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以及运输顶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9940899发布日期:2020-02-14 23:08阅读:141来源:国知局
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以及运输顶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建筑器材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以及运输顶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常需要使用小车对物料进行运输,但是因为建筑工地上被载有货物的大卡车来来回回地运输,底面早已被碾压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因此小车在运输的过程中,经过凹凸不平的地面时经常会出现掉坑的现象,无法自行驶出坑塘造成搁置。同样的现有的小车仅能运输,运输完了还需要转移到升降装置上进行升降,不管升降的高低程度都需要多个转移的工序,操作繁琐,工作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凹凸不平的地面且将运输和升降结合一体的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以及运输顶升方法。

本发明通过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包括:

基板,安装在所述基板上方的升降组件,固定在所述基板的底面的中心位置处的驱动箱,对称设置在安装在所述驱动箱的两侧的移动组件,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箱与所述移动组件之间的驱动组件;

其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驱动箱的外侧壁上的连接座,固定安装在所述连接座上的旋转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的主动轮,固定在所述旋转轴的两端的异型架,以及从前之后依次安装在所述异型架上的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三压轮和第四压轮;

所述主动轮与第一压轮、第二压轮、第三压轮和第四压轮之间通过履带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压轮和第四压轮均高于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异型架包括:与所述旋转轴固定连接的v型架,固定连接于所述v型架底面的异形连接架;

所述异形连接架包括:水平架和固定在所述水平架前端的倾斜架,所述第一压轮安装在所述倾斜架的前端,所述第二压轮和所述第三压轮安装在所述水平架上,所述第四压轮安装在所述水平架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压轮齐平。既能保证在平面上正常运行,也能实现从坑槽内爬出或者退出等功能,避免搁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驱动箱内部的双向旋转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双向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的双齿轮,套接在所述旋转轴上并与所述主动轮的一侧固定连接的旋转套,套接在所述旋转轴上并与所述旋转套固定连接的抓到转动齿轮,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双齿轮和转动齿轮之间的链条。传动结构、充分利用了空间。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升降组件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基板的上表面的框架,设置在所述框架底部的调控组件,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升降组件的夹取组件。移动过程中,物料位于底部,重心低,移动稳定不易侧翻。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框架底部后侧的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带轮,旋转安装在所述框架两侧且前后放置的转动轴,套接在所述转动轴的前后两端的第一带轮和第二带轮,安装在所述框架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带轮的上方的第三带轮,传动连接于所述主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之间的第一传动带,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三带轮与所述第一带轮之间的第二传动带。采用传动带进行传动,降低了设备总体的质量,使重心下降,增加了安全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传动带内壁的移动框,固定在所述移动框的两侧壁的后侧的第一推动气缸,传动连接于所述推动气缸的推动板,以及设置在所述推动板内壁处的限位组件。指定的放置地点与设备不在同一竖直面上,如果不采用可推出的移动框,那在卸料的过程中物料存在直接坠落的风险。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铰接安装在所述推动板内壁处的第二推动气缸,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推动气缸的活塞气缸上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另一端铰接与所述推动板的底端。结构简单。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板与所述移动框之间通过导轨与滑块传动连接。增加推动板在被顶出的过程的稳定性,并给与一定的支撑力。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推动板的内壁的前侧设置有限位块。防止位于顶部的物料在颠簸的过程中掉落。

使用如上所述的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的运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升降组件控制移动框位于底部,此时第二推动气缸处于压缩状态,控制限位板与推动板之间的夹角为90°;

步骤二、将待转移的物料放置在移动框内,若物料为零散的物品,则在限位板之间先放置放置板,然后将物品堆积在放置板上;

步骤三、堆垛完成后,驱动组件工作控制移动组件;

步骤四、当运输顶升设备在水平地面上移动时,则第二压轮与第三压轮与地面平行,履带转动;

步骤五、当运输顶升设备在坑槽内时,因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之间相对地面为倾斜设置,故位于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之间的履带与坑槽之间接触,带动前移走出坑槽;

步骤六、当需要后退时,且运输顶升设备在坑槽内,因第三压轮与第四压轮之间相对地面为倾斜设置,故位于第三压轮与第四压轮之间的履带与坑槽之间接触,带动前移走出坑槽;

