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354799发布日期:2022-11-29 18:57阅读: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路板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生产电路板过程中,板材从一个工序出来后会高于常温,往往需要通过冷却至一定温度才可进行下一工序;但是在流水作业过程中,若需将批量的板材进行快速冷却则需要提高较大面积进行板材的批量冷却,从而满足电路板生产过程的不间断工作;若控制较小面积进行批量的板材冷却,则需要将板材依次堆叠进行冷却,但是采用该方式冷却时间较为缓慢,电路板生产过程的间断时间需提高,导致生产效率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通过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的设置,解决了板材冷却需要占据较大地方的问题,实现了在节省占地空间的同时还可较高效的对板材进行冷却,结构紧凑,提高空间使用率,有效保证产品的冷却效率,保证电路板生产的不间断工作。
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包括有壳体、设于所述壳体内的传输部件、设于所述传输部件上且与设于所述壳体之间的冷却部件;所述冷却部件包括有活动于所述壳体之间的第一滚动轴、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表面的支撑层、驱动于所述第一滚动轴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支撑层包括有直线阵列设置的若干支撑杆。
6.其中,传输部件用于将板材从一个生产工序传送至另一个生产工序。冷却部件用于与传输部件配合使用,增长板材活动移动距离,增大板材降温的时间。每个支撑层用于支撑每个板材的移动。
7.本实用新型中,传输板材过程为:启动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传输部件将板材传送至冷却部件中的支撑层上,由于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滚动轴进行转动,支撑层也随着第一滚动轴支撑着板材进行转动,使得支撑层转动180度后将板材放置在传输部件的另一侧,放置板材完后,支撑层依旧随着第一滚动轴向传动部件下方转动,使得空载的支撑层转动180度至传输部件来板材的一侧,继而继续通过支撑层装载板材并转动180度后送至传输部件的另一侧。通过支撑层有若干支撑杆的设置,有效增加板材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将板材旋转180度后再进行水平传输,有效增长了板材传送路径,增大冷却的时间,使得板材冷却更为到位,整体结构紧凑,减少占用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8.进一步的,所述传输部件包括有设于所述壳体两端的第二滚动轴、阵列设于所述第二滚动轴的同步带、驱动于所述第二滚动轴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同步带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轴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轴驱动所述同步带转动;所述支撑杆与所述同步带错位设置。通过该设置,传输部件传送过程为: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滚动轴转动,使得同步带进行转动,实现将板材向一个方向传输。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护,减少维护难度。且
通过同步带和支撑杆错位设置,保证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的独立运行,提高运作的流畅性。
9.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层所在水平面构成夹角为10-20度。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板材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且同时保证板材在旋转180度过程中的板材移动位置小,保证装载板材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该角度的设置,在第一滚动轴360度表面可设置较多支撑层,有效增大板材装载容量。
10.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的数量少于所述支撑杆的数量。所述同步带数量比所述支撑杆数量少于1个。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支撑层与同步带相交接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板材传输过程中的偏移度。
11.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的长度为450-800mm。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板材的尺寸灵活设置支撑杆的长度,满足多需求的适应性。
12.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杆之间间隔距离为60-8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的交错设置,且同时在板材装载稳定的情况下,将板材充分与空气接触,提高冷却的速率。
13.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同步带之间间隔距离为60-80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的交错设置,保证各部件之间顺畅运行。
