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型模具及光学元件成型方法

文档序号:4445940阅读:1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成型模具及光学元件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注塑成型所使用的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特别是涉 及一种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光学元件成型方法,所述成型模具适用于以下情况, 即、将多个镶件(入子)状的模具主体配置于模板,并能够相对模板分别调整每个模具主体 的位置。
背景技术
作为成型用模具,已知有在保持镶件的同时使与镶件抵接的内壁面移动、从而调 节镶件位置的模具(参考专利文献1)。该模具中,在成直角延伸的壁面内侧设有两个垂直 的内壁面。通过与壁面螺纹结合的螺纹轴,能够调节距壁面的距离,能够消除镶件相对模板 的偏芯。而且,调整后,通过按压镶件,将其靠压在两内壁面,从而将镶件相对模板固定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平5-965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但是,在如上所述的、通过螺纹轴来消除镶件相对模板的偏芯的方法中,难以对镶 件进行准确定位,不能确保充分的支撑强度。并且,除了螺纹轴以外所使用的其他零部件的数量多,用于使内壁面移动的结构 复杂,因此使定位的反复再现性(再現性)降低。并且,因零部件数量多,反复使用或长期 使用时,磨耗、热膨胀的程度随各个零部件而不同,难以实现成型品性能的稳定化。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所述 成型模具能够简单地进行准确的定位,能够确保充分的支撑强度。并且,特别是提供一种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所述成型模具适 用于将多个镶件状的模具主体配置于模板,并能够相对模板分别调整每个模具主体的位 置。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成型模具具有以下结构(a)镶件状模具主体, 其具有转印面(転写面);(b)模板,其具有收容模具主体的凹部;(c)可装卸的垫片,其配 置为被夹在模具主体与模板之间;(d)固定装置,其通过将模具主体经由垫片靠压在模板 上而使模具主体固定。在所述成型模具中,固定装置通过将模具主体经由垫片靠压在模板上而使模具主 体固定于模板,因此,由于预先准备多种不同厚度的垫片,增减垫片的厚度而变更为合适的 厚度,能够调整模具主体相对模板的位置,具体地说,能够实现模具主体的定位。由此,能够 在分别具有模具主体的定模和动模之间实现高精度的调芯(調芯)。这时,垫片被夹在模具 主体和模板之间,模具主体的支撑、固定变得稳定,能够提高成型模具的精度可靠性,同时, 能够使成型模具具有充分的强度。
4
本发明的具体的实施方式或观点中,在所述成型模具中,垫片沿相对模具主体的 合模面(型合t #面)垂直延伸的至少一个平面配置。此时,能够实现与合模面垂直方向 的精密定位。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模具主体具有棱柱(角柱)状外形,具有与合模面对应 的端面和相对该端面垂直延伸的多个侧面,设于模具主体的多个侧面中互相垂直的两个侧 面与设于模板的凹部的两个支撑面之间分别插入有垫片。此时,利用棱柱状的模具主体的 侧面,能够实现两个方向的精密定位。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为平板状板部件。此时,垫片相对模具主 体以及模板面接触,模具主体的支撑以及固定变得比较稳定。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具有与模板的凹部线状接触的条形部 件。这样,垫片相对模具主体以及模板线接触,易于限定在支撑模具主体所必须的部分。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垫片在至少一个表面侧具有抵 接部,该抵接部比外周部突出而与模板以及模具主体中的一个部件抵接。另外,相对模具主 体、模板,通过例如螺纹紧固等来固定垫片或通过销等来定位并保持垫片。在所述成型模具中,作为用于夹在模具主体与模板之间的垫片,预先准备多种不 同厚度的垫片,增减垫片的厚度而变更为合适的厚度,从而,能够调整模具主体相对模板的 位置,具体地说,能够实现模具主体的定位。由此,能够实现分别具有模具主体的动模与定 模之间的高精度的调芯。这里,由于在垫片的至少一个表面侧设有比外周部突出的抵接部, 在更换、清洗、保管垫片等时,即使因工具、模具、垫片互相接触而导致垫片外周部损伤,也 不易损伤至抵接部,能够简单且长时间地维持垫片的尺寸精度。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成型模具中,垫片具有两个连接孔 (締結孔),该两个连接孔能够实现垫片与模具主体以及模板中的另一个部件的连接,在至 少一个表面侧,抵接部形成于两个连接孔之间。这样,垫片经由两个连接孔而通过螺纹紧固 等固定于模具主体以及模板中的另一个部件,从而能够使垫片的保持、固定稳定化。并且, 因抵接部配置于两个连接孔之间,能够将抵接部形成于比较受限的区域。由此,确保抵接部 支撑的稳定,同时,能够高精度地维持、管理抵接部的形状精度即垫片的尺寸精度。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两个连接孔具有紧固用承接部,该承接部形 成于低于抵接部的位置。这样,在将垫片螺纹紧固于模具主体以及模板中的一个部件时,螺 帽部分即使从连接孔突出也可。并且,因设有紧固用承接部,连接孔与抵接部的分离性、隔 离性提高,能够防止因螺纹紧固而导致抵接部变形。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在两个连接孔与抵接部之间进一步具有槽状 的薄壁部(肉薄部)。这样,提高了抵接部与连接孔四周的分离性、隔离性,能够防止因螺纹 紧固而导致抵接部变形。 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的一个表面经由抵接部而与模具主体以 及模板中的一个部件抵接,另一表面形成为平坦并与模具主体以及模板中的另一部件抵 接。这样,垫片在另一表面侧稳定支撑模具主体以及模板中的另一部件。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的至少一个表面由无机材料膜覆盖。在所述成型模具中,作为用于夹在模具主体与模板之间的垫片,预先准备多种不 同厚度的垫片,增减夹在模具主体与模板之间的垫片的厚度并选择、更换合适的垫片,从而,能够调整模具主体相对于模板的位置,具体地说,能够实现模具主体的定位。由此,能够 实现分别具有模具主体的动模与定模之间的高精度的调芯。这里,由于垫片是至少一个表 面被无机材料膜覆盖的结构,能够精密地将垫片的厚度设为所希望的厚度。通过例如对将 成为垫片基材(基材)的材料的表面进行包含切削、研磨的机械加工,在加工为比最终要形 成的目标厚度稍薄后,在该基材上形成无机材料膜并使垫片为目标厚度。这里,由于对无机 材料膜膜厚的控制比较容易,能够杜绝不良品的产生,同时,使基材的加工极为迅速而能够 提高制作精密垫片的生产性。由此,能够简单地得到具有被精密设定的多种不同厚度的垫 片。从而,能够简单地储备数量充足的精密垫片,能够实现模具主体的准确定位,同时,能够 在设备方面实现大量生产成型品的简单化。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机材料膜由金属及金属化合物中的任一材 料形成。这样,易于确保无机材料膜的强度,也易于进行蒸镀等成膜工序。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机材料膜由碳素膜形成。