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制片收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7840发布日期:2019-08-09 21:2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电池制片收卷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的生产设备,特别涉及一种电池制片收卷设备。



背景技术:

锂电池是性能卓越的新一代绿色高能电池,已成为高新技术发展的重点之一。锂离子电池具有以下特点:高电压、高容量、低功耗、无记忆效应、无公害、体积小、内阻小、自放电小、循环次数多。因其上述特点,锂电池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众多民用及军事领域。

制片收卷是锂电池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序,也是直接影响锂电池安全性、容量、一致性等各项性能的关键工序。目前,由于极片在加工过程中需要短暂的停留,而放卷和收卷机构的速度都是基本不变的,使极片传输不稳定,张力忽大忽小,这样会影响到制片过程的质量。比如,极耳焊接机构可能无法把正负极耳焊接到极片的精确位置上,从而使正负极耳之间无法保证严格规定的间距大小,导致收卷后极片的极耳没有焊接到理想的位置,进而直接影响到最后组装出来的锂电池性能。

因此,现有的电池制片收卷设备的制片收卷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电池制片收卷设备极片传输不稳定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提高传输极片过程稳定性,保证制片质量的电池制片收卷设备。

一种电池制片收卷设备,包括控制器以及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的制片收卷装置;

所述制片收卷装置包括第一立板、第二立板、极片放卷机构、极耳焊接机构、对贴机构、极片收卷机构、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滚轮、至少一个第二固定滚轮、第一张力摆臂机构及第二张力摆臂机构,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极片放卷机构、极耳焊接机构、对贴机构及极片收卷机构组合对极片进行制片;

所述第一张力摆臂机构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用于调节极片的张力,所述第一张力摆臂机构和第一固定滚轮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上,且位于所述极片放卷机构和所述极耳焊接机构之间;所述第二张力摆臂机构和第二固定滚轮相邻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板上,且位于所述对贴机构和所述极片收卷机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张力摆臂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活动滚轮、第一摆臂和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摆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立板上,两个所述第一活动滚轮固定在所述第一摆臂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一气缸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摆臂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立板上,所述第一立板设有容置所述第一活动滚轮的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一摆臂上设有测定所述第一摆臂转动量的第一角度测量仪,所述第一角度测量仪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所述第二张力摆臂机构包括两个第二活动滚轮、第二摆臂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摆臂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立板上,两个所述第二活动滚轮固定在所述第二摆臂的另一端上,所述第二气缸的一端铰接在所述第二摆臂上,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二立板上,所述第二立板设有容置所述第二活动滚轮的第二弧形槽,所述第二摆臂上设有测定所述第二摆臂转动量的第二角度测量仪,所述第二角度测量仪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纠偏机构,所述纠偏机构包括光电感应座、第三气缸和第一滑轨,所述光电感应座用于检测极片是否对齐,所述第一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底部,且与所述第一立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三气缸驱动所述第一立板在所述第一滑轨上来回移动,所述光电感应座和第三气缸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片放卷机构包括放卷轴和压带组件,所述放卷轴设置于所述第一立板上,所述压带组件邻近所述第一固定滚轮设置,所述压带组件包括支架和压块,所述压块活动安装在所述支架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固定滚轮移动,所述极片收卷机构包括收卷轴、压卷组件和若干第三固定滚轮,所述压卷组件和若干第三固定滚轮设置于所述第二立板上,所述压卷组件邻近所述收卷轴设置,所述压卷组件包括活动架及安装在所述活动架的第三活动滚轮,所述第三活动滚轮抵接于所述收卷轴,若干所述第二固定滚轮设置于所述收卷轴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极耳焊接机构包括极耳送料组件、极耳焊接组件和底焊模,所述极耳送料组件用于给所述极耳焊接组件送极耳,所述极耳焊接组件设置于所述底焊模的上方,所述极耳焊接组件包括第四气缸、焊接平台和两个过渡滚轮,所述第四气缸用于驱动所述焊接平台上下移动,所述两个过渡滚轮分别设置在所述焊接平台的进料端和出料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对贴机构包括第三立板、送胶组件、开胶组件、压胶组件、夹胶组件、贴胶组件和切胶组件,所述第三立板上开设有供极片穿过的开口,所述送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板上远离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开胶组件设置于所述送胶组件的一侧,所述压胶组件设置于所述开胶组件的一侧,所述夹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板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端,所述切胶组件设置于所述夹胶组件的一侧,所述贴胶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三立板上靠近所述开口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第一牵引机构和第二牵引机构,所述第一牵引机构设置于所述极耳焊接机构与所述对贴机构之间,所述第二牵引机构设置于所述对贴机构与所述极片收卷机构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除尘机构和储料机构,所述除尘机构设置于所述极耳焊接机构一侧,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储料机构,所述储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极耳焊接机构和所述对贴机构之间,所述储料机构包括第四立板、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板上的活动板、设置在所述第四立板上部的若干第一储料辊以及设置在所述活动板上的若干第二储料辊,所述第四立板上形成有第二滑轨,所述活动板滑动安装在所述第二滑轨上,所述活动板与所述第二滑轨之间通过拉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叠片收卷装置,所述叠片收卷装置包括裁切机构和转移收卷机构,所述裁切机构包括切刀底座、上切刀、下切刀和第五气缸,所述第五气缸和所述上切刀设置在所述切刀底座上,所述下切刀设置于所述第五气缸上,所述第五气缸驱动所述下切刀相对所述上切刀移动,所述转移收卷机构包括输送带、移动组件、吸附组件、第六气缸、第七气缸和收卷盘,所述吸附组件设置于所述移动组件上,用于对所述输送带上的极片吸附并传送至所述收卷盘上,所述第六气缸驱动所述移动组件带动所述吸附组件垂直于所述输送带方向来回移动,所述第七气缸驱动所述移动组件带动所述吸附组件朝向所述收卷盘来回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还包括第三牵引机构和极片测长机构,所述第三牵引机构和极片测长机构设置于所述裁切机构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池制片收卷设备中设置控制器、第一张力摆臂机构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来调整极片在放卷和收卷过程中的张力,从而控制极片放卷和收卷的速度及转动方向,这样就有效地保证极片传输过程中稳定性,从而提高了电池制片质量,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实施例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池制片收卷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制片收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制片收卷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第一张力摆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极耳焊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中对贴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2中压带组件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2中压卷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2中裁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裁切机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中叠片收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叠片收卷装置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2中除尘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控制器;

