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具装置及吊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92265发布日期:2019-10-29 20:53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吊具装置及吊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吊具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吊具装置及吊装设备。



背景技术:

在风电法兰制造过程中,要求对法兰产品毛刺进行热处理,处理温度高达900℃,采用井式电阻炉加热,法兰码垛摆放同时多件处理。

现有技术中的吊钩不具有识别功能,或因识别效果不好而容易引起吊钩与法兰碰撞而导致损伤,或者法兰从吊钩上掉落而摔伤的问题。在此环境下,设计感知出炉初期,吊钩与法兰接触状况的机构很有必要。

基于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具有承重及碰撞识别功能的吊具装置显得尤为重要。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吊具装置及吊装设备,以缓解现有技术中的吊钩及吊件碰撞损坏以及吊件脱落摔伤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手段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具装置,包括:吊钩组件、第一识别指针和第二识别指针;

所述吊钩组件包括吊架、吊钩本体、第一复位元件和第二复位元件,所述吊架上设置有导套,所述吊钩本体与所述导套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复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吊钩本体与所述导套的第一端之间,所述第二复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吊钩本体与所述导套的第二端之间;

所述吊钩本体上设置有安装座和压盖,所述安装座位于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导套之间,所述压盖连接于所述第二复位元件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识别指针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识别指针与所述压盖连接,且所述第一识别指针及所述第二识别指针用于与标尺配合使用;

当所述吊钩本体相对于所述导套滑动使所述第一复位元件压缩时,所述第一识别指针超出所述标尺,表明所述吊钩本体的工作端与吊装件触碰;

当所述吊钩本体相对于所述导套滑动使所述第二复位元件压缩时,所述第二识别指针超出所述标尺,表明所述吊钩本体的工作端已钩取吊装件。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吊架装置包括行程放大组件;

所述行程放大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识别指针与所述压盖之间,用于放大所述吊钩本体的行程。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行程放大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第三连杆和第四连杆,其中,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盖铰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所述第二识别指针与所述第三连杆连接;

所述安装座上连接有固定杆,所述第二连杆上靠近所述第一连杆的位置与所述固定杆铰接;

所述第四连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连杆铰接,第二端与所述固定杆铰接;

所述第二连杆、所述第三连杆、所述第四连杆及所述固定杆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识别指针与所述第二识别指针共用一个所述标尺,且所述标尺设置在所述吊架上。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吊钩本体的尾部设置有导杆部,所述导杆部与所述导套滑动连接;

所述导杆部的第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用于限位所述第一复位元件;所述导杆部的第二端设置有紧固结构,用于限位所述压盖。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该吊架装置包括限位组件;

所述限位组件设置于所述导套上,且所述限位组件的限位端与所述导杆部配合连接,用于限制所述导杆部相对于所述导套的滑动范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限位组件包括锁紧件、弹性元件、压紧座和限位元件;

所述导套侧壁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限位元件置于所述通孔中,用于与所述导杆部配合连接;所述压紧座置于所述通孔中,用于压紧所述限位元件;所述锁紧件与所述通孔紧固连接,且所述弹性元件连接于所述锁紧件与所述压紧座之间。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导杆部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且所述限位槽沿所述导杆部的长度方向布置。

作为一种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所述吊架上开设有通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吊装设备,包括所述的吊具装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具装置及吊装设备所具有的技术优势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具装置,采用纯机械结构,具体为,主要由吊架、吊钩本体、第一复位元件、第二复位元件、导套等零部件组成一整体吊钩组件,然后在吊钩本体的非工作端与导套之间间隔设置了安装座和压盖,而第二复位元件则连接于安装座与压盖之间,由此,当吊钩本体的工作端勾接吊装件时,吊钩本体向第一方向(当吊具装置沿上下方向吊装时,第一方向为下)移动并带动压盖移动,使第二复位元件压缩,安装座与导套第二端抵紧,当吊钩本体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分离时,第二复位元件能够使吊钩本体向第二方向(当吊具装置沿上下方向吊装时,第二方向为上)移动,以实现复位;同理,由于第一复位元件与第二复位元件分别位于导套的两端,由此,当吊钩本体与吊装件触碰时,吊钩本体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使第一复位元件压缩,当触碰解除后,第一复位元件能够使吊钩本体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实现复位。

