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03901发布日期:2021-03-17 00:56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茶叶存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



背景技术:

茶叶,指茶树的叶子和芽。别名茶、槚,茗,荈。泛指可用于泡茶的常绿灌木茶树的叶子,以及用这些叶子泡制的饮料,后来引申为所有用植物花、叶、种子、根泡制的草本茶,如"菊花茶"等;用各种药材泡制的"凉茶"等,在中国文学中亦称雷芽。有些国家亦有以水果及香草等其它植物叶而泡出的茶,如"水果茶"。茶叶源于中国,茶叶最早是被作为祭品使用的。但从春秋后期就被人们作为菜食,在西汉中期发展为药用,西汉后期才发展为宫廷高级饮料,普及民间作为普通饮料那是西晋以后的事。在茶叶制作完成后,往往会存放到茶叶罐内部,饮用时在取出。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茶叶罐大多由罐体和罐盖组成。取用茶叶是先打开罐盖,再拿起罐体直接向茶杯中倾倒茶叶,凭感觉估计倾倒出来的茶叶量或多或少,往往不符合各人对茶叶的需求量,多倒到茶杯里的茶叶是不能二次倒回至茶叶罐内的,造成被动饮酽茶或者废弃茶叶的结果,而用手直接从罐内取茶叶,容易影响茶叶的卫生,而且茶叶的存放非常严格,如果一旦受潮,就会大大降低茶叶的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包括茶叶罐本体,所述茶叶罐本体内部开设有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内部卡接有取茶器,所述取茶器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所述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顶部竖直安装有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杆表面开设有固定腔,且固定腔内部安装有扭力弹簧,两个所述固定杆外侧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扭力弹簧两端分别套接在两个所述凹槽内部,所述第一取茶槽表面竖直安装有刻度板,且刻度板表面设置有刻度,所述固定杆端部设置有夹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茶叶罐本体顶部设置有上螺纹接口,且上螺纹接口顶部设置有上盖体,所述上盖体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内螺纹,所述上盖体通过第一内螺纹与上螺纹接口连接,所述上盖体内部顶端中间位置安装有湿度传感器,所述上盖体内部顶端位于湿度传感器一侧安装有烘干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上盖体顶部表面开设有安装腔,所述安装腔内部安装有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一侧设置有usb充电口,所述安装腔顶部一侧通过转轴安装有密封盖,所述密封盖一端设置有卡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茶叶罐本体底端设置有下螺纹接口,所述下螺纹接口底端设置有下盖体,所述下盖体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螺纹,且下盖体通过第二内螺纹与下螺纹接口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下盖体内部设置有收集腔,所述收集腔顶部表面设置有过滤网,所述收集腔内壁表面上方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过滤网外侧表面设置有卡块,所述过滤网通过卡块与第二卡槽相互卡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烘干灯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烘干灯等角度环绕安装在上盖体内部顶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底端设置有插接部,且插接部为锥形结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卡块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卡块等距离环绕安装在过滤网外侧表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上盖体顶部表面安装有控制器,所述上盖体侧面设置有警示灯,且警示灯设置有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通过设置取茶器,取茶器包括第一取茶槽、第二取茶槽、夹板、固定杆、扭力弹簧和插接部,便于对茶叶的快速取出,在用户需要取茶叶时,打开上盖体,之后把取茶器从第一卡槽上取出,之后用大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捏去夹板,然后发力向里挤压,之后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分离,从而使放置腔内部的茶叶进入到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内部,之后拇指和无名指不发力,然后在扭力弹簧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和第二取茶槽闭合,从而完成对茶叶的取用,之后把取茶器拿出茶叶罐体外侧,用相同的方式把取茶器内部的茶叶放入到杯子里面即可,此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对茶叶的取出,改变传统靠手捏去的方式,避免了对茶叶与人手接触的情况,而且在取茶器的表面设置有刻度板,在刻度板表面设置有刻度,工作人员可以观察刻度板来判断取茶器内部茶叶的量,之后根据需求增减即可,通过设置第一卡槽,便于对取茶器的固定,从而使取茶器在不用时放入到茶叶罐内部,避免在额外寻找的麻烦。

