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7212发布日期:2019-04-20 03:28阅读:281来源:国知局
一种快速包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快速包装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印制单色或多色的书刊封面、正文、插页、画报、地图、宣传画、彩色商标和各种包装纸的胶印平张纸的需求越来越多,据市场统计数量显示每年胶印平张纸的使用量在千万吨以上,在生产过程中,每3000-4000张的胶印平张纸需打包一卡板,而现有的打包方式是先置放胶印平张纸于托板上后用拉伸薄膜四周多圈缠绕以使胶印平张纸固定于托板上,最后再用包装带进一步固定胶印平张纸于托板上,这种打包方式会消耗拉伸薄膜、包装带等一次性耗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增加了垃圾污染,更是消耗人力,降低了打包的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快速包装装置,避免使用一次性耗材更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还减少人力,实现打包高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快速包装装置,包括包装托板和侧面挡板,所述包装托板用于支撑待包装件,所述侧面挡板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包装托板的上部,所述侧面挡板内设有可抵接所述待包装件的固定部,用于固定被所述包装托板支撑的所述待包装件。

进一步,所述固定部设置为气囊,通过打开连通所述气囊的气阀向所述气囊充气,以使得所述气囊可抵接到所述待包装件。

进一步,所述侧面挡板的内壁设有井字型横梁,所述气囊设置在所述井字型横梁上。

进一步,所述气囊包括在横向方向上,和/或,在纵向方向上多个等间隔设置的子气囊。

进一步,所述子气囊呈长条状。

进一步,所述包装托板的上部设有卡槽,所述侧面挡板的底端设有卡入所述卡槽的卡合部。

进一步,所述卡槽截面呈T型或L型。

进一步,所述侧面挡板包括四个子挡板,且所述子挡板依次通过卡扣连接以围成一个四方体。

进一步,所述侧面挡板垂直于所述包装托板的顶表面。

进一步,所述包装托板下部开设有连接孔,用于外接设备以移动所述包装托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包装装置,包括支撑待包装件的包装托板和可拆卸连接于包装托板上部的侧面挡板,待包装件先放置在包装托板的上部再安装侧面挡板,即可容纳待包装件在内,侧面挡板内还设有可抵接待包装件的固定部,使用者通过操作以使固定部抵接待包装件来实现待包装件在内的固定,这样待包装件即可包装完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快速包装装置,避免使用一次性耗材更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还减少人力,实现打包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包装托板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

图中,1—包装托板、1-1—卡槽、1-2—连接孔、1-3—第二连接孔、2—侧面挡板、2-1—子挡板、2-2—井字型横梁、2-3—卡合部、3—气囊、3-1—子气囊、4—气阀、5—固定扣、6—顶部盖板、X—横向方向、Y—横向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整体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包装托板结构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快速包装装置的侧面挡板结构图。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快速包装装置(下述简称包装装置),特别是用于胶印平张纸的包装。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快速包装装置包括包装托板1和侧面挡板2,包装托板1用于支撑待包装件,侧面挡板2可拆卸连接于包装托板1的上部,便于待包装件的包装和卸包装,侧面挡板2内设有可抵接待包装件的固定部,用于固定被包装托板1支撑的待包装件。具体是,先将待包装件放置在包装托板1的上部,再安装侧面挡板2,这样即可容纳待包装件在内,侧面挡板2的内壁还设有可抵接待包装件的固定部,使用者通过操作使得固定部抵接待包装件来实现待包装件在内的固定,这样待包装件即可包装完成,避免了使用一次性耗材更是操作简单快速,同时还减少人力,实现打包高效率。

本实施例中,可以是但不限制于,固定部设置为气囊3,通过打开连通气囊3的气阀4向气囊3充气,以使得气囊3可抵接到待包装件。具体是,气囊3在原始的状态下是处于瘪的状态,不占据待包装件的安装空间,便于待包装件放置在包装托板1的上部后,安装侧面挡板2时侧面挡板2不会与待包装件产生相互干涉,可以顺利安装侧面挡板2,接着在侧面挡板2组装在包装托板1的上部之后,通过气阀4向气囊3充气以使得气囊3抵接到待包装件以固定待包装件在内,包装即可完成。进一步,为了减少包装装置的整体重量以及为了气囊3的小型化,侧面挡板2的内壁设有井字型横梁2-2,气囊3设置在井字型横梁2-2上,气囊3包括在横向方向X上,和/或,在纵向方向Y上多个等间隔设置的子气囊3-1,具体包括,参见图3,沿着纵向方向Y,多个子气囊3-1等间隔设置,可以是五个子气囊3-1等间隔设置在井字型横梁2-2上;也可以是,沿着横向方向X,多个子气囊3-1等间隔设置在井字型横梁2-2上;也可以是,沿着横向方向X和纵向方向Y,多个子气囊3-1等间隔设置在井字型横梁2-2上,也就是说子气囊3-1呈网格状。此外,进一步为了保证子气囊3-1与待包装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以达到固定效果,子气囊3-1呈长条状设计,另外,各个子气囊3-1之间相互连通设置,即可仅通过连接一个气阀4以进行充气,充气比较便利。

