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22980发布日期:2022-01-11 23:11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检测放卷载带余量的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


背景技术:

2.载带主要应用于电子元器件贴装工业。它配合盖带(上封带)使用,将电阻、电容、晶体管、二极管等电子元器件承载收纳在载带的口袋中,并通过在载带上方封合盖带形成闭合式的包装,用于保护电子元器件在运输途中不受污染和损坏。
3.随着社会的进步,电子元器件的包装都是流水线操作,载带大多是卷绕在放卷盘上且末端与放卷盘固定,在需要使用时,通过放卷盘放卷载带,然而操作人不可能一直盯着载带的剩余量,大多是每隔一段时间观察一下载带是否放尽,常常因为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到载带放尽而更换载带不及时,进而而影响生产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检测载带是否放尽,避免因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到载带放尽而影响生产进度的载带放带检测机构。
5.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6.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包括:
7.用于放卷载带的可转动的放卷盘;
8.牵引装置,用于牵引从所述放卷盘中放出的载带;
9.导向件,用于容置所述放卷盘与所述牵引装置之间的冗余载带;
10.第一检测元件,用于检测所述导向件中是否存在所述冗余载带。
11.可选地,还包括:
12.至少一个支撑辊,用于使得当导向件中的冗余载带全部脱离导向件时,所述冗余载带能绕在所述支撑辊上;
13.第二检测元件,用于检测至少一个所述支撑辊上是否绕有所述冗余载带。
14.可选地,所述导向件设有沿载带运动方向设置的导向槽,载带可在所述导向槽中滑动。
15.可选地,还包括支撑件,用于支撑所述放卷盘放出的载带,使得载带经过支撑件在进入所述导向件。
16.可选地,所述放卷盘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
17.可选地,在本发明其它技术方案中,所述放卷盘设有刹车机构。
18.可选地,所述放卷盘穿设有连接轴,放卷盘两侧的连接轴上均设有挡块;其中一侧的挡块与所述连接轴通过螺钉连接,且所述连接轴沿其轴向设有多个用于调节第一挡块位置的螺钉孔;所述连接轴靠近另一侧挡块的一端设有固定套和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套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该侧挡块抵接。
19.可选地,所述挡块与所述放卷盘之间设有垫板。
20.可选地,所述放卷盘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观察物料剩余量的观察孔。
21.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中,设置的导向件可容置放卷盘与牵引装置之间冗余载带,当放卷盘上的载带持续放卷时,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载带沿着导向件持续被牵引从放卷盘中放出;当放卷盘上的载带放尽时,由于载带的末端与放卷盘固定,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放卷盘与牵引装置之间的冗余载带会跑出导向件之外,通过设置的第一检测元件检测导向件中是否存在冗余载带,从而知晓放卷盘上的载带是否放尽;无需观察人员长久的盯着放卷盘,避免因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到载带放尽而影响生产进度。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23.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的主视图(持续放带状态);
25.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载带放带检测机构的主视图(载带放尽状态);
26.图4为图2中的a-a剖视图;
27.图5为图4中的b处放大图;
28.图中:1-放卷盘,2-导向件,201-导向槽,3-第一检测元件,4-支撑辊,5-第二检测元件,6-支撑件,7-电机,8-连接轴,9-挡块,901-第一挡块,902-第二挡块,10-固定套,11-弹簧,12-垫板,13-观察孔,14-螺纹连接件,15-安装座,16-载带。
具体实施方式
29.下面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3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31.如图1-5所示,一种载带16放带检测机构,包括放卷盘1、牵引装置(图未示)、导向件2和第一检测元件3。
32.本实施例中,放卷盘1用于放卷载带16,放卷盘1连接有驱动其转动的电机7,电机7安装在安装座15上,电机7优选扭矩电机7,值得说明的是,扭矩电机7具有恒转矩的特性,即利用扭矩电机7能够实现恒张力传动。
