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00103发布日期:2019-06-22 01:58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运输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



背景技术:

在运输板体,比如在预应力双t板运输过程中,一般双t板搁置于两块枕木上,因而双t板是四点承重,由于车辆颠簸且双t板在四点处受力,使双t板受到扭力,从而引起翼缘与肋梁交界处发生裂缝,这种现象在翼缘板较薄、跨度较大时尤为严重。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方案,解决现有板体运输技术中因车辆颠簸而导致板体受损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板体运输技术中因车辆颠簸而导致板体受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

本发明提供的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包括顶板、滑槽和具有弹性的两组减震块,所述顶板的中部向下形成有第一枢接部,所述滑槽与所述顶板相对设置,所述滑槽的中部向上形成有第二枢接部,所述第一枢接部通过枢接轴枢接于所述第二枢接部,所述减震块弹性支撑并滑设于所述顶板和所述滑槽之间,两组所述减震块分别位于所述枢接轴的两侧。

本发明用于运输板材(如双t板)等材料,避免运输颠簸而导致的板材受损等问题。减震块不仅起到竖向减震的作用,减震块配合枢接轴还起到了扭转缓冲的作用,大幅提升了减震性能;减震块滑设于滑槽内,通过调整减震块在滑槽中的位置,改变减震块与枢接轴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了减震支座的转动刚度,以此改变整个振动系统的自振周期,使之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一般情况下,当所载双t板的质量较大时,减震块需调到距离枢接轴较远的位置,以提高转动刚度,从而防止扭转幅度过大;当所载双t板的质量较小时,减震块需调到距离枢接轴较近的位置,以减小转动刚度,从而增加整个振动系统的自振周期,进而提高减震效果。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减震效果,而且可以根据运输材料的实际情况调整转动刚度以实现更好的减震性能。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减震块的宽度匹配于所述滑槽的两个翼缘之间的距离,所述枢接轴垂直于两个所述翼缘。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枢接部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耳板,所述第一耳板形成有第一枢接孔,所述第二枢接部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二耳板,所述第二耳板形成有第二枢接孔,所述枢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枢接孔和所述第二枢接孔中。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减震块包括垫块、垫片和弹簧组,所述弹簧组连接于所述垫块和所述垫片之间,所述垫块设于所述滑槽内,所述垫片设于所述顶板下。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垫块抵靠于所述滑槽的翼缘。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更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板向下形成有与所述翼缘相对的挡板。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顶板的顶面设有橡胶垫。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还包括用于调节所述减震块位置的调节杆,所述调节杆连接于所述减震块。

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滑槽的翼缘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所述减震块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所述支座还包括用于同时穿设至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中的定位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实施例的装配关系示意图。

图3为图1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4为图3实施例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3实施例中c-c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图3实施例中e-e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3实施例中f-f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板体运输技术中因车辆颠簸而导致板体受损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作进一步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发明的其他优点与功效。

结合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自振频率可调的抗扭减震支座1包括顶板10、滑槽20和具有弹性的两组减震块40,顶板10的中部向下形成有第一枢接部,滑槽20与顶板10相对设置,滑槽20的中部向上形成有第二枢接部,第一枢接部通过枢接轴30枢接于第二枢接部,减震块40弹性支撑并滑设于顶板10和滑槽20之间,两组减震块40分别位于枢接轴30的两侧。

本发明用于运输板材(如双t板)等材料,避免运输颠簸而导致的板材受损等问题。减震块40不仅起到竖向减震的作用,减震块40配合枢接轴30还起到了扭转缓冲的作用,大幅提升了减震性能;减震块40滑设于滑槽20内,通过调整减震块40在滑槽20中的位置,改变减震块40与枢接轴30之间的距离,进而改变了减震支座的转动刚度,以此改变整个振动系统的自振周期,使之起到更好的减震效果。一般情况下,当所载双t板的质量较大时,减震块40需调到距离枢接轴30较远的位置,以提高转动刚度,从而防止扭转幅度过大;当所载双t板的质量较小时,减震块40需调到距离枢接轴30较近的位置,以减小转动刚度,从而增加整个振动系统的自振周期,进而提高减震效果。因此,本发明不仅可以大幅度提升减震效果,而且可以根据运输材料的实际情况调整转动刚度和减震性能。