步骤七、当转移至指定位置后,升降组件工作,将移动框及上门的物料顶升,随后第一推动气缸将推动板及上的物料向前推送,使物料位于指定地点的上方;

步骤八、第二推动气缸拉伸,限位板旋转至与推动板处于同一面上,开始卸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设计的移动组件能够同时适用于平面和凹坑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面不平造成运输装置搁置的问题;并将运输和顶升结合,节省了现有技术中运输完需要进行搬运的顶升装置的这一步骤,提高了效率,简化了工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的侧视图。

图2为本发明中的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发明中的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中的移动组件中的异型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的升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的升降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的夹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至图7中的各标注为:基板1、升降组件2、驱动箱3、移动组件4、驱动组件5、框架201、第一带轮202、第二带轮203、第三带轮204、第一传动带205、第二传动带206、移动框207、推动板208、第二推动气缸209、限位板210、限位块211、连接座401、旋转轴402、主动轮403、异型架404、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第四压轮408、履带409、v型架410、异形连接架411、转动齿轮501、链条502。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发明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发明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申请人经研究和观察发现:在建筑工地上,因大卡车的运输原因,导致工地上出现坑坑洼洼的现象,并且在工地上不乏用于短程的运输装置,但是这些装置似乎只适用于在平地前行,当车轮位于坑槽内加上自身的重力和物料的重力将会很难从坑槽中走出来,需要人为的推动或者采取其他办法。并且在运输后的物料还需要转移至升降装置再进行升降,工序繁琐,劳动力大。

申请人研发出了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以及运输顶升方法,适用于凹凸不平的地面且将运输和升降结合一体,包括:基板1、升降组件2、驱动箱3、移动组件4、驱动组件5、框架201、第一带轮202、第二带轮203、第三带轮204、第一传动带205、第二传动带206、移动框207、推动板208、第二推动气缸209、限位板210、限位块211、连接座401、旋转轴402、主动轮403、异型架404、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第四压轮408、履带409、v型架410、异形连接架411、转动齿轮501、链条502。

如图1所示,所述基板1的下方设置有驱动箱3,所述驱动箱3的两侧对称安装有移动组件4,所述移动组件4用于控制整个设备的移动状态。所述移动组件4传动连接于驱动组件5,所述驱动组件5用于控制移动组件4的工作状态。所述基板1的上方设置有升降组件2,该升降组件2用于实现对物料的夹取和升降。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移动组件4包括:对称固定在所述所述驱动箱3的外侧壁上的连接座401,所述连接座401上固定安装有旋转轴402,所述旋转轴402的两端通过轴承可转动的安装有主动轮403。所述旋转轴402的两端固定安装有异型架404,所述异型架404从前之后依次安装有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所述主动轮403与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之间通过履带409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压轮406和所述第三压轮407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第一压轮405和第四压轮408均高于所述第二压轮406和所述第三压轮407。

在上述移动组件4中,因履带409传动连接于所述主动轮403与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但是如果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与主动轮403不处于同于竖直面上,履带409是很难实现传动连接的,即使履带409的宽度够宽传动也是很不稳定的。故如图4所示,所述异型架404包括:与所述旋转轴402固定连接的v型架410,固定连接于所述v型架410底面的异形连接架411;所述异形连接架411包括:水平架和固定在所述水平架前端的倾斜架,所述第一压轮405安装在所述倾斜架的前端,所述第二压轮406和所述第三压轮407安装在所述水平架上,所述第四压轮408安装在所述水平架的后端并与所述第一压轮405齐平。且异形架的顶部的连接处为张口型,使得主动轮403位于张口内,并使得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位于主动轮403的正下方。

为了实现移动组件4的工作,所述驱动组件5包括:固定在所述驱动箱3内部的双向旋转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双向旋转电机的输出轴上的双齿轮(图中未体现出来),套接在所述旋转轴402上并与所述主动轮403的一侧固定连接的旋转套,套接在所述旋转轴402上并与所述旋转套固定连接的转动齿轮501,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双齿轮和转动齿轮501之间的链条502。

上述过程中,即双向旋转电机工作,与其传动连接的双齿轮分别通过链条502带动两侧的转动齿轮501转动,因转动齿轮501通过旋转套与主动轮403固定连接,故主动轮403转动并在第一压轮405、第二压轮406、第三压轮407和第四压轮408的传动下,履带409转动实现行走。当位于凹坑内,因第一压轮405与第二压轮406之间的连线相对于地面存在移动的角度,故位于第一压轮405与第二压轮406之间的履带409用于爬坡,位于水平向的第二压轮406与第三压轮407之间的履带409用于平地的行走。

