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钩及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1653发布日期:2020-02-21 19:52阅读:3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吊钩及混凝土预制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预制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混凝土预制桩的吊钩。本实用新型还涉及设有所述吊钩的混凝土预制桩。



背景技术:

混凝土预制桩是在工厂预制的内部具有钢筋笼的混凝土桩,其特点是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坚固耐久、施工速度快,施工程序为预制、运输、堆放、沉桩,沉桩方法有锤击法、静力压桩法、振动法等,沉桩时用沉桩设备将桩打入、压入或振入土中。

对于混凝土预制桩来讲,为了保证预制桩的结构强度和连接强度,通常采用圆钢、螺纹钢、pc钢棒等任意一种满足建筑强度要求的长条状物来形成钢筋笼的主受力筋,主受力筋的外部通常缠绕并焊接有连续的螺旋筋。

混凝土预制桩在生产、转运、施工等过程中,经常需要进行起吊作业,由于大多数混凝土预制桩的形状不利于直接起吊,因此,为了便于起吊,在生产此类混凝土预制桩时,通常需要在混凝土预制桩内植入起吊部件作为起吊点。

起吊部件的主要形式为吊钩,吊钩在植入时可以有多种定位方式,例如在混凝土浇筑前,在钢筋笼上卡设泡沫塑料等易清除材质的垫块,垫块设有容纳吊钩的凹槽,将吊钩的起吊部置于凹槽内,使吊钩的顶面低于桩身平面,在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清除混凝土预制桩内的垫块,清除垫块后呈现的混凝土预制桩与吊钩之间的容纳腔即为起吊空间,等等。

吊钩一般由一段钢筋采用折弯工艺折弯成型,具有锚固部和起吊部,锚固部位于预制桩本体内部,其左右竖向部分的下端具有向上的折弯角,吊钩露出预制桩本体的上端形成起吊部,起吊部一般不高于预制桩本体的表面,预制桩本体在起吊点位置设有对应于吊钩的内凹部位,以容置吊钩的起吊部。

为了保证吊钩与预制桩本体的结合强度,防止吊钩与预制桩本体相脱离,使吊钩在起吊时完全能够承受混凝土预制桩的重量,在纵向方向上,锚固部需要具有足够的锚入深度,在横向或轴向方向上,锚固部的折弯角需要具有足够的长度。但由此会引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吊钩无法顺利的放入钢筋笼,特别是在钢筋笼的主受力筋间距较小,螺旋筋的缠绕较为密集的情况下,主受力筋和螺旋筋所提供的穿入口不足以使吊钩穿过,即使不断调整吊钩姿态进行穿绕也无法将吊钩放置在钢筋笼上。

对此,在预埋吊钩时,通常需要剪断钢筋笼的若干根螺旋筋,才有足够的空间将吊钩放置在钢筋笼上,使吊钩的锚固部进入钢筋笼内,而剪断起吊点的部分螺旋筋,会使原本连续缠绕的螺旋筋被破坏,变的不再连续,由完整的螺旋筋分成多段彼此断开的不连续的螺旋筋,这种方式会削弱钢筋笼的结构强度,降低混凝土预制桩的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吊钩。该吊钩在预埋时不需要剪断钢筋笼的螺旋筋就能够顺利的伸入钢筋笼。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设有所述吊钩的混凝土预制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吊钩,用于预埋在混凝土预制桩中作为起吊部件,包括用于预埋在所述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锚固部和外露于所述混凝土预制桩以进行起吊的起吊部;所述锚固部包括位于两侧的内锚部,所述内锚部与所述起吊部连为一体,两个所述内锚部分别设有内锚加强部且至少其中一个所述内锚加强部为分体连接式结构,或者,两个所述内锚部设有同一内锚加强部且所述内锚加强部为分体连接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吊钩的内锚部和起吊部由钢筋折弯形成,所述内锚部包括直线段,所述内锚加强部以分体连接的形式连接于所述直线段的下端处。

