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电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74026发布日期:2019-11-08 21:10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电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梯设备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电梯。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的快速发展,建筑物的高度也逐渐增加,垂直升降电梯是高层建筑必不可缺的设施。然而,随着电梯数量的增加,电梯故障也在逐年增长,坠梯事故屡见不鲜。面对越来越严峻的电梯安全问题,如何有效的保障电梯内乘客的安全成为电梯设计首要问题。现有电梯的防坠装置主要是美国的e.g.奥蒂斯发明的安全钳,当电梯出现超速、断绳等非常严重的故障后,安全钳将轿厢紧急制停并夹持在导轨上。据统计,设置有安全钳的电梯也发生过很多起坠梯事故,即安全钳并非绝对安全,还需别的防护措施以补救安全钳的失效。

现有技术中有安装气囊的安全电梯,气囊安装在电梯外部,以减少坠撞时冲击。而电梯重量在1000kg以上,电梯坠撞会产生极大的冲击,可能将电梯底部安全气囊撞破,且若将安全气囊安装在电梯外部,坠撞时安全气囊主要用以吸收电梯的动能,人坠撞产生的动能无法被吸收,因此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无法保证人的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电梯,此安全电梯的气囊在电梯内部,发生电梯坠撞时,气囊充气,将乘坐电梯的人包裹在气囊内,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少电梯内人员伤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该安全电梯,包括:电梯轿厢,所述电梯轿厢上下滑动的设置于电梯井内,还包括:充气装置和安全气囊,所述电梯轿厢的内壁开设有多个气囊腔,每个所述气囊腔中均设置有安全气囊,所述安全气囊的充气端与所述充气装置的排气端导通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轿厢包括:轿厢内壁和轿厢外壁,所述轿厢外壁上端设置所述充气装置,所述充气装置通过设置在所述轿厢内壁和轿厢外壁之间的充气管路与所述安全气囊导通连接。

还包括:重力感应装置,所述重力感应装置设置在所述轿厢内壁和轿厢外壁之间,所述重力感应装置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信号输入端,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控制连接充气装置控制输入端。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气囊腔靠近电梯轿厢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与电梯轿厢的内壁可拆卸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电梯轿厢的底部、顶部和侧部均设有所述气囊腔。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轿厢下侧设置有安全缓冲层,所述安全缓冲层包括多个缓冲吸能装置,缓冲吸能装置为弹簧、气囊或弹性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轿厢上设置多个通风口。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梯井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弹簧和缓冲气囊,所述缓冲弹簧位于电梯井底面,缓冲气囊位于弹簧上侧位置。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压力传感器和供氧装置,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在缓冲气囊上端,所述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之间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与所述供氧装置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所述供氧装置的氧气输出端与电梯轿厢内侧导通。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装置与安全气囊之间设置有三通阀,所述三通阀另一端导通到电梯轿厢内部,所述三通阀的控制输入端与所述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当电梯轿厢降落到电梯井底端时,与压力传感器接触,压力传感器将信号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将控制三通阀打开,使充气装置及安全气囊内部气体向电梯轿厢内部排出。

本发明的一种安全电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安全电梯的充气装置在电梯发生坠撞时给气囊充气,充气后的气囊位于电梯轿厢的内部,气囊充气,将乘坐电梯的人包裹在气囊内,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少电梯内人员伤亡。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气囊安装在电梯外部坠撞时安全气囊主要用以吸收电梯的动能,人坠撞产生的动能无法被吸收,因此容易造成人员伤亡,无法保证人的安全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安全电梯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电梯轿厢,11、轿厢内壁,12、轿厢外壁,13、通风口;

2、电梯井,21、缓冲弹簧,22、缓冲气囊;

3、充气装置;

4、安全气囊,41、气囊腔,42、盖板;