这样,由于无机材 料膜具有较高的硬度、耐磨性,能够简单地提高垫片的使用寿命(耐久性)。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无机材料膜的厚度范围是0. Ιμπι以上 2. 0 μ m以下。由于使无机材料膜的厚度为0. 1 μ m以上,通过无机材料膜调节垫片厚度变 得容易,能够减小基材加工工序中的加工精度的负担。另一方面,由于使无机材料膜的厚度 为2. 0 μ m以下,能够防止无机材料膜过厚而因膜的应力导致基材发生变形。并且,不会使 成膜时间过长,能够容易地确保无机材料膜的厚度精度。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覆盖有无机材料膜的垫片的基材是由不锈 钢、超硬合金以及碳素钢中的任一材料形成。这样,能够保持基材一定程度的强度及使用寿 命,也使机械加工时的厚度调整变得容易。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第一面为平面状, 第二面具有抵接部,仅第一面覆盖有无机材料膜,第一面抵接并可分离地固定于模具主体, 第二面的抵接部抵接于模板。这样,由于在垫片与模具主体之间配置有无机材料膜,能够防 止将模具主体安装于模板时损伤无机材料膜。并且,因具有抵接部,能够简单地长时间维持 垫片的尺寸精度。本发明的进一步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垫片相对于模具主体可装卸。本发明的光学元件成型方法的特征在于,使用如上所述的本发明的成型模具进行 注塑成型。所述成型方法中,由于使用本发明的成型模具进行注塑成型,作为如上所述的本 发明的成型模具的模具主体的位置调整结果,能够实现分别具有这样的模具主体的动模和 定模之间的高精度的调芯。由此,能够稳定地得到高精度的成型品。特别是,通过将本发明 的成型模具适用于ΝΑΟ. 8以上的高NA透镜的制作,能够容易地得到抑制彗形像差(二 7收 差)的、满足所要求光学性能的物镜,所述ΝΑΟ. 8以上的高NA透镜例如为,至少能够进行 BD(Bru-ray Disc)的记录或再生的光拾取W ” 了、”、装置的物镜。这是因为这样 的BD用物镜的偏芯灵敏度高,成品的误差容许范围小,通过如上所述的模具能够进行高精 度的调芯。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简单地进行准确的定位、并能够确保充分的支撑强度的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光学元件的成型方法。


图1是说明组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的成型装置的正视图。图2㈧是成型模具的端面图,图2(B)为成型模具的侧面剖视图。图3是说明垫片相对于模具主体的安装方法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说明垫片安装方法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5(A)、图5(B)是说明垫片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6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定模的结构的图。图7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定模的结构的图。图8(A) 图8(C)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垫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9是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垫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图10(A)、图10(B)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垫片的形状的变形例的端面图以及俯视图。图Il(A) 图Il(C)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沿G-G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以及沿H-H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12(A)是第六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图12(B)是沿1_1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13是说明图12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垫片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14(A)是第七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图14(B)是局部剖视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垫片的变形例的图,图15(A)是俯视图,图 15(B)是局部剖视图。图16㈧ 图16(C)是第八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沿J-J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以及背面图。图17㈧ 图17(C)是第九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沿G-G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以及沿H-H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18(A) 图18(C)是说明第九实施方式的各垫片制作工序的图。图19(A) 图19(C)是从概念上举例说明由多个具有一系列厚度的第九实施方式 的各垫片所构成的垫片套件的制造方法的图。图20㈧ 图20(C)是第十实施方式的垫片的俯视图、沿G-G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以及沿H-H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图21是说明第十一实施方式的定模结构的图。附图标记说明10注塑机11定模板12动模板13合模板15开闭驱动装置16注射装置30控制装置41 定模
42动模
61模板
61a收容腔
63模具主体
63a,63b 端面
63k凹部
64,65固定装置
64a压板
64b螺纹件
81,82垫片
83螺栓
85螺拴通孔
86安装孔
100成型装置
P21、P22、P23、P24 内表
S11、S12、S13、S14 侧面
TS转印面
