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907136发布日期:2021-02-09 15:10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运输箱体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指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


背景技术:

[0002]
自动生产线是指由自动化机器体系实现产品工艺过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是在连续流水线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特点是:加工对象自动地由一台机床传送到另一台机床,并由机床自动地进行加工、装卸、检验等;工人的任务仅是调整、监督和管理自动线,不参加直接操作;所有的机器设备都按统一的节拍运转,生产过程是高度连续的。
[0003]
生产线上运输加工对象时一般会通过运输箱体来进行运输,运输箱体在空箱状态时可以堆叠,但是运输箱体在装载有加工对象时不能够堆叠以避免损坏加工对象,每个箱体只能够依次在生产线上移动运输,导致运输的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0004]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以解决现有的生产线用箱体在运输加工对象时不能够堆叠导致运输效率低下的问题。
[0005]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
提供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包括箱本体,所述箱本体的外形为锥台体,所述箱本体内具有容腔且容腔的上端具有箱口,所述箱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一凹槽和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由所述箱口处向所述容腔的底部延伸,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槽型不同,所述箱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一侧部的第一凸块和位于所述第二侧部的第二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和第一凹槽配合,所述第二凸块和第二凹槽配合。
[0007]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
进一步,所述箱本体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向所述第四侧部延伸的方向与所述第一侧部向第二侧部延伸的方向垂直,所述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所述第三侧部的第三凹槽和位于所述第四侧部的第四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的槽型不同,所述箱本体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三侧部第三凸块和位于所述第四侧部的第四凸块,所述第三凸块和第三凹槽配合,所述第四凸块和第四凹槽配合。
[0009]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第二侧部上的投影不与所述第二凹槽重合,所述第三凹槽位于所述第四侧部的投影不予所述第四凹槽重合。
[0010]
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沿所述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0011]
进一步,所述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上具有内腔以减小所述第
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的重量。
[0012]
进一步,所述箱本体上具有绕所述箱口设置的外延支撑部,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的上端延伸至所述外延支撑部。
[0013]
进一步,所述外延支撑部的侧壁上具有提手槽。
[0014]
进一步,所述箱本体的底部分布设置有加强部。
[0015]
进一步,所述加强部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为环状,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绕所述箱体底部的中心设置并向所述箱本体底部的边缘延伸。
[0016]
进一步,所述加强部还包括多个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为射线状,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绕所述箱本体底部的中心环形矩阵设置并向所述箱本体底部的边缘延伸。
[0017]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0018]
本实用新型中多个箱本体能够上下堆叠,上下堆叠时上方的箱本体能够容置于下方的箱本体的容腔内,并且此时第一凸块是嵌入到第一凹槽中的,第二凸块是嵌入到第二凹槽中的。而当两个箱本体反向重叠时,使位于上方的箱本体的第二侧部与位于下方的箱本体的第一侧部处于同侧,由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的槽型不同,相应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的外形也不同,因此第一凸块无法容置于第二凹槽中,第二凸块也无法容置于第一凹槽中,因此位于上方的箱本体的第一凸块和第二凸块能够分别抵接在位于下方的箱本体的第二凹槽和第一凹槽的开口处,从而使得上下两个箱本体能够重叠的同时位于上方的箱本体不会容置在位于下方的箱本体中,避免上方的箱本体挤压到下方箱本体内的加工对象。从而使得应用本实用新型在自动生产线上运输加工对象时,多个本实用新型堆叠处于空载时能够上下重合堆叠以节省空间,多个本实用新型内装载有加工对象时也能够上下堆叠且保持稳定,以提高运输转移加工对象的效率。
附图说明
[0019]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示意图;
[0021]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示意图;
[0022]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示意图;
[0023]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箱本体装载有加工对象时堆叠的示意图;
[0024]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两个箱本体处于空载状态时堆叠的示意图。
[0025]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0-箱本体,110-箱口,120-第一凹槽,130-第二凹槽,140-第三凹槽,150-第四凹槽,160-第一加强筋,170-第二加强筋,200-第一凸块,210-第二凸块,220-第三凸块,230-第四凸块,240-减重腔,300-外延支撑部,310-提手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面