在运输中,根据运输材料(如双t板2)的实际情况调整减震块40在滑槽20中的位置;将运输材料放置于顶板10上且位于枢接轴30的两侧,使受力均匀;本实施例中,减震块40依靠自身与滑槽20之间的静摩擦力即可保持位置的相对固定,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会自动滑动;需要对减震块40位置进行调节时,操作人员用手推拉减震块40移动即可。

进一步地,减震块40的宽度匹配于滑槽20的两个翼缘之间的距离,枢接轴30垂直于两个翼缘。

本实施例中,将减震块40沿着滑槽20移动,即可调整减震块40与枢接轴30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一枢接部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耳板11,第一耳板11形成有第一枢接孔111,第二枢接部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二耳板21,第二耳板21形成有第二枢接孔211,枢接轴30穿设于第一枢接孔111和第二枢接孔211中。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枢接部和第二枢接部,增加了顶板10与滑槽20之间的高度距离,用于容置两个减震块40。在其他实施例中,减震块40的数量可为多个,只要枢接轴30的两侧均设置有减震块40即可。

结合图2所示,进一步地,减震块40包括垫块41、垫片43和弹簧组42,弹簧组42连接于垫块41和垫片43之间,垫块41设于滑槽20内,垫片43设于顶板10下。

本实施例中,垫块41具有一定的高度,增大了弹簧组42的高度,提高了稳定性;通过设置垫片43,便于减震块40与顶板10之间的相对滑动。

更进一步地,垫块41抵靠于滑槽20的翼缘。

本实施例中,垫块41抵靠于滑槽20的翼缘,可增大减震块40与滑槽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而增大静摩擦力。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的垫块41的底部形成有第一连接板,第一连接板上设有竖板,竖板顶部连接有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连接于弹簧组42的第一端,弹簧组42的第二端连接于垫片43。第一连接板滑设于滑槽20中,滑槽20的翼缘的顶端还形成有防止第一连接板脱离滑槽20的挡边;竖板增大了垫块41的高度,进而增大了弹簧组42的高度。

结合图2和图7所示,更进一步地,顶板10向下形成有与翼缘相对的挡板12。

本实施例中,竖向的挡板12与水平的顶板10形成了容置槽,用于容置减震块40,同时也作为减震块40的滑动轨道,限定了减震块40的滑动方向,防止减震块40脱离顶板10。

进一步地,顶板10的顶面设有橡胶垫60。

本实施例中的橡胶垫60增大了运输材料与支座的摩擦力,避免运输材料脱离支座。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调节减震块40位置的调节杆,调节杆连接于减震块40。

在另一实施例中,挡板12与翼缘之间设有一段距离,调节杆连接于减震块40并穿出挡板12和翼缘之间,使用者可通过推拉调节杆移动减震块40位置。

在又一实施例中,进一步地,滑槽20的翼缘设有多个第一连接孔,减震块40形成有第二连接孔,支座还包括用于同时穿设至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中的定位件。

在又一实施例中,多个第一连接孔均匀分布于翼缘上,定位件为螺栓组件,减震块40通过螺栓和螺母固定连接于滑槽20。需要移动减震块40时,将螺母拧下,将螺栓取下,移动减震块40到位后将安装螺栓、螺母即可。

本发明尤其适用于预应力双t板2,由于车辆颠簸且双t板2在四点处受力,使双t板2受到扭力,从而引起翼缘与肋梁交界处发生裂缝,这种现象在翼缘板较薄、跨度较大时尤为严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预应力双t板2一端搁置于固定支座上,另一端搁置于减震支座上;减震支座可以绕中轴(枢接轴30)小幅度摆动,摆动过程中,又会受到弹簧的约束;车辆颠簸时,固定支座与减震支座相配合,起到对预应力双t板2扭转缓冲作用;减震支座的转动刚度是可调的,可根据

(kn·m)计算,其中k为一侧弹簧刚度,r为弹簧到中轴的距离,可以看出,当调节弹簧到中轴的距离,便可增大或减小摆动杆的转动刚度;双t板2与减震支座组成了一个振动体系,只有当该振动体系的自振周期大于1.414倍车辆基本振动周期,才能起到比较好的减震效果;该振动体系的自振周期(或自振频率)取决于构件质量和摆动杆转动刚度,构件质量越大,摆动杆刚度越小,则自振周期越大(自振频率越小);因而可以根据构件的质量,选择合适的r的档位,从而将该振动系统的自振周期(或自振频率)调节至合适的值。即当构件质量较小时,需调小r值;当构件质量较大时,需调大r值。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发明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发明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