14.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的宽度为15-2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传输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
15.进一步的,所述壳体上端与所述支撑层之间的空隙为250-350mm。通过该设置,保证板材在传输过程中与空气较大的流动性,保证冷却效果。
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7.通过传输部件和冷却部件的设置,解决了板材冷却需要占据较大地方的问题,实现了在节省占地空间的同时还可较高效的对板材进行冷却,结构紧凑,提高空间使用率,有效保证产品的冷却效率,保证电路板生产的不间断工作。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视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俯视图(除壳体);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部件主视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冷却部件左视图。
22.图中标记:壳体1;传输部件2,第二滚动轴21,同步带22;冷却部件3,第一滚动轴31,支撑层32,支撑杆321。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实施例1
25.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26.图1-4中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冷却功能的传输系统,包括有壳体1、设于所述壳体1内的传输部件2、设于所述传输部件2上且与设于所述壳体1之间的冷却部件3;所述冷却部件3包括有活动于所述壳体1之间的第一滚动轴31、环形阵列设于所述第一滚动轴31表面的支撑层32、驱动于所述第一滚动轴31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支撑层32包括有直线阵列设置的若干支撑杆321。
27.其中,传输部件2用于将板材从一个生产工序传送至另一个生产工序。冷却部件3用于与传输部件2配合使用,增长板材活动移动距离,增大板材降温的时间。每个支撑层32用于支撑每个板材的移动。
28.本实用新型中,传输板材过程为:启动传输部件2和冷却部件3,传输部件2将板材传送至冷却部件3中的支撑层32上,由于第一电机带动第一滚动轴31进行转动,支撑层32也随着第一滚动轴31支撑着板材进行转动,使得支撑层32转动180度后将板材放置在传输部件2的另一侧,放置板材完后,支撑层32依旧随着第一滚动轴31向传动部件下方转动,使得空载的支撑层32转动180度至传输部件2来板材的一侧,继而继续通过支撑层32装载板材并转动180度后送至传输部件2的另一侧。通过支撑层32有若干支撑杆321的设置,有效增加板材与空气充分接触,提高冷却效率,且通过将板材旋转180度后再进行水平传输,有效增长了板材传送路径,增大冷却的时间,使得板材冷却更为到位,整体结构紧凑,减少占用面积,提高空间利用率。
29.进一步的,所述传输部件2包括有设于所述壳体1两端的第二滚动轴21、阵列设于所述第二滚动轴21的同步带22、驱动于所述第二滚动轴21转动的第二电机;所述同步带22的两端与所述第二滚动轴21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滚动轴21驱动所述同步带22转动;所述支撑杆321与所述同步带22错位设置。通过该设置,传输部件2传送过程为:启动第二电机,带动第二滚动轴21转动,使得同步带22进行转动,实现将板材向一个方向传输。整体结构简单,便于后期维护,减少维护难度。且通过同步带22和支撑杆321错位设置,保证传输部件2和冷却部件3的独立运行,提高运作的流畅性。
30.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层32所在水平面构成夹角为10-20度。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板材与空气的充分接触,且同时保证板材在旋转180度过程中的板材移动位置小,保证装载板材的稳定性。同时通过该角度的设置,在第一滚动轴31360度表面可设置较多支撑层32,有效增大板材装载容量。
31.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22的数量少于所述支撑杆321的数量。所述同步带22数量比所述支撑杆321数量少于1个。通过该设置,有效保证支撑层32与同步带22相交接板材过程中的稳定性,减少板材传输过程中的偏移度。
32.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杆321的长度为450-800mm。通过该设置,可根据板材的尺寸灵活设置支撑杆321的长度,满足多需求的适应性。
33.进一步的,相邻所述支撑杆321之间间隔距离为60-8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22的交错设置,且同时在板材装载稳定的情况下,将板材充分与空气接触,提高冷却的速率。
34.进一步的,相邻所述同步带22之间间隔距离为60-80mm。通过该设置,保证与同步带22的交错设置,保证各部件之间顺畅运行。
35.进一步的,所述同步带22的宽度为15-25mm。通过该设置,保证传输板材过程中的
稳定性。
36.进一步的,所述壳体1上端与所述支撑层32之间的空隙为250-350mm。通过该设置,保证板材在传输过程中与空气较大的流动性,保证冷却效果。
3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38.通过传输部件2和冷却部件3的设置,解决了板材冷却需要占据较大地方的问题,实现了在节省占地空间的同时还可较高效的对板材进行冷却,结构紧凑,提高空间使用率,有效保证产品的冷却效率,保证电路板生产的不间断工作。
39.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40.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未详细描述的技术特征,均可以通过任一现有技术实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