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爬升结构和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53595发布日期:2023-03-15 01:36阅读: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爬升结构和起重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爬升结构,以及一种设置有该爬升结构的起重设备。


背景技术:

2.内爬式塔式起重机是指能够设置在建筑物内部(例如电梯内井,或其它结构),通过支承在结构物上的专门装置,使整机能随着建筑物的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塔式起重机。
3.内爬式塔式起重机包括塔身和爬升结构,塔身由多个标准节依次固定在一起组成,爬升结构包括内爬框和顶升油缸。内爬式塔式起重机的工作过程一般包括:
4.1)首先,内爬框固定在建筑物内部不动,设置在内爬框上的顶升油缸的驱动端卡接在塔身标准节的第一卡接位a上,油缸伸长/收缩则驱动塔身向上移动,即控制塔身爬升;
5.2)顶升油缸换步:控制顶升油缸的驱动端与第一卡接位a分离,然后油缸收缩/伸长,并与塔身标准节中位于第一卡接位a下方的第二卡接位b卡接,油缸继续伸长/收缩则驱动塔身继续向上移动;
6.3)塔身到达目标位置后,被换步装置承载且固定不动,然后令内爬框与建筑物分离,油缸收缩/伸长则带着内爬框向上移动;
7.4)如果需要内爬框继续向上爬升,则控制顶升油缸换步:控制顶升油缸的驱动端与第二卡接位b分离,然后油缸伸长/收缩,并与位于第二卡接位b上方的第一卡接位a卡接,油缸继续收缩/伸长则驱动内爬框继续向上爬升一段距离。
8.如此往复,从而实现塔身的持续爬升。
9.上述爬升过程中,每次在顶升油缸换步时,均需要现场工作人员手动移动油缸,甚至需要重新拆装油缸,才能使内爬框的驱动端与塔身标准节分离,以完成换步。该过程操作费时费力,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10.因此,如何提高顶升油缸换步时的操作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1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爬升结构和起重设备,通过换步操作机构,能够提高升油缸换步时的操作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
1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13.一种爬升结构,包括内爬框、顶升油缸和支架,所述顶升油缸与所述内爬框铰接;所述支架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操作部;
14.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爬框铰接;
15.所述支架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顶升油缸的缸体连接;
16.所述操作部能够控制所述顶升油缸的活塞外端与塔身相接,且能够控制所述顶升油缸的所述活塞外端远离所述塔身;
17.所述支架配置为在所述操作部的驱动下带动所述顶升油缸转动至第一工作位置或第二工作位置,其中,所述顶升油缸在位于所述第一工作位置时,与起重设备的塔身抵接,所述顶升油缸在位于所述第二工作位置时,与所述塔身分离。
18.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在所述顶升油缸与所述内爬框的铰接处,所述顶升油缸可绕第一转动中心线转动;
19.在所述支架与所述内爬框的铰接处,所述支架可绕第二转动中心线转动;
20.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和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平行,并且,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更加远离所述塔身;
21.或者,所述第二转动中心线和所述第一转动中心线共线。
22.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支架和所述顶升油缸通过同一转轴与所述内爬框铰接。
23.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操作部包括手动操作杆;或者,所述操作部包括电动驱动器或液动驱动器。
24.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固连在所述支架远离所述顶升油缸的一侧,且设置有能够与所述操作部插接的槽孔结构或接管结构。
25.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套设在所述缸体外的环形连接件。
26.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环形连接件包括:
27.连接梁,位于所述缸体远离所述塔身的一侧;
28.抱箍,套设在所述缸体外,两连接端分别与所述连接梁连接。
29.可选地,在上述爬升结构中,所述支架包括:
30.横梁,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内爬框铰接;
31.竖梁,固连在所述横梁的上方,且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顶升油缸的缸体连接。
32.一种起重设备,包括塔身和爬升结构,所述爬升结构为上文中所述的爬升结构。
33.可选地,在上述起重设备中,还包括第一楔形块和第二楔形块;
34.所述内爬框上固连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楔形块,所述第一楔形块的斜侧面靠近所述塔身;
35.所述第二楔形块在换步阶段位于所述塔身和所述第一楔形块的斜侧面之间,与所述塔身和所述第一楔形块均相互抵接;所述第二楔形块在顶升阶段与所述塔身和所述第一楔形块中的至少一者相互分离。
36.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起重设备及其爬升结构中,支架、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操作部构成了类似于杠杆结构的换步操作机构。通过该换步操作机构,能够方便地控制顶升油缸的换步过程,有利于提高顶升油缸在换步时的操作便利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8.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升结构的轴测图;
39.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升结构的轴测图;
40.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爬升结构与塔身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41.图4为图3中的局部放大图。
42.其中:
43.1-支架,2-顶升油缸,3-顶升梁,4-内爬框,