如图5所示,所述升降组件2包括:垂直固定在所述基板1的上表面的框架201,设置在所述框架201底部的调控组件,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升降组件2的夹取组件。所述调控组件用于控制夹取组件的升降,所述夹取组件用于夹取物料。移动过程中,物料位于底部,重心低,移动稳定不易侧翻。

所述调控组件包括:固定在所述框架201底部后侧的驱动电机,传动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的主带轮,旋转安装在所述框架201两侧且前后放置的转动轴,固定套接在所述转动轴的前后两端的第一带轮202和第二带轮203,安装在所述框架201的顶部且位于所述第一带轮202的上方的第三带轮204,传动连接于所述主带轮与所述第二带轮203之间的第一传动带205,以及传动连接于所述第三带轮204与所述第一带轮202之间的第二传动带206。该调控组件采用传动带传动,减轻了整体的质量,将设备的重心控制在底部,使移动的更为平稳,防止侧翻。

如图7所示,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传动带206内壁处的移动框207。当驱动电机工作时,驱动电机上的主带轮通过第一传动带205带动第二带轮203转动,因第二带轮203与第一带轮202为同轴连接,故第一带轮202转动,第一带轮202通过第二传动带206动第三带轮204转动,故位于第二传动带206上的移动框207在竖直方向上移动,以实现移动框207的升降。

在此过程中,移动框207与基板1是位于同一竖直面上的,即使物料被顶升至上方卸料,卸料的指定地点不在其下方会导致物料直接从高空坠落。一般卸料的指定地点是位于该设备的旁边,故为了将物料准确的送到指定地点处,所述夹取组件包括:固定在第二传动带206内壁的移动框207,固定在所述移动框207的两侧壁的后侧的第一推动气缸,传动连接于所述推动气缸的推动板208,以及设置在所述推动板208内壁处的限位组件。通过第一推动气缸推动移动框207以实现将物料顶出到指定地点的上方。所述推动板208用于夹取物料。

物料在运输的过程中,会产生颠簸。故为了增加对物料的稳固夹取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铰接安装在所述推动板208内壁处的第二推动气缸209,一端铰接于所述第二推动气缸209的活塞气缸上的限位板210;所述限位板210的另一端铰接与所述推动板208的底端。限位板210起到对物料的托起作用。所述推动板208与所述移动框207之间通过导轨与滑块传动连接。增加推动板208在被顶出的过程的稳定性,并给与一定的支撑力。所述推动板208的内壁的前侧设置有限位块211。防止位于顶部的物料在颠簸的过程中掉落。

使用如上所述的一种建筑物料搬运用的智能运输、顶升设备的运输顶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升降组件控制移动框位于底部,此时第二推动气缸处于压缩状态,控制限位板与推动板之间的夹角为90°;

步骤二、将待转移的物料放置在移动框内,若物料为零散的物品,则在限位板之间先放置放置板,然后将物品堆积在放置板上;

步骤三、堆垛完成后,驱动组件工作控制移动组件;

步骤四、当运输顶升设备在水平地面上移动时,则第二压轮与第三压轮与地面平行,履带转动;

步骤五、当运输顶升设备在坑槽内时,因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之间相对地面为倾斜设置,故位于第一压轮与第二压轮之间的履带与坑槽之间接触,带动前移走出坑槽;

步骤六、当需要后退时,且运输顶升设备在坑槽内,因第三压轮与第四压轮之间相对地面为倾斜设置,故位于第三压轮与第四压轮之间的履带与坑槽之间接触,带动前移走出坑槽;

步骤七、当转移至指定位置后,升降组件工作,将移动框及上门的物料顶升,随后第一推动气缸将推动板及上的物料向前推送,使物料位于指定地点的上方;

步骤八、第二推动气缸拉伸,限位板旋转至与推动板处于同一面上,开始卸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涉及的移动组件能够同时适用于平面和凹坑内,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因地面不平造成运输装置搁置的问题;并将运输和顶升结合,节省了现有技术中运输完需要进行搬运的顶升装置的这一步骤,提高了效率,简化了工序。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发明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