具体实施例方式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以及定位方法进行说明。图1是说明组装有本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的成型装置的正视图。图示的成型装置 100具有以下部件注塑成型(射出成型)机10,其为通过注塑成型来实际制作树脂成型品 的主体部分;控制装置30,其统一控制构成注塑成型机10的各部分的运转。注塑机10具有以下结构定模板11 ;动模板12 ;合模(型締^ )板13 ;开闭驱动 装置15 ;注射(射出)装置16。通过将动模42和定模41夹持于定模板11与动模板12之 间而将两模具41、42合模,注塑机10能够进行成型加工。定模板11固定于支撑架14的中央。定模41可装卸地支撑于定模板11。另外,定 模板11经由连杆固定于合模板13,并经得住成型时的合模压力。通过线性导向件15a,动模板12相对定模板11可前后移动地被支撑。动模42可 装卸地支撑于动模板12。另外,动模板12组装有脱模器45。该脱模器45用于将脱模时被 从动模42压出树脂成型品从动模42内压出至定模41侧。合模板13固定于支撑架14的端部。合模时,合模板13经由开闭驱动装置15的 动力传输部15d而从背后支撑动模板12。开闭驱动装置15具有以下结构线性导向件15a ;动力传输部15d ;驱动器15e。 线性导向件15a支撑动模板12,并能够实现动模板12在相对于定模板11的进退方向的平 滑往复移动。动力传输部15d接受来自驱动器15e的驱动力而伸缩。由此,动模板12自如 地进退移动而相对合模板13接近或分离,结果是,能够使动模板12与定模板11互相接近 或分离,能够进行定模41与动模42的合模或分离。
另外,控制装置30具有以下结构等用于模具41、42的模具温度控制部;用于开 闭驱动装置15的开闭控制部;用于注塑机10的注射控制部;用于脱模器45的脱模器控制 部。图2(A)是说明图1所示定模41的一部分端面结构的图,图2(B)是说明定模41 的一部分侧面剖视结构的图。定模41具有以下结构模板61,其是安装于定模板11 (参考图1)的支撑用基材; 镶件状的模具主体63,其被收容于所述模板61并被支撑于所述模板61。模板61具有以下 结构收容腔61a,其是四棱柱状凹部;第一以及第二固定装置64、65,其用于将模具主体63 可装卸地固定。另一方面,模具主体63是四棱柱状部件,其收容于模板61的收容腔61a中, 在两相邻的侧面Sll、S12上分别安装有板状部件即垫片81、82。模板61中,收容腔61a的相邻的两个平坦的内表面P21、P22为支撑面,其经由垫 片81,82分别支撑设于模具主体63的相邻的侧面SlU S12。即,垫片81,82的表面S31、 S32的至少一部分与收容腔61a的内表面P21、P22通过后述的夹紧力而互相紧密贴合。在该收容腔61a中,与内表面P21相对的内表面P23侧设有第一固定装置64,其 具有压板64a、螺纹件64b、导向件64c。压板64a抵接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3,并将该侧 面S13向内表面P21侧靠压(付势)。由此,能够在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与模板61的内 表面P21之间夹有垫片81并以适当的夹紧力实现模具主体63在AB方向的定位以及固定。 此时,由于使垫片81具有适当的弹性而能够适应(Λ、、、侧面S11、内表面P21的形状, 这些面的平坦度可不必很高。另外,导向件64c是用于引导压板64a的平滑移动的部件。收容腔61a的内表面P24侧设有第二固定装置65,其具有压板65a、螺纹件65b、导 向件65c。压板65a抵接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4,并将该侧面S14向内表面P22侧靠压。 由此,能够在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与模板61的内表面P22之间夹有垫片82并以适当的 夹紧力实现模具主体63在⑶方向的定位以及固定。此时,由于使垫片82保持适当的弹性 而适应侧面S12、内表面P22的形状,这些面的平坦度可不必很高。另外,导向件65c是用于 引导压板65a的平滑移动的部件。模具主体63是四棱柱或长方体,其在所述侧面Sll、S12、S13、S14的两端具有一 对端面63a、63b。前侧的端面63a是相对图1所示的动模42的合模面,中央侧具有转印面 TS,所述转印面TS形成型腔(* ^ Κ )。各侧面S11、S12、S13、S14相对该端面63a垂 直延伸。另一方面,后侧的端面63b相对前侧的端面63a平行地形成,以与模板61的收容 腔61a的底面P51抵接的状态固定。在将动模42相对于定模41闭合而进行合模时,该底 面P51阻止模具主体63向EF方向移动。图3是说明垫片81、82相对模具主体63的安装方法的剖视图。在图示例中,垫片 81、82是利用螺栓83固定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S12。拧紧后的螺栓83的螺帽83a, 埋入垫片81、82的螺栓通孔85的大径部,低于侧面S31、S32而配置于内侧。该第一实施方 式的垫片81、82是平板状,具有均一的厚度。即,如图2所示,当将模具主体63固定于模板 61时,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1经由垫片81而与AB方向垂直并与 ⑶、EF方向平行,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2经由垫片82而与⑶方 向垂直并与AB、EF方向平行。进而,通过松开螺栓83能够更换两垫片81、82,通过预先准 备多种不同厚度的垫片81、82,并通过增减垫片81、82的厚度来变更为适合的厚度,能够调整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位置,能够与动模进行调芯。另外,预先准备由多个例如垫片 81,82的厚度差为数微米(ym)左右的板部件构成的垫片套件,从垫片套件中选择任一个 并替换为适合模具主体63的垫片81、82,从而能够自如调节垫片81、82的厚度。由于能够 细微地改变构成如上所述的垫片套件的垫片的厚度,能够提高调芯精度。能够预先在各垫 片81、82上刻上表示其厚度的记号或数值。优选垫片81、82的材料与模具主体63的材料 一致,这样能够抑制因热膨胀不同而导致的错位等影响,但是也可使用与模具主体63不同 的材料。这样,由于能够利用垫片81、82实现模具主体63的定位,能够可靠而高精度地进 行更换模具主体63时的调芯。进而,当由于长时间使用模具主体63而需要再调芯时,能够 简易而可靠地进行这样的再调芯操作。图4是说明垫片81、82的安装方法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此时,垫片81、82利用 销84而安装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1、S12。销84能够嵌入形成于模具主体63的安装孔 86,能够阻止垫片81、82自由移动。另外,在图示例中,销84设于垫片81、82侧,但也能够 设于模具主体63侧。图5㈧及图5(B)是说明垫片81、82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此时,垫片81、82 是在适当的区域具有厚度变薄的凹部(凹部)RE的结构。另外,以上,对能够通过如上所述的垫片81、82简单可靠地实现模具主体相对模 板的相对定位的定模41进行了说明,动模42也可以采用与具有如上所述的垫片81、82的 所述定模41相同的结构。由此,在动模42中,通过所述垫片81、82,也能够实现模具主体相 对模板的相对的定位。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知,在本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即定模41以及动模42中, 固定装置64、65经由垫片81、82将模具主体63向模板61靠压,由此使模具主体63固定于 模板61,因此,通过预先准备多种不同厚度的垫片81、82,增减垫片81、82的厚度而变更为 合适的厚度,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定位。从而,能够进行固定于定模41的 模具主体63与固定于动模42的模具主体63之间的调芯。这时,垫片81、82夹在模具主体 63和模板61之间,模具主体63的支撑、固定更稳定,能够提高两模具41、42的精度可靠性, 同时,能够使两模具41、42保持充分的强度。由于确保这样的模具41、42之间的精密且稳 定的调芯,能够稳定地获得偏芯小的光学元件(例如光拾取装置用物镜)。