进一步的,当吊钩本体向第一方向移动时,吊钩本体带动压盖向第一方向移动,并由压盖带动第二识别指针相对于标尺移动,从而使第二识别指针超出标尺一定距离,根据该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实现勾接;当吊钩本体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吊钩本体带动安装座同时向第二方向移动,并由安装座带动第一识别指针相对于标尺移动,从而,使第一识别指针超出标尺一定距离,根据该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发生触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具装置,能够根据第一识别指针、第二识别指针与标尺之间的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与吊装件的承重情况以及触碰情况;在吊钩本体向第二方向移动(上移)时,通过第一识别指针超出标尺而反映吊钩本体与吊装件触碰,此时,提醒操作人员需要对吊具装置进行调整,调整后方可继续工作;在起吊时,吊钩本体承重,通过第二识别指针超出标尺而反映吊钩本体与吊装件已经勾接成功,此时可以将吊装件起吊出炉,当第二识别指针未超出标尺时,不得起吊,需要对吊具装置进行调整至吊具装置中的第二识别指针超出标尺范围方可起吊。

通过第一识别指针、第二识别指针分别与标尺的相互配合使用,大大减少了吊具装置与吊装件触碰而造成两者损伤的事故发生,以及减少了吊装件在起吊过程中掉落摔伤的事故发生。

并且,通过第一复位元件能够对吊钩本体与吊装件触碰进行缓冲,以缓解两者之间触碰损伤的问题,同时,第一复位元件还能够使吊钩本体向第一方向回位,以保证第一识别指针回位到初始位置,同样的,第二复位元件能够使吊钩本体向第二方向回位,以保证第二识别指针回位到初始位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吊装设备,包括上述吊具装置,由此,该吊装设备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吊具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具装置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具装置的第二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吊钩组件的示意图。

图标:

100-吊钩组件;110-吊架;111-通槽;120-吊钩本体;121-导杆部;1211-限位槽;122-凸起结构;123-紧固结构;130-第一复位元件;140-第二复位元件;150-导套;151-通孔;160-安装座;161-第二连接杆;162-L形杆;170-压盖;171-第一连接杆;180-标尺;

200-行程放大组件;210-第一连杆;220-第二连杆;230-第三连杆;240-第四连杆;250-固定杆;

300-第一识别指针;400-第二识别指针;

500-限位组件;510-锁紧件;520-弹性元件;530-压紧座;540-限位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具体结构如图1-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以图1中的左为下,右为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具装置,采用纯机械结构,具体为,主要由吊架110、吊钩本体120、第一复位元件130、第二复位元件140、导套150等零部件组成一整体吊钩组件100,然后在吊钩本体120的非工作端与导套150之间间隔设置了安装座160和压盖170,而第二复位元件140则连接于安装座160与压盖170之间,由此,当吊钩本体120的工作端勾接吊装件时,吊钩本体120向第一方向(当吊具装置沿上下方向吊装时,第一方向为下)移动并带动压盖170移动,使第二复位元件140压缩,安装座160与导套150第二端抵紧,当吊钩本体120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分离时,第二复位元件140能够使吊钩本体120向第二方向(当吊具装置沿上下方向吊装时,第二方向为上)移动,以实现复位;同理,由于第一复位元件130与第二复位元件140分别位于导套150的两端,由此,当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触碰时,吊钩本体120沿第二方向移动,并使第一复位元件130压缩,当触碰解除后,第一复位元件130能够使吊钩本体120向第一方向移动,以实现复位。优选地,第一复位元件130及第二复位元件140均采用弹簧。

进一步的,当吊钩本体120向第一方向移动时,吊钩本体120带动压盖170向第一方向移动,并由压盖170带动第二识别指针400相对于标尺180移动,从而使第二识别指针400超出标尺180一定距离,根据该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120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实现勾接;当吊钩本体120沿第二方向移动时,吊钩本体120带动安装座160同时向第二方向移动,并由安装座160带动第一识别指针300相对于标尺180移动,从而,使第一识别指针300超出标尺180一定距离,根据该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120的工作端与吊装件发生触碰。

