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卷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2336发布日期:2021-03-23 11:06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卷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卷收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卷收器。



背景技术:

卷收器能够对线状或带状的卷料进行自动回收,卷收器内的卷料通过手动向外拉伸后,卷收器可自动将卷料锁定定位或卷缩回收,卷收设备常用于对各种电器、设备的升降布线等操作,现有的一些卷收器要实现对拉出的卷料进行自动锁定,需要设置多个部件进行配合,结构复杂且精密,装配和维护都比较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卷收器,能够以简单的结构达到自动锁定卷料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卷收器,包括:壳体、转动件、限位件和复位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转动件设有限位槽和定位槽,所述限位槽和所述定位槽连接;所述限位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限位件的另一端设有卡接结构,所述卡接结构能够与所述限位槽滑动配合,所述转动件反向转动时,所述卡接结构能够滑入定位槽以与所述定位槽卡接定位。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转动件或所述壳体,所述复位件能够驱动所述转动件反向转动以复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卷收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限位件的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另一端的卡接结构与限位槽滑动配合,使卡接结构能够相对转动件进行适当的位移,将转动件内的卷料拉伸出来过程中,转动件沿正向转动,卡接结构沿限位槽相对滑动,使卷料顺畅出料;拉伸的卷料到达合适长度后,松开卷料,转动件在复位件的驱动作用下反向转动,由于限位槽和定位槽连接,所以卡接结构可以沿限位槽滑入定位槽,并与定位槽卡接定位,转动件得以被制动,卷料也得到锁定。可以看出,通过卡接结构与限位槽和定位槽的配合,即可实现对卷料的自动锁定,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和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槽包括外圈槽、内圈槽、第一过渡槽、第二过渡槽和第三过渡槽,所述第一过渡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外圈槽和所述内圈槽连接,所述定位槽分别与所述第二过渡槽和第三过渡槽连接,所述第二过渡槽与所述内圈槽连接,所述第三过渡槽与所述外圈槽连接;

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外圈槽配合且转动件正向转动时,所述卡接结构能够被所述第一过渡槽的侧壁限位以滑入所述内圈槽,在拉伸卷料时,转动件正向转动,卡接结构能够从外圈槽沿第一过渡槽滑入内圈槽内,并在内圈槽内循环滑动,保证卷料出料顺畅;

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内圈槽配合且转动件反向转动时,所述卡接结构能够被所述第二过渡槽的侧壁限位以滑入所述定位槽并与所述定位槽卡接定位,松开拉伸的卷料后,转动件在复位件的驱动作用下反向转动,使卡接结构从内圈槽沿第二过渡槽滑入定位槽并与定位槽卡接配合,实现对卷料的定位;

所述卡接结构与所述定位槽配合且转动件正向转动时,所述卡接结构能够被所述第三过渡槽的侧壁限位以滑入所述外圈槽,卷料被定位后,再次拉伸卷料,转动件正向转动,使卡接结构从定位槽沿第三过渡槽滑入外圈槽,在卡接结构滑入内圈槽之前松开卷料,转动件在复位件的驱动下反向转动,卡接结构沿外圈槽滑动而无其他限位,因此此时转动件可以一直反向转动,直至将卷料完全回收。以上过程实现了对卷料的自动定位和自动回收的方便切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复位件设于所述转动件,所述转动件与所述壳体可拆卸连接,由此,装配过程中,复位件可以与转动件装配形成一个总成结构,然后再将转动件与壳体装配,方便了装配转动件和复位件的装配,反之,也方便了对转动件和复位件的拆卸维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复位件为卷收发条,所述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在转动件正向转动时,转动件带动卷收发条的外侧转动,而卷收发条的中心部位与壳体相对固定,所以卷收发条可以在转动件正向转动过程中积蓄弹性势能,松开卷料,卷料失去外部受力后,卷收发条的弹性势能就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转动件反向转动,实现卷料的自动回收复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设有固定轴,所述转动件和所述固定轴转动连接,所述固定轴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底部设有收纳腔,所述卷收发条设于所述收纳腔,所述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所述固定轴固定连接,所述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所述转动件的侧壁固定连接。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固定轴固定,而固定轴与壳体固定,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收纳腔的侧壁固定,所以在转动件正向转动过程中能够使卷收发条积蓄弹性势能,卷收发条释放弹性势能过程中能带动转动件反向转动,实现对卷料的自动回收复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紧固螺母,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通孔,所述固定轴的底部设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的一端经所述通孔穿出壳体外,所述紧固螺母与所述螺纹柱的一端螺纹配合,所述固定轴的底面和所述紧固螺母的顶面对所述壳体夹持固定,实现对固定轴的固定,在装配过程中,固定轴可先与转动件连接,并将卷收发条装入转动件的收纳腔内,再将固定轴与壳体固定装配,实现转动件与壳体的可拆卸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转动件设有卷收槽。卷收槽用于收纳卷料,卷收槽的顶壁和底壁对卷料有效限位,防止卷料错乱。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设有向上开口的容置槽,所述转动件设于所述容置槽,所述壳体顶部设有盖合所述容置槽开口的上盖。通过设置容置槽,方便转动件与壳体的装配,转动件装入容置槽后,盖合上盖即可将转动件牢靠固定于壳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壳体的侧壁设有若干个缺口槽,所述缺口槽贯穿所述壳体的侧壁且与所述容置槽连通。通过设置缺口槽,方便卷料出料。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卷收升降器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示出的一种卷收升降器的转动件的示意图;