另外,在模板61上固定有多个模具主体63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各模具主体63精 密且稳定的定位,成型模具41、42的各部分被精密调芯,能够稳定地获得光学元件等精密 的成型品。第二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6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定模141结构的图。该定模141具有单一的 固定装置164,其位于模板61的非支撑面侧的一对内表面P23、P24之间的部分。固定装置 164具有压板64a、螺纹件64b、导向件64c。压板65a抵接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61,并将 该侧面S61向倾斜的方向即向支撑面侧的内表面P21以及内表面P22侧靠压。由此,垫片 81被夹在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1之间并被按压(押压),能够实 现模具主体63在AB方向的定位以及固定;垫片82被夹在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和模板
1061的内表面P22之间并被按压,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在CD方向的定位以及固定。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知,本实施方式中,能够通过单一的固定装置164而将两 垫片81、82—并固定。第三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三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7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定模241结构的图。该定模241具有作为紧固 用固定装置的第一螺栓264b和第二螺栓264d,所述第一螺栓264b和第二螺栓264d位于模 板61的、作为面对垫片81、82的支撑面的内表面P21、P22侧。第一螺栓264b插入模板61 的螺栓通孔264f并与设于模具主体63的螺纹孔螺纹结合,将模具主体63以向AB方向的 内表面P21侧牵拉的方式紧固。这时,由于螺栓通孔264f设有间隙,允许⑶方向的位置偏 差。另一方面,第二螺栓264d插入模板61的螺栓通孔264e并与设于模具主体63的螺纹 孔螺纹结合,将模具主体63以向CD方向的内表面P22侧牵拉的方式紧固。这时,由于螺栓 通孔264e设有间隙,允许AB方向的位置偏差。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知,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螺栓264b、264d构成的简单的 机构,能够经由垫片81、82将模具主体63定位并固定于模板61。第四实施方式以下,对第四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8(A)是说明第一变形例的垫片181的图。在此时,设于定模41的垫片181是 剖面为L型的部件,尽管是单一的部件,却能够对模具主体63在AB方向和CD方向进行调 芯并将其固定。垫片181中,第一部分181a的功能相当于图2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垫片 81,能够实现AB方向的调芯,第二部分181b的功能相当于图2所示的垫片82,能够实现⑶ 方向的调芯。使用该垫片181时,要预先准备两部分181a、181b的厚度组合不同的、数量较 多的垫片套件(—寸 七^卜)。图8(B)是说明第二变形例的垫片218的图。在此时,设于定模41的垫片281是 具有圆形剖面的圆柱状条形部件(条部材),能够嵌入设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1、S12的 凹部63k中而固定。垫片281可拆装,通过更换垫片281能够调节距侧面S11、S12的高度。 这样,由于对应垫片281顶部的线状部分与模板61的内表面P21、P22接触,能够实现AB方 向、CD方向的高精度的定位。图8(C)是说明第三变形例的垫片318的图。在此时,设于定模41的垫片381是 具有半圆形剖面的半圆柱状条形部件,能够固定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S12。垫片381 可拆装,通过更换垫片381能够调节距侧面S11、S12的高度。这样,由于对应垫片381顶部 的线状部分与模板61的内表面P21、P22接触,能够实现AB方向、CD方向的高精度定位。图9是说明第四变形例的垫片418的图。在此时,设于定模41的垫片481,如图 10(A)的端面图以及10(B)的俯视图所示,具有以下结构,即通过连接件481c将两个半圆 柱状条形部件481a、481b连结。该垫片481的连接部481c等部分相对模具主体63的侧面 Sll、S12可拆装地固定。通过更换垫片481能够调节距侧面S11、S12的高度。这样,由于 对应条形部件481a、481b顶部的线状部分与模板61的内表面P21、P22接触,能够实现AB方向、CD方向的高精度的定位。另外,图8 图10所示的垫片181 481能够替换图3 图5所示的垫片81、82。另外,尽管省略图示,但是图8(a)、图8(b)、图8(c)以及图9等所示的、经由垫片 的模具主体63的紧固方法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第一以及第二固定装置64、65,也可使用图 6所示的固定装置164、图7所示的螺栓264b、264d等。并且,各个垫片181、281、381、481的 固定方法并不限于图3所示的、利用螺栓83固定的方法,也可是图4所示的、利用销84固 定的方法等。并且,在以上的第一 第四变形例中,已对分别具有如上所述的垫片181、281、 381、481的定模41进行了说明,动模42也可以采用与所述定模41相同的、分别具有各个垫 片 181、281、381、481 的结构。第五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五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五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Il(A)是垫片81、82的俯视图,图Il(B)是垫片81、82的沿G-G箭头方向所视 的剖视图,图11(c)是垫片81、82的沿H-H箭头方向所视的剖视图。各垫片81、82具有主 体部分85和抵接部81a、82a。其中,主体部分85形成在抵接部81a、82a的周围,比抵接部 81a、81b的表面S31、S32向背面侧退后而降低,并且,所述主体部分85具有一对螺纹固定 用连接孔85a、85b。螺栓BO穿过各连接孔85a、85b,通过以适当的转矩将该螺栓BO拧入到 形成于模具主体63的螺纹孔63c,能够利用螺栓BO的螺帽部HD将垫片81、82紧固。即,通 过螺栓BO的紧固,能够以所希望的靠压力(付势力)使垫片81、82稳定并固定于模具主体 63的侧面Sll、S12。另外,各连接孔85a、85b的四周形成紧固用承接部85e,该承接部85e 位于低于主体部分85的表面85c的位置。通过将连接孔85a、85b的内径增大,这些承接部 85e形成为台阶状。通过这些承接部85e,能够使螺帽部HD的顶部比低于表面85c并配置 于内侧,能够减小对其他零部件等造成损伤的可能性。如图2所示,将模具主体63固定于模板61时,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和模板61 的内表面P21经由垫片81而与AB方向垂直并与⑶、EF方向平行,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 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2经由垫片82而与⑶方向垂直并与AB、EF方向平行。