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274297发布日期:2024-03-12 21:06阅读:15来源:国知局
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属于钠冷快堆,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1、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重约1000吨,设备直径约19米,高约2米,以目前现有现场条件和吊装设备无法整体吊装,设备需在反应堆堆坑上先安装壳体组件(重约600吨),再进行内部填充,由于安装过程中填充重量较大且设备未最终成型,根据计算安装过程中壳体组件因重力作用会产生向下的变形,为抵消此变形需给壳体组向上至少400吨的提拉力,并维持约2个月。

2、钠冷快堆核岛已有吊车可提供提拉功能,但以下不足:1)此吊车额定载荷只有250吨,不满足400吨提拉力需求;2)此吊车设计工况不能长期带载,无法满足设备安装长期载荷需求;3)同时反应堆厂房深度交叉施工,厂房吊车作为重要吊装资源,不允许长期占用厂房。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致力于提供一种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通过充分利用现场环境条件,采用窄梁技术和液压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手段,以解决现有技术中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安装过程中存在的诸如提拉力不足和占用空间大等问题。

2、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该提拉装置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承载主梁、两个横梁、两个端梁、四个立柱、多套液压系统和多个吊索具。两个横梁连接在两个承载主梁相对的侧面之间,且均垂直于承载主梁;两个端梁中的一个端梁位于两个承载主梁同一侧端部的底面,两个端梁中的另一个端梁位于两个承载主梁另一侧端部的底面。四个立柱位于端梁背离横梁的一侧,且每个端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立柱,四个立柱配置为安装在堆坑土建环墙上。多套液压系统均匀设置在由两个横梁和两个承载主梁围成的位置处。多个吊索具分别与多套液压系统通过钢丝绳连接,且吊索具配置为通过螺栓与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连接。液压系统配置为通过加压提升钢丝绳,并带动吊索具和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向上运动。

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由两个横梁和两个承载主梁构成的独立的箱梁技术手段,从而实现了采用窄梁技术手段,使得该提拉装置可坐落于厂房底面,减少了占用空间,具有强度大和尺寸小的优点。另外,该提拉装置还采用了液压系统技术手段,实现了长期提供足够的提拉力,使得提拉装置的尺寸得以优化,且该提拉装置便于驱动和调整提拉力。

4、在本申请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多套液压系统为四套液压系统。四套液压系统中的两套液压系统分别安装在两个横梁上,四套液压系统中的其他两套液压系统分别安装在两个承载主梁的位于两个横梁之间的位置上。

5、在本申请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端梁通过螺栓分别与立柱和承载主梁连接;和/或,液压系统通过螺栓安装在承载主梁和横梁上;和/或,承载主梁和横梁通过螺栓连接。

6、在本申请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立柱通过地脚螺栓安装在堆坑土建环墙上。

7、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如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的使用方法,该使用方法包括:将提拉装置中的多个吊索具通过螺栓与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连接;通过给提拉装置中的多套液压系统加压,以均匀提升提拉装置中的钢丝绳,并带动吊索具和提拉装置中的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向上运动。

8、在本申请一个具体实现方式中,该使用方法还包括:检测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与设备各平面间偏差;若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与设备各平面间偏差超出安装范围,则通过调整液压系统压力,调平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与设备各平面间偏差在安装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拉装置,其特征在于,

5.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安装的提拉装置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技术总结
本申请提供一种了用于钠冷快堆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提拉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该提拉装置包括两个承载主梁、两个横梁、两个端梁、四个立柱、多套液压系统和多个吊索具。两个横梁连接在两个承载主梁相对的侧面之间。端梁位于承载主梁端部的底面。立柱位于端梁背离横梁的一侧,且每个端梁的两端分别设置一个立柱。多套液压系统均匀设置在由两个横梁和两个承载主梁围成的位置处。多个吊索具分别与多套液压系统通过钢丝绳连接,且吊索具配置为通过螺栓与堆顶固定屏蔽设备的内环筒连接。液压系统配置为通过加压提升钢丝绳,并带动吊索具和内环筒向上运动。本申请通过采用窄梁技术和液压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减少了占用空间,实现了长期提供足够的提拉力。

技术研发人员:陈征,冯思超,张春东,李伟,郭兆亮,张豪杰,王冬青,蒋水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核霞浦核电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