20、制片收卷装置;21、第一立板;211、第一弧形槽;22、第二立板;221、第二弧形槽;23、极片放卷机构;231、放卷轴;232、压带组件;2321、支架;2322、压块;24、极耳焊接机构;241、极耳送料组件;242、极耳焊接组件;2421、第四气缸;2422、焊接平台;2423、过渡滚轮;243、底焊模;25、对贴机构;251、第三立板;2511、开口;252、送胶组件;2521、胶带放卷盘;253、开胶组件;2531、开胶气缸;2532、开胶轮;254、压胶组件;2541、压胶气缸;2542、压胶块;2543、托胶块;255、夹胶组件;2551、夹胶气缸;2552、夹胶爪;256、贴胶组件;2561、备胶气缸;2562、贴胶气缸;2563、吸盘;257、切胶组件;2571、切胶气缸;2572、切胶刀;26、极片收卷机构;261、收卷轴;262、压卷组件;2621、活动架;2622、第三活动滚轮;263、第三固定滚轮;27、第一固定滚轮;28、第二固定滚轮;29、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1、第一活动滚轮;292、第一摆臂;293、第一气缸;294、第一角度测量仪;30、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1、第二活动滚轮;302、第二摆臂;303、第二气缸;304、第二角度测量仪;31、第一牵引机构;32、第二牵引机构;33、除尘机构;331、安装板;332、驱动机构;333、第一毛刷盒;334、第二毛刷盒;335、第一毛刷;336、第二毛刷;34、储料机构;341、第四立板;3411、第二滑轨;3412、拉簧;342、活动板;343、第一储料辊;344、第二储料辊;35、第三牵引机构;36、极片测长机构;37、纠偏机构;371、光电感应座;372、第三气缸;373、第一滑轨;

40、叠片收卷装置;41、裁切机构;411、切刀底座;412、上切刀;413、下切刀;414、第五气缸;415、缓冲片;42、转移收卷机构;421、输送带;422、移动组件;423、吸附组件;424、第六气缸;425、第七气缸;426、收卷盘;

