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和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482459发布日期:2022-09-10 05:47阅读:38来源:国知局
升降装置和升降系统的制作方法

1.本公开涉及火力发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升降装置和升降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火力发电机组的容量越来越大,其附属部件的安装高度也越来越高,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高处作业吊篮承载着操作人员进行高空作业,但是高处作业吊篮通常为实现吊篮的上下移动,从而需要悬吊机构进行吊升吊篮,占地面积较大且运营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和升降系统,该升降装置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悬吊机构进行吊取从而导致的占地面积较大、运营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较低的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升降装置,用于待作业筒体,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平台;和提升件,所述提升件的数量为多个且围绕所述升降平台的周向间隔地布置,多个所述提升件的底端各自连接于所述升降平台,顶端各自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待作业筒体的侧壁面,以使得多个所述提升件能够用于交替提升所述升降平台。
5.可选地,所述提升件构造为提升葫芦,所述提升葫芦的位于顶端的吊钩用于可拆卸地连接于预设在所述待作业筒体的侧壁面上的固定件,所述提升葫芦的位于底端的吊钩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升降平台。
6.可选地,所述升降平台设置有围绕所述升降平台的边缘间隔布置的多个接触组件,多个所述接触组件均包括用于与所述待作业筒体的侧壁面滑动接触的接触件。
7.可选地,每个所述接触组件中的所述接触件的数量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布置。
8.可选地,所述接触组件还包括调节件和连接件,所述连接件固连于所述升降平台,所述接触件通过所述调节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连接件,以能够接近或远离所述待作业筒体的侧壁面移动。
9.可选地,所述调节件包括调节螺杆,所述接触件构造为滚轮,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调节螺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滚轮,所述调节螺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构造为螺纹孔的所述第一通孔螺纹连接。
10.可选地,所述调节件包括滑杆、限位块以及弹性复位件,所述接触件构造为滚轮,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滑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滚轮,所述滑杆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滑动地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连接于所述限位块,所述弹性复位件套接在所述滑杆的位于所述滚轮与所述连接件之间的杆体上,用于提供所述滚轮朝向远离所述连接件一侧移动的弹力。
11.可选地,所述连接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且断面呈h形的纵梁,所述纵梁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板体以及位于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上端设置
有用于连接所述提升件的连接部,所述两个第一板体的底端具有延伸至所述升降平台的下方且朝向所述升降平台的内侧延伸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固连于所述升降平台。
12.可选地,所述升降平台包括环形底板、围绕所述环形底板的内周缘设置的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加强板以及围绕所述环形底板的外周缘设置的向下延伸的第二环形加强板,所述第一环形加强板和所述第二环形加强板之间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且均沿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支撑梁,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支撑梁之间连接有第二支撑梁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梁呈z型布置。
13.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升降系统,所述升降系统包括待作业筒体和如上所述的升降装置,所述待作业筒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件,所述升降装置的多个提升件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所述固定件。
14.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通过将多个围绕升降平台的周向间隔布置的提升件的底端各自连接于升降平台,并且多个提升件的顶端各自可拆卸地连接于待作业筒体的侧壁面,这样,能够通过将多个提升件分为例如两组,以能够通过两组提升件交替提升该升降平台,从而能够兼具升降和保险的作用,以利于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可靠的进行作业,稳定性好且适用性较高。另外,通过此种交替提升升降平台的方式,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例如通过悬吊机构进行吊取升降平台的方式,显然本公开提供的升降装置不需要悬吊机构便能够提升升降平台运动,适用性更好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占地面积,以能够降低运营成本且在待作业筒体还未成型时依然能够使用。因此,本公开提供的升降装置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悬吊机构进行吊取从而导致的占地面积较大、运营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较低的问题,且具有能够稳定工作、结构简单以及寿命长的优点。
15.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16.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升降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19.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升降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升降平台的另一个角度我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说明