44.5-第一楔形块,6-第二楔形块,7-焊片,8-卡接位,
45.11-第一连接部,12-架体,13-第三连接部,14-操作部,15-第二连接部,
46.121-横梁,122-竖梁,151-连接梁,152-抱箍。
具体实施方式
4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爬升结构,以及一种设置有该爬升结构的起重设备,通过换步操作机构,能够提高升油缸换步时的操作便利性,提高工作效率
4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49.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爬升结构,该爬升结构包括内爬框4、顶升油缸2和支架1。其中:支架1通过第一连接部11与内爬框4铰接;支架1通过第二连接部15与顶升油缸2的缸体连接;支架1设置有操作部14,通过操作部14能够控制顶升油缸2的活塞外端与塔身相接(即与塔身标准节侧面的卡接位8卡接),且能够控制顶升油缸2的活塞外端远离塔身,进行换步。
50.其中,支架1、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5和操作部14构成了类似于杠杆结构的换步操作机构1。通过该换步操作机构1,能够方便地控制顶升油缸2的换步过程,有利于提高顶升油缸2在换步时的操作便利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51.具体地,如图1至图3中所示,顶升油缸2的活塞外端一般设置有顶升梁3,顶升梁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卡接凸起,从而能够与塔身标准节侧面的卡接位8卡接。
52.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顶升油缸2的缸体底端也与内爬框4铰接。假设:在顶升油缸2与内爬框4的铰接处,顶升油缸2的转动中心线为第一转动中心线;在支架1与内爬框4的铰接处,支架1的转动中心线为第二转动中心线。其中,第二转动中心线和第一转动中心线平行,并且,第二转动中心线相对第一转动中心线更加远离塔身。
53.或者,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令上述第二转动中心线和第一转动中心线共线(图中未示出)。即支架1和顶升油缸2通过同一个转轴与内爬框4铰接,或者,这两个铰接位置分别采用不同的铰接轴,但两处铰接轴同轴布置。从而有利于节约内爬框径向方向上的空间,有利于减少组装零部件的数量。
54.优选地,操作部14为手动操作杆。以操作部14为手动操作杆为例,请参见图1和图3,操作部14、支架1、顶升油缸2构成了以第一连接部11为支点的杠杆结构。上抬操作部14,
则控制顶升油缸2的活塞外端与塔身标准节侧面的卡接位8卡接;下压操作部14,则控制顶升油缸2的活塞外端远离塔身。可见,该操作过程非常便利,使得顶升油缸2的换步过程省时省力,从而有利于提高作业效率。
55.具体地,支架1还包括架体12和第三连接部13,第三连接部13固连在架体12远离顶升油缸2的一侧,且设置有能够与操作部14插接的槽孔结构或接管结构。操作部14与第三连接部13之间也可以采用松配合方式,以方便拆装。可以理解的是,内爬式塔机通常设置于电梯井等位置,其四周可能存在建筑物的楼板、墙壁等结构,因此外部空间相对受限,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当需要进行换步时临时安装操作部14,换步完成后再将其拆下,从而能够避免操作部14占用空间,方便施工。
56.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其他驱动形式来控制顶升油缸摆动。例如,将图1中杆状结构的操作部14替换为旋钮,此时旋钮的转动中心轴与支架1在内爬框4上的铰接轴同轴;例如,操作部14也可以采用电动驱动器或液动驱动器,具体为通过其他油缸、气缸或其他类型的机械臂来驱动顶升油缸摆动,实现自动控制,从而能够减少塔上操作人员,实现自动调整顶升。
57.具体实施例,第二连接部15优选为套设在缸体外的环形连接件。例如,请参见图1,该环形连接件包括连接梁151和抱箍152,其中:连接梁151位于顶升油缸2的缸体远离塔身的一侧;抱箍152套设在缸体外,两连接端分别与连接梁151连接。可见,该第二连接部15与顶升油缸2的缸体滑动连接。从而操作顺滑,不易卡顿,而且方便拆装。
58.具体实施时,架体12位于顶升油缸2远离塔身的一侧,架体12包括横梁121和竖梁122。其中:横梁121通过第一连接部11与内爬框4铰接,第三连接部13固连在横梁121远离顶升油缸2的一侧;竖梁122位于横梁121的上方,底端与横梁121固连,顶端端通过第二连接部15与顶升油缸2的缸体连接。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架体12设计成其他结构形状,只要能够实现上述连接关系即可。
59.优选地,抱箍152可以采用u形箍或c形箍或柔性绑带。而且,优选地,操作部14和第三连接部13的中心轴线同轴共线,且与顶升油缸2的中心轴线垂直。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操作部14和第三连接部13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连接,例如焊接、销接等;操作部14的中心轴线与顶升油缸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也可以是锐角或钝角。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技术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具体设计。
6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起重设备,该起重设备可以是塔式起重机,更为具体的,可以是内爬式塔式起重机,在一个实施例中,该起重设备包括塔身,以及上文中所述的爬升结构。
61.请参见图3,该爬升结构的内爬框4上固连设置有多个第一楔形块5。而且,塔身和第一楔形块5之间设置有第二楔形块6,第二楔形块6的两侧分别与塔身、第一楔形块5抵接。从而构成的防坠结构,避免塔身坠落。
62.其中,第一楔形块5一般通过焊接方式固定在内爬框4的上表面,第二楔形块6是活动件。
63.具体实施时,当顶升油缸2顶升完成之后,内爬框4需要换步时,在顶升操作完成之后,换步操作之前,将第二楔形块6放入塔身和第一楔形块5之间,实现塔身和内爬框4之间的紧配合,例如用锤子将第二楔形块6向下砸入第一楔形块5和塔身的标准节之间,通过提
高第一楔形块5和标准节之间的压力,以提高第二楔形块6和标准节之间的摩擦力,实现提高塔身的固定效果,降低塔身脱落下坠的可能性。
64.进一步地,为了避免第二楔形块6左右活动,在第一楔形块5和第二楔形块6的接缝侧面设置有焊片7,具体而言,焊片7焊接于第一楔形块5的接缝侧面,这里,第一楔形块5的接缝侧面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与第一楔形块5朝向内爬框4内侧的表面相邻的面,有利于提高防坠可靠性。
65.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66.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67.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