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22962发布日期:2020-05-12 18:27阅读:29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编织袋托运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



背景技术:

编织袋,又称蛇皮袋,是塑料袋的一种,用于包装,其原料一般是聚乙烯、聚丙烯等各种化学塑料原料,编织密度是指100mm×100mm编织物内,经纬纱的根数,在编织袋的生产包装后,需要使用到承载托运机构对包装后的编织袋进行托运。

然而,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功能性差,仅能起到对编织袋简单周转托运的功能,而编织袋托运后需要使用到叉车进行装载,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托运后不方便叉车的作业,且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也无法对承载的编织袋进行压紧的功能,导致编织袋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掉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具备方便其后序装载、可对承载的编织袋进行压紧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功能性差,仅能起到对编织袋简单周转托运的功能,而编织袋托运后需要使用到叉车进行装载,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托运后不方便叉车的作业,且现有的编织袋托运机构也无法对承载的编织袋进行压紧的功能,导致编织袋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松动掉落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包括底箱和承载箱,所述底箱的底部设有移动轮,且底箱内腔的底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输出端活动套装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所述隔板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柱,所述支撑架顶部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块,所述底箱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开口,且底箱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所述顶板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活动套装有第二活塞杆,所述顶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二活塞杆两侧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活动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所述第二活塞杆的底部活动套装有套杆,所述套杆上活动套装有弹簧,所述支架的一侧设有控制器,所述承载箱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道。

优选的,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隔板顶部两侧的导向柱活动套接,且支撑架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隔板的顶部和底箱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开口的大小与承载箱和支撑架顶端中部的大小相适配,且开口与承载箱和支撑架顶端的中部活动套接。

优选的,所述弹簧的顶部与第二活塞杆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弹簧的底部与压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压板的大小小于或等于承载箱内腔的大小,所述压板与承载箱内腔的顶部活动套接,且压板顶端的中部与第二活塞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道底端的中部开设有与定位块大小相适配的凹槽,所述滑道通过该凹槽与定位块活动套接。

与现有技术对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通过启动第一气缸带动支撑架上升,从而方便承载箱的定位,待承载箱定位到支撑架上并装载编织袋后,再启动第一气缸带动支撑架下降,从而带动承载箱下降一段距离至底箱内,形成对承载箱的限位,提高承载箱移动时的稳定性,当需要使用叉车对该承载托运机构上的编织袋进行装载时,启动第一气缸带动支撑架上的承载箱上升,利用承载箱底部与底箱之间由两个滑道之间所形成的矩形槽,便于叉车对承载箱的装卸。

2、该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通过启动第二气缸带动第二活塞杆底部的压板下降,一方面,便于在承载箱内的编织袋装载完成后,利用压板对承载箱内的编织袋进行压紧固定,提高其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在移动时发生滑落,另一方面,在承载箱内的编织袋装载时,可对承载箱内的编织袋进行挤压,避免编织袋鼓涨而占据空间,确保编织袋托运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承载箱俯视图。

图中:1、底箱;2、移动轮;3、隔板;4、第一气缸;5、第一活塞杆;6、支撑架;7、导向柱;8、定位块;9、开口;10、支架;11、顶板;12、第二气缸;13、伸缩杆;14、第二活塞杆;15、套杆;16、弹簧;17、压板;18、控制器;19、承载箱;20、滑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一种用于编织袋包装的承载托运机构,包括底箱1和承载箱19,底箱1的底部设有移动轮2,且底箱1内腔的底部设有隔板3,隔板3底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一气缸4,通过启动第一气缸4带动第一活塞杆5顶部的支撑架6下降,从而带动支撑架6上的承载箱19下降至底箱1一定的深度,利用底箱1对承载箱19的底部形成限位,可提高承载箱19移动时的稳定性,第一气缸4的输出端活动套装有第一活塞杆5,第一活塞杆5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架6,支撑架6的两端分别与隔板3顶部两侧的导向柱7活动套接,且支撑架6的底部和顶部分别与隔板3的顶部和底箱1内腔的顶部活动连接,隔板3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导向柱7,导向柱7的顶部与底箱1内腔顶部的一侧固定连接,利用导向柱7对支撑架6的升降进行导向、支撑和限位,确保支撑架6升降的稳定性,进而提高支撑架6对其顶部的编织袋承载箱19支撑的稳定性,确保承载箱19可以稳定升降,支撑架6顶部的两侧均设有定位块8,底箱1顶端的中部开设有开口9,开口9的大小与承载箱19和支撑架6顶端中部的大小相适配,且开口9与承载箱19和支撑架6顶端的中部活动套接,且底箱1顶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架10,支架1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顶板11,顶板11顶端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12,通过启动第二气缸12带动第二活塞杆14底部的压板17下降,一方面,便于在承载箱19内的编织袋装载完成后,利用压板17对承载箱19内的编织袋进行压紧固定,提高其移动的稳定性,避免其在移动时发生滑落,另一方面,在承载箱19内的编织袋装载时,可对承载箱19内的编织袋进行挤压,避免编织袋鼓涨而占据空间,确保编织袋托运的效率,第二气缸12的输出端活动套装有第二活塞杆14,顶板11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位于第二活塞杆14两侧的伸缩杆13,伸缩杆13活动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压板17,压板17的大小小于或等于承载箱19内腔的大小,压板17与承载箱19内腔的顶部活动套接,且压板17顶端的中部与第二活塞杆14的底部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杆14的底部活动套装有套杆15,套杆15上活动套装有弹簧16,利用套杆15和弹簧16的配合,可对压板17下降与编织袋接触时进行弹性缓冲,避免压板17与编织袋刚性接触,一方面不方便其之间的压紧,另一方面可能会对编织袋造成损伤的问题发生,弹簧16的顶部与第二活塞杆14的底部固定连接,且弹簧16的底部与压板17的顶部固定连接,支架10的一侧设有控制器18,承载箱19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滑道20,滑道20的高度值大于叉车插板的高度值,承载箱19底部的两个滑道20之间形成叉车插板的插接槽,通过第一气缸4带动第一活塞杆5顶部的支撑架6上升,从而带动承载箱19上升至底箱1上方,暴露出承载箱19底部两个滑道20之间所形成的矩形槽,便于叉车对承载箱19的转运,滑道20底端的中部开设有与定位块8大小相适配的凹槽,滑道20通过该凹槽与定位块8活动套接。

工作原理:首先,将承载箱19通过其底部的滑道20与支撑架6上的定位块8定位后滑到支撑架6上,然后,自承载箱19的正面向承载箱19内装载编织袋,在此过程中,可通过启动第二气缸12带动第二活塞杆14底部的压板17下降,对承载箱19内装载的编织袋进行压紧,节约空间,当承载箱19内编织袋装载完成后,启动第二气缸12带动第二活塞杆14下降,从而带压板17下降对承载箱19内的编织袋进行压紧固定,再启动第一气缸4带动第一活塞杆5顶部的支撑架6下降,从而带动支撑架6上的承载箱19下降至底箱1一定的深度,利用底箱1对承载箱19的底部形成限位,最后,通过底箱1底部的移动轮2将该托运机构移动到相应位置后,启动第一气缸4带动第一活塞杆5顶部的支撑架6上升,从而带动承载箱19上升至底箱1上方,暴露出承载箱19底部两个滑道20之间所形成的矩形槽,再启动第二气缸12带动第二活塞杆14底部的压板17上升,取消对承载箱19内编织袋的限位,便于叉车对承载箱19的转运,即可。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