22.1-待作业筒体;2-升降平台;210-环形底板;220-第一环形加强板;230-第二环形加强板;240-第一支撑梁;250-第二支撑梁;3-提升件;4-固定件;5-接触组件;510-接触件;520-调节件;521-调节螺杆;530-连接件;531-第一通孔;532-第一板体;533-第二板体;534-连接部;535-支撑部;536-加强板;537-螺母;6-作业区;7-第一防护栏;8-第二防护栏;810-第一杆体;820-第二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23.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24.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通常是指升降装置处于使用状态时其空间内的上、下,亦指图1中图面方向的上、下;“内、外”是指相对于部件或结构本身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所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25.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升降装置,参考图1至图4所示,该升降装置包括升降平台2和提升件3,提升件3的数量为多个且围绕升降平台2的周向间隔地布置,多个提升件3的底端各自连接于升降平台2,顶端各自可拆卸地连接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以使得多个提升件3能够用于交替提升升降平台2。
26.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即本公开提供的一种升降装置,该升降装置通过将多个围绕升降平台2的周向间隔布置的提升件3的底端各自连接于升降平台2,并且多个提升件3的顶端各自可拆卸地连接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这样,能够通过将多个提升件3分为例如两组,以能够通过两组提升件3交替提升该升降平台2,从而能够兼具升降和保险的作用,以利于保证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可靠的进行作业,稳定性好且适用性较高。另外,通过此种交替提升升降平台2的方式,相比于相关技术中例如通过悬吊机构进行吊取升降平台2的方式,显然本公开提供的升降装置不需要悬吊机构便能提升升降平台2运动,适用性更好且能够有效地减少占地面积,以能够降低运营成本且在待作业筒体还未成型时依然能够使用。因此,本公开提供的升降装置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悬吊机构进行吊取从而导致的占地面积较大、运营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较低的问题,且具有能够稳定工作、结构简单以及寿命长的优点。
27.具体的工作中,在将多个提升件3分为两组时,例如包括第一组提升件3和第二组提升件3,在通过第一组提升件3提升升降平台2时,第二组提升件3可起到保险作用,避免提升过程中,升降平台2坠落。并且在第一组提升件3提升升降平台2至一定高度时,停止第一组提升件3的工作,此时在当前高度施工完毕后,可以将第二组提升件3的顶端分别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上拆卸下来,并将第二组提升件3的各个提升件3的顶端安装至更高的位置,安装好后,可通过第二组提升件3继续提升升降平台2,此时第一组提升件3可起到保险作用。通过两组提升件3依次交替提升升降平台2,显然能够降低悬吊机构的施工安装等成本。
28.提升件3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所示,提升件3可以构造为提升葫芦,提升葫芦的位于顶端的吊钩用于可拆卸地连接于预设在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上的固定件4,提升葫芦的位于底端的吊钩可拆卸地连接于升降平台2,这样,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将多个提升葫芦分为例如两组,以能够通过两组提升葫芦交替提升升降平台2,从而保证兼具升降和保险的作用,以利于操作人员能够安全可靠地进行作业。其中,提升葫芦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可以构造为电动葫芦或手拉葫芦等,本公开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另外,固定件4可以构造为如图1所示的固连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上的吊耳,也可以构造为图中未示出的开设在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上的开槽。
2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2所示,升降平台2可以设置有围绕升降平台2的边缘间隔布置的多个接触组件5,多个接触组件5均包括用于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滑动
接触的接触件510,以使得升降平台2通过接触件510能够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贴合运行,从而能够防止升降平台2发生晃动,稳定性好。
30.为了更好地保证升降平台2提升过程中较好的稳定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每个接触组件5中的接触件51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布置,以使得升降平台2通过多个接触件510进而增加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的接触面积,从而能够更稳定贴合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以能够更进一步地保证升降平台2较好的稳定性。
31.另外,接触组件5还可以包括调节件520和连接件530,连接件530固连于升降平台2,接触件510通过调节件520可移动地连接于连接件530,从而能够通过调节件520带动接触件510接近或远离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移动,以能够保证接触件510紧密地贴合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防止升降平台2升降过程中产生晃动,保证升降平台2升降过程中较好的稳定性。
32.调节件520和接触件510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调节件520可以包括调节螺杆521,接触件510可以构造为滚轮,连接件53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531,调节螺杆521的第一端连接于滚轮,调节螺杆521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穿过第一通孔531并与构造为螺纹孔的第一通孔531螺纹连接,以便于操作人员能够通过调节螺杆521使滚轮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紧密的贴合,操控性好且效率高。其中,滚轮可以构造为单轮结构或多轮结构,以能够通过增加滚轮的数量进而增加接触件510与待作业筒体1的接触面积,以利于保证升降平台2升降过程中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另外,为了更好的保证调节螺杆521连接时整体的稳定性,调节螺杆521穿过第一通孔531的部分还设置有螺母537,以将调节螺杆521稳定的设置在连接件530上。
