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五节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2774发布日期:2020-05-12 18:2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五节升降立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升降立柱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五节升降立柱。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升降立柱中的驱动组件通过驱动单根丝杆组件实现升降立柱的升降,使得升降立柱的升降速度过慢,升降到指定的高度耗时过长,升降效率低,且需要把升降立柱的每一节的升降管设置的足够长才能实现升降到设定高度,使得处于收缩状态的升降立柱长度过长,不便于存放和运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快速升降的五节升降立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五节升降立柱,包括升降总成和相套接的五个升降管,五个升降管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升降管、第二升降管、第三升降管、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升降总成固定在第三升降管内,升降总成包括:上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上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二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二升降管上升,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一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一升降管上升;下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四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四升降管下降,下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五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五升降管下降;驱动组件,分别与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相连,用于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运行。

进一步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包括与驱动组件相连的上传动内丝杆以及与上传动内丝杆螺纹连接的上传动内螺母,上传动内螺母与第二升降管相连。

进一步的,上传动外丝杆组件包括上传动外丝杆以及与上传动外丝杆螺纹连接的上传动外螺母,上传动外丝杆套接在上传动内丝杆上并通过花键与上传动内丝杆共同转动,上传动外螺母与第一升降管相连。

进一步的,第一升降管包括第一管体和设于第一管体上的顶板,上传动外螺母通过上传动管与顶板相连。

进一步的,下传动外丝杆组件包括与驱动组件相连的下传动管、通过花键与下传动管共同转动以推动第四升降管下降的下传动外丝杆以及与下传动外丝杆螺纹连接的下传动外螺母,下传动外螺母固定在第三升降管上。

进一步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五升降管上的下传动内丝杆以及与下传动内丝杆螺纹连接的下传动内螺母,下传动外丝杆套接在下传动内丝杆外侧,下传动内螺母固定在下传动外丝杆的底部并与下传动外丝杆连动。

进一步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和同时与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相连的减速箱。

进一步的,减速箱包括与电机相连的蜗轮蜗杆装置、与上传动组件相连的第一传动装置以及与下传动组件相连的第二传动装置,第二传动装置和蜗轮蜗杆装置通过第一传动装置传动。

进一步的,蜗轮蜗杆装置包括连接在电机上的蜗杆和与蜗杆相连的蜗轮,第一传动装置包括与蜗轮相连的第一伞齿轮、与第一伞齿轮啮合的第二伞齿轮以及与第二伞齿轮连动的第一传动齿轮,第二传动装置包括与第一传动齿轮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

进一步的,第三升降管包括第三管体和设置在第三管体底部的底板,减速箱固定在底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设置五节升降立柱,当驱动组件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时,上传动组件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向上远离第三升降管,下传动组件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向下远离第三升降管,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相对于第三升降管上升,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相对于第三升降管下降,放置在台面上的五节升降立柱的五个升降管实现视觉上的同时上升,使得升降立柱的升降速度为单根丝杆组件的升降立柱的多倍,在丝杆组件输出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提高升降立柱的整体升降速度,且五节升降立柱不同的升降管在升降立柱启动时向上或向下移动,在升降立柱处于收缩状态时五节升降管重合或部分重合,每个升降管无需设置过长即可实现升降立柱升降到设定高度,即实现低安装距高行程的目的,便于升降立柱的存放和运输。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五节升降立柱的立体图;

图2为升降总成示意图;

图3为齿轮箱、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连接示意图一;

图4为齿轮箱、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连接示意图二;

图5为实用新型一种五节升降立柱的剖面示意图一;

图6为实用新型一种五节升降立柱的剖面示意图二。

附图说明:

110、第一升降管;120、第二升降管;130、第三升降管;140、第四升降管;150、第五升降管;

200、电机;

300、减速箱;311、蜗轮;312、蜗杆;321、第一伞齿轮;322、第二伞齿轮;323、第一传动齿轮;331、第二传动齿轮;

410、上传动内丝杆;420、上传动内螺母;

510、上传动外丝杆;520、上传动外螺母;530、上传动管;

610、下传动内丝杆;620、下传动内螺母;