进而,如图11 所示,通过松开螺栓BO能够更换垫片81、82,预先准备多种不同厚度的垫片81、82,同时,增 减垫片81、82的厚度并变更为合适的厚度,能够调整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位置,能够 实现定模41侧的模具主体63相对动模42的调芯。另外,垫片81、82的厚度代表从主体部 分85的表面S33、S34至抵接部8la、82a的表面S31、S32的距离。预先准备例如厚度差为 数P m左右的多个垫片集合而成的垫片套件,从该垫片套件中进行选择并更换为适合模具 主体63的垫片81、82,由此能够自如调节垫片的厚度。由于能细微地变化构成如上所述的 垫片套件的垫片81、82的厚度,能够提高调芯精度。能够预先在各垫片81、82上刻上表示 其厚度的记号或数值。优选垫片81、82的材料与模具主体63的材料一致,从而能够抑制因 热膨胀不同而导致的错位等影响,但是也可使用与模具主体63不同的材料。这样,由于能 够利用垫片81、82实现模具主体63的定位,能够可靠而高精度地进行更换模具主体63时 的调芯。进而,当由于长时间使用模具主体63而需要再调芯时,也能够简易而可靠地进行 这样的再调芯操作。以上内容中,图Il(A) 图Il(C)等所示的抵接部81a、82a形成为比主体部分85的外周部85g向一侧突出。由此,进行垫片81、82的更换、清洗、保管等时,即使因垫片81、 82与工具的接触或垫片81、82互相接触而导致外周部85g损伤(例如形成毛刺状的小突 起),外周部85g作为防护部件或保护部件而起作用并使损伤难以波及至抵接部81a、82a, 能够简单地长时间维持垫片81、82的尺寸精度。并且,所述垫片81、82的抵接部81a、82a 形成于两个连接孔85a、85b之间。由此,能够使垫片81、82的保持、固定稳定化。并且,所 述垫片81、82的抵接部81a、82a形成于两个连接孔85a、85b之间比较狭窄的矩形区域。由 此,能够高精度地维持、管理抵接部81a、82a的形状精度即垫片81、82的尺寸精度。对这点 进行详细说明的话,即,由于抵接部81a、82a配置为与连接孔85a、85b、承接部85e分开一定 距离,连接孔85a、85b、承接部85e与抵接部81a、82a的分离性提高,能够可靠地防止因螺 纹紧固的影响而导致抵接部81a、82a变形。并且,由于能够将抵接部81a、82a的表面S31、 S32限定为适当的面积,在为了制造、管理而计量垫片81、82的形状、厚度时,能够容易地确 定测定部位,结果是,能够简单、可靠地提高垫片81、82的固定精度。并且,由于减小抵接部 81a、82a的表面S31、S32,能够不增加加工工序而提高表面S31、S32的平面度,能够简单地 制造高精度的垫片81、82。另外,在以上说明中,为了简单,仅对一个镶件状的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配 置方式进行了说明。即,虽然图示省略,但实际的模板61具有两个以上收容腔61a,通过垫 片81、82和固定装置64、65,能够将数量与收容腔61a相对应的模具主体63可调芯地固定。并且,以上内容中,已对定模41进行了说明,其通过具有突起的抵接部81a、82a的 垫片81、82,能够简单可靠地实现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定位。动模42的结构也可与 所述定模41相同。由此,对于动模42,也能够通过所述垫片81、82简单可靠地实现模具主 体相对模板的定位。第六实施方式以下,对第六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六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2(A)是本实施方式的垫片181的俯视图,图12(B)是垫片181的沿1_1箭头 方向的剖视图。垫片181具有主体部分185和抵接部181a。主体部分185形成为,抵接部181a的 四周即外周部85g低于抵接部181a的表面S31、S32。而且,抵接部181a的表面S31、S32 与主体部分185的表面85c之间形成台阶(段差)。并且,主体部分185具有一对连接孔 85a、85b,该一对连接孔85a、85b通过去除抵接部181a的一部分而进行穿孔(穿孔)来形 成。各连接孔85a、85b的四周形成紧固用承接部85e,该承接部85e位于低于抵接部181a 的表面S31、S32的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垫片181中,抵接部181a形成为比主体部分185的外周部85g向一 侧突出。由此,进行垫片181的更换、清洗、保管等时,外周部85g作为防护部件或保护部件 而起作用并使损伤难以波及至抵接部181a,能够简单地长时间维持垫片181的尺寸精度。图13是说明图12所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垫片181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此时,对 于垫片281,在外周部85g上形成斜面285c而取代形成台阶的表面85c。这样,主要是斜面 285c的外缘侧作为防护部件或保护部件而起作用。另外,优选斜面285c与抵接部181a的 平面所形成的角θ为满足135° < θ < 180°的微小倾斜。
第7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七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七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4㈧是垫片381的俯视图,图14⑶是垫片381的局部剖视图。垫片381具有主体部分385和抵接部381a。主体部分385中,抵接部381a四周的 表面85c形成为低于抵接部381a的表面S31、S32。并且,主体部分385具有一对用于螺纹 紧固连接孔85a、85b,该连接孔85a、85b隔着抵接部381a配置。这里,设于各连接孔85a、 85b四周的紧固用承接部385e,虽然配置于低于抵接部381a的表面S31、S32的位置,但是 与抵接部381a四周的表面85c的高度一致。而且,在抵接部381a的表面S31、S32与主体 部分385的表面85c之间,形成台阶状的侧面87和作为薄壁部的槽部88。本实施方式的垫片381中,抵接部381a形成为比主体部分385的外周部85g向一 侧突出。并且,本实施方式中,在抵接部381a与连接孔85a、85b之间形成两条槽部88。通 过两槽部88,提高了抵接部381a与连接孔85a、85b四周的分离性,能够可靠地防止因螺纹 紧固的影响而导致抵接部381a变形。图15㈧是说明图14所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垫片381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5 (B) 是变形例的垫片的局部剖视图。在此时,垫片481具有包围抵接部381a四周的作为薄壁部 的槽部488。另外,由于主体部分385在连接孔85a、85b四周比较厚,设于各连接孔85a、85b 四周的紧固用承接部85e,不仅配置在低于抵接部381a的表面S31、S32的位置,而且配置 在低于主体部分385的表面85c的位置。第八实施方式以下,对第八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八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6㈧是垫片581的俯视图,图16(B)是垫片581的沿J-J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16(C)是垫片581的背面图。在此时,垫片581具有主体部分585和第一抵接部81a、第 二抵接部581a。