2、本发明中,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烘干灯、警示灯和控制器的配合使用,便于对茶叶罐本体内部的湿度进行检测,当湿度传感器感应的茶叶罐本体内部的湿度大于茶叶存放标准时,湿度传感器就会把信号传递给控制器,之后控制器启动警示灯亮起,从而在警示灯的闪耀下,使用户察觉,之后用户通过控制器启动烘干灯进行工作,从而使烘干灯对放置腔内部进行处理,此方式操作简单,便于对茶叶罐本体内部的湿度进行检查,保证茶叶存储在标准环境中,防止对茶叶的口感有所影响。

3、本发明中,通过设置下盖体、收集腔、过滤网、卡槽和卡块的配合使用,便于对茶叶内部的碎渣进行过滤,通过过滤网的作用,使茶叶中的碎渣通过过滤网落入到收集腔内部,在用户需要对碎渣处理时,只需要手动把下盖体旋转下来即可,之后把碎渣从收集腔倒出,通过设置卡块和第二卡槽相互配合,方便用户对过滤网的拆卸和安装,便于对过滤网的清理,避免因过滤网堵塞而影响过滤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取茶器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烘干灯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蓄电池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下盖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上螺纹接口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第一取茶槽示意图。

图例说明:

1、茶叶罐本体;2、上盖体;3、下盖体;4、取茶器;5、第一卡槽;6、过滤网;7、放置腔;8、夹板;9、扭力弹簧;10、固定杆;11、第一取茶槽;12、插接部;13、刻度板;14、凹槽;15、第一内螺纹;16、湿度传感器;17、烘干灯;18、卡扣;19、密封盖;20、蓄电池;21、usb充电口;22、安装腔;23、卡块;24、收集腔;25、第二卡槽;26、第二内螺纹;27、上螺纹接口;28、下螺纹接口;29、通孔;30、第二取茶槽;31、控制器;32、警示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一,参照图1、2、3、7和图8,一种取茶叶方便的改良型茶叶罐,包括茶叶罐本体1,茶叶罐本体1内部开设有放置腔7,放置腔7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卡槽5,第一卡槽5内部卡接有取茶器4,取茶器4内部分别设置有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顶部竖直安装有固定杆10,两个固定杆10表面开设有固定腔,且固定腔内部安装有扭力弹簧9,两个固定杆10外侧表面开设有凹槽14,扭力弹簧9两端分别套接在两个凹槽14内部,第一取茶槽11表面竖直安装有刻度板13,且刻度板13表面设置有刻度,固定杆10端部设置有夹板8,在用户需要取茶叶时,打开上盖体2,之后把取茶器4从卡槽5上取出,之后用大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捏去夹板8,然后发力向里挤压,之后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分离,从而使放置腔7内部的茶叶进入到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内部,之后拇指和无名指不发力,然后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闭合,从而完成对茶叶的取用,之后把取茶器4拿出茶叶罐体外侧,用相同的方式把取茶器4内部的茶叶放入到杯子里面即可,此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对茶叶的取出,改变传统靠手捏去的方式,避免了对茶叶与人手接触的情况,而且在取茶器4的表面设置有刻度板13,在刻度板13表面设置有刻度,工作人员可以观察刻度板13来判断取茶器4内部茶叶的量,之后根据需求增减即可,通过设置第一卡槽5,便于对取茶器4的固定,从而使取茶器4在不用时放入到茶叶罐本体1内部,避免在额外寻找的麻烦,烘干灯17设置有多个,且多个烘干灯17等角度环绕安装在上盖体2内部顶端,通过设置多个烘干灯17,便于提高对茶叶罐本体1的烘干效率,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表面开设有通孔29,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底端设置有插接部12,且插接部12为锥形结构,通过设置插接部12,从而方便取茶器4插入到茶叶内部取茶叶,同时把插接部12设置有锥形结构,避免对茶叶造成损坏。