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0027]
实施例1:
[0028]
一种自动化生产线用运输箱体,如图1-3所示,包括箱本体100,箱本体100的外形为锥台体,箱本体100内具有容腔且容腔的上端具有箱口110,容腔内用于放置生产线上的加工对象,箱本体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第一侧部的第一凹槽120和位于第二侧部的第二凹槽130,第一凹槽120和第二凹槽130由箱口110处向容腔的底部延伸,第一凹槽120和第二凹槽130的槽型不同,箱本体100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第一侧部的第一凸块200和位于第二侧部的第二凸块210,第一凸块200和第一凹槽120配合,第二凸块210和第二凹槽130配合。
[0029]
由于箱本体100的外形为锥台体,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长方台体,同时还因为第一凹槽120和第一凸块200配合,第二凹槽130和第二凸块210配合,因此多个箱本体100能够上下堆叠,上下堆叠时上方的箱本体100能够容置于下方的箱本体100的容腔内,并且此时第一凸块200是嵌入到第一凹槽120中的,第二凸块210是嵌入到第二凹槽130中的。而当两个箱本体100反向重叠时,使位于上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二侧部与位于下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一侧部处于同侧,由于第一凹槽120和第二凹槽130的槽型不同,相应的第一凸块200和第二凸块210的外形也不同,因此第一凸块200无法容置于第二凹槽130中,第二凸块210也无法容置于第一凹槽120中,因此位于上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一凸块200和第二凸块210能够分别抵接在位于下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二凹槽130和第一凹槽120的开口处,从而使得上下两个箱本体100能够重叠的同时位于上方的箱本体100不会容置在位于下方的箱本体100中,避免上方的箱本体100挤压到下方箱本体100内的加工对象。
[0030]
上下的箱本体100处于空载状态时将其重合堆叠能够使其整体稳定,节省运输空间,当上下的箱本体100装载了加工对象时,其重量变大,因此上下堆叠时能够保持稳定并且节省运输空间,提高运输的效率。
[0031]
在本实施例中,箱本体100还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第三侧部向第四侧部延伸的方向与第一侧部向第二侧部延伸的方向垂直,容腔的侧壁上开设有位于第三侧部的第三凹槽140和位于第四侧部的第四凹槽15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的槽型不同,箱本体100的外壁上设置有位于第三侧部第三凸块220和位于第四侧部的第四凸块230,第三凸块220和第三凹槽140配合,第四凸块230和第四凹槽150配合。
[0032]
当箱本体100采用长方台体时,其箱口110具有四边,第一凹槽120、第二凹槽13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分别设置在四边上,即本实施例中的第一侧部、第二侧部、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通过设置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能够使上下箱本体100在装载有加工对象的情况下堆叠时支撑点更多,使下方的箱本体100能够更加稳定的堆叠在下方的箱本体100上。
[0033]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0位于第二侧部上的投影不与第二凹槽130重合,第三凹槽140位于第四侧部的投影不予所述第四凹槽150重合,这样设置第一凹槽120和第二凹槽130相错开,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相错开,当上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二侧部与下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一侧部位于同侧堆叠时,上方的箱本体100的第一凸块200、第二凸块210、第三凸块220和第四凸块230都抵接在下方的箱本体100的箱口110处边缘。
[0034]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凹槽120、第二凹槽13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的数量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一凹槽120、第二凹槽13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沿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的中心对称设置。
[0035]
具体的,第一凹槽120、第二凹槽13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的数量优选为两个,容腔内第一侧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凹槽120,第二侧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两个第二凹槽130,第三侧部的侧壁上设置有一个第三凹槽140和一第四凹槽150,第四侧部的侧壁上也设置有一个第三凹槽140和一个第四凹槽150,设置多个凹槽进一步加强两个箱本体100装载有加工对象情况下重叠时的稳定性,而对称设置能够更进一步加强堆叠时的稳定性。
[0036]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凸块200、第二凸块210、第三凸块220和第四凸块230上具有内腔以减小第一凸块200、第二凸块210、第三凸块220和第四凸块230的重量,进而减小本实用新型整体的重量,同时还能够加强第一凸块200、第二凸块210、第三凸块220和第四凸块230的强度,防止应力集中。
[0037]
在本实施例中,箱本体100上具有绕所述箱口110设置的外延支撑部300,第一凹槽120、第二凹槽130、第三凹槽140和第四凹槽150的上端延伸至外延支撑部300。
[0038]
通过设置外延支撑部300能够使位于下方的箱本体100用于支撑上方的箱本体100的的支撑面更大,能够在不加大箱本体100的厚度的情况下提高了两个箱本体100装载有加工对象的情况下堆叠时的稳定性。
[0039]
在本实施例中,外延支撑部300的侧壁上具有提手槽310,设置提手操能够便于操作人员或者是自动化提升装置将堆叠在一起的箱本体100分离。
[0040]
在本实施例中,箱本体100的底部分布设置有加强部,其中加强包括了多个第一加强筋160和多个第二加强筋170,第一加强筋160为环状,多个第一加强筋160绕箱体底部的中心设置并向箱本体100底部的边缘延伸,第二加强筋170为射线状,多个第二加强筋170绕箱本体100底部的中心设置并向箱本体100底部的边缘延伸,加强部能够加强箱本体100的强度,其中环状的第一加强筋160能够提高箱本体100的可变形的空间,射线状的第二加强筋170能够降低箱本体100制造时的成型周期,提高了箱本体100的整体强度。
[004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