主体部分585中表面侧的第一抵接部81a四周的表面585c形成为低于第 一抵接部81a的表面S31、S32。并且,主体部分585中背面侧的第二抵接部581a四周的表 面585c形成为低于第二抵接部581a的表面S33、S34。另外,在此时,主体部分585具有一 对螺纹紧固用连接孔85a、85b,该连接孔85a、85b,在表面侧隔着抵接部81a配置,在背面侧 通过去除第二抵接部581a的一部分而形成于第二抵接部581a内。另外,图12 图16所示的垫片181 581能够替换图11所示的垫片81、82。第九实施方式以下,对第九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九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17㈧是垫片81、82的俯视图,图17(B)是垫片81、82的沿G-G箭头方向的剖 视图,图17(C)是垫片81、82的沿H-H箭头方向的剖视图。各垫片81、82是由整体为矩形板状的基材81a、82a形成,面对模具主体63侧的表 面覆盖有薄薄的均勻的无机材料膜93。这里,无机材料膜93是为了精密地调整垫片81、82 的厚度而设的,详细内容随后叙述。并且,板状的基材81a、82a具有抵接部81b、82b和主 体部分81c、82c,所述抵接部81b、82b为突起状,所述主体部分81c、82c从背后支撑抵接部81b、82b。在将垫片81、82如图2所示组装的状态下,一面侧的抵接部81b、82b的表面S31、 S32紧密贴合在模板61侧,另一面的覆盖主体部分81c、82c的无机材料膜93的表面S33、 S34紧密贴合在模具主体63侧。这里,基材81a、82a的四周露出的矩形框状的表面85c形 成为,比表面S3US32更向背侧即表面S33、S34侧退后而低于表面S31、S32,如图17(A)所 示,抵接部81b、82b的俯视尺寸要比主体部分81c、82c的尺寸小一圈。垫片81、82具有一对螺纹紧固用连接孔85a、85b,该连接孔85a、85b通过去除抵接 部81b、82b —部分而穿孔来形成。螺栓BO穿过各连接孔85a、85b,通过将螺栓BO以适当的 转矩拧入形成于模具主体63的螺纹孔63c,从而通过螺栓BO的螺帽部HD能够将垫片81、 82的主体部分81c、82c紧固。即,通过螺栓BO的紧固,能够以所希望的靠压力使垫片81、 82稳定并固定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1、S12。另外,各连接孔85a、85b中形成有紧固用承 接部85e。通过在表面侧即抵接部81b、82b侧扩大连接孔85a、85b的内径,该承接部85e形 成台阶状。通过该承接部85e,能够使螺帽部HD的顶部配置于表面S31、S32的内侧。如图2所示,将模具主体63固定于模板61时,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和模板61 的内表面P21经由垫片81而与AB方向垂直并与⑶、EF方向平行,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 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2经由垫片82而与⑶方向垂直并与AB、EF方向平行。进而,通过松 开螺栓BO能够更换垫片81、82,由于预先准备多种不同厚度的垫片81、82,同时,通过增减 垫片81、82的厚度而变更为合适的厚度,能够调整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位置,能够实 现定模41侧的模具主体63相对动模42的调芯。另外,垫片81、82的厚度代表从主体部分 81c,82c的表面S33、S34到抵接部81b、82b的表面S31、S32的距离。预先准备垫片套件, 其集合有例如厚度差为十分之几P m 十分之几十μ m左右的多个垫片,从该垫片套件中 选择适合模具主体63的垫片81、82并进行替换,由此能够自如调节垫片的厚度。由于能细 微地变化构成如上所述的垫片套件的垫片81、82的厚度,能够提高调芯精度。能够预先在 各垫片81、82上刻上表示其厚度的记号或数值。这样,由于能够利用垫片81、82实现模具 主体63的定位,能够可靠而高精度地进行更换模具主体63时的调芯。并且,当由于长时间 使用模具主体63而需要再调芯时,也能够简易而可靠地进行这样的再调芯操作。图18是说明图17所示的垫片81的制造方法的图。首先,如图18㈧所示,准备作 为垫片81的坯件(元)的板部件92。该板件92是厚度大于目标板厚的平板。该板件92 是由不锈钢(例如SUS420)、碳素钢(例如S45C)、超硬合金等形成。其中,碳素钢比较软而 容易加工成目标形状。并且,硬质合金硬度高而不易加工,但经逐步切削能够精密地控制厚 度。其后,如图18(B)所示,通过包含切削、研磨的机械加工,去除板件92的表面层92a而 形成作为基材81a的加工平板92b。该加工平板92b具有平坦度高的表面92c和背面92d, 其厚度tp比最终目标厚度稍薄,允许规定范围的误差。这里,能够通过一次切削及平整化 工序而完成加工平板92b的加工,但通常,优选边监视加工平板92b的厚度tp,边多次进行 切削及平整化工序。使用接触式、非接触式等各种厚度传感器来计量加工平板92b的厚度 tp。另外,加工背面92d时,能够一起加工突起状的抵接部81b,这样,背面92d成为与模板 61的内表面P21抵接的表面S31。然后,如图18(C)所示,通过形成无机材料膜93,在加工 平板92b的表面92c上形成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ll抵接的表面33。由此,能够得到在基 材81a的一面覆盖有无机材料膜93的垫片81。该垫片81具有以下结构第一面部分81u, 其配置于垫片81的一个主面侧(图纸的上侧)且具有无机材料膜93 ;第二面部分81s,其配置于垫片81的另一个主面侧(图纸的下侧)且具有抵接部81b;中间部分81t,其夹于第 一面部分81u与第二面部分81s之间。作为用于形成第一面部分81u的无机材料膜93的成 膜材料,能够使用例如金属、金属化合物、碳素薄膜等。作为金属成膜材料,能够使用钛、铬 等,使用铬的情况下,能够提高无机材料膜93的硬度,特别是板部件92是不锈钢的情况下, 热膨胀系数相近,防止无机材料膜93脱落的效果提高。另外,作为金属化合物成膜材料,能 够使用例如氮化钛等。并且,作为成膜材料的碳素膜,具体地说是类金刚石碳(夕。〃 \ > F - 7 ^ -力一# >),由于类金刚石碳的硬度高,有易于维持尺寸精度,不易损伤的优 点。以上成膜能够通过真空蒸镀、溅射等PVD (物理气相沉积)法进行,也能够通过CVD (化 学气相沉积)法进行。经过以上成膜工序后,加工平板92b与无机材料膜93的厚度总和tf 等于最终目标厚度,并在垫片81成品所要求的误差允许范围内。即,无机材料膜93的膜厚 等于最终目标厚度tf减去成膜前测量的厚度tp所得的值。另外,在例如通过PVD法、CVD 法进行成膜时,通过调整成膜时间来对无机材料膜93的膜厚进行控制。并且,通过改变单 位时间内的成膜量,也能够对无机材料膜93的膜厚进行调整。另外,对于垫片81、82的基材81a的材料,并非只考虑切削加工难易度即可,也需 要考虑与模具主体63匹配性(相性)。例如,优选基材81a的热膨胀系数与模具主体63的 热膨胀系数相近,从而,能够抑制热膨胀不同而导致的错位。并且,以上是一个垫片81的制 造方法,另一个垫片82也能够用同样的方法来制造。图19是从概念上举例说明由多个具有一系列厚度的垫片所构成的垫片套件的制 造方法的示图。图19(A)是说明最薄的垫片组(一组5个)的制造方法的示图。此时,对图 19(A)的板件92进行切削并得到加工平板92b,其厚度在下限厚度Tla与上限厚度Tlb之 间。此时,值△作为切削加工的厚度的公差而被设定,虽然对厚度的精度要求较为宽松,但 对平坦度的精度要求并未放松。加工平板92b的最终厚度即加工厚度T10,相当于图18(B) 所示的厚度tp。在其后的工序中,在加工平板92b上形成例如膜厚Tll的无机材料膜93。 结果是,垫片81的厚度(相当于图18(C)的厚度tf)为T10+T11,该值作为所述垫片组的最 小值而在最初被设定。