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42444发布日期:2020-11-19 19:2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集装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集装箱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装箱。



背景技术:

集装箱用于存储或运输物品,有些集装箱需要空气流通通风,其需要布置通风装置以供集装箱内通风。

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空气受热膨胀、体积增大、密度减少质量变轻,形成上升运动,当其升到一定的高度后,空气形成堆积,向四周扩散、下沉到近地面,补充原来受热流失的空气,形成对流。受冷的空气体积收缩,高空的空气下沉补充后,需要高空四周的空气填补流失的部分,而受冷空气收缩后密度增加,会流向近地面的四周气温略高的地区,气温略高地区的空气就会上升到高空,补充受冷的空气体积收缩造成高空流失的部分,形成对流运动。

由此可见,在昼夜温度变化时,受温度影响,空气会产生不同流向的对流。

现有技术中的集装箱,其通风装置普遍采用等高对称,其主要功能是用于平衡箱内外压力,以消除门开启时的压力差方便开门,而并没有真正考虑到集装箱的通风需要。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通风效果好的集装箱成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

在所述箱体的前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前通风装置,在所述箱体的后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后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前通风装置与所述后通风装置呈高低配置,所述前通风装置高于或低于所述后通风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箱体底板、箱体顶板和连接在所述箱体顶板与所述箱体底板的左右两侧的两块箱体侧板;

所述箱体的前端设置有前扶手门,所述箱体的后端设置有后端板或后扶手门;

所述前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前扶手门上的前端通风装置,所述后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后端板或所述后扶手门上的后端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与所述后端通风装置呈高低配置,所述前端通风装置高于或低于所述后端通风装置。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与至少一个所述后端通风装置处于平行于所述箱体侧板的平面内。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前扶手门的顶部,所述后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后端板或所述后扶手门的底部;或者,

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前扶手门的底部,所述后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后端板或所述后扶手门的顶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前扶手门的每扇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前端通风装置,在所述后端板上相应地设置有两个所述后端通风装置;或者,

在所述前扶手门的每扇门上设置有一个所述前端通风装置,在所述后扶手门的每扇门上相应地设置有一个所述后端通风装置。

进一步地,所述前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侧板的前半部的侧板前部通风装置,所述后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箱体侧板的后半部的侧板后部通风装置;

其中,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与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呈高低配置;

所述前端通风装置高于所述后端通风装置,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高于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或者,

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低于所述后端通风装置,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低于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

进一步地,两块所述箱体侧板上的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左右对齐,两块所述箱体侧板上的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左右对齐。

进一步地,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前扶手门的顶部,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箱体侧板的顶部,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箱体侧板的底部,所述后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后端板或所述后扶手门的底部;或者,

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前扶手门的底部,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箱体侧板的底部,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位于所述箱体侧板的顶部,所述后端通风装置位于所述后端板或所述后扶手门的顶部。

进一步地,在垂直于所述箱体底板的方向上,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与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之间的间距大于或小于所述前端通风装置与所述后端通风装置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在所述箱体侧板的中间上下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中间通风装置;

其中一个所述中间通风装置与所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平齐,另一个所述中间通风装置与所述侧板后部通风装置平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其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的高度不同,采用高低配置的方式。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前通风装置(或后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后通风装置(或前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后通风装置(或前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前通风装置(或后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前通风装置为前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后通风装置为后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其前端通风装置与后端通风装置的高度不同,采用高低配置的方式;其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的高度也不同,采用高低配置的方式。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或后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或前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或前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或后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其能够适应空气对流的流向,更有利于加速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提高了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集装箱的前扶手门上布置有前端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集装箱的后端板上布置有后端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集装箱的后扶手门上布置有后端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集装箱的箱体侧板上布置有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中间通风装置和侧板后部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通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沿着a-a向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的侧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集装箱的前扶手门上布置有前端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集装箱的后扶手门上布置有后端通风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所指的“前”与“后”或“前端”与“后端”仅为相对位置概念,并不代表产品使用时的前后放置关系。

如图1-4和图8-10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装箱,包括箱体1。

在箱体1的前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前通风装置,在箱体1的后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后通风装置。

其中,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呈高低配置,前通风装置高于或低于后通风装置。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其前通风装置低于后通风装置。图8-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集装箱,其前通风装置高于后通风装置。前通风装置包括前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后通风装置包括后端通风装置和/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为用于存储物品或运输物品的集装箱。其箱体1为长方体型,箱体1的前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前通风装置,箱体1的后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后通风装置。