50、机箱;100、电池制片收卷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根据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根据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包括机箱50、安装在机箱50内的控制器10、以及与控制器10电连接的制片收卷装置20和叠片收卷装置40。

制片收卷装置20包括第一立板21、第二立板22、极片放卷机构23、极耳焊接机构24、对贴机构25、极片收卷机构26、至少一个第一固定滚轮27、至少一个第二固定滚轮28、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及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控制器10控制极片放卷机构23、极耳焊接机构24、对贴机构25及极片收卷机构26组合对极片进行制片。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用于调节极片的张力。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和第一固定滚轮27相邻设置于第一立板21上,且位于极片放卷机构23和极耳焊接机构24之间。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和第二固定滚轮28相邻设置于第二立板22上,且位于对贴机构25和极片收卷机构26之间。进一步地,同时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包括两个第一活动滚轮291、第一摆臂292和第一气缸293,第一摆臂292的一端铰接在第一立板21上,两个第一活动滚轮291固定在第一摆臂292的另一端上,第一气缸293的一端铰接在第一摆臂29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一立板21上,第一立板21设有容置第一活动滚轮291的第一弧形槽211,第一摆臂292上设有测定第一摆臂292转动量的第一角度测量仪294,第一角度测量仪294与控制器10电连接,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包括两个第二活动滚轮301、第二摆臂302和第二气缸303,第二摆臂302的一端铰接在第二立板22上,两个第二活动滚轮301固定在第二摆臂302的另一端上,第二气缸303的一端铰接在第二摆臂302上,另一端固定在第二立板22上,第二立板22设有容置第二活动滚轮301的第二弧形槽221,第二摆臂302上设有测定第二摆臂302转动量的第二角度测量仪304,第二角度测量仪304与控制器10电连接。

具体地,极片放卷机构23和极片收卷机构26均采用伺服电机驱动。第一气缸293和第二气缸303采用的是低摩擦气缸。低摩擦气缸的主要特点是活塞滑动阻力很小,反应灵敏,即使摆臂受到很小的张力变化,也能作出相应的改变,从而符合使用的要求。第一角度测量仪294和第二角度测量仪304中包括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可用来实时检测摆臂的旋转角度变化,并可将所检测到的数据反馈至控制器10。

当极片处于放卷的时候,极片依次穿过第一固定滚轮27和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的两个第一活动滚轮291。其中,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的工作原理是:由于极片的拉扯张力使第一摆臂292往上摆,而第一气缸293与第一摆臂292连接并对其产生一定的恒拉力,这时使第一摆臂292处于一个受力相对平衡状态。当极片受到的张力发生变化时,第一摆臂292的平衡状态被打破,第一摆臂292就会转动,与第一摆臂292连接的第一角度测量仪294可根据其转动角度的变化的情况,从而控制极片放卷的速度或者转动的方向来使第一摆臂292的受力保持相对的平衡,从而保证传送的极片张力恒定。比如,当张力过大时,第一摆臂292会向上摆,极片加快放卷的速度来减少张力,反之则减少放卷的速度来增加张力。甚至,如果极片发生断片,处于无张力的情况下,当把断片的极片重新接好以后,极片放卷机构23会反转回收极片,调整极片的张力情况,直至第一角度测量仪294检测到第一摆臂292重新恢复受力平衡为止,以便制片可以继续工作。

当极片处于收卷的时候,极片依次穿过第二固定滚轮28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的两个第二活动滚轮301。其中,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的工作原理与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的工作原理相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及附图,获得相应的技术方案,在此不一一赘述。

如果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没有设置张力摆臂机构,或者只在放卷的位置设置张力摆臂机构,或者只在收卷的位置设置张力摆臂机构,都会对极片传输的稳定性不够,直接影响到极片的制片质量。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中在放卷和收卷的位置都设置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和第二张力摆臂机构30可以同时对极片产生作用,这样及时地调整极片在放卷和收卷过程中张力,从而控制极片放卷和收卷的速度及转动方向,有效地保证极片传输过程中稳定性,使极耳焊接机构24可以把正负极耳焊接到极片的精确位置上,从而提高了电池制片质量,进而提高设备的使用性能。