图3为图1示出的一种卷收升降器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1示出的一种卷收升降器的转动件的底部示意图;

图5为图1示出的一种卷收升降器的卷收发条和固定轴配合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壳体100、容置槽110、缺口槽120、固定柱130、转动件200、限位槽210、外圈槽211、内圈槽212、第一过渡槽213、第二过渡槽214、第三过渡槽215、定位槽220、收纳腔231、卷收槽232、固定轴240、螺纹柱241、夹持槽242、限位件300、卡接结构310、复位件400、紧固螺母500、上盖6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卷收器,包括:壳体100、转动件200、限位件300和复位件400;转动件200与壳体100转动连接,转动件200设有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连接;限位件300的一端与壳体100转动连接,限位件300的另一端设有卡接结构310,卡接结构310能够与限位槽210滑动配合,转动件200反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能够滑入定位槽220以与定位槽220卡接定位。复位件400设于转动件200或壳体100,复位件400能够驱动转动件200反向转动以复位。

具体地,限位件300的一端与壳体100转动连接,另一端的卡接结构310与限位槽210滑动配合,使卡接结构310能够相对转动件200进行适当的位移,将转动件200内的卷料拉伸出来过程中,转动件200沿正向转动,卡接结构310沿限位槽210相对滑动,使卷料顺畅出料;拉伸的卷料到达合适长度后,松开卷料,转动件200在复位件400的驱动作用下反向转动,由于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连接,所以卡接结构310可以沿限位槽210滑入定位槽220,并与定位槽220卡接定位,转动件200得以被制动,卷料也得到锁定。可以看出,通过卡接结构310与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的配合,即可实现对卷料的自动锁定,结构简单,且易于装配和维护。

其中,如图1所示,限位件300可以大致设置为限位杆,卡接结构310可以大致设置为卡柱,壳体100内可设置固定柱130,限位杆的一端与固定柱130转动连接,限位杆的另一端与卡柱固定连接,卡柱的一端伸入限位槽210,被限位槽210的两侧壁限位,使卡柱能够在限位槽210内相对滑动。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卷料收卷于转动件200,规定卷料向外拉伸时转动件200的转动方向为正向转动,转动件200回收卷料的转动方向为反向转动,容易理解的是,卡接结构310相对于转动件200滑动的方向相反,比如,图2中,转动件200逆时针转动为正向转动,相对的,卡接结构310的滑动轨迹为顺时针转动;转动件200顺时针转动为反向转动,相对的,卡接结构310的滑动轨迹为逆时针转动,用卡接结构310的滑动轨迹去理解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的关系更为方便。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的具体关系将在如下描述变得清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限位槽210包括外圈槽211、内圈槽212、第一过渡槽213、第二过渡槽214和第三过渡槽215,第一过渡槽213的两端分别与外圈槽211和内圈槽212连接,定位槽220分别与第二过渡槽214和第三过渡槽215连接,第二过渡槽214与内圈槽212连接,第三过渡槽215与外圈槽211连接;