优选地,所述内锚加强部包括内锚加强杆,所述内锚加强杆的一端或中部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与所述直线段的下端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销钉,所述内锚加强杆开设有第一销钉孔,所述直线段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销钉孔,所述销钉穿入所述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以将所述内锚加强杆和直线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焊接结构、卡接结构、粘接结构、螺接结构、套接结构或绑扎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螺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直线段的内螺纹和设于所述内锚加强杆杆身上的外螺纹,所述内锚加强杆与所述直线段通过所述外螺纹与内螺纹的配合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直线段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所述内锚加强杆置于所述托脚的弯角区域,以由所述托脚向上承托所述内锚加强杆。

优选地,所述内锚加强杆的杆身上弯曲成形有能够卡接于所述托脚的卡槽。

优选地,所述内锚加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锚部和起吊部所在的平面相垂直;或者,所述内锚加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锚部和起吊部所在的平面相平行;或者,所述内锚加强杆与所述内锚部和起吊部处于同一平面;或者,所述内锚加强杆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内锚部和起吊部所在的平面呈小于等于90的夹角。

优选地,所述内锚加强部包括内锚端头,所述内锚端头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与所述直线段的下端相连接,以在所述直线段的下端形成径向尺寸变大的防脱部位。

优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销钉,所述内锚端头的侧面开设有第一销钉孔,所述直线段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销钉孔,所述销钉穿入所述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以将所述内锚端头和直线段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焊接结构、卡接结构、粘接结构、螺接结构、套接结构或绑扎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

优选地,所述螺接结构包括设于所述直线段的外螺纹和设于所述内锚端头的内螺纹,所述内锚端头与所述直线段通过所述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两侧的内锚部的下端在中间连为一体形成闭合结构,两者共用同一所述内锚加强部。

优选地,所述内锚加强部为内锚加强杆,所述内锚加强杆位于所述内锚部下端的闭合处,以由所述内锚部下端的闭合部位向上承托所述内锚加强杆;或者,所述内锚加强杆位于所述内锚部下端的闭合部位的下方,其一端或中部与所述内锚部下端的闭合部位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起吊部和内锚部在整体上呈长轴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椭圆形。

除了上述吊钩,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桩,包括预制桩本体和预埋于所述预制桩本体的吊钩,其特征在于,所述吊钩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吊钩,所述吊钩的起吊部的最顶部呈弧形。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钩设有用于预埋在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锚固部,此锚固部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内锚部,另一部分为内锚加强部,其中,内锚部与外露的起吊部连为一体,在此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将其中一个或两个内锚加强部设计为分体连接式结构。这样,在伸入吊钩时,可以根据钢筋笼的具体结构、钢筋之间的间隙形状和尺寸,以更为灵活的方式将吊钩伸入钢筋笼,如果吊钩整体不能直接或通过穿绕手法伸入钢筋笼,则可以先将一个或两个内锚加强部与内锚部分离,由于分离后的内锚加强部和内锚部相对于整个吊钩来讲,尺寸大为减小,因此,在不剪断螺旋筋的情况下,就可以分别进入钢筋笼,然后在钢筋笼内部连接为一个完成的吊钩,从而避免在伸入吊钩时对螺旋筋进行剪切,不会破坏螺旋筋的连续性,使螺旋筋保持完整的状态,进而保证了混凝土预制桩的产品质量和使用性能。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混凝土预制桩设有所述吊钩,由于所述吊钩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则设有该吊钩的混凝土预制桩也应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内锚加强杆的杆身上形成有卡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四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五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六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七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八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c-c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九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十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十一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d-d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十二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吊钩放入钢筋笼的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混凝土预制桩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中:

1.吊钩2.预制桩本体3.主受力筋4.螺旋筋5.锚固部5-1.内锚部5-2.内锚加强杆5-3.托脚5-4.内锚端头6.起吊部7.内凹部位8.销钉9.卡槽10.箍环11.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在本文中,“上、下、左、右”等用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位置关系而确立的,根据附图的不同,相应的位置关系也有可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并不能将其理解为对保护范围的绝对限定;而且,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与另一个具有相同名称的部件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部件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实用新型通过对混凝土预制桩的吊钩进行研究,充分考虑了吊钩的形状、尺寸对伸入钢筋笼的影响,从吊钩自身结构的角度出发进行改进,以尽可能的降低因放入吊钩而对钢筋笼造成的影响。

请参考图1、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种防腐混凝土预制桩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吊钩1用于预埋在混凝土预制桩中作为起吊部件,以预埋后的预埋界面为分界线,吊钩1可以分为用于预埋在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锚固部5和外露于混凝土预制桩以进行起吊的起吊部6两部分。