5、重力感应装置,6、缓冲层,7、压力传感器,8、供氧装置,9、三通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一种安全电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一种安全电梯,包括:电梯轿厢1,电梯轿厢1上下滑动的设置于电梯井2内,还包括:充气装置3和安全气囊4,电梯轿厢1的内壁开设有多个气囊腔41,每个气囊腔41中均设置有安全气囊4,安全气囊4的充气端与充气装置3的排气端导通连接。当电梯发生坠撞时,充气装置3可迅速为安全气囊4充气,使安全气囊4从气囊腔41中膨出,此充气后的安全气囊4位于电梯轿厢1内部,将乘坐电梯的人包裹在安全气囊4内,起到缓冲作用,以减少电梯内人员伤亡。

为了在电梯使用过程中不损坏电梯的安全设备,电梯轿厢1包括:轿厢内壁11和轿厢外壁12,轿厢外壁12上端设置充气装置3,充气装置3通过设置在轿厢内壁11和轿厢外壁12之间的充气管路与安全气囊4导通连接。

还包括:重力感应装置5,重力感应装置5设置在轿厢内壁11和轿厢外壁12之间,重力感应装置5信号输出端连接控制器信号输入端,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控制连接充气装置3控制输入端。当电梯发生坠撞时,重力感应装置5感应到失重,将失重信号传递给控制器,控制器控制充气装置3打开,使充气装置3给安全气囊4充气。

为了保持气囊腔41的清洁及密封性,使发生坠撞时安全气囊4可顺利充气,气囊腔41靠近电梯轿厢11内部的一侧设置有盖板42,盖板42与电梯轿厢1的内壁11可拆卸连接。优选盖板42与电梯轿厢1一侧铰接,另一侧可拆卸连接,坠撞时,安全气囊4充气,体积变大,将盖板41一侧顶开,时安全气囊4顺利打开,此时盖板42与电梯轿厢1铰接,防止盖板4掉落砸伤乘客。

为了防止乘客在碰撞电梯内壁,或电梯轿厢1在坠落底部反弹时乘客撞到电梯顶,在电梯轿厢1的底部、顶部和侧部均设有气囊腔41。以保证坠撞时电梯歪斜或反弹都不会伤及乘客。

为了增加安全电梯的缓冲效果,电梯轿厢1下侧设置有安全缓冲层6,安全缓冲层6包括多个缓冲吸能装置,缓冲吸能装置为弹簧、气囊或弹性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

为了保证电梯发生故障时,电梯内部空气流通顺畅,电梯轿厢上设置多个通风口13,通风口13可与外界进行空气流通,以避免乘客在电梯内窒息死亡。

为了进一步增加安全电梯的缓冲效果,电梯井2底端设置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包括:缓冲弹簧21和缓冲气囊22,缓冲弹簧21位于电梯井2底面,缓冲气囊22位于弹簧21上侧位置,缓冲弹簧21与缓冲气囊22位于电梯井2底端,安装方式简单,且不会增加电梯重量。

为了感应电梯坠撞时的冲击力及为乘客供氧,安全电梯还包括:压力传感器7和供氧装置8,压力传感器7设置在缓冲气囊22上端,压力传感器7的信号输出端与控制器之间通信连接,控制器与供氧装置8的信号输入端通信连接,供氧装置8的氧气输出端与电梯轿厢1内侧导通。压力传感器7可测量电梯坠撞时产生的冲击,将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以此来判定电梯的坠落高度及电梯内的人数,按照等级进行报警。控制器还可控制供氧装置8,给电梯轿厢1内供氧。

充气装置3与安全气囊4之间设置有三通阀9,三通阀9另一端导通到电梯轿厢内部,三通阀9的控制输入端与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连接。

当电梯轿厢1降落到电梯井底2端时,与压力传感器7接触,此时安全气囊4的作用已完成,压力传感器7将信号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将控制三通阀9打开,使充气装置3及安全气囊4内部气体向电梯轿厢1内部排出。充气装置3可以为高压氧气罐,电梯发生坠撞后为乘客提供氧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