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72337发布日期:2021-03-23 11:06阅读:39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转盘装置,具体涉及一种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



背景技术:

医用或工业软性内窥镜的插入管是一种细长型的柔软可弯曲的软管,最前端设计有光学的或电子的摄像监视头。插入管前端的摄像头是将所摄图像信息传送至内窥镜后部的控制部分。图像信息显示至视频屏幕上以供操作人员对设备内部进行检查分析。常规医用软性内窥镜的插入管的直径为φ3.0mm至φ13mm,长度为300mm至1900mm。常规工业软性内窥镜的插入管的直径为φ2.5mm至φ18mm,长度为500mm至12000mm。由于医用或工业软性内窥镜的插入管的前端设计有光学玻璃的物镜头,因此存放插入管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外层表面及前端的易碎零件,传统技术中,大多数企业把内窥镜与信号线、电源线、清洁液等附件,一起存放在一个敞开的仪器箱中,但是在运输中由于震动会互相挤到一起,造成插入管表面或摄像头前端零件损伤。为了克服传统技术中存放插入管的缺陷,有些生产内窥镜的企业,就将仪器箱中的内衬加工为敞开式螺旋槽,然后将插入管摆放在敞开式螺旋槽内,由于箱子盖的设计有缺陷,不能密封压紧下部敞开式的螺旋槽,这样在插入管运输中同样会因为由于震动而互相挤到一起,造成插入管表面或摄像头前端零件损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而且不会对插入管因震动挤压到一起而造成表面或摄像头前端零件损伤的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存放机构、卷绕机构和插装机构,

所述存放机构包括外固定盘和盖板,所述盖板盖合在外固定盘的开口处,

所述卷绕机构包括转盘、中心轴和内固定盘,所述转盘设在外固定盘内,且中心轴设在外固定盘的中心处,所述内固定盘与中心轴转动连接,并与转盘固定连接,

所述插装机构包括空心插管,所述盖板设有穿孔,所述空心插管的一端固定在盖板的穿孔处,且空心插管与转盘的内腔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卷绕机构还包括上撑板和下撑板,所述上撑板与内固定盘的顶部可拆卸连接,下撑板与内固定盘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撑板和下撑板均与中心轴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上撑板和下撑板分别设有上孔口和下孔口,且下撑板的下孔口抽出设有锥形台,所述中心轴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定位台阶,且中心轴顶部和底部的定位台阶分别与上撑板的上孔口和下撑板的下孔口转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装机构还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在盖板的穿孔处,且固定板设有通孔,所述空心插管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板的通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插装机构还包括固定座和插头,所述固定座套装在空心插管的另一端,且插头与固定座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头具有插入管套管,且插头的插入管套管与空心插管相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固定座的两端具有与其互为一体的固定耳,所述固定耳通过紧固件与插头可拆卸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转盘的内壁和底部上设有防滑板,所述防滑板是海绵防滑板,或者是橡胶防滑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空心插管一端的管口处和插头的插入管套管的管口处均设有圆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盖板与空心插管之间的插入管插入角α为30°~60°。

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包括存放机构、卷绕机构和插装机构,所述存放机构包括外固定盘和盖板,所述盖板盖合在外固定盘的开口处,所述卷绕机构包括转盘、中心轴和内固定盘,所述转盘设在外固定盘内,且中心轴设在外固定盘的中心处,所述内固定盘与中心轴转动连接,并与转盘固定连接,所述插装机构包括空心插管,所述盖板设有穿孔,所述空心插管的一端固定在盖板的穿孔处,且空心插管与转盘的内腔相连通,使用时,左手抓住内窥镜的主体,右手拿着插入管的前段部位,将插入管从空心插管的另一端插入,当内窥镜的插入部头端(手感)触碰到转盘的侧壁或底部时,再适当用力就能推动转盘转动,并能连续将所有插入管存放到转盘的内腔中,若要拔出内窥镜插入管时,只需要慢慢抽出插入管,使得转盘反向转动,而且在抽取过程中不会损伤内窥镜插入管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在存放或抽取插入管过程中,所述盖板始终密封在外固定盘上,这样插入管运输中不会再因产生震动而互相挤到一起,而造成表面或摄像头前端零件损伤,同时,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a剖视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固定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插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外固定盘和卷绕机构装配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并不局限于此。

