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26153发布日期:2020-02-14 16:56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灌装装置领域,具体为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



背景技术:

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几乎都要遭受到病毒病不同程度的危害,有的种类甚至同时受到数种病毒病的危害,所以苗木组织培养技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培养过程中会用到经处理的营养液进行培育,通常会使用均质袋进行营养液的储存。均质袋是一种密封的袋子,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耐穿刺性,多用于细菌检测时的样本处理、前增菌或样本稀释等。一般会配合均质器来将营养液溶液溶剂混合均匀,继而达到使用要求的标准。这期间就需要对均质袋进行有效的灌装工作。

常见的灌装装置往往结构较为复杂,比较适合在流水线中进行有序灌装工作,不便于在实验室中进行较少量的均质袋灌装工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结构原理简单,通过设置水泵的工作间隔来控制灌装动作,以此来配合收纳盒对均质袋进行有效灌装工作,更加适用于实验室环境,且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包括操作台、固定框架、水泵、软管和收纳盒,所述操作台的一侧焊接有四个支架,所述固定框架安装在支架的顶部,所述固定框架的一侧焊接有悬臂,所述悬臂的端部通过连接件与储液腔连接固定,所述储液腔的底部安装有灌装针头,所述固定框架内通过螺栓安装有储液罐,所述储液罐的底部安装有u型管道,所述水泵设置在u型管道上,所述软管的一端与u型管道的一侧连通,所述软管的另一端与储液腔连通;

所述操作台表面的一侧设有置物台,所述收纳盒设置在置物台表面,所述收纳盒内依次均匀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与所述隔板之间形成开口槽,所述隔板的两侧均设有夹片。

优选的,所述软管与u型管道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

优选的,所述固定框架与悬臂的表面分别焊接有一个套管,且所述软管依次穿过两个套管进行设置。

优选的,所述储液罐的顶部开设有灌装口,且灌装口的一侧通过铰链安装有盖板。

优选的,所述收纳盒中至少设有三个隔板,且每个所述开口槽部分需至少存在三个夹片。

优选的,所述操作台表面的一侧通过螺栓设有安装板,且所述水泵设置在安装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简单,利用水泵配合灌装针头来进行基本的灌装动作,使溶剂能够以一定均匀的速率沿软管流动排出,可以设置水泵的启动动作间隔并以此来控制一次灌装的总量,操作简单,能够在较小的室内环境中直接进行灌装加工,更加适用于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实用性强。

2、利用收纳盒来对均质袋进行放置,可以利用夹片来将均质袋的开口端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固定,以此来更好的配合灌装针头进行灌装工作,且便于直接手动进行封装,且便于直接转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灌装针头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收纳盒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操作台、2固定框架、3储液罐、31灌装口、4支架、5u型管道、6安装板、7水泵、8软管、9悬臂、10套管、11密封圈、12连接件、13储液腔、14灌装针头、15置物台、16收纳盒、17隔板、18夹片、19开口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图1-3所示的一种苗木组织培养均质袋营养液的灌装装置,包括操作台1、固定框架2、水泵7、软管8和收纳盒16,操作台1的一侧焊接有四个支架4,固定框架2安装在支架4的顶部,固定框架2的一侧焊接有悬臂9,悬臂9的端部通过连接件12与储液腔13连接固定,储液腔13的底部安装有灌装针头14,固定框架2内通过螺栓安装有储液罐3,储液罐3的底部安装有u型管道5,水泵7设置在u型管道5上,软管8的一端与u型管道5的一侧连通,软管8的另一端与储液腔13连通;

操作台1表面的一侧设有置物台15,收纳盒16设置在置物台15表面,收纳盒16内依次均匀设有隔板17,隔板17与隔板17之间形成开口槽19,隔板17的两侧均设有夹片18。

具体的,软管8与u型管道5的连接处设有密封圈11,可以增强连接关系,避免溶液滴漏。

具体的,固定框架2与悬臂9的表面分别焊接有一个套管10,且软管8依次穿过两个套管10进行设置,可以限制固定软管8的位置关系,避免软管8发生位置角度的便宜,从而使灌装效果受到不利影响。

具体的,储液罐3的顶部开设有灌装口31,且灌装口31的一侧通过铰链安装有盖板,能够便于随时手动掀开用于添加新的溶剂,操作简单。

具体的,收纳盒16中至少设有三个隔板17,且每个开口槽19部分需至少存在三个夹片18,能够保证基本的灌装量及均质袋的固定效果,结构设计合理,便于进行操作。

具体的,操作台1表面的一侧通过螺栓设有安装板6,且水泵7设置在安装板6上,提高水泵7的安装效果,避免在工作时发生过度震动,影响整体灌装效果。

工作原理:使用前先将需要灌装的溶液溶剂沿灌装口31倒入储液罐3。将需要进行灌装的均质袋放入收纳盒16中的开口槽19内,并将其打开后的两端分别通过夹片18进行简单的固定,以此完成对均质袋的固定工作。将收纳盒放置于置物台15表面,启动水泵17,水泵17通过u型管道5将溶剂在储液罐3中不断抽出再输入,期间一部分溶液会通过软管8持续向外输出,经由储液腔13再沿着灌装针头14向下滴落,直至完成对均质袋的装填。

可设置水泵7的工作间隔或手动控制水泵7的开关,使得均质袋在灌装过程中留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可将收纳盒16向一边推移使另一个均质袋处于灌装针头14底部,此时再启动水泵7进行灌装动作即可,可根据需求来设置相应数量的均质袋,便于在实验室环境中使用。且由于溶液的输出动作是经由软管进行额外排出,所以不会因水泵7的抽水效率过大而使观者针头14受到过大压力,且软管8的一端呈向上的状态固定,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避免关闭水泵7后仍有大量溶剂流出。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