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56723发布日期:2019-07-13 09:05阅读:613来源:国知局
布料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布料转运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布料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布料在生产结束之后,为了保证布料的颜色符合要求,需要对布料进行验色,验色的过程当中一边验色一边将验色结束的布料收卷起来,成为布卷,验色完毕的布卷通过人工搬运到包装台上进行包装。

实际生产当中,布卷的重量是比较重的,验色又是多台验布机同时进行,在进行搬运的过程当中人工只能够一次搬运一卷,并且搬运效率较低,存在着费事费力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布料输送装置,其通过在验布机一侧设置支撑板、送料辊和翻料板,人工只需将布卷从验布机上取下放置到送料辊上,就可以通过送料辊将布卷运输到包装台侧边,然后通过翻料板将布料推动到包装台上,省时省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布料输送装置,包括两竖直设置的支撑板、若干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板靠近顶部位置的送料辊、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一侧用于带动送料辊进行转动的电机以及设置在两送料辊之间的若干翻料板;

验布机沿支撑板的长度方向排布并且位于支撑板一侧的端部,包装台位于支撑板一侧相对于验布机的另一端;

翻料板位于包装台的一侧,翻料板的底部转动连接在靠近包装台的支撑板背离包装台一侧,翻料板顶面处于水平位置时,翻料板顶面的高度低于支撑板顶面的高度,翻料板围绕转动的轴线与支撑板的长度方向相互平行,支撑板上还设置有推动翻料板朝向靠近包装台的方向转动的动力机构;

送料辊的顶部有支撑板的顶部相平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验布机将布料检验完毕之后将布料绕圈成布卷,将布卷从验布机上取下,然后将布卷放置到送料辊上,在电机的作用下,送料辊转动,从而带动布卷朝向包装台进行运动,当布料被运送到包装台侧边时,翻料板在动力机构的作用下翻转,翻料板背离包装台的一侧朝上翻转,从而推动送料辊上的物料滚动到包装台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支撑板中靠近包装台的支撑板背离包装台的一侧靠近底部的位置固定连接有两支撑块,两支撑块分别靠近包装台的两侧,两支撑块之间设置有一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支撑块上的转轴;

翻料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支撑杆,支撑杆的底部与转轴固定连接在一起,动力机构通过带动转轴转动而带动翻料板翻转。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机构通过带动转轴转动能够同时带动所有的翻料板一起进行翻转,从而提高各个翻料板翻转的同步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支撑板上的底板、转动连接在底板上的气缸、固定连接在转轴上的竖杆以及固定连接在竖杆顶部背离包装台一侧的横杆;

横杆背离竖杆的一端与活塞杆转动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由与活塞杆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连接在连接部两端的竖直设置的竖直部组成,横杆背离竖杆一端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两转动杆分别于连接块的两竖直部转动连接在一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缸通过活塞杆推动围绕转轴朝上转动,并且在转动的过程当中带动转轴进行转动,从而通过转轴带动翻料板进行翻转,通过翻料板将布料推动到包装台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动力机构设置有两个,并且两动力机构相对于包装台的中间位置对称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两个动力机构,动力机构在带动转轴进行转动的过程当中,转轴的受力是平衡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翻料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翻料板顶部相互平行的顶板,顶板靠近包装台一侧为圆弧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圆弧部能够防止翻料板尖锐的侧边对布卷产生划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板顶部靠近包装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挡板,挡板位于包装台背离验布机的一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能够对布卷进行阻挡,防止布卷从支撑板背离验布机的一端被输送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底部开设有两凹槽,凹槽的宽度与支撑板的宽度相等,支撑板的两侧都螺纹连接有一端与支撑板侧边相互抵接的紧固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松紧固螺栓,能够根据布卷的长度调节挡板的位置,使得布卷能够从包装台靠近支撑板一侧的中间位置滚动到包装台上。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板、送料辊、翻料板和动力机构,人工只需将布卷从验布机上取下放置到送料辊上,就可以通过送料辊将布卷运输到包装台侧边,然后通过翻料板将布料推动到包装台上,省时省力;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挡板,能够防止布卷从支撑板背离验布机的一端被输送出。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的完整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体现动力机构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体现底板与支撑板连接方式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体现挡板的示意图。

