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50590发布日期:2019-05-11 01:35阅读:1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尾自移装置,具体的说,涉及了一种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



背景技术:

机尾自移装置是顺槽转载机与顺槽带式输送机的中间衔接装置。随着技术进步,煤矿井下高产高效工作面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快速推进的要求,自移机尾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它具有胶带跑偏调整、转载机推移方向校正和自行前移等功能。普通自移机尾一般需要与重型转载机配合使用,要求重型转载机本身具有自移功能,以重型转载机为支点进,通过液压千斤顶的推移实现机尾的前进。但目前井下许多工作面使用的是轻型转载机,轻型转载机本身不具备自移功能,普通自移机尾不能与之配合,工作面推进速度太慢,无法满足高产高效的需求。

为了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人们一直在寻求一种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从而提供一种设计科学、具备自移功能、适应于轻型转载机、工作效率高的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包括机尾本体、多个抬底千斤顶、轨道和横向设置的移轨千斤顶,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分布在所述机尾本体两侧;所述抬底千斤顶包括与所述机尾本体连接的外缸套和向下伸缩的内缸套,每个所述内缸套的底部均设置有与所述轨道配合的至少一个行走轮和轨道抓举部,所述轨道的顶部伸入所述轨道抓举部内以便抓举;所述移轨千斤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尾本体和所述轨道固定。

基于上述,所述机尾本体包括前支撑部、后支撑部、中部导轨、推移车和横向设置的推移千斤顶,所述中部导轨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前支撑部和所述后支撑部上,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分布在所述中部导轨的两侧,所述推移车设置在所述中部导轨上并沿所述中部导轨移动,所述推移千斤顶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撑部和所述推移车固定连接。

基于上述,所述行走轮外缘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轨道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凹陷部相配合的凸起部。

基于上述,每个所述内缸套底部均设置有一前一后的两个行走轮。

基于上述,所述轨道抓举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轨道两侧的内折边檐,两所述内折边檐之间形成缝隙,所述轨道上部对应所述内折边檐设置有凸台,所述轨道中部穿过两所述内折边檐之间形成的缝隙设置。

本实用新型相对现有技术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构思,通过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的伸缩,使所述中部导轨和所述轨道交替支撑起整个装置,当所述抬底千斤顶缩至最短时,机尾本体底部直接与地面接触,再通过所述移轨千斤顶的伸长,将所述轨道向前输送;当所述抬底千斤顶伸至最长,所述轨道与地面接触,整个车尾本体被抬离地面,再通过所述移轨千斤顶的收缩,所述车尾本体整体被向前输送;重复上述步骤,即可实现自身的“迈步式”前进;其具有设计科学、具备自移功能、适应于轻型转载机、工作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推移车用于承载轻型转载机,所述推移千斤顶驱动所述推移车沿所述中部导轨移动,带动轻型转载机的移动。

进一步地,所述行走轮外缘的凹陷部和所述轨道顶部的凸起部相互配合,不易滑脱,方便对位,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两个行走轮一前一后设在,两个着力点形成一条直线,行走过程更加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的侧面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横截面图。

图4是图3去除推移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 后支撑部;2. 前支撑部;3. 推移车;4. 推移千斤顶;5. 中部导轨;6. 移轨千斤顶;7. 抬底千斤顶;8. 行走轮;9. 轨道;10. 内折边檐;11. 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如图1-图4所示,一种迈步式机尾自移装置,包括机尾本体、多个抬底千斤顶7、轨道9和横向设置的移轨千斤顶6,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7分布在所述机尾本体两侧;所述抬底千斤顶7包括与所述机尾本体连接的外缸套和向下伸缩的内缸套,每个所述内缸套的底部均设置有与所述轨道9配合的至少一个行走轮8和轨道抓举部,所述轨道9的顶部伸入所述轨道抓举部内以便抓举;所述移轨千斤顶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机尾本体和所述轨道9固定。

所述机尾本体包括前支撑部2、后支撑部1、中部导轨5、推移车3和横向设置的推移千斤顶4,所述中部导轨5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前支撑部2和所述后支撑部1上,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7分布在所述中部导轨5的两侧,推移车3用于承载轻型转载机,所述推移车3设置在所述中部导轨5上并沿所述中部导轨5移动,所述推移千斤顶4两端分别与所述前支撑部2和所述推移车3固定连接。

工作原理:首先,推移千斤顶4由最长状态收缩,拉动推移车3和转载机向前移动,每次前移步距视工作面推进步距而定,当推移千斤顶4收缩至最短时,推移车3一次前移距离最长;然后,通过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7的伸长,轨道9形成落地支撑,所述机尾本体被抬离地面,此时,移轨千斤顶6由最长状态开始收缩,拉动所述机尾本体沿轨道9向前移动,当移轨千斤顶6缩短至最短状态时,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7缩短,轨道9被抬离地面,所述机尾本体形成落地支撑,移轨千斤顶6从最短伸长至最长,轨道9被向前推进,当移轨千斤顶6伸至最长时,多个所述抬底千斤顶7再次伸长,重复本步骤,实现自身的“迈步式”前进;最后,推移千斤顶4可随着所述机尾本体的向前移动而伸长,实现转载车和机尾的协调前进,准确对位。

为了避免行走轮8和轨道9脱滑,所述行走轮8外缘向内凹陷形成凹陷部,所述轨道9顶部设置有与所述凹陷部相配合的凸起部;使用时,凹陷部和凸起部相互配合,不易滑脱,方便对位,提高装置运行的稳定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行走的稳定性,每个所述内缸套底部均设置有一前一后的两个行走轮8;两个行走轮8一前一后设在,两个着力点形成一条直线,行走过程更加稳定。

所述轨道抓举部包括设置在所述轨道9两侧的内折边檐10,两所述内折边檐10之间形成缝隙,所述轨道9上部对应所述内折边檐10设置有凸台11,所述轨道9中部穿过两所述内折边檐10之间形成的缝隙设置;使用时,当轨道9支撑在地面上时,行走轮8放置在轨道9上并前后移动,当抬底千斤顶7收缩时,内折边檐10可从下面托起凸台11,从而将轨道9“抓举”起来。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