设定于同一垫片组内的无机材料膜93的膜厚T12、T13、T14、T15被设 为4个等级,每等级增加例如0. 5 μ m。结果是,垫片81的厚度成为5个等级,即,T10+T11、 T10+T12、T10+T13、T10+T14、T10+T15,例如,若最小值(T10+T11) = 3mm,则能够将厚度为 3. 0000mm、3. 0005mm、3. 0010mm、3. 0015mm、3. 0020mm 的 5 个垫片配套。另外,在以上说明中,为了简单而使加工平板92b的加工厚度TlO相等,但也可使 其不等,此时,分别设定各膜厚T12、T13、T14、T15以补偿加工厚度TlO的零件间的偏差。图19(B)是说明下一组厚度较厚的垫片组的制造方法的图。此时,进行切削加工 而得到加工平板92b,其厚度在下限厚度T2a与上限厚度T2b之间。加工平板92b的最终厚 度即加工厚度T20相当于图18(B)所示的厚度tp。在5个加工平板92b上个别分别形成膜 厚为T21、T22、T23、T24、T25的无机材料膜93。结果是,相当于图18 (C)的厚度tf的垫片 81的厚度被设为T20+T21、T20+T22、T20+T23、T20+T24、T20+T25的5个等级,每等级增加 0. δμπ ο结果是,配套的5个垫片81的具体厚度为,例如,3. 0050mm、3. 0055mm、3. 0060mm、 3. 0065mm、3. 0070mm。以上,为了简单而使加工平板92b的加工厚度T20全部相等,但也可 使其不等,此时,分别设定各膜厚T21、T22、T23、T24、T25以补偿加工厚度T20的零件间偏 差。
图19(C)是说明下一组厚度更厚的垫片组的制造方法的图。此时,进行切削加工 并得到加工平板92b,其厚度在下限厚度T3a与上限厚度T3b之间。加工平板92b的最终 厚度即加工厚度T30相当于图18(B)所示的厚度tp。在5个加工平板92b上分别形成膜 厚为T31、T32、T33、T34、T35的无机材料膜93。结果是,相当于图18 (C)的厚度tf的垫片 81的厚度被设为T30+T31、T30+T32、T30+T33、T30+T34、T30+T35的5个等级,每等级增加 0. δμπ ο结果是,配套的5个垫片81的具体厚度为,例如,3. 0100mm、3. 0105mm、3. 0110mm、 3. 0115mm、3. 0120mm。以上,为了简单而使加工平板92b的加工厚度T30全部相等,但也可 使其不等,此时,分别设定各膜厚T31、T32、T33、T34、T35以补偿加工厚度T30的部件间偏 差。以下虽然省略,但用以上方法将多个垫片组作为垫片套件而储备,能够得到范围 很宽的厚度,能够利用垫片81、82极为精密地对模具主体63进行定位。另外,没有必要个 别制作构成以上各垫片组的各垫片81、82,能够同时形成例如膜厚相等或接近的多个无机 材料膜93,此时,利用掩模等能够交互进行成膜时间的微调。并且,无机材料膜93的膜厚 并不限于5级,能够设为各种等级。但是,实际应用中,无机材料膜93的厚度,优选设定在 0. Iym以上2. Oym以下的范围内。回到图17(A) 图17(0,设于垫片81、82的抵接部81&、82&形成为比主体部分 81c,82c的外周部85g向一侧突出。由此,进行垫片81、82的更换、清洗、保管等时,即使因 垫片81、82与工具接触或垫片81、82互相接触而导致外周部85g损伤(例如形成毛刺状的 小突起),外周部85g作为防护部件或保护部件而起作用并使损伤难以波及至抵接部81b、 82b,能够简单地长时间维持垫片81、82的尺寸精度。另外,在以上说明中,为了简单而仅对一个镶件状的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配 置方式进行了说明。即,虽然图示省略,但实际的模板61具有两个以上收容腔61a,利用垫 片81、82和固定装置64、65,分别将个数与收容腔61a相对应的模具主体63可调芯地固定。并且,以上已对定模41进行了说明,其通过具有突起的抵接部81b、82b的垫片81、 82,能够简单可靠地实现模具主体63相对模板61的定位。动模42的结构也可与所述定模 41相同。由此,通过所述垫片81、82,对于动模42,也能够简单可靠地实现模具主体相对模 板的定位。从以上的说明中可以得知,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垫片81、82,其一侧的表面被无机材 料膜93覆盖,该无机材料膜93的材料与垫片81、82的基材81a、82a的材料不同。因此,由 于在加工较薄的基材81a、82a上形成具有厚度为与目标厚度之差(差分)的无机材料膜 93,能够实现目标厚度tf,使基材81a、82a的加工极为迅速而能够提高制作精密的垫片81、 82的效率和作业性。由此,能够简单地得到具有被精密设定的多种厚度的垫片81、82,由于 能够简单地储备数量充足的精密的垫片81、82即垫片套件,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的准确的 定位。第十实施方式以下,对第十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十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是第 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20㈧是垫片181的俯视图,图20⑶是垫片181的沿G-G箭头方向的剖视图, 图Il(C)是垫片181的沿H-H箭头方向的剖视图。该垫片181能够替换图17(A) 图17(C)所示的垫片81、82。垫片181是由整体为矩形板状的基材81a形成,基材81a的一个面侧覆盖有与其 材料不同的无机材料膜93。该板状的基材81a具有抵接部181b和主体部分81c。此时的抵 接部181b仅形成于两个连接孔85a、85b之间比较狭窄的区域。另外,通过设于连接孔85a、 85b的承接部85e,使连接用螺帽部HD的顶部低于表面85c而配置于内侧,减小对其他零部 件等造成损伤的可能性。与第九实施方式的情况相同,以上的垫片181也由图18㈧ 图18(C)所示的工 序制造。即,在第十实施方式中也是,利用无机材料膜93将垫片181的厚度调整为所希望 的值,使基材81a的加工极为迅速而能够提高制作精密的垫片181的效率和作业性。由此, 能够简单地得到垫片181,其具有被精密设定的多种不同厚度,由于能够简单地储备数量充 足的精密的垫片181,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的准确的定位。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垫片181中,抵接部181b形成于两个连接孔85a、85b之间比 较狭窄的矩形区域。由此,能够高精度地维持、管理抵接部181b的形状精度即垫片181的 尺寸精度。对这点详细说明的话,即、使抵接部181b配置为与连接孔85a、85b、承接部85e 分开一定距离,使得连接孔85a、85b、承接部85e与抵接部181b的分离性提高,能够可靠地 防止因螺纹紧固的影响而导致抵接部181b变形。并且,由于将抵接部181b的表面S31限 定于适当的面积,在为了制造、管理而测量垫片181的形状、厚度时容易确定测定部位,其 结果是能够简单、可靠地提高垫片181的固定精度。并且,由于减小了抵接部181b的表面 S31,能够不增加加工工序而提高表面S31的平面度,能够简单地制造高精度的垫片181。第—^一实施方式以下,对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进行说明。另外,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成型模具 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未特别说明的部分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图21是说明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定模241的结构的图。在模板261中,该定模241 具有两个相邻的收容腔61a。