图中:1、支撑板;11、支撑块;2、送料辊;21、齿轮;22、链条;3、电机;4、翻料板;41、顶板;411、圆弧部;42、支撑杆;5、挡板;6、包装台;61、凹槽;62、紧固螺栓;7、转轴;8、动力机构;81、气缸;811、活塞杆;82、连接块;821、转动杆;83、横杆;84、竖杆;85、底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面”和“顶面”、“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种布料输送装置,参见附图1,包括两竖直设置的支撑板1、若干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支撑板1靠近顶部位置的送料辊2、固定连接在支撑板1一侧用于带动送料辊2进行转动的电机3以及设置在两送料辊2之间的若干翻料板4;将验布机沿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排布并且使其位于支撑板1一侧靠近支撑板1端部的位置,将包装台6设置在支撑板1一侧背离验布机一端的位置;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沿验布机的排布方向设置,包装台6靠近支撑板1背离验布机一端并且位于支撑板1侧边;支撑板1靠近包装台6一端的顶部设置有挡板5;翻料板4设置在与包装台6对应的送料辊2的中间位置;验色结束的布卷直接被放置到送料辊2上,布卷的轴向方向与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一致,布卷在送料辊2的作用下被运输到包装台6侧边的送料辊2上时,翻料板4翻转,将布卷朝向包装台6的方向顶起,布卷在翻料板4的作用下滚动到包装台6上进行包装。

参见附图1和附图2,电机3输出轴与位于支撑板1端部的送料辊2同轴且固定连接在一起,送料辊2背离电机3的一端都固定连接有齿轮21,齿轮21外绕设有一根链条22,电机3在转动的过程当中通过链条22和齿轮21带动所有的送料辊2一起进行转动。

参见附图3,两支撑板1中靠近包装台6的支撑板1背离包装台6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两支撑块11,两支撑块11分别靠近包装台6的两侧,两支撑块11之间设置有一两端分别转动连接在两支撑块11上的转轴7;翻料板4呈三角形设置,顶部为平面底部为尖角,翻料板4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支撑杆42,支撑杆42的底部与转轴7固定连接在一起,转轴7底部设置有推动转轴7转动的动力机构8;翻料板4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一顶板41,顶板41靠近包装台6一侧为圆弧部411;顶板41的顶面低于送料辊2的顶部,送料辊2的顶面与支撑板1的顶面相平。翻料板4位于包装台6的侧边,并且位于相邻的两送料辊2之间。

布卷被在送料辊2的作用下被输送到包装台6一侧时,在动力机构8的作用下推动转轴7转动,转轴7转动的过程当中带动翻料板4翻转,翻料板4靠近包装台6的一侧朝下翻转,背离包装台6的一侧向上翻转,在翻料板4的作用下将送料辊2上的布卷推动到包装台6上。

参见附图4,动力机构8包括底板85、转动连接在底板85上的气缸81、固定连接气缸81的活塞杆811上的连接块82、固定连接在转轴7上的竖杆84以及固定连接在竖杆84顶部背离包装台6一侧的横杆83;连接块82由与活塞杆811固定连接的连接部和固定连接在连接部两端的竖直设置的竖直部组成,横杆83背离竖杆84一端的两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杆821,两转动杆821分别于连接块82的两竖直部转动连接在一起。转动杆821的轴线方向与转轴7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气缸81转动的轴线方向与转动杆821的轴线方向相互平行。气缸81通过活塞杆811推动横杆83向上运动,从而通过横杆83和竖杆84带动转轴7进行转动。动力机构8设置有两个并且两动力机构8相对于包装台6的中间位置对称设置。参见附图5,底板85固定连接在背离包装台6一侧的支撑板1的底部。

参加附图6,挡板5底部上开设有两宽度与支撑板1宽度相等的凹槽61,挡板5与支撑板1相互平行的两侧都螺纹连接有两紧固螺栓62,紧固螺栓62的端部抵接在支撑板1上。拧松紧固螺栓62能够调节挡板5的位置,拧紧紧固螺栓62能够将挡板5固定在支撑板1上。

该布料输送装置在进行使用时的工作原理如下:在验布机上对布料的验色进行检验并且将布料卷成布卷之后,将布卷从验布机上取下,将布卷放置在送料辊2的顶部,使得布卷的轴向方向与支撑板1的长度方向一致,布卷在送料辊2的作用下进行输送,当布卷位于包装台6侧边时,在挡板5的阻挡作用下不能继续向前被输送;气缸81通过活塞杆811推动横杆83向上运动,从而通过横杆83和竖杆84带动转轴7进行转动,转轴7转动的过程当中带动翻料板4背离包装台6的一侧朝上翻转,在翻料板4的作用下,布卷滚动到包装台6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