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定位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83240发布日期:2019-10-15 20:14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直线定位输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用新型涉及一种输送装置,具体是一种应用于送料机上的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电子元器件通常使用振动盘配合直振送料器进行产品供给,直振送料器上设有输送轨道。现有技术中,直振送料器无法控制单个产品在输送轨道上某个指定位置的定位。

基于上述缺陷,有必要对现有技术做出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输送过程中产品可被吸附定位的直线定位输送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直线定位输送装置,包括直振送料器,和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与直振送料器连接,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轨道。所述输送轨道上端面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向下设有气孔,所述输送轨道一侧壁设有真空连接端口通过气体管路与所述气孔贯通,所述真空连接端口与真空发生器连接,所述输送轨道侧壁另一侧设有传感器连接端口用于与传感器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真空发生器、真空连接端口、气体管路、传感器、传感器连接端口数量与气孔数量等同。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气孔开设至导向槽一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输送装置设有轨道盖板,所述轨道盖板盖设在所述输送轨道一侧上表面。所述轨道盖板可防止导向槽内输送产品在输送过程中跳出导向槽,且产品在导向槽内的运动状态可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当传感器检测到产品在气孔位置时,反馈信号至系统,系统发出指令控制真空发生器工作产生真空吸附力,气孔位置产品被及时定位,可在产品被定位的期间对产品进行如外观视觉检查,电性测量等工序;且可根据需要将气孔开设至导向槽任一位置来满足市场的需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介绍,结合图1、图2,直线定位输送装置,包括直振送料器1,和固定在直振送料器1上端的输送装置2,直振送料器1运动带动输送装置2振动。输送装置2设有输送轨道20,为了使运送产品在输送轨道20上沿一直线轨道运动,输送轨道20上设有导向槽200,用于产品的集中导向。

由于单个产品在导向槽200上的运动状态不受直振送料器1的控制。为了将产品固定在导向槽200上某个位置,在导向槽200向内开有气孔201。气孔201可根据需要开设至导向槽200中任意位置,气孔201数量根据需要所确定。输送轨道20的一侧设有传感器连接端口203,与传感器203a连接。如图3,输送轨道20的另一侧设有真空连接端口202,与真空发生器202a连接,且真空连接端口202通过气体管路201a与气孔201贯通。当导向槽200内产品经过气孔201位置时,传感器203a检测到产品经过,传感器203a将信号反馈至系统,系统发出使真空发生器202a工作的指令,真空发生器202a工作产生负压吸附力。由于真空连接端口202通过气体管路201a与气孔201贯通,负压吸附力能够吸附在气孔201位置的产品,在气孔201位置固定产品。当真空吸附到产品,真空发生器202a反馈信号至系统,系统发出指令使直振送料器1停止工作,产品在导向槽200内不再移动,相对应的检测部件可在产品被定位时进行如外观视觉检查、电性测量等工序。当完成如外观视觉检查、电性测量等工序后,真空发生器202a反馈信号至系统,系统发出停止工作的信号至真空发生器202a,此时真空断开,产品不再被负压吸附,同时直振送料器1接收了来自系统开始工作的指令,直振送料器1开始工作将导向槽200末端产品送入下一工序。整机重复上一工作循环。产品在短暂的定位期间,可通过配置相关的部件来对产品进行相关的检测。明显提升了整机的运行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真空发生器202a、真空连接端口202、气体管路201a、传感器203a、传感器连接端口203的数量与气孔201数量等同。

本实施例中,根据工作需要,气孔201可开设至导向槽200任意位置。真空发生器202a、真空连接端口202、气体管路201a、传感器203a、传感器连接端口203与气孔201相对应即可。

结合图2、图4,由于产品的运输是通过直振送料器1中脉冲电磁铁的振动而带动产品的排列输送,为了防止振动过激导致产品在导向槽200内跳出,输送轨道20上固定有轨道盖板21,能够对产品起到阻挡作用,有效防止了输送产品的跳出。

本实施例中,轨道盖板21覆盖导向槽200的上表面一侧,导向槽200露出的另一侧可为产品在导向槽200内便可进行如外观视觉检查、电性测量等工序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