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及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2228055发布日期:2020-09-15 19:27阅读:119来源:国知局
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及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以日本特许出愿2019-042206(申请日:2019年3月8日)为基础,并享有该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上述在先申请而包含上述在先申请的全部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及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等乘客输送机多通过逆变器控制而将运转速度分多档进行切换。关于这样的乘客输送机,为了在拥挤时提高输送能力而缓和候梯处的拥挤,存在欲使其以高速运转的要求。另一方面,若使乘客输送机的运转速度变为高速则耗电量增加,因此若使多台乘客输送机以高速运转则存在总的耗电量的峰值超过合同约定的上限的顾虑。若总的耗电量的峰值超过上限则支付的电费变得昂贵,因此还存在欲抑制总的耗电量的要求。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根据朝多台乘客输送机的各个供给的电流的大小来判断各乘客输送机的负荷状态,当存在重负荷状态的乘客输送机的情况下,使并非重负荷状态的其他乘客输送机的运转速度降低,由此来降低总的耗电量。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虽然能够检测乘客输送机的负荷状态,但无法判定该乘客输送机的候梯处是否拥挤。因此,存在虽然并未成为重负荷状态但使候梯处拥挤的乘客输送机的运转速度降低的情况,结果,存在加重候梯处的乘客的滞留的顾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乘客输送机的候梯处的乘客的滞留、且能够抑制多台乘客输送机的总的耗电量增大的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以及速度控制方法。

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对多台乘客输送机的运转速度进行综合控制,具备多个拍摄单元、判定单元、速度控制单元。多个拍摄单元拍摄上述多台乘客输送机各自的候梯处。判定单元对由上述多个拍摄单元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解析,判定上述多台乘客输送机各自的候梯处拥挤度。当检测到由上述判定单元判定出的上述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预定的上限值的乘客输送机时,速度控制单元使该乘客输送机以比标准速度即第一速度快的第二速度运转,并且使以上述第一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乘客输送机中的1台以比上述第一速度慢的第三速度运转。

根据上述结构的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能够抑制乘客输送机的候梯处的乘客的滞留、且能够抑制多台乘客输送机的总的耗电量增大。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的功能上的构成例的框图。

图2是简要地示出自动扶梯的构造的图。

图3是示出综合控制装置的硬件构成例的框图。

图4是示出由综合控制装置进行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说明低速切换对象选择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乘客输送机的速度控制系统对多台乘客输送机的运转速度进行综合控制。以下,作为成为速度控制的对象的乘客输送机的例子,举例示出自动扶梯。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的功能上的构成例的框图。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形成为利用综合控制装置100对多台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进行综合控制的结构。与多台自动扶梯10的各个对应,设置有对这些自动扶梯10各自的候梯处进行拍摄的多个照相机50。这些多个照相机50分别与综合控制装置100连接。并且,综合控制装置100与分别独立地控制多台自动扶梯10的运转的各个自动扶梯10的控制盘30连接。

图2是简要地示出自动扶梯10的构造的图。自动扶梯10如图2所示由跨越建筑物的上层和下层架设的桁架11支承。桁架11的上层侧成为自动扶梯10的机械室,在其内部配置有驱动装置20、控制盘30、驱动链轮12等。驱动装置20由控制盘30进行动作控制,将通过电源供给而动作的马达的动力经由驱动链13传递至驱动链轮12,由此对驱动链轮12进行驱动。

另一方面,在桁架11的下层侧设置有与驱动链轮12成为一对的从动链轮14。进而,在上层侧的驱动链轮12与下层侧的从动链轮14之间卷挂有环状的梯级链15,在该梯级链15连结有多个梯级16。

通过借助驱动装置20的驱动使驱动链轮12旋转,梯级链15在驱动链轮12与从动链轮14之间环绕。由此,连结于梯级链15的多个梯级16沿着设置在桁架11内的未图示的导轨在建筑物的下层与上层之间循环移动,输送搭乘在梯级16上的乘客。