其中,卡接结构310与外圈槽211配合且转动件200正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能够被第一过渡槽213的侧壁限位以滑入内圈槽212,在拉伸卷料时,转动件200正向转动,卡接结构310能够从外圈槽211沿第一过渡槽213滑入内圈槽212内,并在内圈槽212内循环滑动,保证卷料出料顺畅,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实现卡接结构310被第一过渡槽213的侧壁限位而滑入内圈槽212,外圈槽211上靠近第一过渡槽213的位置设置有第一楔形结构,第一楔形结构的一端与外圈槽211形成限位阶梯,以在转动件200正向转动时引导卡接结构310滑入第一过渡槽213内,第一楔形结构的另一端与外圈槽211的底面平滑过渡,使转动件200反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一直沿外圈槽211无阻碍地相对滑动,方便回收卷料。

卡接结构310与内圈槽212配合且转动件200反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能够被第二过渡槽214的侧壁限位以滑入定位槽220并与定位槽220卡接定位,松开拉伸的卷料后,转动件200在复位件400的驱动作用下反向转动,使卡接结构310从内圈槽212沿第二过渡槽214滑入定位槽220并与定位槽220卡接配合,实现对卷料的定位;具体地,如图2所示,为实现卡接结构310被第二过渡槽214的侧壁限位而滑入定位槽220内,内圈槽212靠近定位槽220的位置设置有第二楔形结构,第二楔形结构的一端与内圈槽212形成限位阶梯,以在转动件200反向转动时引导卡接结构310滑入第二过渡槽214,第二楔形结构的另一端与内圈槽212的底面平滑过渡,使转动件200正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能够一直沿内圈槽212无阻碍地相对滑动,方便拉伸出料;

卡接结构310与定位槽220配合且转动件200正向转动时,卡接结构310能够被第三过渡槽215的侧壁限位以滑入外圈槽211,卷料被定位后,再次拉伸卷料,转动件200正向转动,使卡接结构310从定位槽220沿第三过渡槽215滑入外圈槽211,在卡接结构310滑入内圈槽212之前松开卷料,转动件200在复位件400的驱动下反向转动,卡接结构310沿外圈槽211滑动而无其他限位,因此此时转动件200可以一直反向转动,直至将卷料完全回收。以上过程实现了对卷料的自动定位和自动回收的方便切换;具体地,为实现卡接结构310能够被第三过渡槽215的侧壁限位而滑入外圈槽211,

为实现卡接结构310能够被定位槽220锁定,第二过渡槽214和定位槽220之间形成阶梯,且定位槽220的高度低于内圈槽212,所以卡接结构310沿第二过渡槽214滑入定位槽220后,无论正反方向转动转动件200,卡接结构310都无法往回滑入内圈槽212,而定位槽220与第二过渡槽214以及第三过渡槽215形成如图2所示的v字形结构,使得卡接结构310在内圈槽212顺时针相对滑动时,进入定位槽220后,会被定位槽220的侧壁限位并自锁,即转动件200被自锁而制动,实现对卷料进行定位,而第三过渡槽215也可设置为楔形结构,第三过渡槽215的一端与定位槽220平滑过渡,其另一端与外圈槽211形成阶梯,所以卡接结构310从定位槽220滑入外圈槽211后无法逆向返回定位槽220,保证卡接结构310的动作可靠性。

为实现卡接结构310能够适应楔形结构和各个槽之间的高度变化,限位件300与卡柱的转动连接处具有间隙,使限位件300设有卡柱的一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上下位移。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规定的转动件200正向和反向转动的具体方向仅为方便描述和理解,在实际应用中,内圈槽212、外圈槽211和定位槽220的运行轨迹关系可以是跟图2中相反,作用原理一致。