锚固部5具有位于两侧的内锚部5-1,内锚部5-1与起吊部6连为一体,两个内锚部5-1分别设有内锚加强部且两个内锚加强部都为分体连接式结构。

吊钩1的内锚部5-1和起吊部6由一段钢筋折弯成“几”字形,起吊部6的顶部呈弧形,内锚部5-1的主体部分呈竖向的直线形状,内锚加强部以分体连接的形式连接于内锚部5-1的下端处,内锚加强部为内锚加强杆5-2,内锚加强杆5-2的中部与内锚部5-1的下端相连接,内锚加强杆5-2的长度方向与内锚部5-1和起吊部6所在的平面相垂直。

具体地,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通过销钉8相连接,内锚加强杆5-2上开设有纵向的第一销钉孔,内锚部5-1的下端开设有纵向的第二销钉孔,销钉8穿入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将内锚加强杆5-2和内锚部5-1相连接,内锚部5-1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内锚加强杆5-2置于托脚5-3的弯角区域,以由托脚5-3向上承托内锚加强杆5-2,托脚5-3的折弯尺寸相对较小,具有托脚5-3的内锚部5-1的整体宽度相对于现有吊钩来讲,已显著变小,因此易于放入钢筋笼。

通过内锚加强杆5-2可以提高吊钩1与预制桩本体2的结合强度,防止吊钩1与预制桩本体2相脱离,使吊钩1在起吊时完全能够承受混凝土预制桩的重量。

在向钢筋笼放入吊钩1时,可以将内锚部5-1和起吊部6作为一个整体,放入钢筋笼,然后再将两个内锚加强杆5-2分别放入钢筋笼,并与吊钩的内锚部5-1相连接,即可形成一个既植入钢筋笼内部又具有完整形状的吊钩1,而且,在放入过程中不需要剪断钢筋笼的螺旋筋。

作为一种改进,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也可以不通过销钉8相连接,而是在内锚加强杆5-2的杆身上弯曲成形有一个卡槽9(见图3),此卡槽9的开口向下,宽度略大于托脚5-3的直径,通过设置卡槽9,内锚加强杆5-2能够卡接在托脚5-3上,即使两者不形成卡接的关系,内锚加强杆5-2也能够在自重作用下保持平衡,进而不需要通过其他连接件进行连接。

当然,为了提高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的连接强度,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并不完全排除进一步使用销钉8进行加固。

内锚加强杆5-2既可以是中部与内锚部5-1相连接,也可以是端部与内锚部5-1相连接,而且,在端部与内锚部5-1相连接的情况下,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两个内锚加强杆5-2位于内锚部5-1的同一侧,另一种是两个内锚加强杆5-2分别位于内锚部5-1的两侧。

请参考图4、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二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的b-b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没有在内锚部5-1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相当于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省取消了托脚5-3,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依然通过销钉8相连接,内锚加强杆5-2上开设有横向的第一销钉孔,内锚部5-1的下端开设有横向的第二销钉孔,销钉8穿入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将内锚加强杆5-2和内锚部5-1相连接,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的结构更为简单,可以省去在内锚部5-1的下端加工托脚5-3的工序,从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同时,在没有托脚5-3的情况下,内锚部5-1的整体宽度进一步减小,不易于钢筋笼相干涉,更加有利于顺畅地放入钢筋笼。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三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在内锚部5-1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和起吊部6处于同一平面,内锚加强杆5-2的一端部分叠置在托脚5-3的上方,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依然通过销钉8相连接,内锚加强杆5-2上开设有斜向的第一销钉孔,内锚部5-1的下端开设有斜向的第二销钉孔,销钉8穿入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将内锚加强杆5-2和内锚部5-1相连接,相当于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调整了内锚加强杆5-2的方向,使内锚加强杆5-2在内锚部5-1和起吊部6的平面内从两侧斜向上延伸,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在形状上更为接近一体式吊钩,具有与一体式吊钩大体相当的使用性能,且相对于一体式吊钩而言,由于其内锚加强杆5-2为分体连接结构,因此在不破坏钢筋笼的情况下,就能够顺利的放入钢筋笼。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四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的内锚部5-1与内锚加强杆5-2之间通过螺纹结构相连接,内锚部5-1的两个竖向直线段的下端设有横向的螺纹孔,内锚加强杆5-2的一端设有相应的外螺纹,两根内锚加强杆5-2分别通过其外螺纹,与内锚部5-1的两个竖向直线段螺纹连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吊钩,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在整体形状上较为接近传统的一体式吊钩,具有与一体式吊钩大体相当的使用性能,且相对于一体式吊钩而言,由于其内锚加强杆5-2为分体连接结构,因此在不破坏钢筋笼的情况下,就能够顺利的放入钢筋笼,而且,螺纹结构易于加工,在将吊钩主体部分放入钢筋笼后,只需将内锚加强杆5-2旋拧在内锚部5-1下端即可,易于进行现场操作。