并且,在桁架11上,以位于循环移动的多个梯级16的左右两侧的方式配置有一对裙式护板17以及一对栏杆板18,在一对栏杆板18的周围分别装配有扶手带19。扶手带19是供搭乘在梯级16上的乘客把持的扶手,与梯级16的移动同步地在栏杆板18的周围环绕。

照相机50以使得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被收纳在拍摄范围内的方式设置在建筑物的预定的位置且调整其朝向。照相机50始终拍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并将其图像实时地传输至综合控制装置100。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是乘客70进入自动扶梯10的搭乘口附近的区域。在图2中,假想自动扶梯10的运转方向是上行方向,因此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是建筑物的下层侧的搭乘口附近的区域。当自动扶梯10的运转方向为下行方向的情况下,建筑物的上层侧的搭乘口附近的区域成为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

对自动扶梯10的运转独立地进行控制的控制盘30如图1所示具有电力转换电路31、控制用微机32。电力转换电路31包含转换器、平滑用电容器、逆变器等,将从三相交流商用电源40供给的交流电力用转换器转换为直流电力,并用平滑用电容器进行平滑化,然后利用逆变器转换成可变电压可变频率的交流电力并朝驱动装置20的马达供给。

控制用微机32根据从综合控制装置100发送来的速度控制指令决定从电力转换电路31朝驱动装置20供给的交流电力的电压或频率等,并将与之对应的pwm信号朝电力转换电路31的逆变器供给。由此,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由综合控制装置100控制而成为指定的运转速度。

综合控制装置100如图1所示具备判定部110和速度控制部120。判定部110对利用与多台自动扶梯10的各个对应的多个照相机50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解析,判定多台自动扶梯10各自的候梯处拥挤度。候梯处拥挤度是表示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的拥挤程度如何的指标值。候梯处拥挤度例如可以是在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等待搭乘的乘客70的数量(候梯处等待乘客数),也可以是从等待的先头的乘客70至末尾的乘客70为止的队伍的长度(候梯处等待队伍长度)。

并且,判定部110对利用多个照相机50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解析,判定位于多台自动扶梯10各自的候梯处60的乘客70的属性(乘客属性)。乘客属性例如为乘客70的年龄(年纪)、步行辅助工具(拐杖等)的使用的有无等。关于根据图像(影像)判定人物的属性的方法,例如能够使用日本特开2005-165447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等公知的方法,因此此处省略详细说明。判定部110的判定结果被传递至速度控制部120。

速度控制部120基于判定部110的判定结果决定多台自动扶梯10各自的运转速度,并对各自动扶梯10的控制盘30发送速度控制指令,由此来控制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候梯处拥挤度(候梯处等待乘客数或候梯处等待队伍长度)未超过预定的上限值的期间基本上使自动扶梯10以标准速度(例如30m/min)运转,关于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将其运转速度从标准速度切换至高速(例如40m/min)。进而,为了抵消将运转速度切换至高速的自动扶梯10的耗电量的增加量,将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的1台的运转速度从标准速度切换至低速(例如25m/min)。

即,速度控制部120若基于判定部110的判定结果检测到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则使该自动扶梯10以高速运转,并且使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的1台以低速运转。但是,当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乘客属性满足预定的条件(安全考虑条件)的情况下,不将该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高速,而使其保持标准速度不变地运转。并且,由于不将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高速,因此不使其他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低速,而使其保持标准速度不变地运转。

此处,安全考虑条件例如是位于候梯处60的乘客70中的老年人(例如75岁以上)或婴幼儿(例如5岁以下)的比例超过基准值(例如30%等)这一条件、或者位于候梯处60的乘客70中包含使用步行辅助工具的乘客70这一条件等。当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乘客属性满足这样的安全考虑条件的情况下,以不将该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高速的方式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实现还考虑了乘客70的安全性的速度控制。