前通风装置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箱体侧板的前半部上,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前端的前扶手门上。后通风装置可以设置箱体侧板的后半部上,也可以设置在箱体1的后端的后端板或后扶手门上。

前通风装置和后通风装置可分别为设置在箱体1上的通风口,前通风装置和后通风装置也可以为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

其中,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不在同一高度,两者高低配置。具体为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的通风孔高低配置。

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的一种配置方式为:如图8-10所示,前通风装置高于后通风装置。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的另一种配置方式为:如图1-5所示,前通风装置低于后通风装置。

当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分别为设置在箱体1的前后两部分上的通风口时,前后两部分的通风口高低配置,前后两部分的通风口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前后两部分的通风口的连线与箱体底板相交,不与箱体底板平行。

如图6-7所示,通风装置包括安装板71和设置在安装板71上的多排通风孔72。安装板71用于与箱体1安装固定。

当前通风装置与后通风装置都采用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时,箱体1前部的通风孔72与箱体1后部的通风孔72高低配置,前后两部分的通风孔7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前后两端的通风孔72的连线与箱体底板相交,不与箱体底板平行。

在采用前通风装置高于后通风装置的配置方式时: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前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后通风装置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后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前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采用前通风装置低于后通风装置的配置方式时: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后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前通风装置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前通风装置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后通风装置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4和图8-10所示,箱体1包括箱体底板11、箱体顶板12和连接在箱体顶板12与箱体底板11的左右两侧的两块箱体侧板13。

箱体1的前端设置有前扶手门14,箱体1的后端设置有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

前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前扶手门14上的前端通风装置2,后通风装置包括设置在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上的后端通风装置3。

其中,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呈高低配置,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或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

具体地,箱体1包括箱体底板11、箱体顶板12和两块箱体侧板13。两块箱体侧板13分别连接在箱体底板11与箱体顶板12的左右两端。箱体1的前端安装有前扶手门14,箱体1的后端可以安装后端板15封闭,也可以安装后扶手门16能够从后端开关存放物品。

前扶手门14与箱体侧板13铰接。后端板15与两块箱体侧板13、箱体底板11和箱体顶板12密封连接。后扶手门16与箱体侧板13铰接。

前扶手门14和后扶手门16为具有扶手的集装箱门,其可以对开门,也可以为单扇门。

为了通风的需要,可以在箱体1的前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前端通风装置2,可以在箱体1的后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后端通风装置3。

在该实施例中,前通风装置包括前端通风装置2,后通风装置包括后端通风装置3。

前端通风装置2设置在前扶手门14上,后端通风装置3设置在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上。

前端通风装置2可以为直接设置在前扶手门14的门板上的通风口,前端通风装置2也可以为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后端通风装置3可以为直接设置在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的门板上的通风口,后端通风装置3也可以为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

前端通风装置2设置在前扶手门14上。当箱体1的后端设置后端板15时,后端通风装置3设置在后端板15上。当箱体1的后端设置后扶手门16时,后端通风装置3设置在后扶手门16上。

其中,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不在同一高度,两者高低配置。具体为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的通风孔高低配置。

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的一种配置方式为: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的另一种配置方式为:前端通风装置2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

当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分别为设置在前扶手门14、后挡板15或后扶手门16上的通风口时,前后两端的通风口高低配置,前后两端的通风口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前后两端的通风口的连线与箱体底板11相交,不与箱体底板11平行。

当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分别采用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时,前扶手门14上的通风孔72与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上的通风孔72高低配置,前后两端的通风孔7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或前后两端的通风孔72的连线与箱体底板11相交,不与箱体底板11平行。

在采用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的配置方式时: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采用前端通风装置2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的配置方式时: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流出箱体,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至少一个前端通风装置2与至少一个后端通风装置3处于平行于箱体侧板13的平面内,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前后对应,利于气流前后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后端通风装置3都与一个前端通风装置2处于平行于箱体侧板13的平面内,保证所有的后端通风装置3都与前端通风装置2前后对应,利于气流前后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时,前端通风装置2位于前扶手门14的顶部,后端通风装置3位于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的底部,以确保后端通风装置3处于前端通风装置2的下方,利于气流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4所示,当前端通风装置2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时,前端通风装置2位于前扶手门14的底部,后端通风装置3位于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的顶部,以确保前端通风装置2处于后端通风装置3的下方,利于气流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在前扶手门14的每扇门上设置有一个前端通风装置2,在后端板15上相应地设置有两个后端通风装置3,两个后端通风装置3与两个前端通风装置2前后对应,利于气流前后流通。此时,前扶手门14为对开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4所示,在前扶手门14的每扇门上设置有一个前端通风装置2,在后扶手门16的每扇门上相应地设置有一个后端通风装置3,两个后端通风装置3与两个前端通风装置2前后对应,利于气流前后流通。此时,前扶手门14和后扶手门16分别为对开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8所示,前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侧板13的前半部的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后通风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箱体侧板13的后半部的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

