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6261发布日期:2019-05-21 20:52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斗式提升运输设备,特别涉及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



背景技术:

斗式提升机广泛应用在粮油、饲料加工行业,是一种连续垂直提升粉状、颗粒状及小块状物料的机械输送设备。传统的斗式提升机尾部的机座内胆底部呈水平状,在生产时,机座内胆存在积料的问题,残留在底部的物料如果不能及时清理,容易出现霉变;如果遇到生产过程中需要切换不同的物料,底部积料还会造成不同物料件的交叉污染;可见底部积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

现在市场上有出现了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其尾部的机座内胆呈圆弧状,机座内胆底部与斗体挖料半径的间距不变,为了使底部不产生积料,必须通过保持较小间距。当遇到所需要挖取的物料中混有较大颗粒的成分,因机座内胆底部与斗体挖料半径的间距太小,颗粒容易卡在斗体与机座内胆底部的间隙中,造成工作的中断,且因为间距保持不变,整个工作过程很容易因此多次中断,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其尾部设计可以保证基座内胆的积料可以被及时的清理,且在斗提机的工作过程中,尾部不会出现颗粒卡在斗体和基座内胆底部的间隙中的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包括机架、斗体,安装在机架内部的用于提升斗体的提升装置和用于张紧提升装置的张紧装置,所述机架的下部安装有可相对提升装置作升降运动的机座内胆,所述机座内胆呈与提升装置配合的圆弧状,所述机架上还设有驱使机座内胆升降运动的升降装置。

优选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与机座内胆固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第二丝杠副,所述第二丝杠副与机座内胆固接。

优选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转轴、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分别设置于机架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座通过转轴连接。

优选的,所述张紧装置包括第一丝杠副,所述第一丝杠副连接提升装置。

优选的,所述提升装置设有导向块,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引导导向块运动的第一导向轨。

优选的,所述机座内胆上设有导向板,所述机架上设有引导导向板运动的第二导向轨。

优选的,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底轮、套设在底轮外周的输送带,所述斗体安装在输送带上。

优选的,所述机座内胆设有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升降装置控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正常工作时,升降装置驱动机座内胆下降,加大斗体外缘与机座内胆底部的距离,避免颗粒卡在斗体与机座内胆底部的间隙中;清理积料时,升降装置控制机座内胆上升,逐步减小斗体外缘与机座内胆底部的距离,同时启动运行斗提机,利用斗体挖取积料,最大程度的减少积料;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基座内胆的积料可以被及时的清理,且在斗提机的工作过程中,尾部不会出现颗粒卡在斗体和机座内胆底部的间隙中的现象,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3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1-斗体、2-输送带、3-底轮、4-第一丝杠、5-第一丝杠螺母、6-第二丝杠、7-第二丝杠螺母、8-机座内胆、9-电机、10-安装座、11-转轴、12-支撑板、13-上支撑座、14-下支撑座、15-导向块、16-第一导向轨、17-导向板、18-第二导向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7,一种自清式斗提机底座,包括机架、斗体1,安装在机架内部的用于提升斗体1的提升装置和用于张紧提升装置的张紧装置,所述机架的下部安装有可相对提升装置作升降运动的机座内胆8,所述机座内胆8呈与提升装置配合的圆弧状,所述机架上还设有驱使机座内胆8升降运动的升降装置。

参照图1-3以及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底轮3、套设在底轮3外周的输送带2,所述斗体3安装在输送带2上。

本实施例中,正常工作时,当斗体1内装有物料,物料会使斗体1的重力增加,该重力会导致输送带3远离底轮3,此时通过张紧装置调节底轮3的升降,可保证输送带2与底轮3的紧密配合;升降装置用来调节机座内胆8的高度,斗体1外缘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距离可根据需要来设置,使距离大于物料中可能出现的颗粒的直径,即可避免工作过程中颗粒卡在斗体1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间隙中所造成工作的中断,以提高工作效率。当需要清理积料时,进行清料程序:升降装置控制机座内胆8上升,逐步减小斗体1外缘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距离,同时启动运行斗提机,利用斗体1挖积料,在保证机座内胆8底部与斗体1不发生干涉的情况下,尽量缩小斗体1外缘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距离,结构上最优的,机座内胆8呈与提升装置配合的圆弧状,该设计可以是最大程度的挖取积料;当积料清理完毕,驱动机构控制机座内胆8下降,使其远离斗体1外缘,回到正常工作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设置正常工作状态时的机座内胆8处于最低位置,斗体1外缘距机座内胆8底部距离为250mm。

参照图1、图2以及图5,进一步的,升降装置包括电机、与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的升降结构,所述升降结构与机座内胆8固接。本实施例中,升降结构包括第二丝杠副,所述第二丝杠副与机座内胆8固接。