并且,速度控制部120在运转速度被切换至高速而以高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变为比上述的上限值低的预定的阈值(恢复阈值)以下的情况下,使该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从高速恢复为标准速度,并使该自动扶梯10以标准速度运转。并且,与此相同,使运转速度被切换至低速而以低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从低速恢复为标准速度,并使该自动扶梯10以标准速度运转。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针对自动扶梯10的速度控制中,在从标准速度切换至高速的情况下和从高速恢复至标准速度的情况下,对控制设置滞后。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根据候梯处拥挤度在上限值附近增减这一情况而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频繁切换导致自动扶梯10的舒适性降低、或者使乘客70抱有不安这样的不良情况。

速度控制部120例如根据以下的基准来选择将运转速度从标准速度切换至低速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即,速度控制部120当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存在乘客属性满足上述的安全考虑条件的自动扶梯10的情况下,将该自动扶梯10选择为以低速运转的自动扶梯10。另一方面,若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不存在乘客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自动扶梯10,则将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选择为以低速运转的自动扶梯10。另外,也可以与乘客属性无关而将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其他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选择为以低速运转的自动扶梯10。

此处,也可以形成为,当在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没有乘客70的情况下,即根据利用照相机50拍摄到的候梯处60的图像未检测到乘客70的情况下,在直至检测到乘客70为止的期间,使该自动扶梯10的运转暂时停止。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当能够将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为比低速更低的低速待机速度(例如10m/min)的情况下,在直至检测到乘客70为止的期间,使该自动扶梯10以低速待机速度运转。在这些情况下,若检测到乘客70,则速度控制部120使暂时停止中或者以低速待机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以低速运转。

图3是示出综合控制装置100的硬件构成例的框图。综合控制装置100例如如图3所示具有具备cpu(centralprocessingunit)或gpu(graphicsprocessingunit)等处理器101、成为处理器101的作业区域的ram(randomaccessmemory)等主存储装置102、存储控制程序或各种数据的rom(readonlymemory)等辅助存储装置103、从照相机50取入图像的照相机i/f104、与自动扶梯10的控制盘30通信的通信i/f105的作为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结构。

具有这样的硬件结构的综合控制装置100例如能够通过处理器101将存储于辅助存储装置103的控制程序或各种数据读取至主存储装置102上并在主存储装置102上执行控制程序来实现上述的判定部110的功能或速度控制部120的功能。另外,关于判定部110的功能或速度控制部120的功能,其双方或者任一方也可以并非使用通用的计算机系统、而是使用例如asic(applicationspecificintegratedcircuit)或fpga(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等专用的硬件实现。

其次,参照图4以及图5对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的动作进行说明。图4是示出综合控制装置100的处理步骤的一例的流程图,图5是说明图4的步骤s104的低速切换对象选择处理的流程图。在自动扶梯10的运转中,综合控制装置100反复执行图4的流程图所示的一系列的处理。并且,与多台自动扶梯10的各个对应的多个照相机50始终拍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且其图像被实时地传输至综合控制装置100。另外,在图4以及图5的流程图中,针对多台自动扶梯10假想了混合有以标准速度运转、低速运转、高速运转的自动扶梯10的状态,但也可以全都是标准速度的运转状态。

综合控制装置100的判定部110对从与多台自动扶梯10的各个对应的多个照相机50实时地传输来的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的图像进行解析而判定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以及乘客属性,并将判定结果传递至速度控制部120(步骤s101)。

综合控制装置100的速度控制部120基于判定部110的判定结果来判断在以标准速度或者低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是否存在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步骤s102)。此处,若不存在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步骤s102:否),则处理过渡至步骤s107。另一方面,若存在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步骤s102:是),则速度控制部120接下来判断该自动扶梯10的乘客属性是否满足安全考虑条件(步骤s103)。

此处,当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乘客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3:是),不进行运转速度的变更即返回步骤s101。另一方面,当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乘客属性不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情况下(步骤s103:否),速度控制部120在接下来的步骤s104中进行低速切换对象选择处理(参照图5)。