需要说明的是,吊钩本体120上设置有台阶,导套150上设置有滑槽,其中,台阶能够与安装座160抵接或卡接,当吊钩本体120向第一方向(向下)移动时,台阶能够沿着滑槽滑动,而安装座160受到导套150的抵接无法向第一方向移动,由此,吊钩本体120能够带动压盖170向第一方向移动,并由压盖170带动第二识别指针400移动,此时第二复位元件140受到压缩;当吊钩本体120向第二方向(向上)移动时,台阶能够抵紧安装座160的下端,从而吊钩本体120通过台阶推动安装座160向第二方向移动,并由安装座160带动第一识别指针300移动,此时,第一复位元件130压缩,并且,吊钩本体120还能够带动压盖170及第二识别指针400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吊具装置,能够根据第一识别指针300、第二识别指针400与标尺180之间的超出距离反映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的承重情况以及触碰情况;在吊钩本体120向第二方向移动时,通过第一识别指针300超出标尺180而反映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触碰,此时,提醒操作人员需要对吊具装置进行调整,调整后方可继续工作;在起吊时,吊钩本体120承重,通过第二识别指针400超出标尺180而反映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已经勾接成功,此时可以将吊装件起吊出炉,当第二识别指针400未超出标尺180时,不得起吊,需要对吊具装置进行调整至吊具装置中的第二识别指针400超出标尺180范围方可起吊。

通过第一识别指针300、第二识别指针400分别与标尺180的相互配合使用,大大减少了吊具装置与吊装件触碰而造成两者损伤的事故发生,以及减少了吊装件在起吊过程中掉落摔伤的事故发生。

并且,通过第一复位元件130能够对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触碰进行缓冲,以缓解两者之间触碰损伤的问题,同时,第一复位元件130还能够使吊钩本体120向第一方向回位,以保证第一识别指针300回位到初始位置,同样的,第二复位元件140能够使吊钩本体120向第二方向回位,以保证第二识别指针400回位到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该吊具装置包括行程放大组件200;行程放大组件200连接于第二识别指针400与压盖170之间,用于放大吊钩本体120的行程。

进一步的,行程放大组件200包括第一连杆210、第二连杆220、第三连杆230和第四连杆240,其中,第一连杆210的第一端与压盖170铰接,第二端与第二连杆220铰接,第二连杆220与第三连杆230铰接,第二识别指针400与第三连杆230连接;安装座160上连接有固定杆250,第二连杆220上靠近第一连杆210的位置与固定杆250铰接;第四连杆240的第一端与第三连杆230铰接,第二端与固定杆250铰接;第二连杆220、第三连杆230、第四连杆240及固定杆250共同围成平行四边形。

考虑到第二识别指针400的移动范围较小,反映不明显,本实施例中增设了行程放大组件200,通过该行程放大组件200能够将第二识别指针400的移动范围放大,以便于更明显地反映。

优选地,该行程放大组件200采用多连杆结构,具体的,主要参考图1(图1中的左为吊具装置实际应用时的下,右为吊具装置实际应用时的上)、图2,压盖170上横向(与上下方向垂直的方向)伸出第一连接杆171,该第一连接杆171的端部与第一连杆210的第一端通过转轴连接,第一连杆210的第二端与第二连杆220的第一端通过转轴连接,第二连杆220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230的第一端通过转轴连接;进一步的,第二连杆220的中部某一位置通过转轴与安装座160上连接的固定杆250连接,由此,第二连杆220起到了杠杆作用,为了实现放大效果,使第二连杆220与固定杆250连接的转轴靠近第一连杆210,即,该转轴将第二连杆220分隔成两段,靠近第一连杆210的一段和靠近第三连杆230的一段,且靠近第一连杆210的一段距离小于靠近第三连杆230的一段,具体长度之比与第二识别指针400的行程实际需要放大的倍数相关。

进一步的,为了保证第三连杆230能够沿上下(图1中的左右方向)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平行四边形原则,具体为,在固定杆250与第三连杆230之间连接第四连杆240,且第四连杆240的长度与第二连杆220上靠近第三连杆230的一段长度相等,第三连杆230上两个铰接处(与第二连杆220的铰接处,以及,与第四连杆240的铰接处)之间的长度与固定杆250上两个铰接处(与第二连杆220的铰接处,以及,与第三连杆230的铰接处)之间的距离相等,从而,第二连杆220上靠近第三连杆230的一段、第四连杆240、固定杆250上两个铰接处之间的一段,以及第三连杆230上两个铰接处之间的一段共同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由此,当固定杆250相对不动时,随着吊钩本体120带动压盖170沿上下方向移动,由压盖170带动第一连接杆171、第一连杆210带动第二连杆220相对于固定杆250摆动,并由第二连杆220带动第三连杆230沿上下方向移动,从而实现第二识别指针400与标尺180之间的相对移动,以便于将吊钩本体120的行程放大反映至第二识别指针400上,以便于观测。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行程放大组件200不仅限于上述方式,各连杆之间还可以通过滑块等结构连接,以实现上述功能,例如,第三连杆230与一滑套滑动连接,第二连杆220的第二端与第三连杆230的第一端之间通过滑块连接,这样一来,同样能够保证第三连杆230沿上下方向移动。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第一识别指针300与第二识别指针400共用一个标尺180,且标尺180设置在吊架110上。

