,保证其正常送茧工作。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分离装置还包括连接于机体上的支架以及转动连接于支架上的分离板,所述分离板通过合页与支架转动连接,分离板与支架之间设置垫块,所述分离板与垫块抵接时呈与支架间夹角为锐角的倾斜状态,且捞笼上下位移过程中与分离板相对支架一端抵接驱使分离板相对支架翻转。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在支架上铰接的分离板,当捞笼朝上位移时,上端与分离板抵接,使其带动分离板做圆弧运动,进而使其分离板一侧给予蚕茧朝索绪锅一侧的抵接作用力,便于将捞笼上的蚕茧输送至索绪锅内进行水煮,进而由于蚕茧表面有蚕丝容易粘接于捞笼上,通过分离板与捞笼上端的摩擦,可对蚕丝进行裁切,表面蚕茧粘接于牢笼上。

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捞笼四周封闭且仅上下端对应开设有漏水槽,所述捞笼上下位移过程中侧壁始终与缓存腔内壁抵接。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仅在捞笼上下端开设漏水槽,使其捞笼沉于缓存腔内时,才可实现水流经缓存腔的排水孔中排出,使其实现水流对蚕茧的输送作用,并将蚕茧堆积于捞笼上方;进而通过捞笼侧壁始终与缓存腔内壁抵接,当其捞笼上移时,避免水流从捞笼与缓存腔之间流出,减少其水流浪费。

进一步优选为:储茧箱下端与通道连通,所述输水装置包括供进水管、设置于供进水管上的水泵,所述进水管出水口与储茧箱相对通道一侧连通。

采用上述结构,通过水泵将水流经进水管输送至储茧箱相对通道一侧,使其对储茧箱内的蚕茧起到水流冲击作用,将储茧箱内的蚕茧从储茧箱与通道连通处输送至通道内。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输水装置输送水流至储茧箱内,将储茧箱内的蚕茧输送至通道内,在缓存腔下端排水孔的排水作用下,将蚕茧输送至捞笼上方,再经电机启动,带动驱动杆以及捞笼进行上下位移,进而在捞笼、挡板上端均呈倾斜设置以及在捞笼位移过程中与分离板抵接,使其分离板给予捞笼上的蚕茧朝挡板一侧的位移驱动作用力,使其蚕茧经挡板上方掉落于索绪锅内进行水煮,依靠水流输送以及捞笼的上下位移工作,实现蚕茧的送料工作,达到提高工作效率,节约人力资源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机体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二中驱动机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转轮三与螺栓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茧箱;2、机体;3、输水装置;31、进水管;32、水泵;33、排水管;4、通道;5、分离装置;51、捞笼;52、缓存腔;53、支架;54、分离板;6、驱动机构;61、驱动杆;62、电机;63、转轮一;64、转轮二;65、传动带;66、转轮三;67、连杆一;68、连杆二;69、限位块;610、滑槽;7、挡板;8、支撑板;9、合页;10、转轴一;11、转轴二;12、转轴三;13、转轴四;14、漏水槽;15、螺栓;16、螺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蚕茧输送装置,如图1和2所示,包括机体2,机体2内部开设有通道4,通道4两侧分别与储茧箱1与索绪锅(图中未示出)连通,机体2上连接有输水装置3,通道4与索绪锅之间设置有挡板7以及分离装置5;通过输水装置3将水流输送至通道4内,将储茧箱1内的蚕茧输送至分离装置5处,通过分离装置5将蚕茧与水分离并将蚕茧经过挡板7输送至索绪锅内进行水煮。

参照图2,上述储茧箱1与机体2固定于一体,且朝向通道4一侧下端开设有开口,上述输水装置3包括进水管31、水泵32以及开设于通道4位于分离装置5处的排水孔(图中未示出),水泵32与进水管31相连,进水管31一侧与外接水源连接,另一侧与储茧箱1相对通道4一侧连通且连通处正对开口;水泵32通过电线与外接电源电连接,需要输送蚕茧时,通电水泵32启动,将外接水源输送至储茧箱1内,将蚕茧输送至分离装置5处。