若低速切换对象选择处理开始,则速度控制部120首先确认除了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以外是否存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步骤s201)。此处,若存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步骤s201:是),则速度控制部120接下来确认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是否存在乘客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自动扶梯10(步骤s202)。

此处,若存在乘客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自动扶梯10(步骤s202:是),则速度控制部120将该自动扶梯10选择为低速切换对象(步骤s203),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105。另一方面,若不存在乘客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自动扶梯10(步骤s202:否),则速度控制部120将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选择为低速切换对象(步骤s204),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105。

并且,在上述步骤s201中,当不存在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的情况下(步骤s201:否),速度控制部120确认在上述步骤s102中检测到的自动扶梯10(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是否比以高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高(步骤s205)。

此处,当在步骤s102中检测到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比以高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高的情况下(步骤s205:是),速度控制部120将以高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选择为低速切换对象(步骤s206),进入接下来的步骤s105。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2中检测到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为以高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候梯处拥挤度最低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以下的情况下(步骤s205:否),不进行运转速度的变更而返回步骤s101。

若通过低速切换对象选择处理选择了低速切换对象的自动扶梯10,则速度控制部120将在步骤s102中检测到的自动扶梯10(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从标准速度切换至高速(步骤s105),并且将选择为低速切换对象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低速(步骤s106),返回步骤s101。

然后,速度控制部120在步骤s107中判断以高速运转中的任一个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是否降低至恢复阈值以下。此处,若不存在候梯处拥挤度降低至恢复阈值以下的自动扶梯10(步骤s107:否),则不进行运转速度的变更而返回步骤s101。另一方面,若存在候梯处拥挤度降低至恢复阈值以下的自动扶梯10(步骤s107:是),速度控制部120使候梯处拥挤度降低至恢复阈值以下的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从高速恢复至标准速度(步骤s108),并且使以低速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1台的运转速度从低速恢复至标准速度(步骤s109),返回步骤s101。

如以上举出具体的例子详细地进行了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利用照相机50拍摄多台自动扶梯10各自的候梯处60,对利用该照相机50拍摄到的候梯处60的图像进行解析,判定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进而,使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以高速运转,并且使以标准速度运转中的自动扶梯10中的1台以低速运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能够提高候梯处60拥挤的自动扶梯10的输送能力而缓和拥挤,有效地抑制在候梯处60滞留有乘客70这一情况,并且能够有效地抑制多台自动扶梯10的总的耗电量增大。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通过对利用照相机50拍摄到的候梯处60的图像进行解析,还判定位于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60的乘客70的属性(乘客属性)。进而,当候梯处拥挤度超过了上限值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属性满足安全考虑条件的情况下,不将该自动扶梯10的运转速度切换至高速,而使其以标准速度运转。因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速度控制系统,能够实现还考虑了乘客70的安全性的速度控制。

<变形例1>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综合控制装置100的判定部110形成为对利用与各自动扶梯10对应的照相机50拍摄到的图像进行解析,判定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和乘客属性,但由于乘客属性的判定的处理负荷比较大,因此例如在处理器101(参照图3)的运算处理能力并不足的情况下,存在成为有损于实时性的原因的顾虑。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形成为判定部110仅判定各自动扶梯10的候梯处拥挤度、不进行乘客属性的判定的结构。由此,例如即便在处理器101的运算处理能力并不足的情况下,也能够减轻判定部110的处理负荷而确保实时性。

<变形例2>

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速度控制的对象的乘客输送机的例子举例示出了自动扶梯10,但成为速度控制的对象的乘客输送机也可以是自动人行道(移动人行道)。即,在设置有多台自动人行道的环境中,与设置有多台自动扶梯10的情况同样,存在欲抑制乘客滞留在拥挤的候梯处、且欲抑制总的耗电量增大的要求。因而,即便在以自动人行道作为速度控制的对象的情况下本发明也是有效的。

根据以上叙述的实施方式或变形例,能够抑制乘客输送机的候梯处中的乘客的滞留、且能够抑制多台乘客输送机的总的耗电量增大。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作为例子加以提示,并非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加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上述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同样也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