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04785发布日期:2019-05-21 20:45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工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



背景技术:

转向架是轨道车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转向架安装在车体下方,用于承受车体上所有设备的重量,还要传递牵引力和承受走行过程中的各种冲击载荷。

高铁动车组一般为8节车厢为一个编组,架车机在检修时,往往不会进行解编检修,而是将8节车厢一起通过车体举升装置将车体举升,转向架留在原地进行检修。但实际情况往往是很多转向架中只有一组转向架需要更换,其余的转向架没有问题不需要更换,因此需要将有问题的转向架移出。

现实情况中,由于车体在转向架的上方进行检修,使得无法通过吊车直接将转向架吊出轨道,也无法通过叉车叉运。必须要将有问题的转向架前面的所有转向架沿轨道推出,再将有问题的转向架移出。这样增加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检修效率,使得检修过程耗时耗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处于中间位置的转向架不易移出导致机车检修耗时耗力的技术问题。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包括:

平面框架;

连杆机构,包括提升杆、连杆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位于所述平面框架的上方,所述提升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的端部转动连接;

驱动机构,与所述提升杆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驱动所述提升杆沿竖直方向移动;

行走机构,包括走行轮和连接杆,多个所述走行轮沿所述支撑杆的延伸方向排布,所述连接杆的杆身与所述平面框架转动连接,所述走行轮转动设置于所述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杆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液压缸,所述液压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提升杆连接。

其中,所述液压缸的一侧设置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一端与所述液压缸转动连接,所述压杆的另一端安装有手柄。

其中,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与所述平面框架连接,所述液压缸设置于所述安装座上。

其中,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定位筒,所述提升杆部分穿设于所述定位筒内。

其中,两组所述连杆机构分别位于所述平面框架的两侧,对应每组所述连杆机构设置一组所述行走机构。

其中,所述平面框架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容置槽,所述容置槽能够容纳部分所述行走机构。

其中,所述平面框架的两侧均设置有托起部,所述托起部包括与所述平面框架连接的倾斜部和与所述倾斜部连接的平面部。

其中,对应每个所述走行轮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杆。

其中,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走行轮的两侧且与所述走行轮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连接杆分别位于所述支撑杆的两侧且与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转向架托运装置,走行轮支撑在地面上,能够移动转向架托运装置;在使用时,将转向架托运装置移动至转向架的下方且位于两个轮子中间,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提升杆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带动连杆转动,进而连杆通过支撑杆带动连接杆转动,使得平面框架抬升;随着提升杆向上移动,连接杆转动,平面框架抬升,平面框架与转向架接触,并将转向架抬离地面,移动转向架托运装置,即可将转向架运走;多个走行轮的设置,便于跨过转向架所在的轨道,即便出现位于轨道上方的一两个走行轮没有着地的现象,也能在其他走行轮的支撑下顺利通过轨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在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的部分结构示意图二;

图6是图4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5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的部分结构与轨道配合的示意图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架托运装置的部分结构与轨道配合的示意图二。

图中:

10、转向架;20、轨道;

1、平面框架;2、连杆机构;3、驱动机构;4、行走机构;5、托起部;

21、提升杆;22、连杆;23、支撑杆;

31、液压缸;32、安装座;33、压杆;34、手柄;321、定位筒;

41、走行轮;4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参见图1至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转向架托运装置,包括平面框架1、连杆机构2、驱动机构3和行走机构4,平面框架1用于提供支撑且能够与转向架10的轮子抵接,在驱动机构3的作用下,连杆机构2和行走机构4能够带动平面框架1提升或者下降并移动。

连杆机构2包括提升杆21、连杆22和支撑杆23,支撑杆23位于平面框架1的上方,提升杆21的一端与连杆22的一端转动连接,连杆22的另一端与支撑杆23的端部转动连接;驱动机构3与提升杆21的另一端连接且能够驱动提升杆21沿竖直方向移动;行走机构4包括走行轮41和连接杆42,多个走行轮41沿支撑杆23的延伸方向排布,连接杆42的杆身与平面框架1转动连接,走行轮41转动设置于连接杆42的一端,连接杆42的另一端与支撑杆23转动连接。走行轮41支撑在地面上,能够移动转向架托运装置。

在使用时,将转向架托运装置移动至转向架10的下方且位于两个轮子中间,通过驱动机构3驱动提升杆21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带动连杆22转动,进而连杆22通过支撑杆23带动连接杆42转动,使得平面框架1抬升;随着提升杆21向上移动,连接杆42转动,平面框架1抬升,平面框架1与转向架10接触,并将转向架10抬离地面,移动转向架托运装置,即可将转向架10运走;多个走行轮41的设置,便于跨过转向架10所在的轨道20,即便出现位于轨道20上方的一两个走行轮41没有着地的现象,也能在其他走行轮41的支撑下顺利通过轨道20。