为方便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进行如下动作总结:根据图2,第一次拉伸卷料时,若卡接结构310初始在外圈槽211,会被第一过渡槽213导向滑入内圈槽212,所以无论卡接结构310位于外圈槽211还是内圈槽212,都会随着转动件200正向转动逆时针转动而在内圈槽212内循环滑动,不影响卷料出料;将卷料拉伸至需求长度后,松开卷料,转动件200被复位件400驱动而反向转动顺时针转动,卡接结构310被第二过渡槽214导向而滑入定位槽220,在定位槽220中自锁,实现对卷料对应长度的定位;第二次拉伸卷料时,转动件200正向转动逆时针转动,卡接结构310从定位槽220被第三过渡槽215导向而滑入外圈槽211,在卡接结构310滑入内圈槽212之前松开卷料,转动件反向转动顺时针转动,卡接结构310即可一直沿着外圈槽211相对逆时针滑动,直至转动件200完全回收卷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与图3所示,复位件400设于转动件200,转动件200与壳体100可拆卸连接,由此,装配过程中,复位件400可以与转动件200装配形成一个总成结构,然后再将转动件200与壳体100装配,方便了装配转动件200和复位件400的装配,反之,也方便了对转动件200和复位件400的拆卸维护。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400为卷收发条,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转动件200固定连接,在转动件200正向转动时,转动件200带动卷收发条的外侧转动,而卷收发条的中心部位与壳体100相对固定,所以卷收发条可以在转动件200正向转动过程中积蓄弹性势能,松开卷料,卷料失去外部受力后,卷收发条的弹性势能就能转化为机械能,带动转动件200反向转动,实现卷料的自动回收复位。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卷收发条大致呈圆形,卷收发条的内侧端是指靠近卷收发条中心的一端,卷收发条的外侧端是指远离卷收发条中心的一端。

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像市面上常见且传统的卷料器一样,将复位发条与转动件200分开设置,比如将复位发条设置在壳体100的另一侧,复位发条的外侧端与转动件固定连接,复位发条的中心处与壳体100固定连接,同样可以实现为转动件200提供复位回收卷料的动力。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复位件400还可以是一些驱动电机,通电过程中,能够为转动件200提供稳定的复位扭转力,进而实现卷收器的自动回收卷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100设有固定轴240,转动件200和固定轴240转动连接,固定轴240与壳体100固定连接,转动件200底部设有收纳腔231,卷收发条设于收纳腔231,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固定轴240固定连接,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转动件200的侧壁固定连接。具体地,转动件200可大致设置成转盘状,以方便容纳卷收发条,卷收发条的内侧端与固定轴240固定,而固定轴240与壳体100固定,卷收发条的外侧端与收纳腔231的侧壁固定,所以在转动件200正向转动过程中能够使卷收发条积蓄弹性势能,卷收发条释放弹性势能过程中能带动转动件200反向转动,实现对卷料的自动回收复位。

为实现卷收发条的中心部位能够与固定轴240固定,如图5所示,固定轴240上设置有夹持槽242,卷收发条的内侧端被夹持槽242夹持配合,通过进一步折弯扭转,使卷收发条牢牢固定在固定轴240上。

为实现卷收发条的外侧与转动件200的侧壁固定,如图4所示,收纳腔231的侧壁设有供卷收发条通过的通孔,通孔连通收纳腔231和转动件200外,卷收发条从通孔导出,转动件200的侧壁设置有卡扣,卷收发条的外侧一端设置有与卡扣配合的定位孔,这样设置有利于卷收发条的装配,有效降低卷收发条装配难度。

可以想到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200和固定轴240可以设置为一体式结构,即转动件200整体与壳体100转动连接,进一步减少卷收器的装配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还包括紧固螺母500,壳体100的底部设有通孔,固定轴240的底部设有螺纹柱241,螺纹柱241的一端经通孔穿出壳体100外,紧固螺母500与螺纹柱241的一端螺纹配合,固定轴240的底面和紧固螺母500的顶面对壳体100夹持固定,实现对固定轴240的固定,在装配过程中,固定轴240可先与转动件200连接,并将卷收发条装入转动件200的收纳腔231内,再将固定轴240与壳体100固定装配,实现转动件200与壳体100的可拆卸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转动件200设有卷收槽232。卷收槽232用于收纳卷料,卷收槽232的顶壁和底壁对卷料有效限位,防止卷料错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设有向上开口的容置槽110,转动件设于容置槽110,壳体100顶部设有盖合容置槽110开口的上盖600。通过设置容置槽110,方便转动件200与壳体100的装配,转动件200装入容置槽110后,盖合上盖600即可将转动件200牢靠固定于壳体100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的侧壁设有若干个缺口槽120,缺口槽120贯穿壳体100的侧壁且与容置槽110连通。通过设置缺口槽120,方便卷料出料,缺口设置可以设置一个、两个或者三个等,如图1中,缺口设置三个,方便卷料从不同的方向导出,以适应各种应用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固定轴240和转动件200均可以由3d打印工艺生产制造,降低了对限位槽210和定位槽220的加工难度,以提高生产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