如图1至图3所示,一实施例中,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还包括纠偏机构37。纠偏机构37包括光电感应座371、第三气缸372和第一滑轨373。光电感应座371用于检测极片是否对齐。第一滑轨373设置于第一立板21底部,且与第一立板21滑动连接。第三气缸372驱动第一立板21在第一滑轨373上来回移动。光电感应座372和第三气缸372与控制器10电连接。当光电感应座372检测极片不对齐,可以将检测数据反馈至控制器10,控制器10再控制第三气缸372驱动第一立板21移动,以实现放卷的纠偏。如此设置,通过控制器10同时控制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和纠偏机构37配合工作,使极片张力变化更小,传输更加平稳,进一步优化设备的性能。

如图2、图7和图8所示,一实施例中,极片放卷机构23包括放卷轴231和压带组件232。放卷轴231设置于第一立板21上。压带组件232邻近第一固定滚轮27设置。压带组件232包括支架2321和压块2322。压块2322活动安装在支架2321上,并相对于第一固定滚轮27移动。极片收卷机构26包括收卷轴261、压卷组件262和若干第三固定滚轮263。压卷组件262和若干第三固定滚轮263设置于第二立板22上。压卷组件262邻近收卷轴261设置。压卷组件262包括活动架2621及安装在活动架2621的第三活动滚轮2622。第三活动滚轮2622抵接于收卷轴261。若干第三固定滚轮263设置于收卷轴261的下方。

具体地,当极片处于放卷时,极片从放卷轴231引出,并绕过第一固定滚轮27,引入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由于放卷轴231会根据第一张力摆臂机构29张力的变化,从而不断地改变旋转的速度来调整极片的输出速度,因此,极片经过第一固定滚轮27的时候的张力也会变化,这样极片内部就容易出现皱褶,影响极片传送的稳定性。为了解决上述所出现问题,压带组件232的压块2322和第一固定滚轮27可对极片同时挤压,使极片重新变得平整,不仅利于极片的传输,还使极片不会有皱褶,保证极耳焊接机构24的极耳焊接质量。

当极片处于收卷时,极片先来回绕过若干第三固定滚轮263后,再引至收卷轴261上进行卷绕收卷。压卷组件262上的第三活动滚轮2622可对收卷轴261上的极片进行压紧,便于收卷轴261的收卷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收卷的成功和平稳。

根据用户实际需要,如果不需要对极片进行卷绕收卷,还可选择叠片收卷的收卷方式。具体如下述所示:

如图1、图9至图12所示,在另一实施例中,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还包括叠片收卷装置40,叠片收卷装置40包括裁切机构41和转移收卷机构42,裁切机构41包括切刀底座411、上切刀412、下切刀413和第五气缸414,第五气缸414和上切刀412设置在切刀底座411上,下切刀413设置于第五气缸414上,第五气缸414驱动下切刀413相对上切刀412移动,转移收卷机构42包括输送带421、移动组件422、吸附组件423、第六气缸424、第七气缸425和收卷盘426,吸附组件423设置于移动组件422上,用于对输送带421上的极片吸附并传送至收卷盘426上,第六气缸424驱动移动组件422带动吸附组件423垂直于输送带421方向来回移动,第七气缸425驱动移动组件422带动吸附组件423朝向收卷盘426来回移动。其中,吸附组件423为间隔设置在移动组件422上多个吸盘2563。收卷盘426采用钣金材料制成。进一步地,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还包括第三牵引机构35、极片测长机构36,第三牵引机构35和极片测长机构36设置于裁切机构41的一侧。

具体地,此时的极片只需经过极片收卷机构26的若干第三固定滚轮263后,或者不经过极片收卷机构26直接从裁切机构41穿过进入转移收卷机构42的输送带421上,第三牵引机构35牵引前进,当极片测长机构36检测极片走过定长后,第五气缸414驱动上切刀412向下切刀413运动,两切刀锋面相互挤压剪切实现将极片剪断。另外,切刀组件还可包括缓冲片415,缓冲片415是在上切刀412移动过程中进行缓冲。第六气缸424驱动移动组件422带动吸附组件423垂直于输送带421方向移动,对极片进行吸附。接着,第七气缸425驱动移动组件422,将吸附组件423吸附的一段极片朝向收卷盘426移动,并把这段极片放置在收卷盘426上。最后,移动组件422带动吸附组件423返回至初始位置。如此,一次的极片的叠放收卷操作完成。经过多次上述操作,可对极片进行指定数量的叠放收卷。如此设置,不同卷绕的方式可以适应不同卷绕机型使用,满足极片下一步工艺的不同需求,提高了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的实用性。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实施例中,极耳焊接机构24包括极耳送料组件241、极耳焊接组件242和底焊模243,极耳送料组件241用于给极耳焊接组件242送极耳,极耳焊接组件242设置于底焊模243的上方,极耳焊接组件242包括第四气缸2421、焊接平台2422和两个过渡滚轮2423,第四气缸2421用于驱动焊接平台2422上下移动,两个过渡滚轮2423分别设置在焊接平台2422的进料端和出料端。极耳焊接机构24设置有光纤感应器,极耳送料组件241采用伺服电机驱动,通过伺服电机与光纤感应器,精确控制极耳的焊接位置。极耳焊接机构24使用超声波焊接,保证焊接质量。