第二丝杠副包括第二丝杠6和第二丝杠螺母7。丝杠副是常用的用于调节升降的机械装置,有结构性能稳定,易于获取的优点,有利于本实用新型的推广。升降装置包括电机9,电机9的输出轴与所述第二丝杠6相连接,所述电机9通过正反转来控制机座内胆8。当电机9正、反转时,电机9的输出轴会带动第二丝杠6顺、逆时针自转,第二丝杠6带动第二丝杠螺母7的升、降,由于第二丝杠螺母7与机座内胆8固接,第二丝杠螺母7带动机座内胆8升、降,最终实现电机9通过正反转来控制机座内胆8的升降。

参照图2,进一步的,所述升降结构包括转轴11、安装座10,所述安装座10的数量为至少两个,并分别设置于机架的两侧,两个所述安装座10通过转轴11连接。

参照图5,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机架前后侧的底部各设有一个安装座10,安装座10内设有蜗轮蜗杆结构,所述第二丝杠6通过安装座10与电机9的输出轴相连接。蜗轮蜗杆机构常用来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常被用于两轴交错、传动比大、传动功率不大或间歇工作的场合,且有减速的有益效果;在本实施例中,电机9的输出轴所输出的运动和动力是围绕水平方向转动的,而第二丝杠6是竖直放置的,需要一个围绕竖直方向转动的运动和动力,安装座10内的蜗轮蜗杆结构可以使电机9的输出轴所输出的运动和动力转向,并根据实际情况,可选择的减速传递给第二丝杠6。

参照图2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机座内胆8的前后两端各设有一个与安装座10相对应的支撑板12,所述安装座10与支撑板12之间通过第二丝杠6相连,所述支撑板12通过第二丝杠螺母7固定在第二丝杠6上。

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一个电机9即可,电机9的输出轴与任意一个安装座10相连接,再将机架前侧和后侧的两个安装座10通过一个转轴11相连,转轴11可以传递运动和动力;于是,电机9的输出轴的运动和动力通过安装座10以及转轴11传递给了两个第二丝杠6,使两个第二丝杠6同步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张紧装置包括第一丝杠副,所述第一丝杠副连接提升装置。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丝杠副包括第一丝杠4和第一丝杠螺母5;所述提升装置包括底轮3,底轮3前后两端各设有一个下支撑座14,所述机架前后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下支撑座14相对应的上支撑座13,所述第一丝杠4上端与上支撑座13固接,第一丝杠4下端通过第一丝杠螺母5与下支撑座14固接;具体实施时,第一丝杠4相对于机架静止,第一丝杠螺母5相对于第一丝杠4可以上下移动,并带动与其固接在一起的下支撑座13上下移动,实现了通过调节第一丝杠螺母5,来调节底轮3的升降。

参照图1、图3以及图6,结构上最优的,所述提升装置设有导向块15,所述机架上设有用于引导导向块15运动的第一导向轨16。在本实施例中,将一导向块15限定对在两条第一导向轨16之间,第一导向轨16限制了导向块15水平方向的位移,使其只能沿着两个第一导向轨16形成的导向轨迹运动,本实施例中的两个第一导向轨16形成的导向轨迹与第一丝杠4平行。

参照图1、图4以及图7,进一步的,所述机座内胆上设有导向板17,所述机架上设有引导导向板17运动的第二导向轨18。本实施例中的的导向板17与第二导向轨18相抵接,第二导向轨18限制了导向板17水平方向的移动,使导向板17只能沿着第二导向轨18限定的方向上下滑动,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向轨18的限定方向为竖直方向,导向板17与之配合的滑动轨迹与第二丝杠平行。

对机械设备来说,保持各零件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块15与第一导向轨16共同作用,导向板17与第二导向轨18的共同作用,防止底轮3以及机座内胆8左右晃动,保证了斗提机整体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机座内胆8设有称重传感器,所述称重传感器与升降装置控制连接。设置称重感应器,并设置由称重感应器感应控制自动清理积料程序,可以防止因工作人员忘记及时清理而造成损失。具体步骤如下:当斗提机停止工作时,称重传感器感受到机座内胆8内的积料的重量超过设定值时,发出信号,控制器收到信号并控制升降装置开启清料程序:当需要清理积料时,升降装置控制机座内胆8上升,逐步减小斗体1外缘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距离,同时启动运行斗提机,利用斗体1挖取底座积料,述机座内胆8呈与提升装置配合的圆弧状,可尽量缩小斗体1外缘与机座内胆8底部的距离直至接近于零,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积料。清料结束后,各个部件回到正常工作位置。上述过程中,会涉及一些控制器的控制方法,但是这些控制方法都是极为简单的,通过现有成熟技术可以轻松实现,也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更不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对象。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