如图1、2、3、4、5、6所示,一种内窥镜插入管的存放转盘装置,包括存放机构1、卷绕机构2和插装机构3,

所述存放机构1包括外固定盘11和盖板12,所述盖板12盖合在外固定盘11的开口处,

所述卷绕机构2包括转盘21、中心轴22和内固定盘23,所述转盘21设在外固定盘11内,且中心轴22设在外固定盘11的中心处,所述内固定盘23与中心轴22转动连接,并与转盘21固定连接,

所述插装机构3包括空心插管31,所述盖板12设有穿孔,所述空心插管31的一端固定在盖板12的穿孔处,且空心插管31与转盘21的内腔相连通。

如图2所示,为了便于实现内固定盘与中心轴的转动连接,所述卷绕机构2还包括上撑板24和下撑板25,所述上撑板24与内固定盘23的顶部可拆卸连接,下撑板25与内固定盘23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上撑板24和下撑板25均与中心轴22转动连接。

如图2所示,为了使得结构更加合理,所述上撑板24和下撑板25分别设有上孔口和下孔口,且下撑板25的下孔口抽出设有锥形台,该锥形台为旋转支承点,不仅摩擦力小,而且旋转灵活,所述中心轴2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有定位台阶,且中心轴22顶部和底部的定位台阶分别与上撑板24的上孔口和下撑板25的下孔口转动连接。

如图1、5所示,为了方便将空心插管的一端与盖板固定连接,所述插装机构3还包括固定板32,所述固定板32固定在盖板12的穿孔处,且固定板32设有通孔,所述空心插管31的一端固定在固定板32的通孔内。

如图1、5所示,为了对插入管端部的限位,所述插装机构3还包括固定座33和插头34,所述固定座33套装在空心插管31的另一端,且插头34与固定座33可拆卸连接,所述插头34具有插入管套管341,且插头34的插入管套管341与空心插管31相连通,使用时,插入管端部的操作部可固定在仪器箱内并位于插头一侧的海绵内衬槽中。

如图3、5所示,为了方便将固定座与插头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座33的两端具有与其互为一体的固定耳331,所述固定耳331通过紧固件与插头34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为了防止插入管在盘存和取出过程中对其表面造成损伤,所述转盘21的内壁和底部上设有防滑板26,所述防滑板26是海绵防滑板,或者是橡胶防滑板,当然,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其它塑胶防滑板。由于海绵防滑板或橡胶防滑板的摩擦力较大,这样插入管在盘存和取出过程中与防滑板接触,可有效保护内窥镜头部及插入管外表面,不对对其造成损伤。

如图4所示,为了方便顺畅插入,以及插入和取出内窥镜的插入管时,不会损伤其外表面及探头上的光学元件,所述空心插管31一端的管口处和插头34的插入管套管341的管口处均设有圆角。

如图5所示,这样内窥镜插入管经斜角插入的推力可方便推动转盘旋转,所述盖板12与空心插管31之间的插入管插入角α为30°~60°。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左手抓住内窥镜的主体,右手拿着插入管的前段部位,将插入管从空心插31管的另一端的插头34插入,当内窥镜的插入部头端(手感)触碰到转盘的侧壁或底部的海绵板26的板面时,再适当用力就能推动转盘转动,并能连续将所有插入管存放到转盘的内腔中,此时将内窥镜的操作部可固定在仪器箱内并位于插头一侧的海绵内衬槽中,即完成所有操作。若要拔出内窥镜插入管时,只需要慢慢抽出插入管,使得转盘21反向转动,而且在抽取过程中不会损伤内窥镜插入管的外表面,本实用新型在存放或抽取插入管过程中,所述盖板12始终密封在外固定盘11上,这样插入管运输中不会再因产生震动而互相挤到一起,而造成表面或摄像头前端零件损伤,同时,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简单,而且使用方便。

以上述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