33.另外,在另一些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调节件520也可以包括滑杆、限位块以及弹性复位件,接触件510也可以构造为滚轮,连接件530上设置有第一通孔531,滑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滚轮,滑杆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滑动地穿过第一通孔531后连接于限位块,从而能够将滚轮稳定地设置在连接件530上。另外,弹性复位件套接在滑杆的位于滚轮与连接件530之间的杆体上,用于提供滚轮朝向远离连接件530一侧移动的弹力,以能够保证滚轮能够稳定地工作。其中,弹性复位件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可以构造为压缩弹簧,这样,当滚轮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贴合时,能够使滑杆朝向远离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的一侧移动,以使得压缩弹簧保持在压缩状态,以将滚轮稳定地滑动抵接在待作业筒体1的内壁面上,进而能够保证将升降平台2稳定地与待作业筒体1接触,当滚轮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脱离时,压缩弹簧由压缩状态恢复至伸长状态,进而能够使滚轮复位,操控性好且稳定性高。
34.连接件530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连接件530可以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且断面呈h形的纵梁,该纵梁包括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板体532以及位于两个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533,以利于保证连接件530整体较好的结构刚度。并且,第二板体533的上端设置有用于连接提升件3的连接部534,从而能够通过该连接部534将提升件3稳定地连接于连接件530。其中,连接部534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提升件3采用提升葫芦时,连接部534可以构造为设置在第二板体533上的且供提升葫芦的底端吊钩穿过的通孔。另外,两个第一板体532的底端具
有延伸至升降平台2的下方且朝向升降平台2的内侧延伸的支撑部535,并且支撑部535固连于升降平台2,以通过支撑部535抵顶于升降平台2的底部并且将连接件530、支撑部535以及升降平台2三者连接成为一体,以利于增强升降平台2整体的结构刚度,稳定性好,并且能够增强连接件530的结构刚度,以保证提升件3提升过程中的稳定性。其中,图3示例性地示出第一通孔531位于所述第二板体533上的实施方式,以便于操作人员进行安装作业。另外,图3还示例性地示出在两个第一板体532之间还设置有加强板536,以利于进一步地提升连接件530整体的结构刚度,并且加强板53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间隔地布置,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35.升降平台2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求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1至图4所示,升降平台2可以包括环形底板210、围绕环形底板210的内周缘设置的向下延伸的第一环形加强板220以及围绕环形底板210的外周缘设置的向下延伸的第二环形加强板230,并且第一环形加强板220和第二环形加强板230之间设置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且均沿径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支撑梁240,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梁240之间连接有第二支撑梁250且与第二支撑梁250呈z型布置,以能够通过第二支撑梁250将第一环形加强板220、第二环形加强板230以及相邻两个第一支撑梁240之间所围成的区域划分成两个三角形加强区,以能够增强升降平台2的整体的结构刚度。其中,第一支撑梁240和第二支撑梁250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可以构造为槽钢或角钢等结构,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另外,图3示例性地示出围绕环形底板210的内周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一防护栏7以及围绕环形底板210的外周缘设置有向上延伸的第二防护栏8,以在第一防护栏7、第二防护栏8以及环形底板210之间形成用于供操作人员进行作业的作业区6,其中,第一防护栏7和第二防护栏8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可以均包括沿环形底板210的周向间隔布置且沿竖直方向延伸的多个第一杆体810,和呈圆环式围绕多个第一杆体810且沿竖直方向间隔布置地多个第二杆体820,以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安全的在作业区6内进行作业。
36.此外,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还可以设置有与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面上的固定件4连接的保险钢丝绳,通过将保险钢丝绳的一端连接于固定件4,另一端连接于操作人员,以利于更进一步地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
37.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升降系统,该升降系统包括待作业筒体1和上述的升降装置,待作业筒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固定件4,升降装置的多个提升件3可拆卸地连接于对应的固定件4。该升降系统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由于需要悬吊机构进行吊取从而导致的占地面积较大、运营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较低的问题且具有上述升降装置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38.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多个固定件4可以设置在该待作业筒体1的内侧壁面上,图1示例性地示出多个固定件4位于待作业筒体1的内侧壁面上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一些未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多个固定件4也可以设置在该作业筒体1的外侧壁面上,此种方式下,需将提升件3以及接触组件5围绕升降平台2的环形底板210的内缘间隔地布置,以使的多个接触件510能够滑动接触待作业筒体1的外侧壁面,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39.此外,在待作业筒体1成型后,于待作业筒体1内通过升降平台2施工时,每个提升件3可以对应多个固定件4,且该提升件3对应的多个固定件4沿竖直方向间隔地布置,以便于该提升件3将升降平台2提升至某一高度后,并在该提升件3拆卸后能够安装于更高的固
定件4,从而通过上述的多个提升件3的交替配合,能够实现对升降平台2的稳步提升。或者,在待作业筒体1未成型时,可以随着待作业筒体1的施工其高度不断升高,在升高过程中,可以每升高一定距离安装相应的固定件4,以便于后续与提升件3的可拆卸连接,便于升降平台2的提升。
40.固定件4可以以任意合适的方式构造,例如可以为焊接于待作业筒体1上的吊耳或钢构件等,或者,也可以为设置在待作业筒体1上的用于供提升件3的顶端吊钩穿过的开口等,本公开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41.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42.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43.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