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579437发布日期:2020-07-24 16:15阅读:5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包装箱体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



背景技术:

在生物、食品等领域,根据各类物质的理化性能,菌种、生鲜、食物等均需在特定的温度下进行保存。另外,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外出郊游,这也进一步提高了对郊游食物及物品的携带及保存的要求,为了应对上述需求,简单且易携带的保温箱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保温箱均为一体式结构,其仅涉及一个用于保冷或保热的容纳空间,或者由隔板将一个容纳空间隔成多个容纳空间,例如中国专利cn108657569a公开了一种保温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的内部设置有一个以上的隔温板,所述隔温板将所述箱体的内部分隔为两个以上的容置腔,其可在同一个保温箱内同时输送冷饮和热饮时,但该保温箱为水平方向的多个容置腔,其较易在各个相邻腔体之间实现热交换,从而使得保热或保冷效果不佳。此类保温箱不适用于需长期恒温存放或进行长途运输的物品以及对温度要求较高的物品,如高温存放或低温保鲜等,其会严重影响存放物质的品质。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同时实现保热和保冷且保温效果优异的的保温箱。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该保温箱设置上下两个箱体,从而使得箱体具有多个分隔开的独立存放空间,并且两个箱体分别用于存放需要保冷或保热的物品,本实用新型采用将冷箱和热箱分开,可以更好的起到保温和冷藏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其包括箱盖、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箱盖的底部与第一箱体的顶部卡合,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与第二箱体的顶部卡合;其中,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为保热型保温箱或保冷型保温箱。

为了进一步优化上述冷热双用保温箱,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壁设置至少1个容置袋,所述容置袋用于放置冰袋或热水袋。

进一步地,第二箱体的底板内部嵌设至少1个容置槽,所述容置槽用于放置冰板或发热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为保热型保温箱,所述第二箱体为保冷型保温箱,上述设置是基于冷气体密度大于热气体,冷空气会优先积聚于箱体的下方,冷空气会优先积聚于箱体的上方,从而有效降低了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之间的热对流,以提高各箱体的保温效率。更优选地,第一箱体的底部内侧铺设一层绝热层,例如高密度无氟绝热层,聚氨酯泡沫绝热层等。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在侧壁顶部设置第一上凸环,所述第一箱体的端角处设置第一上端角凹槽,在沿着所述第一上凸环的周围在各第一上端角凹槽之间设置第一上侧凸条,所述第一上侧凸条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上凸环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箱盖的底部设置盖体凸块,所述盖体凸块的周围为一内凹的盖体凹环,所述盖体凹环用于卡合所述第一上凸环,所述盖体凸块嵌入所述第一上凸环的内部;所述箱盖在侧壁的底部设置与所述第一上端角凹槽匹配的盖体端角凸起,所述箱盖在侧壁的底部还设置与所述第一上侧凸条匹配的盖体侧凹条。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箱体在侧壁顶部设置第二上凸环,所述第二箱体的端角处设置第二上端角凹槽,在沿着所述第二上凸环的周围在各第二上端角凹槽之间设置第二上侧凸条,所述第二上侧凸条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凸环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设置第一下凹板,所述第二上凸环抵靠至所述第一下凹板;所述第一箱体在侧壁的底部设置与所述第二上端角凹槽匹配的第一下端角凸起,所述第一箱体在侧壁的底部还设置与第二上侧凸条匹配的第一下侧凹条。

进一步地,所述箱盖、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分别为一体成型的发泡聚丙烯(epp)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侧壁设置卡扣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卡扣连接件包括塑料材质的上扣件和下卡件,所述上扣件和下卡件分别粘接与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侧壁外部和第二箱体的顶部侧壁外部;所述上扣件的底部设置对称布置的2个突出,所述突出为一杆状物,其底部设置朝侧面凸出的卡钩件,所述下卡件设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杆状物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卡钩件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第二箱体底部与放置平面之间设置可用于嵌入手掌的间隙,以利于保温箱的搬运。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保温箱体内设置多个箱体可同实现箱体的上下隔层,将箱体分成多个存放区域,同时箱体均为epp材质,其具有良好的绝热效果,能同时实现保温和保冷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第一箱体、第二箱体内分别设置冰袋或热水袋冰板或发热板,其可实现对保热物品和保冷物品的较好保存,例如设置热水板可实现快餐的保温,保证快餐的美味;例如设置冰板,可实现果蔬类物品及冰饮料、冰棍等的运输,保证果蔬类物品的新鲜程度,减缓其腐烂速度,并有利于维持冰饮料的温度以及防止冰棍的溶化,保持食品的原汁原味;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冷热双用保温箱适合用于需冷热隔离的物品,既可保冷又可保热,尤其适用于外卖行业或者外出郊游或者车载物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冷热双用保温箱的组装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冷热双用保温箱的分解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冷热双用保温箱中的第一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的冷热双用保温箱中的第二箱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用于卡扣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为:

箱盖1;盖体凸块11;盖体端角凸起12;盖体侧凹条13;盖体凹环14;第一箱体2;第一上凸环21;第一上端角凹槽22;第一上侧凸条23;容置袋24;第一下凹板211;第一下端角凸起222;第一下侧凹条223;第二箱体3;第二上凸环31;第二上端角凹槽32;第二上侧凸条33;容置槽34;卡扣连接件4;上扣件41;突出42;下卡件43。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热双用保温箱,其包括箱盖、第一箱体和第二箱体,所述箱盖的底部与第一箱体的顶部卡合,所述第一箱体的底部与第二箱体的顶部卡合;其中,所述第一箱体、第二箱体为保热型保温箱或保冷型保温箱。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为一应用于快餐运输的保温箱。

如图1~图5所示,本实施例采用的冷热双用保温箱,包括材质均为epp的箱盖1、作为保热型保温箱的第一箱体2和作为保冷箱保温箱的第二箱体3,箱盖1、第一箱体2、第二箱体3均为一体成型结构,其中,第一箱体2的每一内侧壁均设置一个容置袋24,容置袋24用于放置热水袋,第二箱体3的底板内部嵌设1个容置槽34,容置槽34用于放置冰板。

箱盖1的底部与第一箱体2的顶部卡合,具体结构为:第一箱体2在侧壁顶部设置第一上凸环21,第一箱体2的端角处设置第一上端角凹槽22,在沿着第一上凸环21的周围在各第一上端角凹槽22之间设置第一上侧凸条23,第一上侧凸条23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一上凸环21的高度;箱盖1的底部设置盖体凸块11,盖体凸块11的周围为一内凹的盖体凹环14,盖体凹环14用于卡合第一上凸环21,盖体凸块11嵌入第一上凸环21的内部;箱盖1在侧壁的底部设置与第一上端角凹槽22匹配的盖体端角凸起12,箱盖1在侧壁的底部还设置与第一上侧凸条23匹配的盖体侧凹条13,盖体端角凸起12的高度等于盖体凸块11的高度。采用上述结构,第一箱体2与箱盖1能够紧密卡合,密封效果优异,有效防止其与外部环境的热交换,保证第一箱体1的保温性能。

第一箱体2的底部与第二箱体3的顶部卡合,具体结构为:第二箱体3在侧壁顶部设置第二上凸环31,第二箱体3的端角处设置第二上端角凹槽32,在沿着第二上凸环31的周围在各第二上端角凹槽32之间设置第二上侧凸条33,所述第二上侧凸条33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上凸环31。第一箱体2的底部设置第一下凹板221,第二上凸环31抵靠至所述第一下凹板221;第一箱体2在侧壁的底部设置与第二上端角凹槽32匹配的第一下端角凸起222,所述第一箱体2在侧壁的底部还设置与第二上侧凸条33匹配的第一下侧凹条223。优选上述第二箱体3的顶部结构及底部结构与第一箱体2的顶部结构与底部结构完全相同,以使得第一箱体2能与第二箱体3的顺序进行互换。

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箱体2的正面外壁上设置凹痕,所述凹痕显示是“热”字;在第二箱体2的正面外壁上设置凹痕,所述凹痕显示是“冷”字,以便用户区别热箱和冷箱。

在一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箱体2与第二箱体3的侧壁设置卡扣连接件4,所述卡扣连接件4的数量为2个,其位于相对的2个侧壁上。卡扣连接件4包括塑料材质的上扣件41和下卡件43,上扣件41和下卡件43分别粘接与第一箱体2的底部侧壁外部和第二箱体3的顶部侧壁外部;上扣件41的底部设置对称布置的2个突出42,突出为一杆状物,其底部设置朝侧面凸出的卡钩件,下卡件43设置一通孔,所述通孔的距离大于等于所述杆状物之间的距离,且小于所述卡钩件之间的距离。在卡合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3时,突出42嵌入通孔中,卡钩件穿出下卡件43,从而实现卡扣连接件的卡合,从而进一步防止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3的分离;在分离第一箱体2和第二箱体3时,用手按压卡钩件使其嵌入通孔,从而使突出从通孔中拔出,以实现两个箱体的分离。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保温箱通过设置上下层分布的热箱和冷箱,使得箱体具有多个分隔开的存放空间,同时实现保温和保冷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但其只作为范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任何对该实用进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实用新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下所作的均等变换和修改,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