710、下传动外丝杆;720、下传动外螺母;730、下传动管。

810、第一花键;820、第二花键。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五节升降立柱,包括升降总成和相套接的五个升降管,五个升降管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升降管、第二升降管、第三升降管、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升降总成固定在第三升降管内,升降总成包括:上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上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二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二升降管上升,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一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一升降管上升;下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四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四升降管下降,下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五升降管相连,用于带动第五升降管下降;驱动组件,分别与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相连,用于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运行。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五节升降立柱,当驱动组件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时,上传动组件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向上远离第三升降管,下传动组件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向下远离第三升降管,第一升降管和第二升降管相对于第三升降管上升,第四升降管和第五升降管相对于第三升降管下降,放置在台面上的五节升降立柱的五个升降管实现视觉上的同时上升,使得升降立柱的升降速度为单根丝杆组件的升降立柱的多倍,在丝杆组件输出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提高升降立柱的整体升降速度,且五节升降立柱不同的升降管在升降立柱启动时向上或向下移动,在升降立柱处于收缩状态时五节升降管重合或部分重合,每个升降管无需设置过长即可实现升降立柱升降到设定高度,即实现低安装距高行程的目的,便于升降立柱的存放和运输。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一:

一种五节升降立柱,如图1所示,包括升降总成和相套接的五个升降管,五个升降管由内向外依次为第一升降管110、第二升降管120、第三升降管130、第四升降管140和第五升降管150,升降总成固定在第三升降管130内并与第三升降管130的底壁相连,升降总成包括上传动组件、下传动组件和驱动组件。

其中驱动组件分别与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相连,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用于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运行。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包括通电转动的电机200以及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的减速箱300,减速箱300包括与电机200输出轴相连的蜗轮蜗杆装置,蜗轮蜗杆装置包括连接在电机200上的蜗杆312和与蜗杆312相连的蜗轮311,对电机200输出的转动进行减速,将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的转速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内,减速箱300还包括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所述第二传动装置和蜗轮蜗杆装置通过第一传动装置传动,使得蜗轮蜗杆装置仅与第一传动装置相连即可同时带动第一传动装置和第二传动装置进行转动,而无需同时与两者相连,缩小蜗轮蜗杆装置的体积。本实施例优选的是,第一传动装置包括与蜗轮311键连接的第一伞齿轮321、与第一伞齿轮321啮合的第二伞齿轮322以及与第二伞齿轮322连动的第一传动齿轮323,第二传动装置包括与第一传动齿轮323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331,蜗轮蜗杆装置与啮合的第一伞齿轮321和第二伞齿轮322结合,对电机200的输出轴输出的转动方向进行调节,使得电机200的输出轴与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平行设置。

本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上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上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二升降管120相连,用于带动第二升降管120相对于第三升降管130上升,上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一升降管110相连,用于带动第一升降管110相对于第二升降管120上升。其中,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包括底部插接在第二伞齿轮322上并随第二伞齿轮322转动的上传动内丝杆410以及与上传动内丝杆410螺纹连接的上传动内螺母420,上传动内螺母420固定在第二升降管120上,使得上传动内丝杆410转动时,上传动内螺母420会沿轴向推动连接在上传动内螺母420上的第二升降管120。上传动外丝杆组件包括上传动外丝杆510以及与上传动外丝杆510螺纹连接的上传动外螺母520,上传动外丝杆510套接在上传动内丝杆410上,上传动外丝杆510通过顶部的第一花键810与上传动内丝杆410共同转动,上传动外螺母520与第一升降管110相连,优选的是,第一升降管110包括第一管体和设于第一管体上的顶板,所述上传动外螺母520通过上传动管530与顶板相连,上传动外螺母520固定在上传动管530内部。