参照图1和2,上述分离装置5包括捞笼51、缓存腔52以及驱动机构6,缓存腔52开设于通道4位于挡板7一侧,捞笼51插接于缓存腔52内且通过驱动机构6驱动捞笼51上下位移,捞笼51上下两端开设有漏水槽14四周封闭,且位移区间为捞笼51上端与通道4底壁齐平至上端与挡板7上端齐平之间;挡板7、捞笼51上端均呈朝向索绪锅一侧低于另一侧的倾斜设置,上述排水孔连通于缓存腔52下端;本实施例中,捞笼51上下位移过程中,侧壁始终与缓存腔52内壁以及挡板7侧壁相抵接;当捞笼51上端与通道4底壁齐平时,蚕茧在水流冲击下汇集于捞笼51上方,再经过驱动机构6驱动捞笼51上移,直至捞笼51上端与挡板7上端齐平,蚕茧在重力作用下自动滚落于索绪锅内。

上述分离装置5还包括分离板54以及支架53,支架53焊接于机体2上端且位于捞笼51相对挡板7一侧,分离板54一侧通过合页9沿机架竖直方向转动连接于支架53上,支架53朝向分离板54一侧固定有垫块(图中未示出),分离板54在自由垂落状态抵接于垫块上,使其分离板54呈下端朝向捞笼51一侧的倾斜设置;捞笼51上下位移过程中,上端与分离板54抵接,驱使分离板54相对支架53转动,同时与捞笼51上端接触面逐渐增大,给予蚕茧从捞笼51掉落的推动力。

参照图1和3,上述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杆61、电机62、转轮一63、转轮二64以及传动带65,捞笼51一侧固定有截面呈L形的支撑板8,驱动杆61沿机架竖直方向固定于支撑板8上,机体2上开设供驱动杆61插接的导向槽(图中未示出),导向槽内壁与驱动杆61外壁抵接,电机62固定于机体2上且输出轴与转轮一63同轴固定,转轮二64通过转轴一10转动连接于机体2上,传动带65一侧与驱动杆61下端焊接固定,另一端绕过转轮二64与转轮一63焊接固定;本实施例中,转轮二64位置处于转轮一63以及传动带65与驱动杆61连接处上方;电机62通过电线与外接电源电连接,通电时,电机62启动带动转轮一63正转,绕卷传动带65驱动捞笼51朝上位移;进而电机62带动转轮一63反转,伸展传动带65,使其捞笼5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朝下位移,如此往复运动,实现对捞笼51的上下位移工作。

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排水孔通过排水管33与进水管31处于水泵32与外接水源间一段连通。

实施例1工作原理:对蚕茧进行输送时,水泵32启动将水流输送至储茧箱1内,将蚕茧从开口处输送至通道4内,进而排水孔排出水流,使其水流在通道4内循环,将蚕茧汇集输送至捞笼51上方,电机62启动,驱动转轮一63正转,带动传动带65拉动驱动杆61朝上位移,且在捞笼51位移过程中与分离板54抵接,驱使分离板54相对支架53转动,并逐渐增大与捞笼51的接触面积,给予蚕茧朝挡板7一侧的推动力,便于将蚕茧经挡板7输送至索绪锅内;进而电机62驱动转轮一63反转,解除传动带65对驱动杆61的拉力,使其捞笼51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朝下位移,如此往复驱动捞笼51上下位移,实现捞笼51对蚕茧的输送工作。

实施例2:如图4和5所示,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述驱动机构6包括驱动杆61、电机62、转轮三66、连杆一67以及连杆二68,捞笼51一侧固定有截面呈L形的支撑板8,驱动杆61沿机架竖直方向固定于支撑板8上,机体2上开设供驱动杆61插接的导向槽(图中未示出),导向槽内壁与驱动杆61外壁抵接;电机62固定于机体2上且输出轴与转轮三66同轴固定;连杆一67相对驱动杆61的一端通过转轴二11相对机体2转动连接,另一端通过转轴三12与连杆二68转动连接;连杆二68的另一端通过转轴四13相对驱动杆61转动连接;连杆一67沿转轮三66径向设置,且连杆一67沿转轮三66径向方向开设有滑槽610,转轮三66上偏心连接有插接于滑槽610内的限位块69;驱动转轮三66转动时,限位块69沿滑槽610前后位移,驱使连杆一67以转轴二11为圆心做往复圆弧运动,驱使连杆二68带动驱动杆61上下位移,从而带动捞笼51上下位移完成送茧工作。

本实施例中,上述限位块69中心处开设有通孔(图中未示出),通过螺栓15穿过通孔与转轮三66螺纹连接,将限位块69限位于转轮三66;其中,转轮三66沿其径向方向开设有四个供螺栓15螺纹连接的螺纹孔16。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