并且,对应各收容腔61a具有单一的固定装置264,其位于模 板261的非支撑面侧的一对内表面P23、P24之间的部分。各固定装置264具有压板64a、螺 纹件64b、导向件64c。压板64a抵接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61并将该侧面S61向倾斜的 方向即向支撑面侧的内表面P21以及内表面P22侧靠压。由此,垫片81被夹于模具主体63 的侧面Sll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1之间并被按压,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在AB方向的定位 以及固定;垫片82被夹于模具主体63的侧面S12和模板61的内表面P22之间并被按压, 能够实现模具主体63在CD方向的定位以及固定。本实施方式,在各收容腔61a中,能够通过单一的固定装置264而一并靠压两垫片 81、82来将模具主体63固定。适当选择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垫片,将其适用于成型模具,将所述成型模 具组装入注塑成型机,在制造BD用物镜时,能够可靠地得到抑制彗形相差的具有所要求的 光学性能的透镜。并且,无机材料膜93并非必须形成于基材81a、82a的主体部分81c、82c侧的表 面,也可形成于抵接部81b、82b、181b侧的表面,甚至,也可形成于基材81a、82a的两个表 另外,抵接部形成于以上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垫片,其轮廓并不限于矩形,也可是椭圆形等各种轮廓。此时,设于各垫片的抵接部的个数也并不限于一个,也可是两个以上。并且,以上所说明的垫片,并非必须固定于模具主体63侧,也可固定于模板61侧。并且,所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固定装置是一种例示,也可通过在模具主体63与 模板61的内壁面之间插入楔形衬套而靠压模具主体63并将其固定。并且,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已表示出能够在垂直的两个方向上调整位置的实施例, 所述实施方式也能够适用于仅在一个方向上调整位置的成型模具。并且,在模板61、261中,作为设于收容腔61a的支撑面的内表面P21、P22并非必 须互相垂直,也可相交成适当的锐角或钝角。
19
权利要求
一种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具有以下结构镶件状模具主体,其具有转印面;模板,其具有收容所述模具主体的凹部;可装卸的垫片,其配置为被夹在所述模具主体与所述模板之间;固定装置,其通过将所述模具主体经由所述垫片靠压在所述模板上而使所述模具主体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沿相对所述模具主体的合 模面垂直延伸的至少一个平面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具有棱柱状外形,具有与所述合模面对应的端面和相对所述端面垂直延 伸的多个侧面,在设于所述模具主体的多个所述侧面中互相垂直的两个侧面与设于所述模板的所述 凹部的两个支撑面之间,分别插入有所述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为平 板状板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具有 与所述模板的所述凹部线状连接的条形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在至 少一个表面侧具有抵接部,该抵接部比外周部突出而与所述模板以及所述模具主体中的一 个部件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具有 两个连接孔,该两个连接孔能够实现所述垫片与所述模具主体以及所述模板中的所述另一 部件的连接,在所述至少一个表面侧,所述抵接部形成于所述两个连接孔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连接孔具有紧固用承接部, 该承接部形成于低于所述抵接部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或权利要求8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连接孔与所 述抵接部之间进一步具有槽状的薄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6至权利要求9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的 所述一个表面经由所述抵接部与所述模板以及所述模具主体中的所述一个部件抵接,所述 垫片的另一个表面形成为平坦并与所述模板以及所述模具主体中的所述另一个部件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0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的 至少一个表面由无机材料膜覆盖。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材料膜由金属及金属化 合物中的任一种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材料膜由碳素膜形成。
14.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 材料膜的厚度为0. 1 μ m以上2. 0 μ m以下。
15.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无2机材料膜覆盖的所述垫片的基材是由不锈钢、超硬合金以及碳素钢中任一种材料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1至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 具有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一面为平面状,所述第二面具有抵接部,仅所述第一面覆盖有 所述无机材料膜,所述第一面抵接并可分离地固定于所述模具主体,所述第二面的所述抵 接部抵接于所述模板。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片相 对所述模具主体可装卸。
18.一种光学元件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 的成型模具而进行注塑成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成型模具及使用该成型模具的成型方法,所述成型模具能够简单地进行准确的定位,能够确保充分的支撑强度,为此,利用固定装置(64、65)将模具主体(63)经由垫片(81、82)靠压在模板(61)上,从而使模具主体(63)固定于模板(61),因此,预先准备各种厚度的垫片(81、82),并选择使用合适厚度的垫片,由此能够对模具主体63进行调芯。这时,由于垫片(81、82)被夹在模具主体(63)和模板(61)之间,模具主体(63)的支撑、固定是稳定的,能够提高两模具(41、42)精度的可靠性,同时,能够使两模具(41、42)保持充分的强度。
文档编号B29C45/33GK101909840SQ20088012285
公开日2010年12月8日 申请日期2008年12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神藏高行 申请人:柯尼卡美能达精密光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