本实施中优选地,第一识别指针300和第二识别指针400与同一个标尺180进行对比;为了更方便的观测,本实施例中将标尺180设置在吊架110上,这样一来,当吊具装置上下移动时,标尺180相对于吊架110静止,而第一识别指针300、第二识别指针400均相对于吊架110移动,从而,更加方便观测到第一识别指针300或第二识别指针400是否超出标尺180,进而获知吊钩本体120与吊装件的触碰或吊装情况。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吊钩本体120的尾部设置有导杆部121,导杆部121与导套150滑动连接;导杆部121的第一端设置有凸起结构122,用于限位第一复位元件130;导杆部121的第二端设置有紧固结构123,用于限位压盖170。

考虑到吊钩本体120能够沿导套150上下滑动,本实施例中在吊钩本体120的末端(非工作端)设置了导杆部121,该导杆部121与导套150滑动连接;进一步的,在导杆部121的下端设置凸起结构122,第一复位元件130套在导杆部121后下端与凸起结构122抵接,上端与导套150的下端抵接;并且,导杆部121的上端设置紧固结构123,第二复位元件140套在导杆部121后上端与紧固结构123抵接,下端与安装座160抵接,由此,吊钩本体120上移时,凸起结构122能够挤压第一复位元件130,使其压缩;吊钩本体120下移时,紧固结构123能够通过压盖170挤压第二复位元件140,使其压缩;当吊钩本体120位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复位元件130和第二复位元件140均处于初始位置。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该吊具装置包括限位组件500;限位组件500设置于导套150上,且限位组件500的限位端与导杆部121配合连接,用于限制导杆部121相对于导套150的滑动范围。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限位组件500包括锁紧件510、弹性元件520、压紧座530和限位元件540;导套150侧壁上开设有通孔151,限位元件540置于通孔151中,用于与导杆部121配合连接;压紧座530置于通孔151中,用于压紧限位元件540;锁紧件510与通孔151紧固连接,且弹性元件520连接于锁紧件510与压紧座530之间。

本实施例的可选技术方案中,导杆部121的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1211,且限位槽1211沿导杆部121的长度方向布置。

考虑到吊钩本体120相对于导套150沿上下方向的移动距离不宜过大,本实施例中增设了限位组件500,优选地,该限位组件500设置在导套150上,以便于对吊钩本体12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

具体的,限位组件500包括锁紧件510、弹性元件520、压紧座530和限位元件540,且该四个零部件从外到内设置在导套150侧壁上的通孔151中,由于锁紧件510与通孔151锁紧,锁紧件510压紧弹性元件520,弹性元件520抵接压紧座530,最终由压紧座530压紧限位元件540,使限位元件540抵紧导杆部121的侧壁。进一步的,在导杆部121的侧壁上沿长度方向开设限位槽1211,限位元件540置于限位槽1211内,随着吊钩本体120上下移动,限位槽1211的两端会与限位元件540发生触碰,从而限制吊钩本体120相对于导套150的移动距离。优选地,弹性元件520采用弹簧,限位元件540采用球体。

进一步的,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吊钩本体120需要能够相对于导套150旋转一定角度,以使吊钩本体120的工作端能够勾接吊装件,由此,本实施例中的限位槽1211需要进行调整,即,在导杆部121的侧壁上开设环形的限位槽1211,这样一来,限位槽1211既能够起到限位作用,又不会限制吊钩本体120旋转。

本实施例中,考虑到安装座160、压盖170分别需要与位于吊架110外部的第一识别指针300、第二识别指针400连接,由此,在吊架110的侧壁上开设了沿上下方向的通槽111。具体的,安装座160上连接有第二连接杆161,压盖170上连接有第一连接杆171,且第一连接杆171和第二连接杆161均能够通通槽111中伸出,并能够在通槽111内沿上下方向移动,以便于带动第一识别指针300及第二识别指针400沿上下方向移动。

进一步的,第二连接杆161上连接有L形杆162,该L形杆162的另一端与第一识别指针300连接,以保证第一识别指针300能够与吊钩本体120的移动方向平行;固定杆250同样连接在第二连接杆161上,且固定杆250与第二连接杆161垂直。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吊装设备,包括上述吊具装置,由此,该吊装设备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包括上述吊具装置所达到的技术优势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