33.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例中,放卷盘1不连接电机7(即无动力),放卷盘1通过转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支撑件6上,放卷盘1设有刹车机构,刹车机构可采用现有技术中刹车盘的结构,可以对放卷盘1的转动松紧进行调节。
34.本实施例中,牵引装置提供牵引力,用于牵引载带16,牵引装置为现有技术,例如可与授权公开号为“cn206288283u”专利中的载带16牵引装置相同。
35.为了方便描述,以载带16从放卷盘1右下侧放出为例来对本实施例进行阐述说明,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通过螺钉安装在安装座15上,位置为放卷盘1的下方左侧;用于容置放
卷盘1与牵引装置之间的冗余载带,即使用时将放卷盘1放出的一段载带16放入导向件2中,形成上述冗余载带。
36.本实施例中,安装座15上还通过螺钉安装有支撑件6,用于支撑放卷盘1放出的载带16,防止载带16悬垂过多而导致放卷盘1未放尽时载带16就从导向件2中跑出,同理地,设置时应使导向件2与支撑件6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好。
37.本实施例中,导向件2设有沿载带16运动方向设置的导向槽201,载带16可在导向槽201中滑动,防止载带16跑偏,导向槽201的宽度可与载带16的宽度相等或这略大于载带16的宽度,本实施例中支撑件6可与导向件2一样,设置相应的导向槽201。
38.本实施例中,第一检测元件3可为光电传感器或者超声波传感器,可直接从市面购买,用于检测检测导向件2中是否存在冗余载带,具体地,第一检测元件3通过第一支架固定在导向件2上,固定方式可为螺钉连接或者焊接。
39.值得说明的是,当放卷盘1上的载带16持续放卷时,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载带16沿着导向件2持续从放卷盘1中放出(如图2所示);当放卷盘1上的载带16放尽时(如图3所示),由于载带16的末端与放卷盘1固定,在牵引装置的作用下,放卷盘1与牵引装置之间的冗余载带会跑出导向件2之外,通过设置的第一检测元件3检测导向件2中是否存在冗余载带,从而知晓放卷盘1上的载带16是否放尽;无需观察人员长久的盯着放卷盘1,避免因操作人员未及时观察到载带16放尽而影响生产进度。
40.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撑辊4,支撑辊4可通过转轴与安装座15可转动的连接,本实施例中支撑辊4设置有三个,当放卷盘1中的载带16放尽时,导向件2中的冗余载带全部脱离导向件2,由于设置有支撑辊4,使得冗余载带能绕在支撑辊4上,从而起到对从导向件2脱离的冗余载带起到支撑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设有第二检测元件5,用于检测至少一个支撑辊4上是否绕有冗余载带,具体地,第二检测元件5可与第一检测元件3的型号完全相同,第二检元件通过第二支架固定在导向件2上,固定方式可为螺钉连接或者焊接。通过检测支撑辊4上是否绕有冗余载带也可知晓放卷盘1中的载带16是否放尽,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的第二检测元件5配合第一检测元件3进行双重检测,可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41.本实施例中,放卷盘1穿设有连接轴8,连接轴8与第二电机7连接,放卷盘1两侧的连接轴8上均设有挡块9,通过挡块9可将放卷盘1抵紧,避免连接轴8和放卷盘1之间放生相对转动;其中一侧的挡块9(为了方便描述,该侧挡块9为靠近电机7一侧的挡块9,命名为第一挡块901)与连接轴8通过螺钉连接,且连接轴8沿其轴向设有多个螺钉孔,为了能够调节第一档块在连接轴8上的位置,第一挡块901上设有可与多个螺钉孔分别适应的通孔。
42.连接轴8靠近另一侧挡块9(为了方便描述,该侧挡块9为远离电机7一侧的挡块9,命名为第二挡块902)的一端设有固定套10和弹簧11,弹簧11的一端与固定套10抵接,弹簧11的另一端与第二挡块902抵接,固定套10可通过螺纹连接件14与连接轴8固定连接,为了便于拆卸,螺纹连接件14可选择米思米cldm
--
b型固定把手。
43.本实施例中,为了防止弹簧11与连接轴8之间发生磨损,如图5所示,固定套10设置为阶梯轴,弹簧11套在固定套10的小径段,弹簧11的一端与阶梯轴的轴肩抵接,弹簧11的另一端与第二挡块902抵接,第二挡块902套在固定套10的小径段,固定套10的小径端与垫板12之间留有调节间隙。
44.值得说明的是,使用时,通过第一挡块901上的通孔与连接轴8上不同的螺钉孔相
配合,可调节第一挡块901的位置,从而改变放卷盘1在连接轴8上的位置,再通过弹簧11对第二挡块902抵紧;如此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来调节放卷盘1在连接轴8上的位置,从而使得放卷盘1放出的载带16宽度方向能够与导向件2的导向槽201宽度方向对齐,便于载带16能够顺利的在导向槽201中滑动。
4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挡块9与放卷盘1之间设有垫板12,增大挡块9对放卷盘1的抵压面积,使得结构更加稳定。
46.放卷盘1设有一个或多个用于观察物料剩余量的观察孔13,具体地,本实施例中观察孔13设有四个,四个观察孔13沿放卷盘1的周向均匀分布,观察孔13的形状可为长条形;设置的观察孔13,使得实际运用中也可通过观察孔13来通过人眼观察在带盘中的载带16是否放尽。
47.以上,仅为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