其中,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呈高低配置。

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高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或者,前端通风装置2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低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

在该实施例中,前通风装置包括前端通风装置2和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后通风装置包括后端通风装置3和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

在每块箱体侧板13的前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在每块箱体侧板13的后半部设置有至少一个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

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可以为直接设置在箱体侧板13前半部上的通风口,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也可以为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可以为直接设置在箱体侧板13后半部上的通风口,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也可以为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

当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分别为设置在箱体侧板13上的通风口时,箱体侧板13的前部与后部的通风口高低配置,前箱体侧板13的前部与后部的通风口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当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采用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时,箱体侧板13的前半部的通风孔72与箱体侧板13的后半部的通风孔72高低配置,前部的通风孔72与后部的通风孔72不在同一水平面上。

在采用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的配置方式时,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比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高。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流出箱体1,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流出箱体1,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采用前端通风装置2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的配置方式时,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比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低。

当白天或外界气温高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热上浮,可从高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流出箱体1,而外部气流从低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进入箱体1,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热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当夜间或外界气温低时,箱体1内的空气受冷下沉,可从低位的前端通风装置2、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流出箱体1,而外部气流从高位的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进入箱体,其气体流动方向与空气受冷对流的流向一致,提高了集装箱的空气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两块箱体侧板13上的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左右对齐,两块箱体侧板13上的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左右对齐,利于箱体1内的气体左右流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10所示,前端通风装置2位于前扶手门14的顶部,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位于箱体侧板13的顶部,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位于箱体侧板13的底部,后端通风装置3位于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的底部,以保证前端通风装置2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高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利于箱体1内气流流通。

可选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高于前端通风装置2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前端通风装置2平齐。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低于后端通风装置3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与后端通风装置3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前端通风装置2位于前扶手门14的底部,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位于箱体侧板13的底部,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位于箱体侧板13的顶部,后端通风装置3位于后端板15或后扶手门16的顶部,以保证后端通风装置3高于前端通风装置2,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高于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利于箱体1内气流流通。

可选地,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低于前端通风装置2或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前端通风装置2平齐。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高于后端通风装置3或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与后端通风装置3平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箱体底板11的方向上,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之间的间距大于或小于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之间的间距,也即是,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前端通风装置2不在同一高度上,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与后端通风装置3不在同一高度上。在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之间的间距大于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之间的间距时,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相应地位于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的上下两侧;在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之间的间距小于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之间的间距时,前端通风装置2与后端通风装置3相应地位于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的上下两侧,可以使得空气从不同高度的通风装置进出箱体,利于气流的流通。

根据需要,可以在箱体侧板13的前半部设置多个侧板前部通风装置4,在箱体侧板13的后半部设置多个侧板后部通风装置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5和图8所示,在箱体侧板13的中间上下间隔地设置有两个中间通风装置6。其中一个中间通风装置6与侧板前部通风装置2平齐,另一个中间通风装置6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3平齐。

中间通风装置6可以为设置在箱体侧板13上通风口,也可以采用图6-7所示的通风装置。

通过增加中间通风装置6,可以提高箱体1中部的气体流通。

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排中间通风装置6。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其前端通风装置与后端装置高低配置,其侧板前部通风装置与侧板后部通风装置高低配置,其能够适应空气对流的流向,更有利于加速箱体内的空气流动,提高了通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集装箱可以为下列集装箱的任何一种:6英尺集装箱;8英尺集装箱;10英尺集装箱;20英尺集装箱;20英尺超高集装箱;20英尺前后开门集装箱;20英尺超高前后开门集装箱;40英尺集装箱;40英尺前后开门集装箱;40英尺超高集装箱和40英尺超高前后开门集装箱以及其他类型的集装箱。

根据需要,可以将上述各技术方案进行结合,以达到最佳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