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搬运吊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6780发布日期:2020-04-24 21:26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一种搬运吊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煤矿井下设备搬运的一种吊车,具体是涉及一种搬运吊车。



背景技术:

吊车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港口、车间、电力、工地等施工现场的一种起吊搬运机械。吊车是起重机的俗称。目前,国内各个煤矿井下综合采煤工作面上的各种设备的安装和拆除大多通过人工的方式采用简易工具进行工作。通过人工进行安装和拆除设备的缺点在于:对被起吊设备的调整、分解和组装的工作难度较大;劳动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较大。

专利号为zl201120200083.0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起重设备,尤其为一种五腿吊车,其方案为:吊车尾部的底盘上设有第五支腿,第五支腿由水平支腿和竖直支腿油缸构成,竖直支腿油缸的后侧设有把手。本实用新型可避免吊车发生翘头事故,保证了吊车的稳定性,提高了吊车作业时的活动范围及起重范围;在现有吊车基础上改进而来,容易实现,具有显著的实用性。以该吊车为代表的传统吊车虽然起吊重量较大,稳定性较高。但是,该传统吊车因为体积较大占用空间较多。因此,不适用于对煤矿井下设备搬运和吊装。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与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专门针对煤矿井下设备进行搬运或吊装的一种搬运吊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搬运吊车,包括车身及安装在车身上的液压泵和旋转工作台,在所述旋转工作台上安装有立柱,在所述立柱的顶部铰接有起重主臂,在所述起重主臂的腔体设置有起重副臂,在所述起重主臂上固定安装有连接臂,在所述立柱的底部可活动地铰接有第一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的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的底部,所述第一液压缸的第一活塞杆与所述连接臂固定铰接,所述起重副臂的一端与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第二液压缸的第二活塞杆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主可转动地固定安装有定滑轮,在所述起重主臂的顶部固定铰接有起吊臂,所述起吊臂的一端与所述起重主臂固定铰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链条,所述链条通过所述定滑轮固定连接有起重钩。

优选的是,所述立柱垂直的固定安装在所述旋转工作台上。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旋转工作台可转动的固定安装在车身的后端。所述车身上还设置有动力源,所述动力源为发动机,所述发动机为车身提供动力。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车身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所述行走轮可以为轨道对轮。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车身的一侧设置有通过所述液压泵驱动的第三液压缸和第四液压缸,另一侧设置有第五液压缸和第六液压缸。第三液压缸、第四液压缸、第五液压缸和第六液压缸的设置能够实现对车身的提升。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定滑轮为金属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立柱为圆柱型结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起重主臂平行于所述起吊臂。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链条为金属材料制成。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起吊臂为气缸或液压支架。液压支架的优点在于便于承载能力和稳定性较高。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车身的顶部两侧分别安装有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为液压千斤顶。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液压千斤顶上固定安装有支撑管。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立柱上安装有起吊操纵阀。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车身的尾部安装有支撑操纵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搬运吊车结构简单、搬运可靠;在起重主臂的顶部设置起吊臂,采用起重主臂和起吊臂结合的结构设计增加了搬运吊车工作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搬运吊车一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搬运吊车图1所示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搬运吊车图1所示实施例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说明;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一种搬运吊车,包括车身1及安装在车身1上的液压泵和旋转工作台2。在车身1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13。车身1的任一侧安装有两个行走轮13,另一侧安装有另外两个行走轮13。车身1通过行走轮13可在铺设在煤矿井下的轨道上行走。在车身1的一侧设置有通过所述液压泵驱动的第三液压缸14和第四液压缸15,另一侧设置有第五液压缸16和第六液压缸17。所述第三液压缸14、第四液压缸15、第五液压缸16及第六液压缸17均通过所述液压泵驱动。

