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097142发布日期:2020-09-04 12:32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



背景技术:

在进行生活污水处理时,通常将污水处理池设置在地下,污水处理池顶部设置开口以连通污水处理池内部和外部,作业人员通过开口进行污水处理池内部设备的安装和检修,开口处设有井盖,开口大小与常见的下水道口大致相同。

现有的污水处理填料框架包括框架、填料。

现有的污水处理填料框架具有以下缺点:

1、框架是固定式结构,由若干金属条焊接而成,金属条通过开口放入污水处理池中焊接成框架,安装过程不便,且焊接成框架后,很难再从相对窄小的开口处取出,后续检修非常不便;

2、框架的宽度不能调整,需要根据具体的污水处理池进行定制,通用性较差;

3、框架重量较大,不方便移动,若是简单在框架底部安装万向轮,则框架又容易在污水处理池中滑动,不利于稳固安装;

4、填料为小块状,框架安装完毕后将若干小块状的填料倒入框架中,需要更换填料时,使用勺子伸入污水处理池中,慢慢将填料打捞上来,操作不便,同时,小块状的填料还容易在使用过程中散落在污水处理池各处,增加了打捞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

为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包括框架、填料,所述框架包括位于中间的固定框体,以及位于两侧的折叠框体,所述折叠框体和所述固定框体之间设有连杆机构,所述连杆机构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框体、折叠框体铰接连接,以使所述折叠框体在受到向上提拉作用力时可向所述固定框体靠拢折叠;

所述固定框体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基础框,每个所述基础框由两根第一竖杆和三根第一横杆构成,每个所述折叠框体由两根第二竖杆和三根第二横杆构成,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包括内杆和外管,所述内杆的远端穿设在所述外管中且所述内杆可沿所述外管轴向移动,所述内杆的近端露出于所述外管外部且通过第一铰接杆与所述第一竖杆和第一横杆铰接,所述外管的远端通过第二铰接杆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近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远端通过第三铰接杆与所述第二竖杆铰接;

所述第二竖杆下方设有滚轮机构,所述滚轮机构包括合页和万向轮,所述合页的一块叶片与所述第二竖杆的底端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合页的另一块叶片与所述万向轮固定连接,所述合页至少其中一片叶片上固定设有磁铁,所述磁铁与所述合页的转轴相对分别设置在叶片两侧;

所述填料为丝线编织而成的长条状,所述填料挂载在所述框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内杆的远端端部固设有第一挡片,所述外管的近端端部固设有第二挡片,以配合防止所述内杆脱出所述外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外管的远端端部固设有扁平状的连接片,以与所述第二连杆的近端铰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框架采用可折叠的结构,手持两侧折叠框体向上提拉即可收拢折叠,进而可以通过污水处理池的开口取放,在污水处理池外加工成型后折叠放入污水处理池中展开即可,无需作业人员钻入污水处理池中进行焊接操作,安装过程较为方便,后续检修过程也无需作业人员钻入污水处理池中进行操作,将框架取出即可,检修过程较为便捷;

2、第一连杆的长度可伸缩调节,手持两侧折叠框体推拉即可调整框架的宽度,以适应各种规格的污水处理池,通用性较好;

3、框架底部设有滚轮机构,可以在使用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方便移动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框架在污水处理池中稳固安装;

4、填料挂载在框架上,可随框架取出污水处理池,更换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一连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滚轮机构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滚轮机构展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中所描述的“近端”、“远端”是以固定框体11为基准的,靠近固定框体11的为近端,远离固定框体11的为远端。

以下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至6,一种可折叠填料框架,包括框架1、填料2,所述框架1包括位于中间的固定框体11,以及位于两侧的折叠框体12,所述折叠框体12和所述固定框体11之间设有连杆机构13,所述连杆机构13的端部与所述固定框体11、折叠框体12铰接连接,以使所述折叠框体12在受到向上提拉作用力时可向所述固定框体11靠拢折叠。

向上提拉折叠框体12使其向固定框体11靠拢折叠后,框架1宽度变小,具体的,在实际设计框架1尺寸时,保证框架1折叠后宽度小于污水处理池的开口尺寸,使得框架1可以从开口处取放。

所述固定框体11包括两个相互平行设置的基础框,每个所述基础框由两根第一竖杆111和三根第一横杆112构成,每个所述折叠框体12由两根第二竖杆121和三根第二横杆122构成,所述连杆机构13包括第一连杆131和第二连杆132,所述第一连杆131包括内杆1311和外管1312,所述内杆1311的远端穿设在所述外管1312中且所述内杆1311可沿所述外管1312轴向移动,所述内杆1311的近端露出于所述外管1312外部且通过第一铰接杆14与所述第一竖杆111和第一横杆112铰接,所述外管1312的远端通过第二铰接杆15与所述第二连杆132的近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132的远端通过第三铰接杆16与所述第二竖杆121铰接。

所述第二竖杆121下方设有滚轮机构17,所述滚轮机构17包括合页171和万向轮172,所述合页171的一块叶片与所述第二竖杆121的底端端面固定连接,所述合页171的另一块叶片与所述万向轮172固定连接,所述合页171至少其中一片叶片上固定设有磁铁173,所述磁铁173与所述合页171的转轴相对分别设置在叶片两侧。

滚轮机构17可以在使用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本实用新型加工好后将合页171翻折层叠,万向轮172位于底部,磁铁173吸合,滚轮机构17处于使用状态,方便将本实用新型移动至污水处理池开口处,本实用新型放入污水处理池中时,克服磁铁173吸力将合页171翻折展开,合页171位于底部,滚轮机构17处于展开状态,框架1不容易在污水处理池中滑动,不会影响框架1在污水处理池中稳固安装。

所述填料2为丝线编织而成的长条状,所述填料2挂载在所述框架1上。

丝线编织成的填料2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适合菌落附着,而软质长条状的填料2结构使其能够挂载在框架1上,可以随框架1取出进行更换。

图1和图2、图3中的填料2数量是示例性画出,在实际使用环境中可以根据现场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框架1上挂载填料2的数量。针对填料2数量的修改应当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进一步的,所述内杆1311的远端端部固设有第一挡片1313,所述外管1312的近端端部固设有第二挡片1314,以配合防止所述内杆1311脱出所述外管1312。

图4中,外管1312和第一挡片1313、第二挡片1314采用剖视画法,在本实施方式中,外管1312为圆管,内杆1311为扁平长方体状,第一挡片1313和第二挡片1314为圆片,第二挡片1314上设有长方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管1312的远端端部固设有扁平状的连接片1315,以与所述第二连杆132的近端铰接。

设置连接片1315是为了方便与第二连杆132铰接。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的框架1采用可折叠的结构,手持两侧折叠框体12向上提拉即可收拢折叠,进而可以通过污水处理池的开口取放,在污水处理池外加工成型后折叠放入污水处理池中展开即可,无需作业人员钻入污水处理池中进行焊接操作,安装过程较为方便,后续检修过程也无需作业人员钻入污水处理池中进行操作,将框架1取出即可,检修过程较为便捷;

第一连杆131的长度可伸缩调节,手持两侧折叠框体12推拉即可调整框架1的宽度,以适应各种规格的污水处理池,通用性较好;

框架1底部设有滚轮机构17,可以在使用状态和展开状态间切换,方便移动的同时也不会影响框架1在污水处理池中稳固安装;

填料2挂载在框架1上,可随框架1取出污水处理池,更换操作方便。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