在本实施例中,平面框架1包括外框体和内支撑架。外框体包括四个首尾相连的板,呈矩形,内支撑架包括若干个垂直相连的板,起到支撑作用。在此对平面框架1的结构不作限制。平板框架主要是各个机构的安装、承载、固定及支撑,是连接各个部件的框架部分。平板框架主要采用Q345B型钢进行焊接而成,整体为统一焊接,保证强度。

平面框架1的两侧均设置有托起部5,托起部5包括与平面框架1连接的倾斜部和与倾斜部连接的平面部。托起部5能够与转向架10的轮子抵接,用于托起转向架10的轮子。倾斜部和平面部的设置,便于与转向架10的轮子的表面配合,增大与轮子的接触面积。托起部5与平面框架1焊接为一体,在非举升状态下不接触转向架10的轮子;在举升一定高度后,与转向架10的轮子的轮缘部分接触,并开始带动转向架10上升,最终实现转向架10离开轨道20表面。

驱动机构3包括液压缸31,液压缸31的输出端与提升杆21连接。平面框架1上设置有安装座32,液压缸31设置于安装座32上。液压缸31可以由电力控制,也可以由手动控制。当液压缸31由电力控制时,通过开关按钮控制液压缸31的输出端伸出或者缩回。

当液压缸31由手动控制时,液压缸31的一侧设置有压杆33,压杆33的一端与液压缸31转动连接,压杆33的另一端安装有手柄34。通过按压手柄34驱动压杆33转动,进而可以驱动液压缸31的输出端伸出。在本实施例中,液压缸31为千斤顶。通过打开液压缸31上的放气阀,即可按压液压缸31的输出端缩回。通过推拉手柄34,可控制上述转向架托运装置以走行轮41为支撑移动。当然,也可以将液压缸31改变为气压缸或者电机与传动机构配合的顶升方案,在此不作限制。

提升杆21的上端与液压缸31连接,提升杆21的下端与连杆22连接。安装座32上设置有定位筒321,提升杆21部分穿设于定位筒321内。当提升杆21沿竖直方向移动时,即沿定位筒321的轴线方向移动,定位筒321对提升杆21进行限位。

两组连杆机构2分别位于平面框架1的两侧,对应每组连杆机构2设置一组行走机构4。两组连杆机构2可以由一套驱动机构3控制,也可以由两套驱动机构3分别控制,在此不作限制。两组行走机构4的设置,使得受力均匀,便于保持平衡。转向架10的重量往往超过10吨,用普通的液压叉车不能满足要求,当采用两套驱动机构3时,能够在较大的跨度范围内进行顶升,两套驱动机构3需同步运动。两组行走机构4的跨度在2米左右,较一般的液压小车跨度要大很多。

对应每个走行轮41设置两个连接杆42。两个连接杆42分别位于走行轮41的两侧且与走行轮41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两个连接杆42分别位于支撑杆23的两侧且与支撑杆23通过第二转轴转动连接。对应每个走行轮41的两个连接杆42同步运动,增加结构强度,便于保持平衡。在本实施例中,沿支撑杆23的延伸方向,每个支撑杆23上排布十一个走行轮41。当然,在此对走行轮41的数量不作限制,可根据转向架10的宽度设置。

因为转向架10的轮子位于轨道20内,多个走行轮41的设置,使得在轨道20的两侧均有走行轮41支撑,走行轮41交叉支撑,即便出现位于轨道20上方的一两个走行轮41没有着地的现象,也能平稳行走,实现无障碍通过轨道20,而不会卡在轨道20内。

两个连接杆42通过第三转轴与平面框架1转动连接。在调节提升杆21上下运动的过程中,连接杆42相对于平面框架1发生转动。走行轮41始终支撑在地面上,通过调节提升杆21的提升高度,可以调节平面框架1距离地面的高度。平面框架1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容置槽,容置槽能够容纳部分行走机构4。

机车宽度一般较宽,转向架10宽度较窄,一般的机构无法深入到机车底部,而该转向架托运装置能够深入到机车底部进行操作,在使用时,将转向架托运装置移动至转向架10的下方且位于两个轮子中间。

通过驱动机构3驱动提升杆21沿竖直方向向上移动,带动连杆22转动,进而连杆22通过支撑杆23带动连接杆42转动,使得平面框架1抬升;平面框架1能在转向架10底部进行一定高度的举升,随着平面框架1抬升,平面框架1与转向架10接触,并将转向架10向上抬离,使转向架10的踏面及轮缘部位从轨道20上脱离,从而实现运输。

上述转向架托运装置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手动操作即可完成,举升、托运转向架10所需的力不大,操作人员易于操作,长时间操作也不会疲惫。对转向架10的转运效率非常高,无需准备工作和其它的配套设备、工具,只要操作该转向架托运装置即可完成一整套的工作。转向架托运装置的存放空间小、维修方便、操作简单,大大提高了转向架10的托运效率。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