在旋转工作台2上安装有立柱3。立柱3采用钢铁材料制成且为圆柱型结构。立柱3通过焊接的方式垂直的固定安装在旋转工作台2上。立柱3可随着旋转工作台2的转动而转动。旋转工作台2可转动的角度为0-280°。旋转工作台2可转动的固定安装在车身1的后端。在立柱3的顶部铰接有起重主臂4,在起重主臂4的腔体设置有起重副臂19,在起重主臂4上固定安装有连接臂6。连接臂6倾斜的安装在起重主臂4的底部。起重主臂4与连接臂6之间具有夹角。所述夹角小于90°。在立柱3的底部可活动地铰接有第一液压缸5,所述第一液压缸5的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3的底部,第一液压缸5的第一活塞杆20与所述连接6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起重副臂19的一端与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第二液压缸7的第二活塞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主轴9可转动地固定安装有定滑轮10。起重副臂19通过第二液压缸7的作用可在所述腔体内往复运动。在所述起重主臂4的顶部固定铰接有起吊臂18,起吊臂18的一端与所述起重主臂4固定铰接,另一端固定连接有链条11。所述链条11通过所述定滑轮10固定连接有起重钩12。所述定滑轮10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具体为钢铁。同样,所述链条11也采用钢铁材料制成。起重主臂4平行于所述起吊臂18。起吊臂18可随着起重主臂4的转动而转动。

实施例2:

如图1-3所示,一种煤矿井下搬运吊车,包括车身1及安装在车身1上的液压泵和旋转工作台2。所述液压泵为变量泵或柱塞泵。在车身1的底部两侧安装有行走轮13。车身1的任一侧安装有两个行走轮13,另一侧安装有另外两个行走轮13。车身1为长方形结构。车身1通过行走轮13可在铺设在煤矿井下的轨道上行走。旋转工作台2通过安装在车身1上的电机驱动。所述电机的主轴上套装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旋转工作台2底部齿套活动啮合。所述电机的主轴转动带动齿套转动继而带动旋转工作台2转动。在车身1的一侧设置有通过所述液压泵驱动的第三液压缸14和第四液压缸15,另一侧设置有第五液压缸16和第六液压缸17。所述第三液压缸14、第四液压缸15、第五液压缸16及第六液压缸17均通过所述液压泵驱动。

在旋转工作台2上安装有立柱3。立柱3为圆柱型结构。立柱3通过焊接的方式垂直的安装在旋转工作台2上。立柱3可随着旋转工作台2的转动而转动。旋转工作台2可转动的固定安装在车身1的后端。在所述立柱3上安装有起吊操纵阀23。在车身1的尾部安装有支撑操纵阀24。在立柱3的顶部铰接有起重主臂4,在起重主臂4的腔体设置有起重副臂19,在起重主臂4上固定安装有连接臂6。在立柱3的底部可活动地铰接有第一液压缸5,所述第一液压缸5的底座固定安装在所述立柱3的底部,第一液压缸5的第一活塞杆20与所述连接臂6固定铰接。在本实施例中,起重副臂19的一端与固定设置在所述腔体内的第二液压缸7的第二活塞杆8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主轴9可转动地固定安装有定滑轮10,在所述起重主臂4的顶部固定铰接有起吊臂18。在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起吊臂18为气缸。所述气缸缸体与所述起重主臂4固定铰接,所述气缸的活塞推杆固定连接有链条11,所述链条11通过所述定滑轮10固定连接有起重钩12。所述定滑轮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具体为钢铁。同样,所述链条11也采用钢铁材料制成。起重主臂4平行于所述气缸。所述气缸可随着起重主臂4的转动而转动。所述气缸通过空气压缩机提供动力。所述空气压缩机安装在车身1上。在车身1的顶部两侧分别安装有支撑装置21。该支撑装置21为液压千斤顶。在液压千斤顶上固定安装有支撑管22。支撑装置21的设置目的在于为施工人员提供安全保障。当工作面的顶部发生塌方时,液压千斤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阅读了本说明书后,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难看出,本实用新型由现有技术的结合构成,这些构成实用新型的各部分的现有技术有些在此给予了详细描述,有些则出于说明书简明考虑并未事无巨细地赘述,但本领域技术人员阅读了说明书后便知所云。而且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难看出,为构成本实用新型而对这些现有技术的结合是饱含大量创造性劳动,是发明人多年理论分析和大量实验的结晶。本领域技术人员同样可以从说明书中看出,这里所披露的每个技术方案以及各个特征的任意组合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