请参考图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五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在内锚部5-1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和起吊部6处于同一平面,内锚加强杆5-2为空心结构(也可以仅一端为空心结构),通过内部的通孔套接在内锚部5-1的托脚5-3上,两根内锚加强杆5-2从吊钩主体的两侧斜向上延伸,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在整体形状上也较为接近传统的一体式吊钩,具有与一体式吊钩大体相当的使用性能,且相对于一体式吊钩而言,由于其内锚加强杆为分体连接结构,因此在不破坏钢筋笼的情况下,就能够顺利的放入钢筋笼,而且,托脚5-3和内锚加强杆5-2均斜向上倾斜,两者在套接后不需要进一步连接,在重力的作用下,内锚加强杆5-2就能够稳定的保持在托脚5-3上,十分易于进行现场操作。

当然,为了提高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的连接强度,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并不完全排除进一步使用销钉8进行加固。

请参考图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六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在内锚部5-1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和起吊部6处于同一平面,两根内锚加强杆5-2从吊钩主体的两侧斜向上延伸,各内锚加强杆5-2的一端分别叠置在与之对应的托脚5-3的上方,并通过一道、两道或三道箍环10(或卡箍)相连接,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在整体形状上也较为接近传统的一体式吊钩,具有与一体式吊钩大体相当的使用性能,且相对于一体式吊钩而言,由于其内锚加强杆5-2为分体连接结构,因此在不破坏钢筋笼的情况下,就能够顺利的放入钢筋笼,而且,箍环10(或卡箍)也较为易于进行现场操作。

请参考图1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七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在内锚部5-1左侧竖向直线段的下端设有向上弯曲的托脚5-3,左侧的内锚加强杆5-2垂直于内锚部5-1和起吊部6所在的平面,左侧的内锚加强杆5-2置于托脚5-3的弯角区域,由托脚5-3向上承托左侧的内锚加强杆5-2,且两者间通过销钉8进行连接,而右侧的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为一体式结构,由一根钢筋折弯形成,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这种吊钩1仅将左侧或右侧的内锚加强杆5-2设计为分体连接式结构,另一侧的内锚加强杆5-2依然为一体式结构,整个吊钩1可以拆分成两部分,而不是三部分,虽然在拆分之后,带有一体式内锚加强杆5-2的部分相对于上述实施例的宽度相对较大,但与传统吊钩相比宽度也已经大幅减小,因此,在不剪切螺旋筋的情况下就能够放入钢筋笼,而且,在重新组合为完整的吊钩1时,只需要在一侧进行连接操作,连接操作量仅为以上实施例的一半,操作效率明显提高。

不难理解,以上各实施例中的分体连接方式,都可以应用在本实施例中,从而获得更多的实施方式。

除了以上方式,内锚加强杆5-2还可以通过焊接或粘接的方式与内锚部5-1相连接,例如,在第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可以不采用销钉8进行连接,而是采用粘接剂、速干胶等进行粘接,将内锚加强杆5-2与内锚部5-1初步定位,在完成浇筑且固化之后,即使粘接剂失效,内锚部5-1依然能够通过托脚5-3将力传递至内锚加强杆5-2,起到可靠的锚固作用。

请参考图11、图12,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八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c-c剖视图。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相同的文字说明。

如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本实施例提供的吊钩1将内锚加强杆5-2改为内锚端头5-4,内锚端头5-4通过连接件或连接结构与内锚部5-1的下端相连接,以在内锚部5-1的下端形成径向尺寸变大的防脱部位,内锚端头5-4的结构不局限于圆柱状,还可以是长方体、多边体、板状体或其组合等其他形状。