本实施例中,侧面挡板2可拆卸连接于包装托板1的上部,便于待包装件的包装和卸包装,具体是,包装托板1的上部设有卡槽1-1,可以是在包装托板1的上部的靠近边缘处设有卡槽1-1,卡槽1-1截面呈T型或L型,相对应地,侧面挡板2的底端设有卡入卡槽1-1的卡合部2-3,卡合部2-3截面相对应于卡槽1-1设计,截面也呈T型或L型。更进一步地,包装托板1大体上呈四方体,卡槽1-1设在包装托板1的上部的四周的靠近边缘处,侧面挡板2包括四个子挡板2-1,且子挡板2-1依次通过卡扣连接以围成一个四方体,具体是四个子挡板2-1通过固定扣5依次连接,进一步固定侧面挡板2,侧面挡板2的壁面垂直于包装托板1的顶表面,整个包装装置大体上呈规则的长方体,增加了整个包装装置的整体美观。

本实施例中,包装步骤如下:待包装件放置在包装托板1上;再将侧面挡板2安装于包装托板1的上部,具体是沿着卡槽1-1的截面方向,将第一个子挡板2-1的卡合部2-3卡入,直至卡合部2-3完全连接于卡槽1-1,此时第一个子挡板2-1安装在包装托板1上,同样的安装方式依次安装第二个子挡板2-1、第三个子挡板2-1、第四个子挡板2-1;再接着,第一个子挡板2-1的右侧端通过固定扣5与第二个子挡板2-1的左侧端固定连接,第二个子挡板2-1的右侧端通过固定扣5与第三个子挡板2-1的左侧端固定连接,第三个子挡板2-1的右侧端通过固定扣5与第四个子挡板2-1的左侧端固定连接,第四个子挡板2-1的右侧端通过固定扣5与第一个子挡板2-1的左侧端固定连接,组成一个上部具有开口的呈四方体状的包装装置;此时,将顶部盖板6盖于该开口,并通过与开口过渡配合或是通过固定扣的方式密封该开口;最后,通过打开气阀4对气囊3进行充气,以使得气囊3鼓起以抵接到待包装件,本实施例中,四个子挡板2-1均设有多个子气囊3-1,因此对子气囊3-1充气以抵接到待包装件,达到四周均匀抵接的效果,固定效果更佳,对于待包装件的保护作用也是更佳。本实施例中,卸包装操作也是简单,首先取下顶部盖板6,接着打开四个固定扣5,再沿着卡槽1-1的截面方向卸下四个子挡板2-1,即可完成包装件的卸包装。

此外,包装托板1下部开设有连接孔1-2,用于外接设备以移动包装托板1,具体是,在需要移动包装托板1以准备包装的时候,或是在包装完毕之后需要对包装件进行移动的时候,通过操作叉车的货叉插进上述的连接孔1-2,再驱使叉车移动即可实现包装托板1或包装后的包装件的移动。另外,包装托板1下部开还设有第二连接孔1-3,该第二连接孔1-3与上述连接孔1-2尺寸规格不同,目的在于减少包装托板1的重量,同时还可适用于叉车的不同规格的货叉插进以移动包装托板1或包装后的包装件。

另外,本实施例中,包装装置也可以设置成大体上呈规则的圆柱体状,也就是说,包装托板1和安装后的侧面挡板2大体上呈规则的圆柱体状,更是增加了整个包装装置的整体美观,侧面挡板2没有分设子挡板2-1,结构紧凑,安装工艺简单,操作便利。包装步骤如下:待包装件放置在包装托板1上;再将侧面挡板2安装于包装托板1的上部,具体是沿着卡槽1-1的截面方向,将侧面挡板2的卡合部2-3卡入,直至卡合部2-3完全连接于卡槽1-1,此时侧面挡板2安装在包装托板1上;再接着,侧面挡板2的右侧端通过固定扣5与侧面挡板2的左侧端固定连接,组成一个上部具有开口的呈圆柱状的包装装置;此时,将顶部盖板6盖于该开口,并通过与开口过渡配合或是通过固定扣的方式密封该开口;最后,通过打开气阀4对气囊3进行充气,以使得气囊3鼓起以抵接到待包装件,本实施例中,侧面挡板2设有多个子气囊3-1,因此对子气囊3-1充气以抵接到待包装件,达到四周均匀抵接的效果,固定效果更佳,对于待包装件的保护作用也是更佳。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