实施例二,参照图1、4、和图5,茶叶罐本体1顶部设置有上螺纹接口27,且上螺纹接口27顶部设置有上盖体2,上盖体2内壁表面设置有第一内螺纹15,上盖体2通过第一内螺纹15与上螺纹接口27连接,上盖体2内部顶端中间位置安装有湿度传感器16,上盖体2内部顶端位于湿度传感器16一侧安装有烘干灯17,上盖体2顶部表面开设有安装腔22,安装腔22内部安装有蓄电池20,蓄电池20一侧设置有usb充电口21,安装腔22顶部一侧通过转轴安装有密封盖19,密封盖19一端设置有卡扣18,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16,当湿度传感器16感应的茶叶罐本体1内部的湿度大于茶叶存放标准时,湿度传感器16就会把信号传递给控制器31,之后控制器31启动警示灯亮起,从而在警示灯的闪耀下,使用户察觉,之后用户通过控制器31启动烘干灯17进行工作,从而使烘干灯17对放置腔7内部进行处理,此方式操作简单,便于对茶叶罐本体1内部的湿度进行检查,保证茶叶存储在标准环境中,防止对茶叶的口感有所影响,上盖体2顶部表面安装有控制器31,上盖体2侧面设置有警示灯32,且警示灯32设置有多个,通过设置控制器31,便于对上盖体2内部的用电元件进行控制,控制器31和湿度传感器16控制电路通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简单的编程即可实现,属于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仅对其进行使用,不进行改造,故不再详细描述控制方式和电路连接。

实施例三,参照图1、2、和图6,茶叶罐本体1底端设置有下螺纹接口28,下螺纹接口28底端设置有下盖体3,下盖体3内部设置有第二内螺纹26,且下盖体3通过第二内螺纹26与下螺纹接口28连接,下盖体3内部设置有收集腔24,收集腔24顶部表面设置有过滤网6,收集腔24内壁表面上方开设有第二卡槽25,过滤网6外侧表面设置有卡块23,过滤网6通过卡块23与第二卡槽25相互卡接,过设置过滤网6,在过滤网6的作用下,使茶叶中的碎渣通过过滤网6落入到收集腔24内部,在用户需要对碎渣处理时,只需要手动把下盖体3旋转下来即可,之后把碎渣从收集腔24倒出,通过设置卡块23和第二卡槽25相互配合,方便用户对过滤网6的拆卸和安装,便于对过滤网6的清理,避免因过滤网6堵塞而影响过滤效,卡块23设置有多个,且多个卡块23等距离环绕安装在过滤网6外侧表面,通过设置多个卡块23,便于提高过滤网6在下盖体3内部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

在用户需要取茶叶时,打开上盖体2,之后把取茶器4从卡槽5上取出,之后用大拇指和无名指分别捏去夹板8,然后发力向里挤压,之后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分离,从而使放置腔7内部的茶叶进入到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内部,之后拇指和无名指不发力,然后在扭力弹簧9的作用下使第一取茶槽11和第二取茶槽30闭合,从而完成对茶叶的取用,之后把取茶器4拿出茶叶罐体外侧,用相同的方式把取茶器4内部的茶叶放入到杯子里面即可,此方式操作简单,方便对茶叶的取出,改变传统靠手捏去的方式,避免了对茶叶与人手接触的情况,而且在取茶器4的表面设置有刻度板13,在刻度板13表面设置有刻度,工作人员可以观察刻度板13来判断取茶器4内部茶叶的量,之后根据需求增减即可,通过设置第一卡槽5,便于对取茶器4的固定,从而使取茶器4在不用时放入到茶叶罐本体1内部,避免在额外寻找的麻烦,通过设置湿度传感器16,当湿度传感器16感应的茶叶罐本体1内部的湿度大于茶叶存放标准时,湿度传感器16就会把信号传递给控制器31,之后控制器31启动警示灯亮起,从而在警示灯的闪耀下,使用户察觉,之后用户通过控制器31启动烘干灯17进行工作,从而使烘干灯17对放置腔7内部进行处理,此方式操作简单,便于对茶叶罐本体1内部的湿度进行检查,保证茶叶存储在标准环境中,防止对茶叶的口感有所影响,通过设置过滤网6,在过滤网6的作用下,使茶叶中的碎渣通过过滤网6落入到收集腔24内部,在用户需要对碎渣处理时,只需要手动把下盖体3旋转下来即可,之后把碎渣从收集腔24倒出,通过设置卡块23和卡槽25相互配合,方便用户对过滤网6的拆卸和安装,便于对过滤网6的清理,避免因过滤网6堵塞而影响过滤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