具体地,内锚端头5-4与内锚部5-1之间可采用销钉进行连接,内锚端头5-4的侧面开设有第一销钉孔,内锚部5-1的下端开设有第二销钉孔,销钉穿入第一销钉孔和第二销钉孔以将内锚端头5-4和内锚部5-1相连接。

内锚端头5-4与内锚部5-1之间也可以采用焊接结构、卡接结构、粘接结构、螺接结构、套接结构或绑扎结构中的至少一种或其组合的方式进行连接。

如果采用螺接连接结构,则可在内锚部5-1上设置外螺纹,在内锚端头5-4上设置内螺纹,内锚端头5-4与内锚部5-1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相连接,其余结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基本相同,请参考上文。

在此基础上,为了提高内锚端头5-4与预制桩本体2的连接强度,可以将内锚端头5-4的外表面设计成凹凸不同或带有凹槽的形状(见图13),或者,将内锚部5-1的下端向上折弯形成托脚5-3,通过托脚5-3向上支撑内锚端头5-4(见图14),防止内锚部5-1与内锚端头5-4在较大外力作用下相互脱离。

请参考图15、图16、图17,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十一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15的d-d视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第十二种吊钩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吊钩1两侧的内锚部5-1的下端在中间连为一体形成闭合结构,两者共用同一所述内锚加强部。

具体地,起吊部6和内锚部5-1在整体上呈长轴轴线位于竖直方向上的椭圆形,内锚加强部为内锚加强杆5-2,内锚加强杆5-2位于内锚部5-1下端的闭合部位的上方,以由内锚部5-1下端的闭合部位向上承托内锚加强杆5-2。

或者,内锚部5-1下端的闭合部位设有一套筒11,内锚加强杆5-2穿插在内锚部5-1下端的闭合部位的下方。

在埋入混凝土预制桩后,吊钩的椭圆形主体向外露出的部分形成吊环,也就是起吊部6,未露出的内锚部5-1连同内锚加强杆5-2一起形成锚固部5,固化在混凝土预制桩的内部。

除了上述吊钩,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桩。请参考图18、图19,图18为吊钩放入钢筋笼的相对位置示意图;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混凝土预制桩的横截面示意图。

如图所示,在一种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防腐混凝土预制桩,主要由预制桩本体2和预埋于预制桩本体2内的钢筋笼组成,其中,钢筋笼具有多根沿轴向方向延伸的主受力筋3,以及缠设于主受力筋3外围的螺旋筋4。

预制桩本体2在桩身的顶面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至少两个预埋在起吊点位置的吊钩1,以便于通过桁车、龙门吊、起重机等设备进行起吊作业,这些起吊设备可直接通过起吊钩与吊钩1勾挂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转接件与吊钩1勾挂连接,其中吊钩为上文中所述的任意一种吊钩,吊钩钩部的中心线既可以与预制桩的长度方向平行,也可以垂直于预制桩的长度方向。

在生产混凝土预制桩的过程中,首先将钢筋笼放入成型模具,然后在钢筋笼的一端或两端放入上述保角器,调整保角器的位置,使保角器上的锚角的定位孔与钢筋笼两端的套筒螺母对准。

然后将用于张拉连接的螺栓穿过锚角上的定位孔与套筒螺母相连接,使模具的端板(或张拉板)与钢筋笼相对固定,通过张拉设备施加张拉力,对成型模具内的钢筋笼进行张拉,使其保持一定的预应力,在完成张拉之后,在起吊点位置预埋吊钩1,然后向成型模具内注入混凝土浆料。

待经过混凝土浆料固化等程序之后,进行脱模,即可获得在一端或两端带有保角器、桩身带有吊钩1的混凝土预制桩。

上述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具体并不局限于此,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具有针对性的调整,从而得到不同的实施方式。例如,将吊钩1的竖向直线段部分设计成从上到下间距逐渐变小的斜向段部分,或者,将内锚加强杆5-2设计成折弯状、“s”形,或者,将图7所示的两个内锚加强杆5-2连为一体,等等。由于可能实现的方式较多,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说明。

另外,各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应该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若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吊钩和混凝土预制桩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