如图6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对贴机构25包括第三立板251、送胶组件252、开胶组件253、压胶组件254、夹胶组件255、贴胶组件256和切胶组件257,第三立板251上开设有供极片穿过的开口2511,送胶组件252设置于第三立板251上远离开口2511的一端,开胶组件253设置于送胶组件252的一侧,压胶组件254设置于开胶组件253的一侧,夹胶组件255设置于第三立板251上靠近开口2511的一端,切胶组件257设置于夹胶组件255的一侧,贴胶组件256设置于第三立板251上靠近开口2511的一侧。

具体地,送胶组件252包括胶带放卷盘2521。开胶组件253包括开胶气缸2531和开胶轮2532,开胶轮2532滑动安装在第三立板251上,开胶气缸2531驱动开胶轮2532移动。压胶组件254包括压胶气缸2541、压胶块2542和托胶块2543。夹胶组件255包括夹胶气缸2551和夹胶爪2552。贴胶组件256包括备胶气缸2561、贴胶气缸2562和吸盘2563。切胶组件257包括切胶气缸2571和切胶刀2572。具体地,胶带从胶带放卷盘2521上拉出,穿过开胶轮2532,到达托胶块2543上;夹胶气缸2551驱动夹胶爪2552向前运动到托胶台上胶带处,闭合夹胶爪2552夹住胶带,夹胶气缸2551驱动夹胶爪2552往回运动,将胶带拉出至开口2511处;压胶气缸2541驱动压胶块2542向托胶块2543运动,此时压胶轮与托胶块2543之间的胶带被压住,防止胶带回退;备胶气缸2561驱动贴胶气缸2562和吸盘2563一起向胶带运动,吸盘2563将胶带吸住;然后切胶气缸2571驱动切胶刀2572运动将胶带切断,夹胶爪2552松开胶带,贴胶气缸2562驱动吸盘2563向极片运动对极耳进行贴胶。

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还包括第一牵引机构31和第二牵引机构32,第一牵引机构31设置于极耳焊接机构24与对贴机构25之间,第二牵引机构32设置于对贴机构25与极片收卷机构26之间。第一牵引机构31和第二牵引机构32用于驱动极片向前移动,提供动力源。

如图2和图13所示,在一实施例中,电池制片收卷设备100还包括除尘机构33和储料机构34。

除尘机构33设置于极耳焊接机构24一侧。该除尘机构33包括安装板331、固定在安装板331上的驱动机构332、固定在安装板331的第一毛刷盒333、第二毛刷盒334。该第一毛刷盒333中转动安装第一毛刷335,该第二毛刷盒334中转动安装第二毛刷336。该第一毛刷335部分伸出第一毛刷盒333,该第二毛刷336相对该第一毛刷335部分伸出第二毛刷盒334。极片从该第一毛刷335和第二毛刷336之间穿过,该第一毛刷335和第二毛刷336分别从极片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刷除极片上附着的颗粒和粉尘,以达到除尘的目的。

储料机构34设置于极耳焊接机构24和对贴机构25之间。储料机构34包括第四立板341、设置在第四立板341上的活动板342、设置在第四立板341上部的若干第一储料辊343以及设置在活动板342上的若干第二储料辊344。第四立板341上形成有第二滑轨3411。活动板342滑动安装在第二滑轨3411上。活动板342与第二滑轨3411之间通过拉簧3412连接。极片来回地穿绕在第一储料辊343和第二储料辊344之间,通过活动板342在第二滑轨3411上的移动,可对极片起到储料的作用,有利于极片平稳地传送。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