本实施例中,下传动组件包括相连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下传动外丝杆组件与第四升降管140相连,用于带动第四升降管140相对于第三升降管130下降,下传动内丝杆组件与第五升降管150相连,用于带动第五升降管150相对于第四升降管140下降。其中,下传动外丝杆组件包括与第二传动齿轮331相连的下传动管730、与下传动管730共同转动以推动第四升降管140下降的下传动外丝杆710以及与下传动外丝杆710螺纹连接的下传动外螺母720,下传动外螺母720固定在减速箱300上,即下传动外螺母720固定在第三升降管130上,下传动外丝杆710转动时会沿着轴向推动第四升降管140,下传动外丝杆710可通过连接结构与第四升降管140的底壁相连,下传动外丝杆710与连接结构在轴向上固定,但可进行相对转动(连接结构可以为图6中所示结构,也可以为轴承等任意实现该功能的结构),使得下传动外丝杆710不带动第四升降管140转动。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包括连接在第五升降管150上的下传动内丝杆610以及与下传动内丝杆610螺纹连接的下传动内螺母620,下传动外丝杆710套接在下传动内丝杆610外侧,下传动内螺母620固定在下传动外丝杆710的底部并与下传动外丝杆710连动,优选的是,下传动管730和下传动外丝杆710的顶部通过第二花键820传动,下传动内丝杆610可通过连接结构与第五升降管150的底壁相连,下传动内丝杆610与连接结构在轴向上固定,但可进行相对转动(连接结构可以为图6中所示结构,也可以为轴承等任意实现该功能的结构),使得下传动内丝杆610不带动第五升降管150转动。

升降立柱的工作流程如下:

电机200的输出轴转动带动蜗杆312转动,蜗杆312带动蜗轮311转动,实现降低转速,蜗轮311带动第一伞齿轮321转动,第一伞齿轮321通过啮合带动第二伞齿轮322转动,第二伞齿轮322带动上传动内丝杆410同轴转动,上传动内丝杆410转动带动上传动内螺母420沿上传动内丝杆410发生轴向上的移动,上传动内螺母420带动第二升降管120向第三升降管130的上方移动,并向上推动上传动外丝杆510,在上传动内丝杆410转动的同时上传动外丝杆510随上传动内丝杆410共同转动,带动上传动外螺母520沿上传动外丝杆510发生轴向上的移动,上传动外螺母520通过上传动管530向上推动第一升降管110,使得第一升降管110相对于第二升降管120向上移动。

在第二伞齿轮322带动上传动内丝杆410转动的同时,第二伞齿轮322也带动与第二伞齿轮322同轴转动的第一传动齿轮323转动,第一传动齿轮323带动与第一传动齿轮323啮合的第二传动齿轮331转动,第二传动齿轮331带动下传动管730转动,下转动管通过第二花键820带动下传动外丝杆710转动,因为下传动外螺母720固定在第三升降管130上不发生上下移动,所以下传动外丝杆710沿轴向推动第四升降管140的底壁,使得第四升降管140向第三升降管130的下方移动;在下传动外丝杆710转动的同时,固定在下传动外丝杆710底部的下传动内螺母620随下传动外丝杆710共同转动并下降,使得下传动内丝杆610沿轴向推动第五升降管150,使得第五升降管150向第四升降管140的下方移动。

当第五升降管150设置在平台上时,在视觉上形成第一升降管110、第二升降管120和第三升降管130和第四升降管140同时向上移动的效果。

通过设置五节升降立柱,当驱动组件同时驱动上传动组件和下传动组件时,上传动组件的上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上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一升降管110和第二升降管120向上远离第三升降管130,下传动组件的下传动内丝杆组件和下传动外丝杆组件分别推动第四升降管140和第五升降管150向下远离第三升降管130,第一升降管110和第二升降管120相对于第三升降管130上升,第四升降管140和第五升降管150相对于第三升降管130下降,放置在台面上的五节升降立柱的五个升降管实现视觉上的同时上升,使得升降立柱的升降速度为单根丝杆组件的升降立柱的多倍,在丝杆组件输出速度较低的情况下,提高升降立柱的整体升降速度,且五节升降立柱不同的升降管在升降立柱启动时向上或向下移动,在升降立柱处于收缩状态时五节升降管重合或部分重合,每个升降管无需设置过长即可实现升降立柱升降到设定高度,即实现低安装距高行程的目的,便于升降立柱的存放和运输。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