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曳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9461发布日期:2019-09-12 10:32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曳引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梯曳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梯曳引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无论是大型商场还是个人住户,均安装了电梯作为代步工具,方便我们的生活。根据曳引比的不同可以将电梯分为很多种。

在现有的电梯曳引装置中,如专利申请文件CN201621368063.3的说明书就公开了一种电梯曳引装置,该电梯曳引装置是通过安装在轿厢绳头板上的导向轮将绕过曳引轮一端的钢丝绳固定在电梯轿厢上方。因为曳引机安装在电梯轿厢的上梁的投影面的上方,钢丝绳固定在电梯轿厢上,因此曳引机与固定钢丝绳的绳头棒之间需要预留较大的安全距离,所以当电梯的曳引比为1:1的时候,电梯的安装高度要求不低于3300mm,降低了曳引比为1:1电梯的适用性,限制了其安装范围。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降低曳引比为1:1的电梯的最低安装高度,从而增加电梯的适用性,扩大其安装范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曳引装置,包括曳引机、钢丝绳、电梯轿厢以及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曳引机的中心与电梯轿厢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该直线垂直于地面;钢丝绳的一端绕过曳引机通过固定组件固定在电梯轿厢的上梁外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由于该曳引装置将曳引机的中心与电梯轿厢的中心设置在同一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上,通过改变钢丝绳的固定位置,将钢丝绳固定在电梯轿厢的上梁外侧,有效地减少了钢丝绳所占用的空间,缩短了曳引机与钢丝绳固定位置之间的距离,从而能够将曳引比为1:1的电梯的最低安装高度由3300mm降低到2700mm,扩大了其安装范围,增加了曳引比为1:1的电梯的适用性。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固定组件包括楔块、锥块与两个减震垫,楔块设置在电梯轿厢的上梁上,锥块设置在楔块内,两个减震垫分别设置在楔块长度方向上的两端。通过固定组件中的锥块与楔块之间的相互配合,将钢丝绳固定在电梯轿厢的上梁外侧。

另外,曳引机在工作时产生震动,并将震动传导到钢丝绳,从而引起钢丝绳震动,并带动电梯轿厢一起震动,因此,两个设置在电梯轿厢与固定钢丝绳的楔块之间的减震垫能够起到减小震动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钢丝绳的一端绕过锥块固定在楔块内。其中,锥块的尖端朝上设置,即尖端远离上梁,使得锥块能够紧密固定在楔块内,避免其从楔块内脱离,保证钢丝绳不会在楔块内发生位移。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曳引机内的曳引轮的直径为240mm。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曳引轮的曳引包角为270°。使用该曳引包角能够有效地减少钢丝绳在曳引轮上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曳引比为1:1的电梯的最低安装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对重系统,其中,钢丝绳的一端与电梯轿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重系统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梯曳引装置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还包括:导向轮,其中,钢丝绳绕过导向轮与对重系统固定连接。利用导向轮将从曳引轮出来的钢丝绳的运动方向由水平变为竖直,从而牵引对重系统上下运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曳引比为1:1的电梯曳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曳引比为1:1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曳引轮与导向轮的连接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作具体阐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电梯曳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曳引比为1:1的电梯曳引装置的俯视图。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电梯曳引装置100包括曳引机10、钢丝绳20、电梯轿厢30、固定组件40、导向轮50以及对重系统60。

曳引机10设置在电梯轿厢30的上方,内设置有曳引轮11。该曳引轮11的直径为240mm,曳引包角为270°。

曳引机10的中心与电梯轿厢30的中心在同一垂直于地面的直线上。也就是说,从水平方向上看,曳引机10的中心位于电梯轿厢30的导轨中心的正上方。从垂直方向上看,曳引机10内的曳引轮11的中心位于电梯轿厢30的中心相重合。

钢丝绳20的一端绕过曳引轮11,通过固定组件40固定在电梯轿厢30的上梁外侧,另一端绕过导向轮50与对重系统60固定连接。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曳引轮与导向轮的连接示意图。

如图3所示,钢丝绳20在牵引电梯轿厢30做上下运动的运动方向为竖直方向,然后,经过曳引轮11之后从曳引机10内出来的运动方向为水平向,之后,绕过导向轮50,在经过导向轮50之后的运动方向再次变更为竖直向,带动对重系统60进行上下运动。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固定组件40包括楔块41、锥块42以及两个减震垫43。

楔块41固定设置在电梯轿厢30的上梁的上方。

锥块42的一端为尖端,另一端为圆弧端。圆弧端的水平方向上的宽度比尖端的水平宽度的方向要宽。锥块42为尖端朝上,即远离电梯轿厢30的上梁,设置在楔块41内。

钢丝绳20的一端缠绕锥块42之后被固定在楔块41内。由于锥块41的尖端向上,圆弧端要宽于尖端,使得锥块42不会脱离楔块,保证钢丝绳20不会在楔块41内发生位移。楔块41和锥块42的相互配合使得钢丝绳20能够被紧密固定在电梯轿厢30的上梁的外侧,从而减少与曳引机10之间的距离,使得曳引比为1:1的电梯的最低安装高度降低到2700mm。

两个减震垫43分别设置在楔块41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下端与电梯轿厢30接触,侧边与楔块41接触。在电梯轿厢30的上下运动中,由于曳引机10工作产生震动,而且此震动会传导到钢丝绳20上,从而引起钢丝绳20的震动,并且带动电梯轿厢30一起震动,因此,两个减震垫43能够对曳引机10处产生的震动起到隔震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电梯曳引装置能够通过改变钢丝绳的固定位置,从而减少钢丝绳与曳引机之间的距离,进而使得电梯的最低安装高度降低到2700mm,扩大了电梯的安装范围,增加其适用性。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极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有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涵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此外,显然“包括”一词不排除其他单元或步骤,单数不排除复数。装置权利要求陈述的多个单元或装置也可以由一个单元或装置通过软件或者硬件来实现。第一,第二等词语用来表示名称,而并不表示任何特定的顺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